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46

  ..續本文上一頁一技之長而驕傲自滿、唯我獨尊,則無疑已被魔王波旬的毒箭射中要害。

   譬如某人生得一雙極爲敏銳的眼睛,洞察外境色法不差絲毫,但此利目對聲、香、味、觸四種所緣境卻“無能爲力”。聽聲得用耳朵,嘗味須用舌頭……這也算是各有所長吧!當然具足大神通力的聖者能用耳朵識字,看來眼睛見聲音也不無可能了。但這畢竟是特殊情況,本頌泛指世間常人,故不應以某一特長而驕傲。

   有時實話成過失,歪曲之語成功德,

   筆直道中亦遭難,右旋海螺成吉祥。

   有時講實話也會成爲過失,歪曲事實的語言反倒成爲功德。如在筆直的道路上也可能遭到劫難,而右旋的海螺卻成爲吉祥之物。

   在世間法方面,講真話、著淨衣、吃淨飯等行爲是崇高的美德。不妄語既是自性戒也是佛製的根本戒,然而功大于過的情況下適當的妄語也有特殊開許,戒律中講的舍小取大即是以功德的大小做衡量的標准。比如一些人急于出家而遭到家人的反對,于是妄說到外地讀書,又找一個好友作掩護定期轉送書信,實則自己已于寺院出家爲僧。一段時間後親屬才知他們出家的真相,見其志不可奪,無法挽回,只好任之。由此這種妄語反倒成爲一種功德。又如一些初入密乘而未了知密乘戒的人,受灌頂後返家,旁人(非密乘中人)問及,他便淨持不妄語戒,一五一十地詳細彙報,甚至密名也毫無保留地和盤托出。這種“不妄語”卻導致了更嚴重的過患,真是因小失大。

   曆史上也有許多歪曲事實而成爲功德的事例。朱元璋稱帝後,一日偕馬皇後到禦花園遊玩,談及往事感言:“想不到我朱元璋也有當皇帝的命,哈哈哈!”說罷手舞足蹈,以種種有失體面的動作博皇後歡心,此時朱元璋卻忘記了身旁隨行的兩個侍從。趁其登山攀嶺顯露武藝之時,馬皇後命令兩個侍從一人裝聾一人裝啞。當朱元璋回到皇後身邊時,猛見兩侍從,心想:唉,我今日在下人面前如此失態,若傳出去……遂起殺念,他便向兩侍從問話,其一裝聾,問牛答馬,另一裝啞,口中咿咿呀呀,手上胡亂比劃。皇後笑言:“他倆一聾一啞倒也怪逗人的。”朱元璋聞言心下大慰,便打消了殺人滅口的念頭。馬皇後堪稱智者,她的妄語救得兩個無辜的生命,可謂“善莫大焉”!

   通常情況下,直人、直心、直話都受歡迎,但並非所有直的東西都好。比如說高速公路,筆直平坦,汽車行駛時,速度慢者每小時一百公裏,快者每小時一百五十公裏乃至更多。如此雖然可以節約時間,駕駛員也覺刺激過瘾,甚至有些飄飄欲仙的感覺,但出車禍時卻慘不忍睹、令人痛心。一九九五年廣州某一高速公路出車禍時,二十五輛車連連相撞,傷亡慘重。這即是筆直道路上遭到的劫難。而出産于印度加爾格達城的右旋海螺雖彎彎曲曲凹凸不平,卻成爲吉祥物。據佛經記載,右旋海螺爲八吉祥物之一,若將之供奉于寺院或家中,能賜予吉祥。世事無常,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凡事衡量功過,只要能利益衆生,某些時候不妨也如右旋海螺般拐彎抹角地成辦度生之事業。

   若無福分光有學,學問即將毀自己,

   猶如蚌殼有珍珠,因此彼者送性命。

   沒有福分僅有學問的人,學問也有可能將他自己毀滅。猶如蚌殼內長有珍珠,它也正因此而斷送了性命。

   對于人類,學問就象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它能使精神和物質鄙薄的荒野變成肥沃的良田。比如佛法既能使自己得到解脫,也對衆生的利益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古今中外,諸多高僧大德依靠佛法得到共不共的成就,同時也利益了無量有情。但並非所有的知識都對人類有益。某些世間的學問不但對自他無益,反而會成爲毀滅自我之因。若人往昔從未積累福德,無有福慧資糧,僅憑今生的勤奮學習而精通世間法或佛法的某一學問,對其本人來說,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呢?這很難說。也許這種學問將毀壞他自己,成爲墮入惡趣之因。比如某些精通電子科技的人通過電腦盜取銀行巨款,而事發後卻會受到法律的治裁。再如某些研究唯物主義無神論的專家,他們以所學攻擊、誹謗佛法,以那叁寸不爛之舌大肆宣揚無因果、無輪回的邪說,迷惑人心。又如從事軍事武器研製的科學家,他們絞盡腦汁創造性地發明了各種殘害衆生的武器,雖得到軍事部門最高的榮譽勳章,但卻已成爲地獄之墮石。這便是因往昔未積善業福報,今生也無修善的福分,故而引以爲榮的學問反倒毀壞了自己。

   對修行人來說,有學問即如擁有如意寶,能成爲學修佛法的正因助緣。但學佛後若以自己的小聰明作資本去坑蒙拐騙,假戲被識破後倒黴的還是自己。以前藏地有一些精通因明的佼佼者,他們在文革期間背棄佛法,舍棄上師叁寶,借用因明的推理誹謗佛法。于批鬥大會上他們大顯身手,口皮翻動,唾沫橫飛,大說特說,振振有詞。當時許多人被蒙騙,紛紛爲他們的“愛語”所攝服,便跟著起哄,高唱反佛教的“贊歌”。此類聰明人看似學問淵博,卻應了麥彭仁波切的教言:“學問雖衆多,卻未達究竟,言論雖精妙,未知深勝義,此人極危險,害他且毀己。”

   僅僅有學問而不爲自他謀福利者就如同蚌殼一樣只會毀滅自己。蚌是生活在水中的一種軟體動物,貝殼長圓形呈黑褐色,殼內有珍珠層能産生珍珠。正因爲它體內藏有珍珠,故而被人挖取,最終丟掉了性命。

   過分親近有學者,多半亦會生厭煩,

   如同甘蔗極甜美,若常食用則厭棄。

   過分地去親近依止有學的智者,最終往往會産生煩惱厭離心。如同甘蔗雖然異常甜美,但若長期食用則會令人生厭而舍棄。

   依止善知識因根機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限度,如地域的遠近、時間的長短等。以佛陀爲例,有的弟子經常親近他能增長信心,如阿難尊者;有的經常親近卻反生邪見,如善星比丘。大多數人在長期親近依止善知識後便不見其功,反見其過,或視若常人,不覺其貴而生厭離。善星比丘伴佛二十四年不離左右,其精研佛法通曉諸多佛理,因此自以爲佛學造詣與佛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唯一的差別便是世尊頭頂上有個光環,而自己沒有。此外他再也看不出佛有什麼功德,甚至覺得佛也是凡夫,同樣要吃飯、患病,最後生起很大的邪見離開了佛陀。

   時值五濁惡世,人與人相處總免不了是非。有的人過分親近侍奉上師雖未生邪見,但常遭受他人的嫉妒與誹謗,于是生起煩惱。回顧依止上師的心路曆程,發現未得多大利益,便開始對上師生厭離心,此時他們即成爲善星比丘的傳承弟子。以前藏地的某些大德雖然信徒衆多,但從不讓他們過分地親近自己,于行住坐臥皆密不人知。弟子們大多都會生起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故將之視如佛陀再世,偶爾被接見,尤感佛恩浩蕩,沐浴更衣,觐見之時躬身低頭以示恭敬。得受傳法灌頂更是激動不已,心裏如吃了蜜糖一般甜美,又如揣了只小兔久久不能平靜。這些高僧之所以如是行持自有甚深的道理。因爲佛菩薩度化衆生示現人身,有許多方便善巧的行爲常人難以理解,弟子若過分地親近,通盤“了知”後就很容易生邪見。

   世間聖者也是如此。大學者孔子功德深廣,衆多志士慕名前來求學,但他的鄰居卻未見其功德而反生邪見。好比滋味爽口、甜美的甘蔗,初次品嘗或偶爾吃一次會覺得香甜可口,味道上佳,但若經常食用便覺得無甚希奇,甚至見到就惡心。同樣初次拜見高僧大德的人都會虔誠地求加持、求灌頂,但若朝夕相處,日子一久便覺得“不過如此,與我何異?”了知此理,無論做上師還是爲弟子者都應適度地掌握分寸。

   性情盡管善良者,若常折磨亦生嗔,

   猶如檀香本清涼,若常磨擦亦燃燒。

   盡管有的人性情極其善良,但若常常被人折磨,他也會生起嗔心圖謀報複。猶如檀香的性質本是清涼,如果不斷地使之互相磨擦,它也會燃燒起來。

   若對禀性善良、性格和柔的人常時欺辱,至其忍無可忍之時,他也會進行有力的反擊,甚至不惜生命,如言“逼急的兔子會咬人”。曾有一對夫妻,丈夫脾氣暴躁,凡有怨氣皆發向妻子,拳打腳踢已是家常便飯。妻子膽小怕事,性情柔弱,總是逆來順受,任其折磨。久而久之,妻子越來越懼怕丈夫,日日小心侍奉,不敢出半點差錯。一日,妻子做好晚餐靜候丈夫歸來,而丈夫卻在外面與一幫酒肉朋友賭博酗酒,最後輸得精光、喝得爛醉。待他跌跌撞撞地回到家中時已是半夜十二點。妻子一心等著他回來吃飯,不知不覺中已靠在飯桌上睡著了。丈夫見狀狂笑著撲到桌邊將桌子掀翻、踢垮,壓向驚魂未定的妻子,豐盛的晚餐連湯帶水潑到妻子身上,餐具盡碎。他又一把抓起妻子推到牆角,“我在外面賣命,你倒在家裏享清福,眼看家裏缺錢,你還做這些好吃的!我叫你吃!”說完抓起落地的飯菜配上老鼠屎往妻子嘴裏塞。發泄完後,他自往臥室倒頭便睡。其妻被折磨得昏死過去,整整一夜便在牆角度過,第二天醒來時渾身疼痛,動彈不得。丈夫見後破口大罵:“瞧你這副死樣,真叫人惡心!懶得象豬,蠢得象驢,醜得象鬼!還不快給我收拾好!”說完頭也不回地出門了。妻子痛不欲生,越想越氣,她掙紮著起身幹活。晚上丈夫歸家時,她仍然笑臉相迎,似乎毫無怨尤。當晚,同樣是半夜十二點,丈夫睡得很熟,手無縛雞之力的妻子操起菜刀砍斷了他的脖子,然後換上新衣坐待天明。當黎明的第一道曙光射進窗口之時,她便徑直向公安局投案自首去了。

   古人言:“物極必反。”猶如檀香,雖本爲涼性,但若將兩段檀香木不斷地磨擦,則會逐漸升溫,超過一定的極限,它便會産生火花劇烈地燃燒起來。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如此,凡事不可做得太絕,欺人不可太甚,否則將導致毀滅性的反擊。若一個國家經常侵略另一個弱小的國家,總有一天這個國家會自食其果直至毀滅。作爲修行人更應精勤地守護叁門,勵力斷除損毀他人的惡念和言行。

  …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