..续本文上一页的恶霸只敢怒而不敢言,但上任之后就惩治了许多恶人,其雷厉风行的作风难免结下一些恩恩怨怨,不过因他走得正,行得直,故扬者众,诋毁者寡。
而今一些年轻人因极好冲动,往往把世间事看得太过容易了,心不堪忍,别人骂一句,非要还十句不可;别人打一拳,恨不得将对方砸成肉饼。但若不观己之势力和能力,硬是拿胳膊去扭大腿,以鸡蛋碰石头,结果只能摧毁自己。
因此,作者殷重地劝勉诸人应理智地抉择问题,在面对势力强大的怨敌时,应如韩信那样屈辱于做胯下小儿。首先对怨敌恭敬,察言观色,伺机而动,在自己势力增大之时可逐渐挺直腰板。若有超胜敌众的势力,此时随意而行方不至于受到损害,此时谁怕谁?谁又该当谁的奴仆呢?
怨敌说得再悦耳,智者亦不应轻信,
鱼鹰猫儿虽温柔,时常竭力杀余生。
尽管怨敌说得悦耳动听,智者也不应轻易相信。鱼鹰和猫儿虽然显出温柔和善的样子,但却常时竭尽全力杀害众生。
为了成办自己所欲之事,奸险的怨敌总是会设下诡计丧心病狂地谋害他人。他们有时会说甜言蜜语,表面装出友善的模样,但有智慧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对待,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双方之间本来有仇,怨敌若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反常态地对待你,那他很可能有某种企图,或许是为了使你上当而设的圈套。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详细地观察,不可轻信对方,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人。
古时,于藏地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甲乙是两个怨深似海的对头,甲怎么也比不过乙。一日,甲想出一条妙计,他筹备了许多珍贵的礼物送到乙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们言和吧!再斗下去于谁都无利。以前都是我的错,从今以后我发誓重新做人,求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忘了我们之间的恩怨好吗?”乙是位憨厚的人,被甲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喜不自禁地答应和解。过了一段时间,甲邀请乙共同前往某地办事。夜晚,他俩住在一个山洞里,乙哪里知道是甲设下的圈套,故未加提防。其实乙所睡之处头部上方的那块巨石早已被甲挖松,等乙睡熟之后,甲偷偷起身撬下那块松动的石头将乙砸死。甲掩埋好乙的尸体后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人心险恶,仅从外表难以推测内在。比如鱼鹰,它天生一副慈悲和善的样子,口中也“给咕、给咕、滴咚、滴咚”地鸣叫,按藏文理解便是“救命啊,救命啊”,让别人觉得它楚楚可怜。但事实上,这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鱼儿听到它的声音,由好奇心的驱使而前往探视,结果才一探头露面就被鱼鹰捕食。猫儿也是如此,模样乖巧,对谁都说“好啊,妙啊”,十分讨人喜欢,但就在这慈善的伪装背后,时常隐藏着杀机。
地主虽为嗔恚者,亦应悦意而亲近,
如于地上虽滑倒,尚需依靠此地也。
一些地方长官虽然是嗔恚心很炽盛之人,也应该欢喜悦意地亲近他。正如人们虽然在地上滑倒,但还得依靠大地才能重新站起来。
一提到地主,许多人都会想到“地主的斗,吃人的口”,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他们那种恶霸地头蛇的丑恶嘴脸。而此处作者特指的是一个地方的主管,比如一国之君,一厂之长或省长、村长、院长等。凡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不管直接或间接都不能与其作对,当以谦卑恭敬之心任劳任怨地承侍。就算自己的主管具大嗔心,性格粗暴,气焰嚣张,专横跋扈,常常无故责罚属下,但是自己仍然应当愉悦地亲近他们,内心不太愿意也必须强装笑颜。常听人说“我的老师脾气大”或“我们的厂长嗔心重……”但毕竟在其管辖之内,如藏族谚语所说:“水再大也在桥下,山再高也在天下,嘴再大也在鼻子下……”所以,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是业力因果所致,身不由己之时,再大的能力和智慧也不能喧宾夺主,自当委曲求全,默默地承办自己的所愿。若与上司对着干,吃亏的只有自己,藏族有句俗话:“脑壳再硬也比不过石头。”因此,一个国家的大臣应亲近随顺国王;寺院的小和尚应恭敬承侍方丈,若逆水行舟,背道而驰,屡屡违背大和尚的教言法规,则终将会被摈除。
比如自己在行走之时,一不小心摔倒在地,也不能怪大地“作恶多端”而舍弃彼。若你愤恨至极不愿再见此大地,那也是不可能的,你尚须依靠大地生活,而且摔倒以后,还必须依靠大地,手撑地或借用他物撑地而重新站起来。若不依靠大地,你整个身体仍然躺在大地上;若不“悦意”地亲近大地,你将失去站起来的机会。如果在自家门坎处经常摔倒,最好的办法就是修理整治。假使将怨气都发向大地,一怒之下将其挖空,更大的苦头就会跟上你,何况你也没有能力将之全部挖空。同样,修行者应以此为修习忍辱的助缘,真实悦意地对待领导。
若人过越贪欲妙,则彼将会速毁己,
如同鱼众贪钩饵,立即彼等遭杀也。
贪得无厌的人如果过分地贪图欲妙,那么他很快就会把自己毁灭。如同鱼儿因贪食鱼钩上的香饵,立即被渔翁诱杀。
行寸进尺,得陇望蜀,世上不知足者大有人在,有的为了得到某种荣誉、利益而不择手段,往往丑态百出。给金银之时还恨没得到珠玉,封其为侯时怨恨未得王公之名。这种人虽说是权门豪族,却比不上贫民乞丐,因不知满足,所以他们永远不会快乐,反而使自己一步步走向罪恶毁灭的深渊。世间之诸多 “色、声、香、味、触”等欲妙,若贪著彼即是堕落之因。眼的贪境为绚美之色,耳的贪境为悦耳之声,鼻的贪境为种种妙香,舌的贪境为奇珍异味,身的贪境为柔软滑腻之触受等妙欲。现今某些为官者于世间欲妙尤为贪执,或贪色,或贪财……假使他们不自我克制,其后果将是或因淫欲过度而自残身体,或是因对财产的过度贪求,而为非作歹,被革职查办、锒铛入狱……因此我们必须和贪欲划清界线,应知“欲壑难填”及“贪心不足蛇吞象”的道理。
作为修行者,应谨记佛陀的教言“所求皆苦”,人一旦生起贪念,就等于让自己跳入火坑,或使自己沉入苦海。世间的愚人常是如此,虽得到了一点利养,但心存奢望,仍苦于不能获得更多的利养,于是他们便纵情五欲,与世间繁琐之事纠缠不休,然而所欲尚未满足,死神便如迅雷一般突然降临,以致万事成空。故无著贤论师说:“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虽现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中观四百论》亦云:“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故发心脱离生死苦海的修行者,当知一切悦意之境,如美貌男女、精美饮食、动听音乐、华丽衣衫饰物等皆是无常的本性和罪苦的根源,迟早会老旧毁灭。是故,我等又何必去追求幻景而造罪,白白耗费大好时光,耽误修行呢?但见知足的苦行者,常觉野菜汤的味道胜于珍美的食物,粗布衣服赛过狐貉皮所做之衣,他们所持一种优雅脱俗的风度实比王孙更富有。
贪欲过度之人好比水中之鱼,当渔夫垂钓,于尖锐的鱼钩上挂置香饵时,鱼儿们便会奋不顾身地争夺,然而在吞食钩饵的同时,自己被渔夫钓上岸来,立即遭到杀害。由此比喻,望具贪者细细思维,引以为鉴,励力对治,早求出离。法王亦忠告学人:“妙欲如同饮盐水,越饮贪著越增盛,是故世间之名利,皆如梦幻无实义,具信道友速舍弃。”
对于应供或眷众,时常布施方能聚,
如同施放供品者,神鬼皆乐而护之。
对于应供养的尊长或是自己的眷属,若时常以财物受用等作广大的布施,定能使彼等会聚在自己的身旁。如同施放众多朵马供品的人,神鬼都乐意前来护持。
应供处是指上师、三宝等圣境,常时供奉则能得加持,从而趋入真实善道,究竟必定成佛。因佛陀时代的比丘皆持三衣一钵,沿街或入村落乞食,凡愿布施者,佛陀及诸大阿罗汉皆诣其所令之广种福田,享用斋饭之后必定要为众施主宣说正法,祈赐吉祥并善行回向。由此,施主便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若以菩提心摄持,乃至佛果间受用皆会圆满具足。除了上供,还应尽力对自己的眷属做布施,一方面可使眷属心生欢喜,不思他往,另一方面又能招聚新的眷属。如是新旧眷属万众一心,一起出力,则自己的事业何愁不能成办?在六度般若波罗蜜多和四摄法中都再再宣扬了布施的重要性,因布施是实现自他二利的殊胜方便。
久远劫以前,释迦佛陀是一位财富充足且明达经论教法的梵志。他喜好布施,护爱他众如护己身。国人敬其威德才学,皆尊他为师,随持梵行之弟子多达五百人次,且都具有儒士的美德。当时,有正等觉号啑如来,引导着三界迷情返回本元。梵志欣喜地作了皈依,并请佛及僧众留自家七日,以礼供养。弟子们也各自争抢着负责力所能及的事务,有一外出刚回的童子亦请求做一点事情。梵志说:“若有无人做之事,你皆可为之。”此童子年少清真,道志勇猛,见供佛之灯无人主管,遂把自己洗浴净洁,用白棉布缠在头上,不惜引火自焚,以身为灯。天龙鬼神惊叹童子励力向道之心,无不合掌随喜:“如此壮举世上罕见,他于来世必定成佛。”啑如来也赞许他,并加持令其火光彻夜长明,而他的头却不受损伤。童子一心专注于佛经之义,心无杂念,如是安住七日无一点懈怠疲倦的念头。于是佛为童子授记:“过无数劫,汝当成佛,号燃灯(又名锭光),脖颈、肩膀皆有光明,将教导、拯救众生获得解脱,功德无量。”梵志闻言也请佛为自己授记。佛言:“待童子成佛之时,他会为你授记成佛。”梵志闻言大喜,此后竭力行施,遇饥者予食,见寒者给衣,逢病者给药,飞蚊爬虫之类亦随其所食按时救济,故布施之功德广大无边,不可思量。
若陈设精美丰盛的供品奉于护法神前并念咒文仪轨作加持,以及不时下施饿鬼诸众,那么护法神和饿鬼等皆会欢喜地保护你。如焚烧混有…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