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的面上,請饒恕我吧。”國王獰笑道:“我眷屬衆多,哪能一一報恩?你殺了我的孔雀,今天必死無疑!”而他的好友提前入山,捕獲了一只孔雀,與國王那只極爲相似。正在緊要關頭,好友獻出孔雀說:“國王息怒,孔雀在此。”國王得到了孔雀也就不再計較了。
經過這場風波,他又作了相反的試驗:即輔助善國王,娶一賢妻,而交一惡友。
這天,他和國王騎馬郊遊。國王的馬受驚狂奔不已,致使他倆迷了路。正在饑渴難當之時,他將身上帶的兩個油柑果分給國王食用。國王歡喜承諾:“我一定要報答你的恩德。”後來他們尋到歸路,順利返回王宮。爲了考驗國王,他故意把國王最寵愛的小王子騙回家,將衣服脫下交給惡友,告知:“我已將小王子殺死。”然後讓賢妻看護好王子。國王痛失愛子,于全國貼下布告,重賞知道王子下落的人,惡友聞訊立即將他出賣。國王半信半疑地傳他來問話,他面不改色,坦然地承認了,並請求國王饒恕。國王哀歎:“可憐我子命薄,就算現在把你殺死也于事無補,且恕你無罪,也算對你報恩吧!”如此這般,他深深感悟到這位國王確實是位知恩報恩的有德賢君。于是將事實和盤托出,同時讓妻子把王子送還國王。兩種截然相反的經曆,令他感觸頗深:“父親的忠告是多麼的正確啊!”
所以,切切不可與那些卑鄙小人結交,一定要親近人格高尚、忠義賢良的正士。如《大善權經》所載交友的叁大法則:一見有過失,轉相谏曉;二見有好事,深生隨喜;叁若于苦處,不相棄舍。
行爲護持高門閥,若失行爲則無義,
諸人喜愛檀香味,燒盡成炭誰需之。
具足高貴門第或種姓的人,應以賢善的行爲來維持其身位,若行爲不如法,則徒有虛名,無甚意義。比如人人都喜愛檀香木的香味,但當檀香木燒成炭後,又有誰會需要呢?
不論什麼人,從外表很難了知他的內心世界,只有通過他的語言和行爲來作推斷。所以那些與生俱來貴爲王族或被認定爲轉世活佛的人,必須要有後天的善良行爲來維持,如果行爲與他高貴的門第不相適合,則空有虛名而無實義。
曾經有個人被認定爲某寺院的轉世活佛,因此以後他便認爲自己已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成就,就什麼都不執著了。再加上別人的贊譽、奉承,他更被沖暈了頭腦,驕傲自滿,不精進于聞思修,不持守戒律,于上不恭敬,于下不慈愍,最終落得身敗名裂。又如一些王族後裔,雖貴爲王族,但行爲舉止卑劣,驕奢淫逸,放蕩不羁,縱然繼承了王位,又怎能得以長久呢?大文學家塞萬提斯說過:“血統是從上代傳襲的,美德是自己培養的;美德有本身的價值,血統只是借光。”以前錫金本是一個擁有完整主權的國家。但因國王嗜酒如命,不問國政而導致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急劇衰落,最終被印度侵占,淪爲“亡國之君”。相反一些出生貧寒的能人志士,以長期的艱苦奮鬥換得了崇高的地位,成爲高官乃至國王。正如奧維的一句名言:“使一個人偉大,並不在富裕和門弟,而在于可貴的行爲和高尚的品性。”
比如檀香本爲樹中極品,其味幽香、淡雅,既可調心安神,又可入藥療治諸疾。檀香價格高昂,但人們也不惜重金求購。然而不知檀香價值的愚者卻將其燒成灰炭,此時便毀掉了檀香的價值,成爲人們舍棄的廢品。同樣,擁有崇高地位的人也是如此。古人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即便有人已成爲高僧大德或寺院的住持、執事以及社會上的首腦領袖,如果他們的行爲不如法,自會讓人唾棄,使其事業、地位日益衰敗,如夕陽殘落。如果行爲相符于名聲、地位,則如日中天,能爲自他廣做利益之事,前者即如燒成炭灰的檀香木,無人理會;後者卻如馨香濃郁的上等檀香,令人追尋。
大者暫雖受衰失,不必爲彼生憂傷,
月亮暫被羅睺食,立即將會得解脫。
崇高而偉大的人,雖然暫時身受磨難,處境極危,但能逆水行舟,所以不必爲他們擔憂。譬如月亮暫時雖被羅睺所食,但很快能得解脫而普照世間。
偉人不會因逆境而生煩惱,一蹶不振,一旦因緣成熟,就會再創自他二利之宏業。在文革期間,多少高僧被關入獄身受囚禁,事後卻能重振佛法,廣利衆生。又如,我們的法王仁波切雖然顯現患有嚴重的心髒病,但不必爲此而擔憂。因爲法王曾經發願,要代受南贍部洲所有衆生心髒病之疾苦,對此許多經續中也有授記。
《賢愚經》記載:古印度鹿野苑有二位太子,哥哥格登(意爲善義)乃菩薩種姓,對叁寶具足信心,智慧深廣,悲心淳厚。弟弟都登(意爲惡義)心性惡劣,五毒俱全。一日,格登出遊,見民衆四處奔波,辛苦萬分,仍然缺衣少食,不得安樂。他悲心難忍,回宮請求父王開國庫廣行布施。得到了國王的准許,于是格登大開國庫,將所有的財物都布施給了人民。當時舉國歡慶,無不贊歎他的功德。
國庫空虛,如何能維持國政的正常運行呢?于是國王召集大臣商議。格登請求入海求取如意寶,以解除國家和人民的疾苦。國王和王後擔心太子入海遇難,若都登臨政,國家則永無安甯,人民也會更加痛苦。故而強烈地反對。但太子心意已決不可阻擋。
大海茫茫無際,必須有一位向導引路。太子便請求一位曾多次出海、經驗豐富的老翁同行。老人身體衰弱,恐有去無回而極力推脫,經過太子反複勸請才勉強答應。而王子都登擔心哥哥取寶大功告成之時,必定會登基爲王,于是向父王請求同哥哥一起入海取寶。
二位王子和五百眷屬乘船離開本國,駛向寶洲。一路風平浪靜,經過七晝夜的航行,大船抵達寶洲。衆人登上寶島,見金沙遍地,到處是奇珍異寶。老翁告訴大家:“我與太子到龍宮去取如意寶,你們選擇一些值錢而質輕的珍寶帶回陸地,記住不可貪多,否則太重船會沈海。”言畢就與太子趕往龍宮。半路老翁身力耗竭,生命垂危之際告訴太子:“我不能陪你去龍宮了,你一直向前走可以到龍宮。如果大門緊閉,就用門上的金剛杵打開門進去,如果遇到凶惡護法不必驚懼,直接面見龍王請求賜予如意寶。你要記住,除了龍王耳朵裏的如意寶外,其它的都不要,因這個如意寶的能力最大,能滿足衆生一切願望。你回國以後,一定要以行持善法來報答我。”說完閉目而逝。
太子經過一番周折,得到了龍王耳中的如意寶,回到島上與五百眷屬及都登王子一起登船回國。因都登貪心猛烈未聽老翁的勸告,在船上裝滿了各種珍寶,船不堪重負在海中沈沒了。五百眷屬遇難身亡,二位王子幸免于難,抱著木板漂到陸地時已精疲力盡。都登心懷鬼胎決定殺死格登,奪得如意寶,就對哥哥說:“已經天黑了,哥哥你先睡吧!我來看護如意寶。”格登毫無懷疑,將如意寶交給他,便安然入睡。都登見時機已到,就將兩根削得十分尖銳的竹箋,用力刺入格登雙眼之中。劇烈的疼痛使太子頓時醒來,他以爲是強盜來奪如意寶,忍痛拔劍准備搏鬥。這時一位神靈告訴他:“太子,不是賊人,而是你弟弟幹的。”太子聽罷,不忍加害弟弟,就棄劍倒地。都登見狀,認爲他必死無疑,就連夜趕回本國,告訴國王:“哥哥及五百眷屬都已遇難,只有我攜帶如意寶僥幸歸來。”國王王後聽到愛子死訊,頓時悲痛欲絕。而都登缺福少德,且對如意寶的能力抱有懷疑,所以如意寶未能滿他所祈之願。
話說太子昏迷于曠野之中,以他的福德力自然聚來了幾頭牦牛。牧人尋牛而至,把太子背回家中,並爲他治療眼傷。太子眼傷痊愈後,對牧人說:“非常感謝你的救命之恩,現在我已雙目失明,不能長期在此打擾你,請你爲我准備一把琵琶,送我到京城,我就可以自食其力了。”牧人照他的話作了安排。
太子在京城賣唱爲生。不久,有位好心人把太子接回家,讓他看守果園。主人在果樹上挂一些鈴铛,將拉鈴铛的繩子放在太子身邊,他過一會兒拉動一下,就可以驚飛吃果實的鳥雀。于是太子結束了賣唱生涯,安住在果園之中,空閑時仍舊彈一彈琵琶,唱一些自己編的歌曲。太子的歌喉甜潤,詞曲優美,引來了很多聽衆。國王的公主是最忠誠的聽衆之一,每天准時到太子座前聽歌,逐漸對他産生了愛慕之心。有一天,公主啓問太子的經曆。格登太子感到公主對自己很好,就不再隱瞞,將自己的身世及經曆詳細地告訴了公主。公主聽後驚喜交加,因爲她和格登太子早已訂婚,只是未曾謀面。前段時間傳來消息,說太子在海上遇難,現在她知道眼前這個人就是格登太子,怎能不高興呢?公主問道:“你的弟弟使你落到這步田地,你會對他報仇嗎?”太子說:“我不會報仇。”公主不信,太子說道:“如果我沒有一點報仇的心,願叁寶真實力的加持,使我雙目立即複明,倘若我有一點報仇之心,願我照樣不見天日。”話音剛落,太子雙目立即複明。
公主高興地回宮見過父王便問:“格登太子您認識嗎?”國王說:“當然認識,不過已經落海死了,真可惜!”第二天,公主帶著格登太子來見父王。國王見真是格登太子,頓時大喜,一面派人馬上將此消息送到鹿野苑,一面爲太子更衣洗浴,親自送太子回國。
太子的父母知道事情真相後,立即將都登關進監獄。太子回國,全國上下一片歡騰,都爭先跑去迎接。太子在所有人中沒有發現弟弟都登,就追問他的下落。當得知弟弟正在監獄受苦時,馬上請求父王將他釋放,並說:“這是我的業力,一切都是隨因緣而轉,不要怪他。”格登安慰弟弟後,拿到如意寶供于幢頂,心中生起令一切有情得到安樂的大悲心而祈請如意寶賜予財物。如是祈禱之後,天降各種珍寶,空虛的國庫也已充滿。人民隨意得到各自所需,豐衣足食,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全國臣民都皈信叁寶,修持善法,得到了今生和來世的安樂。
賢善的格登太子雖然受到了一些痛苦,但總的來說,我們不必爲他擔憂,因爲以他的福德和智慧…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