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下)▪P24

  ..续本文上一页。关羽为保护二位皇嫂不顾命难而提出了“降汉不降曹”的要求。在曹营中,虽得到曹操“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礼遇,但却丝毫不为所动。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便随即“挂印封金”,保护二位皇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去寻找刘备。这三兄弟实为典型的忠义之士,强烈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义重情深的优良传统。重义之人坚守诺言,答应别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承办。历史上亦有著名的“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修行人除了依止善知识外,同行善友也特别重要。若接触的是古道热肠,正义凛然的道友,自然会在无形中使自己的品格、智慧、大悲都得以增长。法王常教导我们,如果不能单独一人静修,则应结交一位善友,切不可与烦恼深重的人接触。对于上述几项要点,谁人若具足,那么他定会得到暂时乃至究竟的一切安乐。

   谁说不合应时语,则彼众人会欺凌,

   语无伦次喋喋者,岂非推知疯人矣?

   谁人说了不合时宜的话语,那么他就会受到众人的轻视与凌辱;若有人语无伦次且喋喋不休地讲话,难道不能依此推知他是疯人吗?

   不合时宜的话语,即不观察时间、地点,不管应说不应说而大大咧咧随心所欲,想什么就说什么,还自以为很洒脱。别人一听即知言者缺乏教养,说话没有水平,首先心里就瞧不起,若有机会再明讥暗讽几句。就算不合时宜的话出自天真烂漫的孩童之口也仍然要忌讳。一次宴会上,有位年仅五岁的小女孩兴趣盎然地尾随着一位身材富态的小姐问道:“阿姨,您肚子里的小宝宝什么时候生出来?”此言一出,胖小姐极为不悦,脸上的笑容霎时冻结:“呃?阿姨肚子里没有宝宝。”小女孩不肯放过她:“那你肚里面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大?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吃撑了对不对?”虽说小孩有口无心,口无遮拦,但闻者于大庭广众之下,受此屈辱自是尴尬不已,内心对小孩家长恨之入骨,怨恨孩子没有家教,图谋报复亦不无可能。可见语言是一种艺术,运用时更需要技巧,愚笨的人还是少说为妙。华智仁波切亦云:“恒常谨慎有三种,众中出言应谨慎,独处行为应谨慎,平常观心应谨慎。”比如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阿Q即是一个肉体与精神都深受摧残而麻木不仁、盲目自大的人。他常常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高自大,欺软怕硬,却又以“精神胜利法”胡言乱语,结果成为众人嘻笑欺凌的对象,自然常常遭受别人的辱骂与殴打。

   精神不正常的人说话颠三倒四,喋喋不休,无条理、无中心,旁人依其话语立即可以推知彼乃是疯人。有些心智虽正常,但说话语无伦次,充分享受“言论自由”而不思维取舍的人,他们与疯人又有什么差别?彼等虽非真正的精神病人,却也与疯子靠得很近了。有的人天生即有爱啰唆的毛病,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事情,他非要讲几十句乃至几百句,唯恐对方不明白,反反复复地重述。曾有位台湾居士打电话到大陆向上师汇报事情,一讲就是两个多小时。上师耐着性子听完,略一归纳,所言之事,几分钟就能讲完,对方却为此花了四千多元人民币的电话费。会讲话的人言简意赅,说得虽少,内涵却耐人回味。对此,西方人就很有时间观念,他们讲话条理分明,简单明了,决不啰唆,有识之士皆应,取他之长,补己之短,优则学为己用,且大力提倡。

   弱者以为自所说,一切皆会出差错,

   了知此义不多言,彼者会受人尊敬。

   性格脆弱能力有限的人,总担心自己所说的一切话语都会出差误。了知此理后,便不多言,因此他们会受到众人的尊敬。

   能力弱小者指知识面不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的人,此类人若有自知之明则做事就会小心翼翼。弱小者讲话时总以为自己所说肯定有错误,因此在众人面前少言寡语,或者干脆缄口默言,如是可免落下被人嘲弄的笑柄。因为他们在聚会场合老保持这种姿态,久而久之,便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人们觉得他从不搬弄是非、说东道西,也不与人抬扛令人发窘,给人一个老实稳重的良好印象。虽然是他们自己怕出差子,并不是以正知正念守持身口意而得到众人的尊重,但较那些言多而失,令他人厌恶的健谈利口者来说,自然好得多。有智慧的人多半深明“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之理,且不说智者,即便是愚者,若在众人前默然不语也会使人对自己莫测高深而产生敬畏之心。比如前面所提及的南莫科班智达,初时是一位最极愚笨的人,在宴会上经足智多谋的神安巧妙地“设计”和“包装”,只对国王讲“索瓦索得”,对旁人则拒不开口,故而使众人都相信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大智者,进而得公主为妻,后因祈祷妙音天女而成为真正的智者,名震寰宇,受人尊崇。

   世人总以为交际应酬必须擅于谈论。半生不熟的朋友皆“哈哈哈,好久不见”,天南地北地闲扯。如是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倒因一些不观察的语言触动了别人的隐痛使互相难堪,最后不欢而散。有了惨痛的经验后,有的人会学得乖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与人交谈时,他人问及好恶或意见,便开始给些模棱两可、两边不得罪的答案或者干脆不置可否,只是报以微笑。如是也就免去了许多麻烦,使更多的人认为此人稳重,可以信赖和交往。

   若遇应时合境时,当以谨慎说少语,

   虽有善说若过多,如同剩货无人用。

   如果遇到相应时宜且合意的环境时,应当以谨慎的态度说少量的话语。虽然都是善妙之说,但若过多,就如市场上销售不出去的剩货一样无人需求。

   前面讲了说话应小心谨慎,此处讲如果机缘成熟,人物、时间、环境都适合之时,该说的话或对众生有利益的话不说也不行。尊者告诫我等末学当以谨慎说少语,把持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所要讲的内容,抉择因果利弊,经过再三权衡之后,才将欲说之词托出,必定利大弊小。俗话说:“敌中作战难,人中说话难。”不认真观察,随便几句话脱口而出,就已经如离弦之箭,射伤人矣。对于同样的一件事,若说得低一点,大者不满足,说得高一点,弱者不欢喜。自己说一句话,既要准确得当,又要照顾到场中每一个人的情绪,确实不容易啊!所以要在人众中讲好话,不详细观察对境怎么行得通?完成上述加行,在正行--正试言谈时还要谨慎地少说话,古人言:“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精通语言艺术的人讲话的态度很谦虚,很温和,有礼貌,无论大事或小事皆不会乱说,所说都能抓住重点。

   不懂此理的人在商量事情时,往往发言没有条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东拉西扯,问牛答马,使与会者皆变得懵懵懂懂不知所云,正事一样未解决,闲话扯了一大堆。旁观者一听,那感觉就象无数高音喇叭在自己面前叽哩呱啦地乱叫,让人觉得嘈杂,不舒服。学习本论后,望大家学会深思熟虑,掌握谨慎少语的说话方式,这对个人的谈话水平以及开会的实质效果都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且不说一般的语言,即使是词句优美,义理丰富的善说,若说得过多也无人接受。如某些道场讲经说法的时间过长,连续五六个小时,无论法师讲得多么精深,作为烦恼粗重的世间人既听不进去,又易滋生厌烦和嗔恼之心,甚至丧失闻法的积极性。所以贤明的善知识皆懂得让弟子劳逸结合,讲求效果,将传法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以内。如同物美货缺的商品,在适合的市场竞争中,肯定是人们争相采购的对象,但若达到饱和之后,这些商品即成为剩货,再无人理睬了,故人们常说:“物以希为贵。”

   虽是广闻博学士,亦难认识自过失,

   众人若指自过失,则能推知自有过。

   虽然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智士,但也很难认识自己的过错;假如众人指出自己的错处,就能推知自己有这些过失。

   拥有大智慧,学识渊博的伟人志士,虽然在各自领域中出类拔萃,但仍旧难以认识自身的过失,如古人所言:“知人易而自知难。”当他们在事业上志得意满之时,处处受人尊敬赞叹,而又没有人站出来说“你有某种过失”,他们当然觉得自己确实“完美无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己不观察自己的正误,却擅于“纠正”别人的错处。比如太宗皇帝,是一个文武双全,英明盖世的能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明镜”:一为长孙皇后,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皇上一有过错,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据《贞观政要》一书所载: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一日正在玩鸟,魏征来了,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魏征假装没看到,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却也怕暴露,因为他信任、敬畏魏征。等魏征走后,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早已命归黄泉了。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大发雷霆说:“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乡巴佬,指魏征)不可!”皇后闻之,问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唐朝有魏征这样的好臣子,又有您这样的好皇帝,这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好现象,国家兴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渐渐平息了怒气。以太宗这样的器量宽宏之人,对魏征的意见虽样样接受,但也会因一时不满而生出杀气来,若非皇后以智相谏,待酿成大祸,将如何收场?

   纵观当今社会也确有许多只知他人丑不知自己黑的人。一些高官显贵或大法师在为别人传达“精神指示”之时,均能引经据典,绘声绘色地要求听众如此这般那般,却忘了自己也应依法而行。当他们自身犯了罪过或被戴上镣铐锒铛入狱,或死堕地狱之时才会真实感到:“我走错了。”在此之前,能自觉发现过失并加以改正的则是寥寥无几。

   所以,当我们于佛法或世间法有成就之时,能得旁人监督、提醒、指出自己的过失是相当重要的。当然,如果仅是一些白痴或恣意寻事挑衅者指责你,则不一定说明你有某种过失。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过失时,就可以推知自己肯…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