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身份不明,还有可能是乞丐、娼妇等恶劣人的弃儿。人都有个执著,愿意将慈爱和财产给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不想给予买卖得到的孩子。买来的孩子极不可靠,不仅世人瞧不起,买主养着也觉得患得患失,顾虑重重,一旦有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便会毫不犹豫地舍弃。
借来的服装、珍宝等装饰品也被世人嘲笑。一些经济条件差但却爱慕虚荣的人,往往喜欢借他人名贵的饰物装门面,这种习惯藏民尤为突出。在喜庆的节日或隆重的法会上,总有一部份没有装饰品却又想打扮的人到处借装饰物品。据说色达建县四十周年的庆祝会上,很多身上挂满金银、珊瑚等装饰品的人都是花了很长时间、费尽口舌、历尽千辛万苦跑到青海、石渠等各个地方借来的。于是本无财富的人也穿金戴银,雍容华贵,耀武扬威地出入大街小巷,此种行为非但未得到人们的夸赞,反到成为众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另外,以盗窃为业的劣人,表面上虽然把自己搞得很富裕,但实际却是社会的毒虫、人见人厌的害人精,其恶劣的行径始终受人唾骂。这样的人在现世就会遭受恶报,且于后世必堕三途。他们的财富就算用作布施也很少有人敢要,正直的人还会视为不吉祥。所以,盗贼无论多么富裕也只能生活在轻蔑的眼光下,他们出现于世时就象过街的老鼠一样人人喊打。
世间的一切智慧、学问、技艺都需要老师传授。尤其是佛法,若人不依止上师,未得上师传授和加持,仅凭自己的分别念阅览佛经教典,则很难得到智慧,也不可能通达佛法的真义,且容易歪曲佛陀的教义造成严重的过患。如圣者所言:“想修佛法的徒众,若不依止有德的师尊,纵然恭敬,所得加持也很轻。若未得到精深密法的灌顶,那单纯的经文会把你束捆。”有些自以为是的人,不愿在善知识座下闻法,看了几本佛经,得到一些分别思维的智慧,便以为自己也能讲经说法。尽管他热情地推销自己的智慧和学问,但却找不到市场,竟然没有一个听众。这即是未得上师传授,所得智慧极不可靠的缘故。世界上佛法遍布的地方,大都保持着释迦牟尼佛传袭下来且从未中断过的传承,比如印度、不丹、泰国以及藏土雪域。密乘对传承的要求则更为严格,未得传承便没有资格修学,纵修亦无所成。所以法王如意宝再再教诫弟子要有圆满的传承。且传每一个法都要讲述其清净传承的来源,使听者信服,闻者欢欣。对于没有传承的法要上师是不会随便传授的,更不会开许其他法师传讲。所以传承非常重要,没有传承的智慧不可能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能成为真正的智慧。
何人不知报恩惠,此人先已害自己,
如同学炼害人术,损人之前先害己。
任何人若不知道回报恩德,那么这个人首先已经是在害自己了,如同修炼害人的咒术,在损害别人之前就会先伤害自己。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世法与佛法皆尤为提倡,并反复强调,是故前文作者已多次严厉地呵责了忘恩负义的人。麦彭仁波切、龙树菩萨、寂天菩萨等,在其所著的佛教论典中也讲到懂得报恩惠者是具有智慧和学问的人。如《二规教言论》所云:“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故除一切圣者外,谁愿于他作害利。……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重,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满余美德。”无论何人,若不知道报恩德,那这种人首先就已经毁坏了自己。原因何在呢?虽然回报的恩惠可能对别人来说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由此却可推测出此人的人格。若是佛教中人,则能表明他在佛法方面的认识和修养是何等的浅薄,同时也毁坏了自己往昔所积的善根福德,而且现世所做诸事将成不吉祥,从而把自己推入一种孤立无助的境地,遭人厌弃。
好比修炼害人法术、恶咒的人,在害别人之前会先伤害自己。佛陀说,对他人起利益之心会使自己得到安乐和幸福,而发心欲伤害他人,即是损害之因。一念害心起,善神皆远离,邪魔纷纷至,诱导恶人入地狱。世间上妖术、魔咒皆是魔王损害众生的伎俩,受害的人越多它越高兴,而修学彼邪术之人无疑已成为魔的眷属。他们依靠法术所差遣的恶神、非人,嗔心极重,丝毫没有利益众生之心,若它自己得不到好处,也不可能听候差遣,心怀不满怒火冲天之时,它们连施法术的人及眷属也要残害。就因果来说,彼等施法术害人者,终将堕入地狱无有出期。从前,有一家人依靠邪术下蛊害人而发家致富,至于下毒的后果如何他们从不去考虑。当他们无处下毒时,连自己的亲友也不放过,久之,此下毒世家的亲友们相互残害,最终自食其果,害人反自害,一一毙命,无一幸存。
尽管明知得受用,非理之处谁肯取?
野羊相斗顶淌血,狐狸求之头撞破。
尽管明确了知能得种种受用,但是不应理之处放置的财物有智慧的人谁肯取受?比如野羊相斗碰破头顶而鲜血长流,谗嘴的狐狸为舔食羊血也被撞破了脑袋。
俗话说:“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人人都渴望圆满的受用、享不尽的财富,但是“无功不受禄”,君子取财应有道,切不可违背仁义道德、王规法规牟取非理之财。一些卑劣无智的人以偷盗、诈骗等非法手段得到许多财富;为官不清廉的人贪污受贿,投机倒把,残害忠良,大吃特吃不义之财,这些都是卑劣小人的行径。非法非理之处牟取财富看似轻而易举,但有智慧的人了知利弊,明辨是非,怎么会羡慕和赞美呢?只会深深地呵斥,因为非法的希求定会导致自己在今生和下世都感受痛苦。智者凡事以德而行;劣者卑鄙无耻,一切向钱看,只要有利于自己,便不顾一切地抢着干,他们满脑子都是财富和利益。而智者最怕的是违背道德、损害人民利益的事,其次是怕做违犯国家法律之事。法律和门锁一样,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锁是没有办法的。法律也是一样,犯法的人大部分都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人也不敢犯法,所以只有因果道德才能弥补法律的不足。孔子也说:“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小人只是怀思福惠,见利就上。中国过去商场上有句话:“杀头的生意有人作,蚀本的生意没有人作。”说的就是那些贪图不义之财、不顾因果的愚者。
山羊和绵羊一样头上长角,它们打架的时候,会使出全身的力气两两相对,羊角互撞,“砰”地碰一下,然后分开,退到一定距离时,好象有人在指挥一样,又“咚咚咚”地相对猛冲,“砰砰”几声再拉开距离,又撞……直至鲜血淋漓。以前在尸陀林住着一只狐狸,一次他在城边见到两只野羊正在打架,因撞击了多次,两只羊头上都是血淋淋的。狐狸越看越馋,很想舔食它们头上的鲜血。它冥思苦想:我怎么才能吃到呢?这时两只野羊又发起猛攻,从很远的地方相对冲过来,狐狸顾不得许多,立即赶到它俩中间想坐收渔利,等它们碰击头部鲜血飞溅之时猛吸一口,痛饮鲜血。哪知狐狸的嘴尚未张开,头却被两对羊角撞成了八瓣。同样,非理之处的财富妄加取受也会遭至狐狸那样的惨痛报应。
不应依照某关系,即将随意舍他人,
即使帝释天王者,彼眷亦皆会逃避。
不应该依照某种关系,就将他人随便抛弃。即便是帝释天王,倘若随意舍弃他人,其眷属也会纷纷逃避开去。
智者在办理事务或与人相处之时,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要通过周密的观察和思考后才能实行,不可听信奸人片面之词。他人认为好的,不一定是好的;他人认为是恶的也不一定是恶的。若依靠某种关系,不观察、仅以他人的谣言而将自己身边的人才或良友舍弃,这样就不可能很好地摄受眷属。所以麦彭仁波切说:“办事情需要他人出谋划策,但既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也不能全按别人说的去做。”正确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听取别人的建议,反复斟酌后再做出自己的决定。世间上花言巧语的奸猾者颇多,他们的话往往甜蜜悦耳,使听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还不知道。作为君主、领导对自己的属下应详加考察,以功德智慧作评判,切不可感情用事。就算属下真的犯了错误也要忍耐、包容一点,如果一点小事不能容忍,脾气一来,就处罚或舍弃属下,那他的眷属会越来越少,最终事业必遭衰损。如《君主法规论》所言:“浊世一切诸君主,于诸相合己意者,一切所作随其转,最终自他生悔心。具有智慧诸君主,恒时令己有主权,虽不将权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一个领导、一个帝王,其本身就是法的体现,往往有“言出法随”的情形。他的话就是法律,他无论怎么做都是法令。正因为这样,君主做事才不能专权跋扈,姑息养奸,一定要重视人才,慈爱眷属,善于“赦小过”。因为谁都难免有错误,所以当领导要能原谅人,对属下小小的错误,不必太认真,尽量让他过去,或者稍加训斥一番即可,而不必使下属太难堪。历史上有许多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错误,当众不说,召到房间里,关起门来责备一顿,出了房门,当主管的却自己背过,宣称是自己的错,不关那个属下的事。这即是一种厚道的修养,君主爱人也应如此。
同样,佛门中少慧寡德之人都习惯带有嗔恨或贪爱来说话,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就夸张地往高处抬一些,疏远于己的人就贬低一些。所以寺院主持、法师等君主在处理法务之时皆应观察推测,否则听人一说马上就信,且立即按此去实行,处罚甚至开除一个弟子,最后的结果经常是失败和失望。故上师和弟子以及金刚道友之间都应公平正直地相处,切不可依靠某种关系来舍弃他人。现今社会说是道非者虽多,但作为一个公正的人,应先观察他人的话有无道理,通过分析再行定夺。
好比帝释天王统治整个宇宙,其摄收眷属的能力非常大。然若帝释…
《格言宝藏论释(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