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44

  ..续本文上一页 专为自己打算求取私利的人,谁愿意与他结成朋友呢?在农夫辛勤耕耘的田地中,别的杂草是难以成长的。

   生生世世修习菩萨行的人,因发心和串习之力,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有的甚至牺牲自己来成办别人的利益,这些便是高贵的大乘佛子之行为。但有的人生就一副自私自利的性格,不为众生安乐而奋发却专门励求私利,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了不起而瞧不起别人,凡事皆把“我”放在第一位。比如乘坐汽车,仅仅因为座位,自私者便会展开一场激烈的唇枪舌战,“这是我的座位,你往那边挪一下嘛,挤死了”,“这个座位不好,我要换一个”,“我要靠在窗口边”,“后面太巅,我要坐前面”……。你如果满足了他的要求,他也不会感激,因为他认为那是“应该的”。如果你没有按他的意思去办,或者动作稍慢了一点,也许挖苦、讽刺甚至破口大骂便如急风暴雨般涌来,让你不得喘息。所以跟这样的人结交为友,实在是件非常痛苦的事。佛陀住世时,有一贫者私利心极强,看到什么皆欲据为己有,张口闭口全是“给我”,别人都讨厌他,谁也不愿与他交友。一次他看见一位长者为佛陀供养了上妙饮食,便毫不客气地向佛陀伸手:“给我。”佛了知他生生世世皆说“给我”而轮转苦海,感受痛苦,为对治其私利心,佛告之:“你若说“我不要”,我便将此美食尽数赐给你。”   在大乘佛教中,对于自私自利的言行从来都是严厉破斥和遣责的,发菩提心最主要的便是利益他人,如果碰到事情老说“我我我……”那肯定是不行的。就世间的道德规范来说也是提倡、赞美“助人为乐”的风尚,曾经还有人提出“人人谓我,我为人人”的口号,这些都是私利者应学的善规。作为一个佛门弟子,如果不舍弃自私自利的发心言行,就会被世间善士耻笑,如此又怎么配称为“佛子”或“菩萨”呢?如若做一次社会调查“谁愿意与自私心强的人交友”,那肯定是走遍天涯海角也难觅“知音”,就算有也必定是他的同类——自私自利者,而且犹如昼间星辰一样稀少。如同农夫辛勤地耕种庄稼,施肥浇灌,清除杂草,扶植麦子、青稞、谷子等农作物茁壮成长,一有杂草便会及时地连根铲除,不给其生长的机会。

   何人不知报恩惠,谁肯与彼交为友,

   勤劳亦无熟果地,农夫谁肯去耕耘?

   若人不懂得知恩图报,那么有谁愿意和他交朋友呢?在勤劳耕种也无成熟果实可收的土地上,又有哪个农夫肯去耕耘呢?

   前文反复介绍了两种人的法相,一种是知恩报恩的贤善之人,仅受人滴水之恩也要以涌泉相报;另一种即是本颂着重宣讲的劣人,对他人施予的深恩厚德尚不报答,小恩小惠又何足挂齿呢?这种人恬不知耻,即便为他免去性命之灾他也不会感激,还以为自己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人。更有甚者倒会疑虑这救命恩人怀有某种企图,从来不会想到对恩人作报答。所以,有智慧的人怎么可能与这样的劣者交往呢?就算成为朋友也无法长久,很快会翻脸,这种人终身无法得到一位真心实意的挚友。拉发特曾劝导世人:“那个有过三个朋友而先后失去的人,你不要做他第四个朋友。”这也说明恶劣的人难以相处,他只能孤独终生。

   还有一类头脑迷糊的人,生来就不具足分辨亲怨好坏的能力,对他人给予的恩德或损害都极其木然地对待。当然,修行好的人奉行的亲怨平等不分别与此类愚劣人的不辨恩怨迥然不同,如登地菩萨乃至佛陀便是将恩德仇怨平等对待,受供养不生贪执,遭打骂也无嗔恨。而迷茫无智的人却没有这样妙高的境界,如果今天给他一百两黄金,他只“嗯嗯”两声,若对他嘲笑挖苦,他反当成是真正的称赞而兴高采烈。如此恩怨“一视同仁”甚至“头尾倒置”的人绝不会有很多人去亲近他。某些密乘弟子薄情寡义,求法灌顶犹如猎人打獐子取麝香一样,达到目的便舍弃上师,当面背面都会说:“他不是我的上师。”更谈不上对上师报恩了。此人便已犯了密乘根本戒,其他的上师不敢再摄受他,金刚道友们也纷纷远离他,不能共住乃至不能共饮一江之水。不知报恩之人也为世间人所唾弃。比如拜师学艺讲究的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要恭敬恩师,感恩图报,否则非但学不到精深的技艺,反而会被师傅开除,遭同行的排斥。

   比如,春天在一块田地上播下种子,中间辛勤培育苗芽,秋天若能获得丰收,农夫肯定乐意在这块田地上长期耕种。假如秋收之时一无所获,一年汗水付之东流,在希望的肥皂泡破灭的同时,定会赌咒发誓永远不去耕耘这块“瘠田”了。

   蛮横又是鲁莽者,此人速将遭失败,

   厚颜野象极横暴,岂非急受被阉割?

   蛮横而又鲁莽的人,速时将会遭到惨痛的失败,厚颜难驯的野象也正是极其横暴的缘故,岂不是很快被阉割了吗?

   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观察自己的身语意,那么他所作之事定会成为既背离佛法教规又违犯世间法规的罪业,迟早有一天会受到国家、人民以及因果的制裁,而失败衰损。此任意妄为、性情蛮横之人想平平安安地活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从前有一小国,国王是位暴劣的昏君,其臣民愤恨他的昏庸无道,便聚在一起议论国王的罪过:“君王暴虐无忌,治国无道,苦死百姓也。”国王得知震怒异常,不加调查只听信身边佞人的话,将一个个贤臣捉来施以酷刑,残害至死。从此朝中缺少贤能的大臣,国事不能处理,国王以烂为烂,重用佞人,最后江山沦落,自己成为亡国之君不说且险些断送了性命。

   印度有一类未经驯服的大象,脾气蛮横暴燥,而且脸皮厚得赛过城墙拐弯,恬不知耻,时常横冲直撞,目中无人。在其前进之时横行霸道,不允许眼前有障碍物存在,茂密的树林在其经过之后定被夷为平地,惨不忍睹。印度还曾多次发生城市被野象群摧毁的事件。所以在印度人心中最为忿恨的便是野象,他们穷思竭虑采用阉割或砍头断足等方式来收拾它们,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使其不能继续撒野。

   有些人甚至修行人在业力显现时若不能调伏自己的身口意,定将导致今生下世遭受众多难忍的痛苦。为令诸众生能悬崖勒马,于解脱道上大步前进不落三涂,作者以大慈悲心在此反复旁敲侧击,拔开迷雾令我们重见天日。

   如何布施恶劣者,自需之时不回报,

   钳子虽常夹铁球,铁球怎能夹钳子。

   无论布施给恶劣的人多少财物,当你自己需要的时候他们也不可能作一点回报。虽然钳子经常夹起铁球,但铁球怎么也不能去夹钳子。

   无论如何对本性恶劣的人施以钱财,为其事业耗尽精力,付以鼓励,布施国政、妻儿、己身血肉等,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却得不到他一丝一毫的回报,哪怕仅仅是一个好脸色。比如一个来自异地他乡的劣者,因人生地疏一时未找到工作,生活无有着落。另有一位好心人与他是同乡,且有一个好工作,常对他施以生活所需,为其工作四处奔波。后来劣者顺利地参加工作了,但却对曾经大力帮助过自己的同乡无有丝毫报恩之念,而且不闻不问视如陌路。当好心人生病或遭违缘之时,他袖手旁观,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没有,又何谈去报恩报德呢?这便是劣者的本性,谁也奈何不了他。

   诚然,大菩萨修行布施不会计较得失,但从世间法的角度讲,得到惠施却不知回报的人始终受人唾弃。大乘佛子修持的布施度,其意为布施到彼岸,内容即是要慈惠地抚育怜悯一切迷惑邪行的众生,饥者予食,寒者予衣,病者予药,炎热之时送去凉爽,乃至车马舟舆、各种珍宝、妻儿、国土,凡有索求,一一施舍。其救护众生之恩泽超越天地,深过海洋却未要求任何回报,即便遇到恶劣的求施者知恩不报反报以怨,他于自己所行惠施也毫无悔心。如义成王子、月光国王等,他们于人施舍财物时,就象养育自己的孩子那样慷慨无私,即使遭到驱逐或布施生命,其心中也只有悲悯而无怨恨。若布施行善者有望于积善余庆、转世受福,那么这种“零存整取”式心理终将使普救众生的布施精神蒙灰降格。

   世间的伦理道德以及佛的教义皆提倡知恩报恩,古人言:“知恩不报非君子。”这也是做人的基本美德。比如钳子轻而易举便能将铁球夹起来,即是贤善之士常行布施的比喻。而铁球却不会反过来夹起钳子,因其浑身上下圆溜溜的不可能夹起钳子,这便是对常受人恩惠而毫不知回报之劣者的真实写照,其本性恶劣如此。由此修行之人应仔细对照自己,做铁钳还是铁球你尚有选择的余地。

   劣者借口为利他,反而行持罪恶事,

   是为假装利众生,智者谁肯毁自己?

   卑劣的恶人总是借口利众生,但其真实行持的却全是罪恶的事情,这种即是假装利益众生的狡诈行,智者谁愿意去假装利人而毁坏自己的名声呢?

   恶劣的人总是伪装贤善,对人也是笑容可掬,常说利他之语。然而他内心真正有利他的菩提心吗?所作所为真的是为利益众生吗?不!!!在他心里塞满了“害人利己”的恶念。他们时常高喊“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是弘扬佛法的”、“我是在为上师作事情”等冠冕堂皇的口号,只是为达到目的所贯用的一种“善巧方便”,实为典型的“口蜜腹剑”。有位初入密乘的居士依止上师不久,得出一个结论:当上师真好,受人敬仰不说还于无勤中得种种供养,大有享用不尽之势。于是他上下求索,居然也想出一条挣钱的门路。他弄到几张上师签盖印章的信笺,上面满是藏文,他虽只字不识却也狂喜不已。不日他即下山“弘法利生”了。藏地自然无他大显身手之地,便远赴沿海一带的经济特区,打出招牌:“我是某某活佛的弟子,今奉师命特来贵地化渡有缘。”说着便掏出那几张藏文信笺以及与活佛的合影:“哝,这便是活佛发给我的金刚阿阇黎的证书和对我弘法利生事业的授记。”继而他又拿出一颗碗豆大小的纯白舍利:“这是活佛传给我的佛陀真身舍利,灵感甚…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