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42

  ..續本文上一頁地舍棄。

   時常精勤分裂者,甚至好友亦離開,

   如同河水常沖刷,岩石亦會出裂縫。

   經常挑撥離間、搞分裂的人,甚至最親密的好友也會離他而去。如同河水長時沖刷的地方,再堅硬的岩石也會出現裂縫。

   這裏又講了一種惡人的特征——喜歡搞分裂,挑撥離間。他們時常都很精進地在世人之間、佛弟子之間、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間說各種各樣的離間語,搬弄是非。其精進若用于修學佛法則成佛有余,但他們偏偏精勤于充當張家長李家短的長舌婦,結果無益于己,反害自他。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又有人言:“隱惡而揚善。”可惜此類人充耳不聞,常常反其道而行之,豈不悲哉!如果分裂的言行僅是一次二次還有可能得到他人的諒解,但若頻繁地挑撥,不用說一般關系的朋友,就連最親密的朋友也終會分道揚镳。就算好到極限成爲一家人,若丈夫經常打罵自己的妻兒,或妻子于丈夫和公婆之間搬弄是非等,這樣的家庭怎麼能長存呢?總有一天會妻離子散,輕者夫妻反目、父子相仇,斷絕往來,重者會導致妻子服毒上吊,兒子弑父的悲劇。本來父母妻兒、親朋好友皆是以因緣業力而會聚一處,不會恒久,業盡即散,照理應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然而卻因惡劣者的暴烈性情不待業盡便匆匆告吹。印度的帕單巴尊者說:“夫妻無常聚時睦,勿起诤惱一家人。”真誠地祈望惡劣之士能通過這些言教的加持而醒悟。

   河水或飛瀉直下的瀑布常時沖刷的地方,不用說一般物體,就連堅硬的岩石也會出現裂縫。通常用此贊美堅強的毅力,凡事持之以恒終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這裏用“滴水穿石”或“水到渠成”的道理作了反面教材,充分展現了搞分裂者所帶來的危害。

   自己騙人或害他,或談上師友等過,

   彼等若假不必信,或若真實令人驚。

   自己招搖撞騙或是謀害他人,或是談論上師和道友的過失,如果是假的則不必相信,但若是真實的則令人吃驚。

   一個人不管是騙別人還是騙自己都不應理,騙來騙去,最後倒黴的還是自己。謊言無論包裝得多麼富麗堂皇,但其本性畢竟是虛假的,終究會有真相大白的一天,“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一世”也正是這個道理。騙人和害人都是因自私自利的發心所驅使而采取的一種愚癡卑劣的伎倆。以這種卑劣的手段雖可達到某種目的,如不勞而獲、巧取豪奪不受製裁或有怨報了怨,無怨也因戲弄、殘害了他人而快慰一時等,實則是一種心理扭曲的變態狂。這些都是不懂因果、無有慈悲心的表現,同時這種行爲也是極其可怕令人吃驚的。其中又以殺害衆生爲最惡,叁界中除了地獄以外,天、非天乃至蝼蟻之類的衆生又有哪個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呢?貪圖暫時的微利而毀壞自己的未來,真是因小而失大,所得也只是南轅北轍的效果。如《正法念處經》中說:“殺一有情命,當一中劫住地獄。”而從地獄中解脫後,因惡業果報的關系還要被殺五百次償命,可見害有情生命已遠遠超過其它罪業。明知此理者即應詳細取舍以便脫離惡業的羁絆。

   再者,談論上師以及道友的過失也是非常可怕的惡業。上師有多種,如引導上師、灌頂上師、傳法上師、皈依上師、忏罪上師等,乃至施予自己一句法恩的善知識都可稱爲上師。道友也有遠、近、密等多種。佛陀教導弟子恭敬一切善知識,團結一切道友,慈愛一切衆生,以平等心視一切衆生與佛無異。常具清淨心,不可談論上師及僧衆的過失,即便僧衆真有過失也不能向人宣講。尤其不能談論金剛上師和金剛道友的過失,否則即違犯密宗根本戒。許多密宗經典都明確指出若對金剛上師生一刹那的邪見,此人就會在金剛地獄中長劫感受痛苦,那可是“萬壽無疆”啊!如果講上師的過失,所得之等流果即是將成爲盲啞之人,甚至生生世世不得人生。此理在《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等顯教經典中也有宣說。

   以上諸多過患若是他人居心叵測而虛構捏造,那當然不用去理會,古人說“人正不怕影子歪”,無論別人怎樣誹謗,若無中生有,他便是罵他自己,你絕不會因此被抹黑獲罪。你若真具有上述那些過患,他人宣說你的過失,無論善心還是惡意對你來說都是極好的教義,鞭策你于修行途中不出偏差。這樣就能使智慧的你速時從惡業迷霧中驚醒過來,修正前進的道路。對于宣說上師過失一患,從深一層意義作分析,則具足法相的上師不可能有過失。但有些業障深重的人,不見上師功德,僅見上師過失,甚至將功德視爲過患。卻不知上師爲叁世諸佛的總集身,其所作所爲無一不是爲了調伏、救渡衆生而作的示現。基于此,無垢光尊者和華智仁波切一致密意一同聲地宣講了甚深竅訣:在聽到某人誹謗自己的上師時,自己若有能力則應馬上製止;若沒有能力或因某種原因不便當面製止的話,即應捂住耳朵不去聽,並以大慈悲心遠離此人。同理,當聽到他人談論金剛道友的過失時,也不要去相信,更不能去參與或詢問了解,應立即製止或遠避,這才是智者的行爲。

   本來不應所說事,他人之前誰講說?

   無論虛假或是真,智者對此當小心。

   本來不應該向外宣說的事情,有智慧的人誰會在別人面前宣講,若人泄露秘密,無論是虛假還是真實,智者對此都應加倍小心。

   不應向外宣說的事情于世出世間都有,個人、集體、國家等都有不同層度不同性質需要保密的事情。在佛法方面如密宗所宣說的甚深見解和行爲等,于非法器面前則應保密。再者,自己修法的驗相也不能隨意告訴他人,上師或道友要求保密的事也不能向外宣講……。華智仁波切于《自我教言》中說:“恒需隱秘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秘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特別是那些于自他皆無利反而有害的事情更不能公開宣說。對于此等應保密的事情,了知利弊者有誰敢說呢?智者之行爲即是當密則密,縱遇命難也不會隨意吐露半句。

   對于自他皆無益的語言,比如談論僧衆的過失,若了知某出家人有過失于你自己又有何利;你若將此醜事輾轉相告于他人又有何利?你自己起煩惱不說還要將此煩惱傳染給他人,讓自他同造惡業,這種于自他非但無益反而有害之舉,作爲佛弟子即違背了佛陀的教言。所以,遇到這種處境,不管事情是真是假都不能向別人宣說,智者對此應當小心,以“沈默是金”的態度對待。高僧大德欲言之時會詳加觀察,何言當說,何言不當說,審時度勢明辨是非真僞。如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中講:“無利無害話語中,心中斟酌之大事,若于非時脫口出,衆人皆知事不成。應當極其保密語,切莫泄露任何人,密友傳與其密友,最終傳遍全世界。無論關系再密切,無有必要莫泄密,因向女人說密語,多數身敗名裂矣。”凡夫的心中橫盛種種分別念,若未權衡利弊而隨意宣說,定會引來無窮的後患,那時便捶胸頓足也無濟于事。俗語:“說出去的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難以收回。”鑒于此,諸大德著重宣說,再再提及的也是“觀察語言至關重要。”有志者欲入智者之行列則應將此理牢記于心。

   貪欲財富之劣者,雖是親友勿信賴,

   大人面前受賄賂,多被親友毀滅之。

   對于貪受財富的庸俗之輩,即便是親友也不能輕易信賴,劣者爲了自利,隨時都可能在大人物面前受“賄賂”,而最終不得好報,多數人都被親友毀滅過。

   貪欲猛厲的人無論對財産名譽還是權勢地位都非常貪著,而且貪得無厭,永無滿足之時。這種人是不可以信賴的,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概不可信任。他們良知泯滅,利欲熏心,在大人物的厚利誘惑之下便顧不得什麼恩情、親情、友情,肆無忌憚地賣友賣親,甚至殺友殺親。

   以前有位菩薩化現的鹿王于森林中度化衆生。一日,一人失足落水被急流吸卷而時隱時現,命在旦息,他噓唏啼哭:“龍天聖靈,爲何不懷愍搭救我這危難之人?”鹿王尋聲而至,立即跳入水中將他救起,那人感激涕零,傾言:“是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永世難忘,我應該以什麼樣的方法來報答您呢?”鹿王說:“如果別人知道我的住處,便會加害于我,你只需對我的下落作保密就是最好的報答了。”落水之人滿口答應,承諾之後就走了。

   事後,當地國王之妃夜夢鹿王,毛有九色,角白如雪,美麗非凡。王妃欲得九色鹿,以其皮毛做衣,角做拂塵柄,朝思暮想,憂盼成疾。她趁國王探病之機述說了心中欲願,國王說:“愛妃勿憂,我乃一國之王,何愁得不到這九色鹿。”于是下令征求:抓獲九色鹿者,封以官吏,獎賞金缽銀粟。落水之人聞之喜出望外,暗自思忖:天助我也,得此重賞可以享樂終身,鹿自己喪命,與我何幹?他頓生惡念,違背誓言,當即禀告國王:“我知道九色鹿的下落。”言畢,落水人馬上受到惡報身生癞瘡,但他財迷心竅,不顧一切地對國王說:“此畜牲具大神力,需國王帶兵前往,否則誰也抓不住。”國王即刻帶領衆兵隨落水者一起來到鹿王所住林中。當時鹿王正在睡覺,驚醒過來已在王軍重圍之中。鹿王冷靜地四下環顧,然後徑直走向國王,說:“大王住在深宮之內,是怎麼知道我住在這兒的呢?”國王手指癞者:“他告訴的。”鹿王聞言,淚如泉湧:“大王,此人曾經落入水中,向天哀呼而無人挽救,是我不顧性命將他救出。他爲報答我的恩德,曾發誓不向人說出我的住處。如今看來,此人沒有良心,恩將仇報,還不如水中浮木。”國王聽後慚愧不已,驚呼:“我的子民不講信義啊!可恥!可惡!”嚴厲呵斥落水人並令他悔罪,隨即解圍回宮,頒布聖喻:任何人不得傷害此鹿王,違令者判以死罪。

   由此公案揭露出劣者的卑鄙,這類人貪求財利,不顧惜恩情、道德、良心、仁義。又有兩位相依爲命的兄弟,平時感情不錯。一次老大在外面殺了人,詳情只有其弟知曉。事後被害者的家屬許諾:說出…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