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

  譯者言

   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公元1182-1252年),是薩迦派五祖之第四祖,幼時依止伯父廣學顯密教法,通曉十明,二十叁歲時獲得西藏第一班智達之殊榮。1244年,應窩闊臺次子闊端之請,攜侄八思巴及恰納至涼州(即今之甘肅武威縣),始于漢域弘法。

   據曆史記載:克什米爾大班智達夏加西爾在印度時,得觀音菩薩授記:“你所不能調伏的漢地和蒙古之衆生,將來你的一位藏土弟子——文殊菩薩的化身,能調伏彼等。”又,夏加西在斯裏蘭卡時,有一位具六神通之阿羅漢送他鮮花,並說:“此花何處開,彼處有文殊。”後至薩迦地方,果見那裏盛開此花。燃燈尊者亦有授記: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再,菩提幢等衆多弟子曾親見其現文殊菩薩身;在印度金剛座的門上也自然顯現出梵語之尊者名。由此,印度諸人常稱尊者爲文殊菩薩的化身,藏地亦公認其爲叁大文殊之一。華智仁波切說:“五明通曉開顯薩班尊,顯密善說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龍青巴,雪域叁大文殊我頂禮。”頌中所贊之“薩班尊”即爲本論之作者。其辯伏外道、造論說法等希有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均在其傳記及其它曆史中有詳述,于此不贅。

   此《格言寶藏論》,雖有1979年中央民族學院王堯老師之譯本(書名爲《薩迦格言》),但鑒于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因素,其未將本論之前後禮贊、回向等頌譯出,也未按原版藏文字數相同的格式翻譯,且所譯用語與原版藏文特指的佛教用詞之含義(內涵)差距甚遠。是故,筆者今將此格言按原本風貌譯出且與有幸之士見面,具慧之士,當善辨之,去粗取精,對症下藥。

   凡真欲爲佛門弟子者,或欲爲真人者等,均當先將此格言熟讀,凡依此而爲者,將會對汝之修行及人格增上有極大利益。是故,欲求解脫者,應將此視爲無比珍寶也。

   古今之世,愚者視財寶爲貴重,智者視法寶爲貴重,故欲爲智者,皆應捧此格言學習一番——

   人均爲之 今來悉成 諸世安泰 何愁不至

   不知世法 何證空性 設無人品 何有修證

   人身難得 萬法無常 因果不虛 輪回皆苦

   恒依叁寶 發心利衆 忏淨諸罪 積資福慧

   懇依善師 勤修深密 頓悟覺性 廣弘顯密

   一九九六年元月叁日

  第一品 觀察學者

  格言寶藏論釋

   薩迦班智達 造頌

   索達吉堪布 譯釋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梵語:思布克達拉呢德納瑪西章

   藏語:拉巴夏巴仁波切爹意夏爲敦覺

   漢語:格言寶藏論

   本論作者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是文殊菩薩的化身,與無垢光尊者、宗喀巴大師一同被尊稱爲雪域叁大文殊。

   本論共分九品,下面解釋論名。“格言”也稱善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別。廣的來講,釋迦牟尼佛所宣講的經典以及高僧大德所造的論典都可稱爲格言。狹義方面:即不違世間法,闡明真理的善妙語言。比如龍樹菩薩的《智樹論》,貢唐仁波切的《水樹格言》以及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君規教言論》和《二規教言論》等。“寶”是指如意寶,人們祈禱如意寶能圓滿世間的一切願望,通過學習本論能具足智慧而成辦一切世間法。佛教經論中用“寶”作比喻時,一般具有六種意義。彌勒菩薩在《寶性論》中講:寶具難得、無垢、具力、嚴世、殊勝、無變之義。難得:在世間上珍寶是希有難得的;無垢:無汙無穢,如黃金、白銀等珍寶;具力:珍寶各具一定能力,如如意寶能賜予一切世間欲願;嚴世:珍寶可作爲一切世間的莊嚴;殊勝:珍寶比世間一般物品更具殊勝性;無變:珍寶的性質穩定、恒久不變。“藏”意爲倉庫、物品集聚之地,在這裏意指“寶庫”。“論”是文章的體裁形式,祖師大德的著作一般都以“論”爲名。

   頂禮聖者文殊室利童子

   文殊菩薩是諸佛之師,是叁世一切如來的智慧總集,乃至輪回未空之際,常常化現形色殊妙的童子身相救渡衆生,因此又尊稱爲文殊童子。薩迦班智達在著論之初頂禮聖者文殊室利童子,也即是頂禮了一切諸佛菩薩,這是總頂禮。

   勝天龍王成就持明主,廣成蟻穴足目仙人等,

   皆以歡喜頂寶禮佛足,諸衆主尊遍知吾頂禮。

   一切世間勝者的天衆、八大龍王、得成就的持明主以及廣成和足目等仙人,他們都以無比歡喜之心頂禮釋迦牟尼佛——具足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而遍知一切的主尊,如是作者也恭敬頂禮!

   “勝天”是指帝釋叁十叁天、梵天等諸天衆。“龍王”指蓮花龍王、護寶龍王和護財龍王等八大龍王。“成就持明主”是指雲行大王等轉輪王及世間的成就持明者。“廣成”即廣博仙人,又稱爲毗耶娑仙人,是印度六大哲學派之一吠檀多學派的創始人,他編著了吠陀經典。“蟻穴師”也是古印度一哲學派的創始人,他本來是一位婆羅門仙人,專門在螞蟻洞穴處修苦行並得成就,因此他所創立的宗派稱爲蟻穴派。“足目仙人”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前的一位宗派創始人。很早以前,足目仙人曾是大自在天天妃的侍衛。一次,大自在天外出,因仙人長得英俊,天妃生起貪戀,故意做出種種妩媚的姿態挑逗、引誘仙人。但仙人毫不動心,雙眼一直盯視自己的雙足,始終保持清淨心。大自在天回來後,得知事情經過,非常滿意,贊歎仙人持戒精嚴並賜給他悉地(成就),由此獲得了足目仙人的美稱。他所創立的宗派也因此命名爲足目派。以上衆多仙人創立的宗派都是外道,他們的觀點乃至修行始終未超出叁界。是故無論是人、天、龍衆還是外道仙人,都以歡喜之心,用尊貴的頭等五體投地頂禮于釋迦牟尼佛之蓮足下,作者在此特別頂禮了本師釋迦佛陀!

   按照佛教造論的規矩,必須在正文前有禮贊詞,之後有回向文。這也是區分內道和外道的標志,曆代高僧大德都是遵此造論的。而現在的許多佛教文章,既無頂禮句也無回向文,分不清作者的身份以及他造論的目的。所以,我們寫文章或造論必須按佛規行事。

   以理觀察不違法,亦能善成世間法,

   如何行持正士行,此說格言寶藏論。

   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都要以正理來觀察,既不能違背佛法,又要能夠善巧成辦世間法,應該怎樣行持正士的行爲呢?爲此而宣說《格言寶藏論》。

   作爲佛教徒,無論在家出家都要持守清淨的戒律,斷惡行善。然而生活在凡俗世間,接觸的一般都是社會常人,許多事情又必須按世間法規辦理。對于看似相違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學佛之人多不能如理抉擇,故而感到舉步維艱,迷惑不已。爲了解決這些問題,薩迦班智達從深廣的智慧海中精選出數百條處世至理彙集成冊,令我等學人能將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一味,循高僧大德之足迹行持,故這些道理非常重要。

   現今有些高僧大德之所以不具足弘法利生的能力,其主要原因就是于世間道德法規不甚精通。如果不按常情世理辦事,又怎能引導世間人皈信佛法呢?怎能弘揚佛法呢?六祖惠能大師曾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也說:“下品高尚世間規,上品高尚聖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無世間高尚行,則彼始終不容有,殊勝佛法之規故,如無樹根即無莖,或如無福即無財。”所以不違世間法規非常重要。在沒有達到遠離一切淨穢善惡分別執著的境界之前,就不要空講什麼舍棄世間法規俗約。假如你不如法行持、放蕩不羁,今生就可能光顧監獄或被人間“開除”,後世也將乘坐宇宙飛船到叁惡趣“旅遊”。爲了以上諸多目的而詳細地宣說人們交口稱贊的格言寶藏。

   第一品 觀察學者

   智者即是學問庫,彼等收集格言寶,

   如海即是江河庫,是故百川流大海。

   真正的智者是一切學問的寶庫,他們精勤收集衆多善說,猶如大海是一切江河之庫,所以百川都要彙入大海一樣。

   頌文前兩句爲喻體,後兩句是喻詞。(這種寫作方法叫對舉喻,即先敘說所比事物,隨後舉出比方,兩相對照,由語勢明其相同的修辭方法,是譬喻修辭法之一。)本論中多處使用這樣的寫作手法。這裏智者比喻爲海洋,學問比喻爲江河,收集格言即百川流大海。真正有智慧的人,無論世間法(聲明、工巧明、醫方明等)還是出世間法(顯密佛法)都很精通,即便所知甚廣,但對各種學問仍是興趣盎然,聽聞收集衆多善說。如德巴堪布,他通曉許多技藝,諸如繪畫、造佛像、誦經、敲打法器等無所不能,而且對顯密教法尤爲精通,但他並不以此爲滿足,還想通過各種方法來了解新的科學知識。老堪布如此希求世出世法,真是當代希有難得的高僧!

   佛陀住世時,在古印度北方國有位公主,南方的國王欲聘爲妃。北方國王躊躇不定,于是就去請問佛陀。佛開許以後,公主就嫁到了南方國。公主到南國後,茶飯不思,郁郁寡歡。王臣上下都驚疑不安,便請問公主是何原因。公主回答:“南國物産豐富,應該懂得供養。”國王說:“我國上下都在供養婆羅門。”“這種供養意義不大,應當供養世尊。”“世尊遠住北國,又如何供養呢?”“我可以在屋頂燃香唱香贊,迎請世尊。”佛陀得知公主迎請一事,告知衆羅漢弟子准備同行。有一位不具神通的比丘也想去應供,因衆羅漢不同意,他便暗暗精進修持,僅兩天即得神足通,于是與衆羅漢一同前往應供。南國君民見諸聖衆無所障礙地從虛空中飛行而來,生起信心皈依佛門。這時國王問公主:“誰是世尊?”公主回答:“這些都是世尊的弟子。”話音剛落,世尊駕臨。王臣、公主歡喜雀躍,大興供養。佛陀爲他們廣宣佛法,並予以回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具有廣博精深的智慧,任何事情都可操辦成功。如故事中的比丘精進修持得到神通而任運自在。又如那位公主在佛法的邊地仍能迎請世尊聖衆降臨,普渡無量衆…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