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45

  ..續本文上一頁大,將來要建塔供奉,念你多世做我的大施主,助我弘法功不可沒,今將此舍利暫存你處供奉。”那老板受寵若驚,對面前的“活佛”俯首禮拜,並奉以妙高法座,招募親朋好友、名流大亨前來種“福田”。假活佛又以修建道場、印經放生等爲名,令衆人籌款。得此巨款,假活佛一樣善事不做,只顧享用,偶爾給弟子“依利哇拉”地灌個頂。當衆人對他生起懷疑而調查其底細之時,他便一溜煙地飄洋過海到別處逍遙去了。

   此種卑劣者欺騙了別人,同時也欺騙了自己。他以巧計使自己“功成名就”,享盡五欲妙樂,卻毫不考慮這種假裝利衆所造的罪業已促使自己踏上了一條通往叁惡趣的不歸路,真真實實地親手摧毀了自己的今生來世,上演了一幕“飛蛾撲火”式的悲劇。作爲懂得因果的智者深知假說利他所造之惡業,實是毀壞自己的高能核武器,對此他們只會望而卻步。如果有能力,他肯定願意去真實饒益衆生;如果他還不具足利益衆生的能力,那麼智者此時會好好保護自己——認真修行,積資忏罪。若能了知此理,便能掃清修行道路上的障礙,弘揚佛法時也不會有很大的危險。

   債務尾數余恨敵,惡劣刑法惡語論,

   賤種以及劣行爲,彼等自然會滋長。

   世上惡劣的事物,如債務尾數、遺留余恨的敵人、殘酷的刑法、惡毒的語言、卑賤的種族以及惡劣的行爲,這些不用倡導自然也會滋長。

   本品宣講了愚人、惡人的種種卑劣行徑,彼者惡行雖然沒有人想要去發展和宣傳,但它們仍舊如同瘟疫一樣滋生蔓延。下以六種事例詳細闡述此中道理。

   (一)債務尾數:“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有些人債務的尾數隨著時間的流逝非但不見減少反而越發增多。欠債之人竭盡全力欲控製債務的增長,甚至傾家蕩産試圖減少債務,但苦于沒有額外的資金來源,總是入不敷出,不得已又出示借據。他們用借來的錢圖謀發展,預計一本萬利,大發橫財,而結果卻總是石沈大海,自然會陷入更窘困的境地。面對如此繁重的債務,心中萬分困惑,若繼續借必導致惡性循環!所以,在未遇到如天上掉下金子等意外收獲前,他們永無翻身之日,債務于今生恐怕是還不清了……

   (二)余恨敵:作爲人都會遇到不同類型的敵人。對世間人來說有戰場上的敵人、商場上的敵人乃至世襲祖上流傳下的怨敵等;出世修行人也有衆多煩惱敵,如果自己沒有辦法徹底調伏他們,便很少有“相視一笑泯恩仇”的機會。最後敵衆勢必更加興旺發達,其網羅羽翼,子子孫孫親朋好友直接、間接地都會成爲你的怨敵,那時終將達到“一望無際”的程度,何時何地都可能遭到威脅和攻擊。

   (叁)惡劣刑法:古往今來帝王君主們爲了統治國家安撫臣民,製定了多種刑法,目的僅是製裁罪人,殺一儆百,警誡惡人切勿再犯。雖然其中也不乏比較和緩的刑法,比如古代的一位官員,他用茅草做成鞭子象征性地抽打幾下,當罪犯感到羞愧時即將之釋放,或罰以長跪、禁坐等。但此類和緩的好刑法卻很難流傳和推廣。相反,那些非常殘暴、惡劣的刑罰,如五馬分屍、截四肢、入缸、灌酒、抽筋、剜眼、火燒等酷刑卻很容易興盛,倍受暴君青睐,廣爲“弘揚”而且著書立說,重賞發明創造之人。

   (四)惡語論:俗語“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裏”,的確好人好事鮮爲人知。如高僧大德的傳記等除虔誠的佛弟子外,世間諸人便毫無所聞。相反醜聞、髒話、粗語、下流的口頭禅等卻很有市場,廣爲人知,爭相宣揚。對于此等惡語人們便顯出非凡的智慧和記憶,往往是過耳不忘,並且舉一反叁、添油加醋、創造性地改編,廣做演講,使其越傳越惡。比如誹謗上師僧衆和本來不宜傳開的事情卻如長了翅膀似的,傳遍天涯海角,仿佛已被衆人親見、罪不可赦了。

   (五)賤種:比如卑劣的種姓、貧困的家庭,其子孫後代極易興盛。曾有一對乞丐夫婦終日乞討維生,但卻生養了十八個兒女,以殘羹穢飯喂養倒也健康地成長起來,無一夭折。命運總是這樣捉弄人,貧窮的人不求子嗣卻人丁興旺,富貴的人往往是恐怕後繼無人斷了自家“香火”,而又求子不得,即使得到也不易養活,心懷憂惱。其實這些都是善惡果報所致,無須怨天尤人。

   (六)劣行爲:指惡劣、不如法的行爲,比如吸毒、賭博、詐騙、偷盜等行爲。雖然國家、社會、學校等各階層、各部門都叁令五申,嚴格禁止,但這些惡行不但未見減少,反而更增盛、繁多,甚至有些惡劣行爲已逐步納入“合法化”的管理,明目張膽地挂牌營業,開辦賭場、妓院等,還按時向國家繳納稅金。通常惡人的行爲在其萌芽階段並不盛行,總是在少數人的實踐和宣傳後,衆人覺得“對胃口”于是就跟著實行,很快它們就能風靡起來。而奉持善行者爲數多少,比之喜好惡行之人即如手上塵與大地土之差別,這也是五濁惡世的一種自然規律,故而形成當前“行十善者寡,造十惡者衆”的惡劣風氣。

   以上已圓滿宣說了劣者之種種惡行,望讀者閱後細細思維,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審視自己的言行,進而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時也要仔細觀察與自己交往的人,具足惡劣品行者應及時遠離。當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盡量去幫助劣者改正惡行,也是我們學習本品的目的之一。

  

  第六品 觀察性情

   本品所論述的性情泛指人的道德品質、人格修養以及人的本性。如果以佛法最甚深的道理來抉擇人的本性,即每一衆生皆具如來本性,故說衆生是佛。但衆生清淨的如來藏已慘遭無明的侵害,于漫長的輪回中迷惑不已,有如明鏡蒙塵,不現本來面目。因蒙蔽的深淺程度不同,大致可分爲上、中、下叁等根機。所以無論修學世間法或出世間法,人的智慧都有著明顯的差別。而智慧和性情之間又有著必然的聯系,有的人性情善良、忠厚,有的人卻惡毒、狡詐……。

   設若何人當長官,難以了知自過失,

   如眼能見諸余法,觀察自體需鏡子。

   任何人若擔任了長官職務,就很難了知自己的過失。如同眼睛能明見外境余法,而要觀察自己的身體時,就需一面鏡子的幫助。

   人一旦爲官,便容易擁有錢、權、勢,往往只能聽到贊美,處處受人恭敬。久而久之,長官便難以了知己過,即使釀成禍端,衆人也因畏其權勢而不敢提及。世上真正聞過而生喜的人又有幾個呢?上至君王將相,下至縣令鄉官都喜歡阿谀奉承而不樂逆耳之忠言,致使社會上拍馬溜須盛行。即使有幾句看似批評的話語,實際上卻是刻意的奉承。爲官的人大多擁有一雙雪亮、犀利的眼睛,但卻是用來觀察他人過失的工具。對于世事他清清楚楚,了如指掌,講起來也是明明白白,有條不紊,但反察自己時卻是老眼昏花,糊裏糊塗。古人說“知人易而自知難”也是這個道理。

   以前有位英勇善戰的武將,鎮守邊關,屢立戰功,故而朝廷冊封其爲總督。總督大堂之上高懸了一面“明察秋毫”的金匾。此總督大人的確名副其實,是一位正直、善察民情、禀公執法、備受崇敬之人。久之,總督府已異于往昔,戒備森嚴,重兵層層圍繞,持刀槍而立,凡求見總督之人皆有如進宮朝見皇上一般,須經過重重關卡、跪拜請安,違者處死。一日,當地有一窮學士陪同好友前往拜見總督。友于大人前殷殷跪拜,他卻傲立一旁。總督勃然大怒,拍案質問:“何方狂徒,竟敢如此無禮?”學士笑臉相迎:“大人息怒,小人既未吵架又未打架,如何無禮了?”“你見本官不拜,即是無禮,亦是死罪。”學士不驚不詫,正色道:“曆來只知登朝見聖有此規矩,今日才知拜見總督亦與拜見當朝天子無別,總督大人難道不怕“蓄意謀反,自立爲帝”的罪名嗎?”總督大人如遭致命一擊,頓然醒悟。他下令去除總督府如此格局,又請學士上座以禮相待,感其厲言相責之恩。所以身居高位之長官難以照見己之過患,若不能巧用善言勸誡之明鏡,定將形成無可挽救的慘局。

   譬如:眼睛能清楚明了地現見外境色法,但是要觀察眼睛自體就必須借助于明鏡。又如眼睛裏若落入微塵或生了眼病,只有依靠明鏡方可了知自己出了什麼毛病,而且也只有依靠明鏡才能使自己的形體、容貌清晰地映入眼簾。同樣,欲明己之過患也需借助“明鏡”。能自己照見自己過患的人除高僧大德外,確實罕見。大修行者樂于反省己之過錯,如古德雲:“吾日叁省吾身。”修行人在向外觀察的同時也應反省自身,若見他人有過失、不清淨等,則說明你已具足同等的過患,因爲外境皆爲自心的顯現,即如一面明鏡。

   僅有一方智慧者,亦難精通一切事,

   極爲敏銳之眼睛,亦是不能見聲音。

   僅專長于某一方面的智者也很難精通一切事物,好比極爲敏銳的眼睛,也不可能看見聲音。

   世間凡人的智慧是極其有限的,據生命科學家的報告說:人類潛伏的智慧很深廣,目前能啓用的智慧僅占整體的百分之十(也有說爲千分之十)。根據佛陀的開示,其原因即是:無明的蒙蔽使衆生的智慧不能完全顯露。佛陀遍知一切世出世法的真谛,故又稱爲全知。佛弟子中即便是十地菩薩也有尚未清淨的細微所知障。而薄地凡夫,無論如何聰慧機敏,勤奮求學,也只能精通某方面的世間知識,不可能了徹天下一切事。比如受世人崇拜的化學家、物理學家、藝術家們,能于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卓越的貢獻,但對其專業以外的知識卻只能了解一點皮毛,甚至一無所知。所謂“隔行如隔山”,若讓物理學家去彈鋼琴或是讓音樂家去研究核能、原子能,他們便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修學佛法也是如此。有些學人精通因明,極善邏輯推理與辯論,但對大圓滿法的奧妙卻知之甚少;又有者雖廣研唯識,但對中觀的究竟理趣卻不甚精通。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講,乃至菩提果之間,行者的功德都需要繼續增上。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若執…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