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32

  ..續本文上一頁那個向導。”然後,他們把向導殺死,用來祭祀天神。雖然他們順利地通過了天神廟,但卻因失去向導而迷失了方向,結果這些商人都被困死了。

   與此相反,正士能夠保護自己的所依。比如自己的上師、學院、信衆、父母等,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保護,盡己所能地做利益之事。對于修行人來說自己的依怙主——上師至關重要。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上師就象持執明燈的人,照亮前行的路,使我們不至于迷失在黑暗中。所以我們應當勤勤懇懇、細心周到地侍奉、保護上師,就如阿難尊者侍奉佛陀一樣,無微不至。當上師的生命遭到危害之時,應挺身而出,保護上師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在此把劣者比喻成蟲子,如肉中的蛆或樹杆中的蟲子。它們總是毫無保留的將身邊的東西全部吃盡,在食無可食之時它們自己也必然死亡。而正士卻象獅子一般勇猛、有智慧、有能力保護自己的眷屬,維護居住地的完整,不受他力侵犯。

   劣者隱瞞不密事,該密之事處處說,

   高士不隱非密事,甯死亦隱應密事。

   卑劣的人對平凡小事作隱瞞,而需要保密的事他卻到處亂講。高尚的人對無需保密的事不作隱瞞,而對應該保密的事甯舍生命也不泄露。

   對不用保密的事情做隱瞞毫無意義,而愚者往往喜歡耍小聰明,故弄玄虛,無關緊要的事也要打妄語。比如問從哪裏來,他本是山東人,偏講是河北的;下次再問是哪的,卻又說是山西的。或者出于關心而詢問學習、生活、事業等近況,他卻故意隱瞞事實,說東道西,誇張杜撰,就象閻王爺作文章一樣鬼話連篇。爲了些平凡小事,盡造口業,搞得神秘兮兮的,太不值得。而對真正需要保密的事情,他卻大肆宣揚。比如學密法,需要保密的事很多,叁昧耶戒中有詳細的規定。對于所學密法中某些甚深的見解和行爲,不能隨便講給非法器或未得灌頂的人聽,否則即是違犯了密乘根本戒。無垢光尊者在《勝乘寶藏論》中講,沒有正知正見的人不能看密宗的法本。再者某些密乘戒條講:法本被別人看到,罪過不是很大,如果別人看了此法本生起邪見,那麼法本的主人就犯了密乘戒。愚笨的人對于以上應該保密的事卻常常泄露給別人:“我得了密法的大灌頂,這是法本,聽說即生能成就,大家都來學吧。”他把密法當禮物隨意贈送。

   正士對無須保密的事總會如實宣說,絕不自欺欺人;對于應該保密的事情,哪怕別人以生命相威脅,也不會吐露實情。曾經有個被仇家追殺的男子逃到寺院,請求老和尚的庇護。老和尚將那人藏到藏經樓一個極隱蔽的地方。當仇家追來的時候,老和尚正襟危坐,無論惡人怎樣逼問、威脅,他都說:“我不知道。”那些人不死心,將他狠狠地打了一頓,又四處搜尋,卻沒有找到。老和尚救了那人的性命,這即是正士爲衆生利益甯舍身命也不泄露應密之事的崇高品格。又如智悲光尊者,他在密乘某些修法中講,自己專修本尊、念心咒所用的念珠也不能給別人看。他總是將念珠藏在身上,需要念咒的時候,便悄悄地摘下來用長袖蓋著,默默地持念。因此,我們在接觸外人時,該保密的事一定要小心,切不可胡言亂語,讓人聽了生邪見,起誹謗。應向高僧大德們學習,一方面誠實地待人,另一方面對要求保密的事情,甯死也不泄露。

   劣者有財起慢因,高士有財和好因,

   狐狸充腹便嚎叫,獅子充腹安靜睡。

   劣者擁有錢財即是生起傲慢之因。高尚之士具足財富卻是團結和好之因。好比狐狸填飽肚子後就會到處嚎叫,而獅子吃飽以後卻會安靜地睡覺。

   從對待財産的態度和享受財富的方式上,劣者和高士也大相徑庭,性格卑劣的愚人,財富只會使他更加傲慢,認爲天下再也沒有比自己更富強的人了,講話的腔調也變得和以往大不一樣。按理說,擁有財富沒有什麼可以值得驕傲的,因爲財産是有漏法,其本性是無常變化的,只知享用而不懂得積累福報的人很快就會用盡他的財富。好比從銀行取款,只取不存,再多的款也會取完。隨著財物的增多,貪嗔癡等煩惱也在劇烈地膨脹,無論是自己受用還是對侍他人都越來越吝啬。佛經中講,餓鬼界雖也有許多富裕的衆生,但它們不未曾享用過財富,如守財餓鬼等。而劣者積累財産、擁有財富與它們相同,全然沒有實義。

   高士財富增加後,懂得正確使用,上供下施,使自己的眷屬、朋友之間團結和合。比如曆代的高僧大德,他們對財産毫無貪愛,即使四衆弟子供養了許多財物,他們也會把所有的財産布施給四方疾苦的衆生,或者用于弘揚佛法的事業上,但持叁衣一缽足矣。正如無著菩薩所講:“衆人恭敬遍榮譽,財物量如多聞天,然知世妙無實義,無有驕傲佛子行。”河西堪布曲確仁波切即是這樣一位楷模,藏曆每月的二十五日,他都要把一個月來信衆供養的財物全部供養給僧衆,而在其僚房裏只看得到一個糌粑口袋。高士擁有財産不會生起絲毫的我慢、執著,他們視錢財如露如電,故能如法地支配財産,結緣于有情成爲和好之因。

   狐狸吃飽喝足以後,就嚎叫連天,如同愚人稍有錢財就在別人面前炫耀,露出種種得意的表情。而獅子在吃飽之後卻會找個地方安靜地睡覺,不會發出任何聲響,如同高士,不執著財産,無有傲慢之心,將財富轉爲道用,成辦自他二利。

   高士劣者之行爲,此二皆依串習力,

   如蜂尋花鴨喜水,此等不學亦自知。

   高尚的人和卑劣的人,在行爲作風方面之巨大差異,都是二者無始以來的串習力形成的。正如蜜蜂尋花采蜜、鴨子凫水一樣,不學也自然會懂得。

   每一個衆生現世的行爲都與其前世有很大關系,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受自己的業力和串習的支配。形成高士和劣者天壤之別的主要原因即是無始以來的串習力所感。比如,有些人從小就敬信佛法,自然而然地慈悲一切衆生,恭敬叁寶,而有的人天生就喜歡殺生、偷盜、說妄語等非法罪行。同性等流果即是這個道理,前世喜好什麼,今生于這方面就會有濃厚的興趣。某些人在孩提時代即顯露出非凡的才氣和智慧。他們學習各類知識都很容易掌握,往往是一點就通或無師自通,于是世人將之冠以“天才”或“神童”的美稱。其實這一切都是往昔的串習所致。《因果經》中講:“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今生有什麼習慣,前世肯定有類似的習氣,今世的一些習氣又必定會帶到後世去。有些人總想了知自己的前世,按佛法的教義和因明的推理,不需要去問瑜伽士或空行母,不需求神通,觀察今生就能明了。如果一個人對甯瑪巴的教法生起信心,說明他前世學過甯瑪巴教法,或多或少有些因緣。有些人一見到某位大德便會汗毛豎立,激動得淚流滿面,仿佛找到了自己失散已久的父母,即已說明這位高僧往昔對你的恩德很大,你也曾做過他的弟子。

   如同蜜蜂生來即對尋找鮮花、采集花蜜有興趣,而水鴨從小就會凫水,也對水有深厚的感情,所謂尋花覓水即是蜂與鴨的天性。劣者不求善法和學問與正士追求善法、不造惡業的反差,正如蜜蜂不喜歡水,鴨子不喜歡花一樣。了知此理後即應培養良好的習慣,使自己生生世世成爲智者。

   惡王若遇怨敵時,反而懲治自眷屬,

   有些愚者未成事,亦以自殺而送命。

   惡劣的國王在遭遇怨敵的危害時,反而懲治自己的眷屬。同樣,一些愚笨的人不能圓成事業,卻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惡劣愚蠢的國王,當他受到怨敵的沈重打擊之時,雖然內心有強烈反擊的欲願,但苦于自己沒有反敗爲勝或懲治敵人的能力,于是怒火填胸,無處發泄,只好找自己的眷屬出氣,甚至將自己的眷屬當作敵人肆意殺戮以解心頭之恨。古代藏地有個小國,國王暴戾恣睢,嗜好爭鬥。一次,他帶領人馬征討鄰國,不曾想對方軍事勢力強大,殺得他落花流水,敗陣而逃。回到自己的大本營,他怒火中燒,操起寶劍將自己身邊的幾個隨從殺死,之後仰天狂笑,近似瘋人之態。有些脾氣不好的人也是一樣,在外面和別人打架吃了虧,敗陣回家時,就跟自己家裏人過不去,在家裏扮演一個“英雄”角色,對親人罵罵咧咧,摔杯子,砸櫃子,惡劣至極。

   同樣,一些心胸狹窄又愚笨的人,如果自己圖謀之事未得成功或慘遭損害,他便自暴自棄,不再奮發圖強,哭喪著臉沒有絲毫進取之心,自怨自哀,乃至想走絕路。他們認爲死就是最佳解決辦法,可以一了百了。其實選擇自殺是很愚蠢的作法,對事情沒有任何幫助,害不了別人,只會傷害自己,由此造下自性罪而墮落受更大的苦楚。這種行爲,作者在前文也作了呵責。另一類人,雖然沒想到死,但也因辦事不成功而生厭煩心,用棒子來敲自己的頭,或者咬自己的手指,或以絕食等方法表示對自己的懲罰。其實這些都沒有意義也沒有必要。如果自己沒有本事應多向他人求教,請求支持,再沒有勇氣的話,也應安分守己,規規矩矩地活下去。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應該做一個知足長樂的人,切不可被貪嗔癡煩惱怨敵所左右!

   法王若遇怨敵時,對自眷屬更慈愛,

   如于生病之孩子,母親更會起憐惜。

   當正士法王遇到怨敵危害時,他對自己的眷屬會更加慈悲和愛護。好比生了重病的孩子,做母親的會對他們倍加憐愍和慈愛。

   真正以佛法護持國家的法王,當他的國家遇到怨敵的侵害時,他首先顧及的不是個人的安危而是眷屬、臣民的安全和利益。世尊于因地時曾化現爲猕猴王,它有五百只猕猴眷屬。一時遭旱災,所有的果樹都幹枯致死。離山不遠有一座王城,之間隔了一條小河,王城中有一片禁苑,花果繁多。猴王就帶著群猴到禁苑去偷吃果子。看守禁苑的人發現後,就禀告國王,王即下令:“嚴密守護,群猴一一治罪,不得讓它們逃跑。”猴王知道後,悲傷地說:“我作爲群猴的首領,是禍福的根由。爲了活命貪食果子,反…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