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43

  ..续本文上一页凶手者,定以三千元作酬谢。弟弟闻之顿萌贪念,迫不急待地前去告密并收下了赏金。所以贪图钱财之人是人生大敌,智者何时亦不能贪恋财物,同时也应防范此等贪财的卑劣小人。

   口说害人之语者,此等怨敌易制服,

   心恨口说利人者,此等怨敌难制服。

   仅在口头上说要害人,这种怨敌很容易被制服。而心中愤恨,口中却伪善说利益他人之语,这种怨敌是很难制服的。

   此颂是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来宣说制伏敌人的方法。一类人经常把害人挂在嘴上,说什么“我要杀他、揍他”,总喜欢将心中的怨恨不满通过咆哮发泄出来。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的厉声狂吼便是给对手通风报信,提醒其注意。比如他说:“我明天要用枪来收拾你,等着瞧吧!”这样就能使对手防患未然,可以躲避或收缴其枪刀等方法破其战术。前文已明示“懦夫仅嘴说灭敌,远见怨敌恐叫号,战场遇敌敬合掌,返回家中说大话。”这种怨敌没有什么真实本事,只是把口号喊得震天响罢了,所以很容易被制服、摧毁。

   另一类人把仇恨深深地藏在心底,暗中发誓:“此仇不报非君子,总有一天,我要……”而在表面上他不会显露分毫害人的行迹,所说尽是甜言蜜语:“我俩可谓是不打不相识,通过观察我认为您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人,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挚交。您的胆识、才能令我钦佩,若能常时亲近您做牛做马也甘愿……。”这样一说,对方将心比心,以善眼观待一切众生,深信这一番“肺腑之言”,便放松了警惕,认为我们以前虽有些摩擦、过节,但现在看来已经化敌为友了,他既然如此看重我,我也自应扶持善待他,大人不记小人过,且以“你敬我一尺,我必敬你一丈”的坦荡胸襟对待劣者。却不知这阴险的怨敌城府颇深,早已在心里制定好一系列对付、伤害你的策略,随时可能向你进攻。所以,这样的敌人是很难制服的。

   了知上述道理,作为一个智者无论行于世间,还是致力于出世修法,在人与人交往之时切不可轻信甜言蜜语,而应仔细观察,善加抉择,以防被人暗算产生不必要的违缘。

   巧治余痕能愈合,恶语创伤难复愈,

   如同乌鸦谤鸱鸮,累劫彼此成仇恨。

   通过善巧医师的治疗,身体上的伤痕能够恢复,但恶语对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愈合。如同乌鸦诽谤鸱鸮,致使彼此累劫成为仇家。

   目前的医疗技术相当发达,并且在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对于人类自身的内伤或外伤都比较容易治疗。比如一些在车祸、火灾、地震等事故中造成的创伤可以通过手术得以恢复,矮小的人也可以服用一些药物促使身体长高,就算内脏出现严重病症也可以移植新器官,至于一些跌打损伤就更不用说了。曾经有一位被鳄鱼咬得遍体鳞伤的女士,其容被毁,宛如一个面目狰狞的魔女,观之令人不寒而栗。后来幸遇一位医术高明的美容师,在其精湛的技艺、细心的照料下,其容貌大为改观,竟比毁容前更为美丽。

   身体上的伤痕可以恢复,但被恶语攻击后,在心灵深处留下的创伤却是无形而难于恢复的。俗话说:“利剑割体疮犹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假如某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恶语中伤,其脸部立即呈现不悦之色,性情暴烈者当场便会 “以牙还牙”。有者虽不及时还击,但对这也是闷闷不乐,愤恨于心,甚至耿耿于怀乃至终生。古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比如你没有偷东西,但别人一口咬定是你偷了,或自己没有诽谤上师三宝而别人硬说诽谤了……这时真正能安忍而住的人极为稀少,在此情况下结成的仇恨也往往是最难化解的。有位六旬老人吃斋念佛虔诚至极,一日,她远嫁外地的胞妹回乡探亲,老居士闭门不接见。原来年轻时代,其妹曾骂她为狐狸精,害死了父母,并告诸乡邻迫其背井离乡多年。直到她临终时仍摇头不愿再见这妹妹。所以佛陀教导弟子“时时言语要平和”,阿底峡尊者也讲:“设使目见他人时,当说温和诚实语。”

   乌鸦和鸱鸮累劫为仇,其根源也来自于恶语中伤。相传很早以前,在森林当中有许多鸟类共住一处。在一次竞选鸟王的盛会上,鸱鸮名列前矛,众鸟一致认同它的优点:有一双很特别的眼睛,在夜晚的办事能力极强,它头顶上的角坚而有力,小巧玲珑,其身体也比较庄严……。总之,鸱鸮比较具足当国王的条件。正在它春风得意、昂首阔步地迈向那豪华的宝座时,乌鸦发话了:“鸱鸮根本不能当国王!第一、人类公认它是一种不吉祥的鸟;第二,它头上那看似美丽的角,实际也是一种恶兆;第三、它的眼睛、嘴巴之所以为黄色,便是以前偷吃母亲食物而感召的果报……”真是一语惊人,众鸟皆对鸱鸮另眼相看,而且越看越不顺眼,自然鸱鸮的国王梦便落空了。从此鸱鸮同乌鸦接上了深仇大恨,直到今天仍未化解。略作观察便会发现,若在白天看见猫头鹰,众多乌鸦便会群起而攻之;若在夜晚,乌鸦们也往往在梦乡中遭到猫头鹰的偷袭。两者之间并没有其它的矛盾,仅仅因为几句话便生生世世成为仇家,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休啊!所以众中出言应谨慎,特别是金刚道友之间,更不要因为几句不必要的恶语而结下仇怨,时时应以正知正念和甘露妙法对治自己的烦恼。

   心里总是挂仇恨,嘴上尽说善妙语,

   此乃恶劣仙人教,即违圣者之法则。

   有些人总是在心里牢牢地记挂着仇恨,而在嘴上却尽说好听的善妙之语,这是恶劣仙人的教诫,违背了圣人的法则。

   一些本性恶劣的人很容易与人结仇,一句不中听的话,一个不好的脸色,无意之中的伤害等都会使他在心里结下一个个坚实的疙瘩。他以恶毒的心来观待一切众生,甚至会认为世上无好人,人的本性都是恶。若两个恶劣的人互相磨擦,恶意违害,那仇恨便会成为刻骨铭心、永不磨灭的印迹,致使他们在背后竭尽诽谤之能事或者细心策划伺机报复。而在遇到怨敌时却尽力卖乖,百般讨好,极力吹捧:“你很有能力,很了不起,若没有你这许多事情都办不成”、“你是我们的骄傲和庄严”、“不知什么缘份,我一见到你就高兴……”。真是说得天花乱坠,令怨敌全无防患之心,当受到迫害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对我说的甜言密语是别有用心。更有甚者遭到致命的攻击后仍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

   表面上以善妙语言赞扬他人,而心里时刻都在盘算报仇雪恨的人,实际上是在遵奉恶劣仙人的教法。以前印度的一些婆罗门仙人如“阿卓唐”和“玛热加”等,他们对弟子的教导便是:凡有怨仇皆当隐藏心底,面对怨敌之时不能显露分毫,应以春天般的温暖妙言奉承,迷惑其心,这样才能出其不意地攻击,轻而易举地报仇。这便是婆罗门教中的一种邪规,然而与圣者佛陀的教规背道而驰。此中圣者指的是引导众生出离轮回苦海的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教导弟子:心怀慈悲而口吐温和之语,心口一致,视一切众生如父母。而心怀仇恨口说大悲利他的甜言蜜语,此种行为与佛法恰恰相违。

   作为佛的弟子自然就应该奉行佛的法规。如偈云:“皈依佛竟,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竟,宁舍生命,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佛门中人若奉行心恶口善的婆罗门教法,是否已舍弃了皈依戒呢?鉴于此,众佛子皆应自省、深思,若有此患即应深生惭愧猛厉忏悔,励力改之。

   王规论中虽宣说,一切怨敌全消灭,

   应如拔出毒树根,然爱如子待如父。

   在国王的教规论典中虽有宣说:对于一切怨敌都应象拔出毒树之根一样完全、彻底地消灭。但佛陀却教导弟子:于一切众生都应如慈爱子女和尊敬父母般地对待。

   “王规论”又名《王典》或《国王修身论》,是一部国王必学的古典,也即是国王修身养性处理世法的指南。王规论中明确地指出:凡与国王作对的怨敌都要完全、彻底地消灭,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该罚则罚,该囚禁则囚禁,该打则打,该杀则杀,毫不留情,就象铲除毒树要连根拔一样,以绝后患永远不给其再生的机会。正如世人所言“斩草除根”,历代一些国王在惩治其怨敌时往往是诛连九族。明朝大史学家方孝孺,秉笔直书,罪罪恶恶,因为他将明朝的黑暗朝政一字不漏毫无含糊地记入史册,便被诛杀十族(加老师一族)。然而以佛法治国的君主对怨敌则不能杀,也不能用恶劣的手段进行镇压,凡是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对待怨敌的态度应是爱如子、敬如父。也就是说我们对待自己的子女是如何慈爱的,对待父母又是如何敬重的,那么对待怨敌也应如是。如圣者无著贤菩萨所说“吾以如子护养人,彼若视我如怨仇,犹如母对重病儿,倍悲悯是佛子行。”这样也许有人会疑问:“此处要爱如子,那与前面说的国王可以制裁自己的怨敌,两者难道不相违吗?”不相违!因为即使制裁怨敌也是以菩提心为基础,正如慈父为使儿女改正错误而采取一些威猛的手段一样,没有嗔恨心与报复心。同样做为仁慈的君王为了国家的安定,也不得不使用一些刑罚惩治恶人,关键的一点即是须以菩提心为基础,以善巧的方法令劣者弃恶从善,但绝不可动用酷刑或是杀害众生。如法王松赞干布在其一生中从未残害、杀戮一个众生。一般的人在对待怨敌的时候都会夺口而出“以法规制裁”,这便违背了佛陀的教义,作为大乘佛子应慈爱一切众生,观一切众生为父母,故很少有怨敌。因为菩萨不伤害任何一个众生,所以不会有被害的果报,但为了圆满忍辱度,菩萨欢喜怨敌做违害。寂天菩萨在其不朽名著《入菩萨行论》中这样称赞怨敌:“世间乞者众,忍缘敌害稀。若不外施怨,必无为害者。故敌极难得,如宝现贫舍;能助菩提行,故当喜自敌。敌我共成忍,故此安忍果,首当奉献彼,因敌是忍缘。”对待怨敌如果能按照经论中所说的那样去行持,就能很快圆满忍辱度。

   专为厉求私利者,谁肯与彼交为友,

   农夫勤耕田地中,难以成长余杂草。

  …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