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45

  ..续本文上一页大,将来要建塔供奉,念你多世做我的大施主,助我弘法功不可没,今将此舍利暂存你处供奉。”那老板受宠若惊,对面前的“活佛”俯首礼拜,并奉以妙高法座,招募亲朋好友、名流大亨前来种“福田”。假活佛又以修建道场、印经放生等为名,令众人筹款。得此巨款,假活佛一样善事不做,只顾享用,偶尔给弟子“依利哇拉”地灌个顶。当众人对他生起怀疑而调查其底细之时,他便一溜烟地飘洋过海到别处逍遥去了。

   此种卑劣者欺骗了别人,同时也欺骗了自己。他以巧计使自己“功成名就”,享尽五欲妙乐,却毫不考虑这种假装利众所造的罪业已促使自己踏上了一条通往三恶趣的不归路,真真实实地亲手摧毁了自己的今生来世,上演了一幕“飞蛾扑火”式的悲剧。作为懂得因果的智者深知假说利他所造之恶业,实是毁坏自己的高能核武器,对此他们只会望而却步。如果有能力,他肯定愿意去真实饶益众生;如果他还不具足利益众生的能力,那么智者此时会好好保护自己——认真修行,积资忏罪。若能了知此理,便能扫清修行道路上的障碍,弘扬佛法时也不会有很大的危险。

   债务尾数余恨敌,恶劣刑法恶语论,

   贱种以及劣行为,彼等自然会滋长。

   世上恶劣的事物,如债务尾数、遗留余恨的敌人、残酷的刑法、恶毒的语言、卑贱的种族以及恶劣的行为,这些不用倡导自然也会滋长。

   本品宣讲了愚人、恶人的种种卑劣行径,彼者恶行虽然没有人想要去发展和宣传,但它们仍旧如同瘟疫一样滋生蔓延。下以六种事例详细阐述此中道理。

   (一)债务尾数:“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有些人债务的尾数随着时间的流逝非但不见减少反而越发增多。欠债之人竭尽全力欲控制债务的增长,甚至倾家荡产试图减少债务,但苦于没有额外的资金来源,总是入不敷出,不得已又出示借据。他们用借来的钱图谋发展,预计一本万利,大发横财,而结果却总是石沉大海,自然会陷入更窘困的境地。面对如此繁重的债务,心中万分困惑,若继续借必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未遇到如天上掉下金子等意外收获前,他们永无翻身之日,债务于今生恐怕是还不清了……

   (二)余恨敌:作为人都会遇到不同类型的敌人。对世间人来说有战场上的敌人、商场上的敌人乃至世袭祖上流传下的怨敌等;出世修行人也有众多烦恼敌,如果自己没有办法彻底调伏他们,便很少有“相视一笑泯恩仇”的机会。最后敌众势必更加兴旺发达,其网罗羽翼,子子孙孙亲朋好友直接、间接地都会成为你的怨敌,那时终将达到“一望无际”的程度,何时何地都可能遭到威胁和攻击。

   (三)恶劣刑法:古往今来帝王君主们为了统治国家安抚臣民,制定了多种刑法,目的仅是制裁罪人,杀一儆百,警诫恶人切勿再犯。虽然其中也不乏比较和缓的刑法,比如古代的一位官员,他用茅草做成鞭子象征性地抽打几下,当罪犯感到羞愧时即将之释放,或罚以长跪、禁坐等。但此类和缓的好刑法却很难流传和推广。相反,那些非常残暴、恶劣的刑罚,如五马分尸、截四肢、入缸、灌酒、抽筋、剜眼、火烧等酷刑却很容易兴盛,倍受暴君青睐,广为“弘扬”而且著书立说,重赏发明创造之人。

   (四)恶语论:俗语“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的确好人好事鲜为人知。如高僧大德的传记等除虔诚的佛弟子外,世间诸人便毫无所闻。相反丑闻、脏话、粗语、下流的口头禅等却很有市场,广为人知,争相宣扬。对于此等恶语人们便显出非凡的智慧和记忆,往往是过耳不忘,并且举一反三、添油加醋、创造性地改编,广做演讲,使其越传越恶。比如诽谤上师僧众和本来不宜传开的事情却如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天涯海角,仿佛已被众人亲见、罪不可赦了。

   (五)贱种:比如卑劣的种姓、贫困的家庭,其子孙后代极易兴盛。曾有一对乞丐夫妇终日乞讨维生,但却生养了十八个儿女,以残羹秽饭喂养倒也健康地成长起来,无一夭折。命运总是这样捉弄人,贫穷的人不求子嗣却人丁兴旺,富贵的人往往是恐怕后继无人断了自家“香火”,而又求子不得,即使得到也不易养活,心怀忧恼。其实这些都是善恶果报所致,无须怨天尤人。

   (六)劣行为:指恶劣、不如法的行为,比如吸毒、赌博、诈骗、偷盗等行为。虽然国家、社会、学校等各阶层、各部门都三令五申,严格禁止,但这些恶行不但未见减少,反而更增盛、繁多,甚至有些恶劣行为已逐步纳入“合法化”的管理,明目张胆地挂牌营业,开办赌场、妓院等,还按时向国家缴纳税金。通常恶人的行为在其萌芽阶段并不盛行,总是在少数人的实践和宣传后,众人觉得“对胃口”于是就跟着实行,很快它们就能风靡起来。而奉持善行者为数多少,比之喜好恶行之人即如手上尘与大地土之差别,这也是五浊恶世的一种自然规律,故而形成当前“行十善者寡,造十恶者众”的恶劣风气。

   以上已圆满宣说了劣者之种种恶行,望读者阅后细细思维,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审视自己的言行,进而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同时也要仔细观察与自己交往的人,具足恶劣品行者应及时远离。当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帮助劣者改正恶行,也是我们学习本品的目的之一。

  

  第六品 观察性情

   本品所论述的性情泛指人的道德品质、人格修养以及人的本性。如果以佛法最甚深的道理来抉择人的本性,即每一众生皆具如来本性,故说众生是佛。但众生清净的如来藏已惨遭无明的侵害,于漫长的轮回中迷惑不已,有如明镜蒙尘,不现本来面目。因蒙蔽的深浅程度不同,大致可分为上、中、下三等根机。所以无论修学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人的智慧都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智慧和性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有的人性情善良、忠厚,有的人却恶毒、狡诈……。

   设若何人当长官,难以了知自过失,

   如眼能见诸余法,观察自体需镜子。

   任何人若担任了长官职务,就很难了知自己的过失。如同眼睛能明见外境余法,而要观察自己的身体时,就需一面镜子的帮助。

   人一旦为官,便容易拥有钱、权、势,往往只能听到赞美,处处受人恭敬。久而久之,长官便难以了知己过,即使酿成祸端,众人也因畏其权势而不敢提及。世上真正闻过而生喜的人又有几个呢?上至君王将相,下至县令乡官都喜欢阿谀奉承而不乐逆耳之忠言,致使社会上拍马溜须盛行。即使有几句看似批评的话语,实际上却是刻意的奉承。为官的人大多拥有一双雪亮、犀利的眼睛,但却是用来观察他人过失的工具。对于世事他清清楚楚,了如指掌,讲起来也是明明白白,有条不紊,但反察自己时却是老眼昏花,糊里糊涂。古人说“知人易而自知难”也是这个道理。

   以前有位英勇善战的武将,镇守边关,屡立战功,故而朝廷册封其为总督。总督大堂之上高悬了一面“明察秋毫”的金匾。此总督大人的确名副其实,是一位正直、善察民情、禀公执法、备受崇敬之人。久之,总督府已异于往昔,戒备森严,重兵层层围绕,持刀枪而立,凡求见总督之人皆有如进宫朝见皇上一般,须经过重重关卡、跪拜请安,违者处死。一日,当地有一穷学士陪同好友前往拜见总督。友于大人前殷殷跪拜,他却傲立一旁。总督勃然大怒,拍案质问:“何方狂徒,竟敢如此无礼?”学士笑脸相迎:“大人息怒,小人既未吵架又未打架,如何无礼了?”“你见本官不拜,即是无礼,亦是死罪。”学士不惊不诧,正色道:“历来只知登朝见圣有此规矩,今日才知拜见总督亦与拜见当朝天子无别,总督大人难道不怕“蓄意谋反,自立为帝”的罪名吗?”总督大人如遭致命一击,顿然醒悟。他下令去除总督府如此格局,又请学士上座以礼相待,感其厉言相责之恩。所以身居高位之长官难以照见己之过患,若不能巧用善言劝诫之明镜,定将形成无可挽救的惨局。

   譬如:眼睛能清楚明了地现见外境色法,但是要观察眼睛自体就必须借助于明镜。又如眼睛里若落入微尘或生了眼病,只有依靠明镜方可了知自己出了什么毛病,而且也只有依靠明镜才能使自己的形体、容貌清晰地映入眼帘。同样,欲明己之过患也需借助“明镜”。能自己照见自己过患的人除高僧大德外,确实罕见。大修行者乐于反省己之过错,如古德云:“吾日三省吾身。”修行人在向外观察的同时也应反省自身,若见他人有过失、不清净等,则说明你已具足同等的过患,因为外境皆为自心的显现,即如一面明镜。

   仅有一方智慧者,亦难精通一切事,

   极为敏锐之眼睛,亦是不能见声音。

   仅专长于某一方面的智者也很难精通一切事物,好比极为敏锐的眼睛,也不可能看见声音。

   世间凡人的智慧是极其有限的,据生命科学家的报告说:人类潜伏的智慧很深广,目前能启用的智慧仅占整体的百分之十(也有说为千分之十)。根据佛陀的开示,其原因即是:无明的蒙蔽使众生的智慧不能完全显露。佛陀遍知一切世出世法的真谛,故又称为全知。佛弟子中即便是十地菩萨也有尚未清净的细微所知障。而薄地凡夫,无论如何聪慧机敏,勤奋求学,也只能精通某方面的世间知识,不可能了彻天下一切事。比如受世人崇拜的化学家、物理学家、艺术家们,能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卓越的贡献,但对其专业以外的知识却只能了解一点皮毛,甚至一无所知。所谓“隔行如隔山”,若让物理学家去弹钢琴或是让音乐家去研究核能、原子能,他们便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修学佛法也是如此。有些学人精通因明,极善逻辑推理与辩论,但对大圆满法的奥妙却知之甚少;又有者虽广研唯识,但对中观的究竟理趣却不甚精通。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讲,乃至菩提果之间,行者的功德都需要继续增上。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若执…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