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42

  ..续本文上一页地舍弃。

   时常精勤分裂者,甚至好友亦离开,

   如同河水常冲刷,岩石亦会出裂缝。

   经常挑拨离间、搞分裂的人,甚至最亲密的好友也会离他而去。如同河水长时冲刷的地方,再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

   这里又讲了一种恶人的特征——喜欢搞分裂,挑拨离间。他们时常都很精进地在世人之间、佛弟子之间、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之间说各种各样的离间语,搬弄是非。其精进若用于修学佛法则成佛有余,但他们偏偏精勤于充当张家长李家短的长舌妇,结果无益于己,反害自他。印光大师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又有人言:“隐恶而扬善。”可惜此类人充耳不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岂不悲哉!如果分裂的言行仅是一次二次还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谅解,但若频繁地挑拨,不用说一般关系的朋友,就连最亲密的朋友也终会分道扬镳。就算好到极限成为一家人,若丈夫经常打骂自己的妻儿,或妻子于丈夫和公婆之间搬弄是非等,这样的家庭怎么能长存呢?总有一天会妻离子散,轻者夫妻反目、父子相仇,断绝往来,重者会导致妻子服毒上吊,儿子弑父的悲剧。本来父母妻儿、亲朋好友皆是以因缘业力而会聚一处,不会恒久,业尽即散,照理应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然而却因恶劣者的暴烈性情不待业尽便匆匆告吹。印度的帕单巴尊者说:“夫妻无常聚时睦,勿起诤恼一家人。”真诚地祈望恶劣之士能通过这些言教的加持而醒悟。

   河水或飞泻直下的瀑布常时冲刷的地方,不用说一般物体,就连坚硬的岩石也会出现裂缝。通常用此赞美坚强的毅力,凡事持之以恒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这里用“滴水穿石”或“水到渠成”的道理作了反面教材,充分展现了搞分裂者所带来的危害。

   自己骗人或害他,或谈上师友等过,

   彼等若假不必信,或若真实令人惊。

   自己招摇撞骗或是谋害他人,或是谈论上师和道友的过失,如果是假的则不必相信,但若是真实的则令人吃惊。

   一个人不管是骗别人还是骗自己都不应理,骗来骗去,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谎言无论包装得多么富丽堂皇,但其本性毕竟是虚假的,终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也正是这个道理。骗人和害人都是因自私自利的发心所驱使而采取的一种愚痴卑劣的伎俩。以这种卑劣的手段虽可达到某种目的,如不劳而获、巧取豪夺不受制裁或有怨报了怨,无怨也因戏弄、残害了他人而快慰一时等,实则是一种心理扭曲的变态狂。这些都是不懂因果、无有慈悲心的表现,同时这种行为也是极其可怕令人吃惊的。其中又以杀害众生为最恶,三界中除了地狱以外,天、非天乃至蝼蚁之类的众生又有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贪图暂时的微利而毁坏自己的未来,真是因小而失大,所得也只是南辕北辙的效果。如《正法念处经》中说:“杀一有情命,当一中劫住地狱。”而从地狱中解脱后,因恶业果报的关系还要被杀五百次偿命,可见害有情生命已远远超过其它罪业。明知此理者即应详细取舍以便脱离恶业的羁绊。

   再者,谈论上师以及道友的过失也是非常可怕的恶业。上师有多种,如引导上师、灌顶上师、传法上师、皈依上师、忏罪上师等,乃至施予自己一句法恩的善知识都可称为上师。道友也有远、近、密等多种。佛陀教导弟子恭敬一切善知识,团结一切道友,慈爱一切众生,以平等心视一切众生与佛无异。常具清净心,不可谈论上师及僧众的过失,即便僧众真有过失也不能向人宣讲。尤其不能谈论金刚上师和金刚道友的过失,否则即违犯密宗根本戒。许多密宗经典都明确指出若对金刚上师生一刹那的邪见,此人就会在金刚地狱中长劫感受痛苦,那可是“万寿无疆”啊!如果讲上师的过失,所得之等流果即是将成为盲哑之人,甚至生生世世不得人生。此理在《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显教经典中也有宣说。

   以上诸多过患若是他人居心叵测而虚构捏造,那当然不用去理会,古人说“人正不怕影子歪”,无论别人怎样诽谤,若无中生有,他便是骂他自己,你绝不会因此被抹黑获罪。你若真具有上述那些过患,他人宣说你的过失,无论善心还是恶意对你来说都是极好的教义,鞭策你于修行途中不出偏差。这样就能使智慧的你速时从恶业迷雾中惊醒过来,修正前进的道路。对于宣说上师过失一患,从深一层意义作分析,则具足法相的上师不可能有过失。但有些业障深重的人,不见上师功德,仅见上师过失,甚至将功德视为过患。却不知上师为三世诸佛的总集身,其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了调伏、救渡众生而作的示现。基于此,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一致密意一同声地宣讲了甚深窍诀:在听到某人诽谤自己的上师时,自己若有能力则应马上制止;若没有能力或因某种原因不便当面制止的话,即应捂住耳朵不去听,并以大慈悲心远离此人。同理,当听到他人谈论金刚道友的过失时,也不要去相信,更不能去参与或询问了解,应立即制止或远避,这才是智者的行为。

   本来不应所说事,他人之前谁讲说?

   无论虚假或是真,智者对此当小心。

   本来不应该向外宣说的事情,有智慧的人谁会在别人面前宣讲,若人泄露秘密,无论是虚假还是真实,智者对此都应加倍小心。

   不应向外宣说的事情于世出世间都有,个人、集体、国家等都有不同层度不同性质需要保密的事情。在佛法方面如密宗所宣说的甚深见解和行为等,于非法器面前则应保密。再者,自己修法的验相也不能随意告诉他人,上师或道友要求保密的事也不能向外宣讲……。华智仁波切于《自我教言》中说:“恒需隐秘有三种,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特别是那些于自他皆无利反而有害的事情更不能公开宣说。对于此等应保密的事情,了知利弊者有谁敢说呢?智者之行为即是当密则密,纵遇命难也不会随意吐露半句。

   对于自他皆无益的语言,比如谈论僧众的过失,若了知某出家人有过失于你自己又有何利;你若将此丑事辗转相告于他人又有何利?你自己起烦恼不说还要将此烦恼传染给他人,让自他同造恶业,这种于自他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之举,作为佛弟子即违背了佛陀的教言。所以,遇到这种处境,不管事情是真是假都不能向别人宣说,智者对此应当小心,以“沉默是金”的态度对待。高僧大德欲言之时会详加观察,何言当说,何言不当说,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真伪。如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无利无害话语中,心中斟酌之大事,若于非时脱口出,众人皆知事不成。应当极其保密语,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传与其密友,最终传遍全世界。无论关系再密切,无有必要莫泄密,因向女人说密语,多数身败名裂矣。”凡夫的心中横盛种种分别念,若未权衡利弊而随意宣说,定会引来无穷的后患,那时便捶胸顿足也无济于事。俗语:“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一样难以收回。”鉴于此,诸大德着重宣说,再再提及的也是“观察语言至关重要。”有志者欲入智者之行列则应将此理牢记于心。

   贪欲财富之劣者,虽是亲友勿信赖,

   大人面前受贿赂,多被亲友毁灭之。

   对于贪受财富的庸俗之辈,即便是亲友也不能轻易信赖,劣者为了自利,随时都可能在大人物面前受“贿赂”,而最终不得好报,多数人都被亲友毁灭过。

   贪欲猛厉的人无论对财产名誉还是权势地位都非常贪着,而且贪得无厌,永无满足之时。这种人是不可以信赖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概不可信任。他们良知泯灭,利欲熏心,在大人物的厚利诱惑之下便顾不得什么恩情、亲情、友情,肆无忌惮地卖友卖亲,甚至杀友杀亲。

   以前有位菩萨化现的鹿王于森林中度化众生。一日,一人失足落水被急流吸卷而时隐时现,命在旦息,他嘘唏啼哭:“龙天圣灵,为何不怀愍搭救我这危难之人?”鹿王寻声而至,立即跳入水中将他救起,那人感激涕零,倾言:“是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难忘,我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来报答您呢?”鹿王说:“如果别人知道我的住处,便会加害于我,你只需对我的下落作保密就是最好的报答了。”落水之人满口答应,承诺之后就走了。

   事后,当地国王之妃夜梦鹿王,毛有九色,角白如雪,美丽非凡。王妃欲得九色鹿,以其皮毛做衣,角做拂尘柄,朝思暮想,忧盼成疾。她趁国王探病之机述说了心中欲愿,国王说:“爱妃勿忧,我乃一国之王,何愁得不到这九色鹿。”于是下令征求:抓获九色鹿者,封以官吏,奖赏金钵银粟。落水之人闻之喜出望外,暗自思忖:天助我也,得此重赏可以享乐终身,鹿自己丧命,与我何干?他顿生恶念,违背誓言,当即禀告国王:“我知道九色鹿的下落。”言毕,落水人马上受到恶报身生癞疮,但他财迷心窍,不顾一切地对国王说:“此畜牲具大神力,需国王带兵前往,否则谁也抓不住。”国王即刻带领众兵随落水者一起来到鹿王所住林中。当时鹿王正在睡觉,惊醒过来已在王军重围之中。鹿王冷静地四下环顾,然后径直走向国王,说:“大王住在深宫之内,是怎么知道我住在这儿的呢?”国王手指癞者:“他告诉的。”鹿王闻言,泪如泉涌:“大王,此人曾经落入水中,向天哀呼而无人挽救,是我不顾性命将他救出。他为报答我的恩德,曾发誓不向人说出我的住处。如今看来,此人没有良心,恩将仇报,还不如水中浮木。”国王听后惭愧不已,惊呼:“我的子民不讲信义啊!可耻!可恶!”严厉呵斥落水人并令他悔罪,随即解围回宫,颁布圣喻:任何人不得伤害此鹿王,违令者判以死罪。

   由此公案揭露出劣者的卑鄙,这类人贪求财利,不顾惜恩情、道德、良心、仁义。又有两位相依为命的兄弟,平时感情不错。一次老大在外面杀了人,详情只有其弟知晓。事后被害者的家属许诺:说出…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