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6

  ..續本文上一頁身份不明,還有可能是乞丐、娼婦等惡劣人的棄兒。人都有個執著,願意將慈愛和財産給自己的親生骨肉,而不想給予買賣得到的孩子。買來的孩子極不可靠,不僅世人瞧不起,買主養著也覺得患得患失,顧慮重重,一旦有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便會毫不猶豫地舍棄。

   借來的服裝、珍寶等裝飾品也被世人嘲笑。一些經濟條件差但卻愛慕虛榮的人,往往喜歡借他人名貴的飾物裝門面,這種習慣藏民尤爲突出。在喜慶的節日或隆重的法會上,總有一部份沒有裝飾品卻又想打扮的人到處借裝飾物品。據說色達建縣四十周年的慶祝會上,很多身上挂滿金銀、珊瑚等裝飾品的人都是花了很長時間、費盡口舌、曆盡千辛萬苦跑到青海、石渠等各個地方借來的。于是本無財富的人也穿金戴銀,雍容華貴,耀武揚威地出入大街小巷,此種行爲非但未得到人們的誇贊,反到成爲衆人茶余飯後的笑料。

   另外,以盜竊爲業的劣人,表面上雖然把自己搞得很富裕,但實際卻是社會的毒蟲、人見人厭的害人精,其惡劣的行徑始終受人唾罵。這樣的人在現世就會遭受惡報,且于後世必墮叁途。他們的財富就算用作布施也很少有人敢要,正直的人還會視爲不吉祥。所以,盜賊無論多麼富裕也只能生活在輕蔑的眼光下,他們出現于世時就象過街的老鼠一樣人人喊打。

   世間的一切智慧、學問、技藝都需要老師傳授。尤其是佛法,若人不依止上師,未得上師傳授和加持,僅憑自己的分別念閱覽佛經教典,則很難得到智慧,也不可能通達佛法的真義,且容易歪曲佛陀的教義造成嚴重的過患。如聖者所言:“想修佛法的徒衆,若不依止有德的師尊,縱然恭敬,所得加持也很輕。若未得到精深密法的灌頂,那單純的經文會把你束捆。”有些自以爲是的人,不願在善知識座下聞法,看了幾本佛經,得到一些分別思維的智慧,便以爲自己也能講經說法。盡管他熱情地推銷自己的智慧和學問,但卻找不到市場,竟然沒有一個聽衆。這即是未得上師傳授,所得智慧極不可靠的緣故。世界上佛法遍布的地方,大都保持著釋迦牟尼佛傳襲下來且從未中斷過的傳承,比如印度、不丹、泰國以及藏土雪域。密乘對傳承的要求則更爲嚴格,未得傳承便沒有資格修學,縱修亦無所成。所以法王如意寶再再教誡弟子要有圓滿的傳承。且傳每一個法都要講述其清淨傳承的來源,使聽者信服,聞者歡欣。對于沒有傳承的法要上師是不會隨便傳授的,更不會開許其他法師傳講。所以傳承非常重要,沒有傳承的智慧不可能得到人們的重視,並且不能成爲真正的智慧。

   何人不知報恩惠,此人先已害自己,

   如同學煉害人術,損人之前先害己。

   任何人若不知道回報恩德,那麼這個人首先已經是在害自己了,如同修煉害人的咒術,在損害別人之前就會先傷害自己。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美德,世法與佛法皆尤爲提倡,並反複強調,是故前文作者已多次嚴厲地呵責了忘恩負義的人。麥彭仁波切、龍樹菩薩、寂天菩薩等,在其所著的佛教論典中也講到懂得報恩惠者是具有智慧和學問的人。如《二規教言論》所雲:“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濟之恩人,了知其恩並報恩,此爲高尚行爲門。何人不辨利與害,亦無相應回報心,故除一切聖者外,誰願于他作害利。……一切殊勝直士者,雖受微利報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則定具足余勝德。何人若不報恩德,則彼無智無穩重,有愧謹慎正直等,其余諸德亦無有。若是知恩報恩者,共稱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圓滿余美德。”無論何人,若不知道報恩德,那這種人首先就已經毀壞了自己。原因何在呢?雖然回報的恩惠可能對別人來說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由此卻可推測出此人的人格。若是佛教中人,則能表明他在佛法方面的認識和修養是何等的淺薄,同時也毀壞了自己往昔所積的善根福德,而且現世所做諸事將成不吉祥,從而把自己推入一種孤立無助的境地,遭人厭棄。

   好比修煉害人法術、惡咒的人,在害別人之前會先傷害自己。佛陀說,對他人起利益之心會使自己得到安樂和幸福,而發心欲傷害他人,即是損害之因。一念害心起,善神皆遠離,邪魔紛紛至,誘導惡人入地獄。世間上妖術、魔咒皆是魔王損害衆生的伎倆,受害的人越多它越高興,而修學彼邪術之人無疑已成爲魔的眷屬。他們依靠法術所差遣的惡神、非人,嗔心極重,絲毫沒有利益衆生之心,若它自己得不到好處,也不可能聽候差遣,心懷不滿怒火沖天之時,它們連施法術的人及眷屬也要殘害。就因果來說,彼等施法術害人者,終將墮入地獄無有出期。從前,有一家人依靠邪術下蠱害人而發家致富,至于下毒的後果如何他們從不去考慮。當他們無處下毒時,連自己的親友也不放過,久之,此下毒世家的親友們相互殘害,最終自食其果,害人反自害,一一斃命,無一幸存。

   盡管明知得受用,非理之處誰肯取?

   野羊相鬥頂淌血,狐狸求之頭撞破。

   盡管明確了知能得種種受用,但是不應理之處放置的財物有智慧的人誰肯取受?比如野羊相鬥碰破頭頂而鮮血長流,讒嘴的狐狸爲舔食羊血也被撞破了腦袋。

   俗話說:“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人人都渴望圓滿的受用、享不盡的財富,但是“無功不受祿”,君子取財應有道,切不可違背仁義道德、王規法規牟取非理之財。一些卑劣無智的人以偷盜、詐騙等非法手段得到許多財富;爲官不清廉的人貪汙受賄,投機倒把,殘害忠良,大吃特吃不義之財,這些都是卑劣小人的行徑。非法非理之處牟取財富看似輕而易舉,但有智慧的人了知利弊,明辨是非,怎麼會羨慕和贊美呢?只會深深地呵斥,因爲非法的希求定會導致自己在今生和下世都感受痛苦。智者凡事以德而行;劣者卑鄙無恥,一切向錢看,只要有利于自己,便不顧一切地搶著幹,他們滿腦子都是財富和利益。而智者最怕的是違背道德、損害人民利益的事,其次是怕做違犯國家法律之事。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犯法的人大部分都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人也不敢犯法,所以只有因果道德才能彌補法律的不足。孔子也說:“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小人只是懷思福惠,見利就上。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說的就是那些貪圖不義之財、不顧因果的愚者。

   山羊和綿羊一樣頭上長角,它們打架的時候,會使出全身的力氣兩兩相對,羊角互撞,“砰”地碰一下,然後分開,退到一定距離時,好象有人在指揮一樣,又“咚咚咚”地相對猛沖,“砰砰”幾聲再拉開距離,又撞……直至鮮血淋漓。以前在屍陀林住著一只狐狸,一次他在城邊見到兩只野羊正在打架,因撞擊了多次,兩只羊頭上都是血淋淋的。狐狸越看越饞,很想舔食它們頭上的鮮血。它冥思苦想:我怎麼才能吃到呢?這時兩只野羊又發起猛攻,從很遠的地方相對沖過來,狐狸顧不得許多,立即趕到它倆中間想坐收漁利,等它們碰擊頭部鮮血飛濺之時猛吸一口,痛飲鮮血。哪知狐狸的嘴尚未張開,頭卻被兩對羊角撞成了八瓣。同樣,非理之處的財富妄加取受也會遭至狐狸那樣的慘痛報應。

   不應依照某關系,即將隨意舍他人,

   即使帝釋天王者,彼眷亦皆會逃避。

   不應該依照某種關系,就將他人隨便抛棄。即便是帝釋天王,倘若隨意舍棄他人,其眷屬也會紛紛逃避開去。

   智者在辦理事務或與人相處之時,無論什麼樣的問題都要通過周密的觀察和思考後才能實行,不可聽信奸人片面之詞。他人認爲好的,不一定是好的;他人認爲是惡的也不一定是惡的。若依靠某種關系,不觀察、僅以他人的謠言而將自己身邊的人才或良友舍棄,這樣就不可能很好地攝受眷屬。所以麥彭仁波切說:“辦事情需要他人出謀劃策,但既要聽取他人的意見,也不能全按別人說的去做。”正確有效的方法應該是:聽取別人的建議,反複斟酌後再做出自己的決定。世間上花言巧語的奸猾者頗多,他們的話往往甜蜜悅耳,使聽的人中了毒、上了圈套還不知道。作爲君主、領導對自己的屬下應詳加考察,以功德智慧作評判,切不可感情用事。就算屬下真的犯了錯誤也要忍耐、包容一點,如果一點小事不能容忍,脾氣一來,就處罰或舍棄屬下,那他的眷屬會越來越少,最終事業必遭衰損。如《君主法規論》所言:“濁世一切諸君主,于諸相合己意者,一切所作隨其轉,最終自他生悔心。具有智慧諸君主,恒時令己有主權,雖不將權施他人,亦能善巧令他喜。”一個領導、一個帝王,其本身就是法的體現,往往有“言出法隨”的情形。他的話就是法律,他無論怎麼做都是法令。正因爲這樣,君主做事才不能專權跋扈,姑息養奸,一定要重視人才,慈愛眷屬,善于“赦小過”。因爲誰都難免有錯誤,所以當領導要能原諒人,對屬下小小的錯誤,不必太認真,盡量讓他過去,或者稍加訓斥一番即可,而不必使下屬太難堪。曆史上有許多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誤,當衆不說,召到房間裏,關起門來責備一頓,出了房門,當主管的卻自己背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那個屬下的事。這即是一種厚道的修養,君主愛人也應如此。

   同樣,佛門中少慧寡德之人都習慣帶有嗔恨或貪愛來說話,與自己關系密切的人就誇張地往高處擡一些,疏遠于己的人就貶低一些。所以寺院主持、法師等君主在處理法務之時皆應觀察推測,否則聽人一說馬上就信,且立即按此去實行,處罰甚至開除一個弟子,最後的結果經常是失敗和失望。故上師和弟子以及金剛道友之間都應公平正直地相處,切不可依靠某種關系來舍棄他人。現今社會說是道非者雖多,但作爲一個公正的人,應先觀察他人的話有無道理,通過分析再行定奪。

   好比帝釋天王統治整個宇宙,其攝收眷屬的能力非常大。然若帝釋…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