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6

  ..續本文上一頁小孩時,正好被隱藏在暗處的人民捉住送到國王面前,請王治罪。暫桑說:“放了他吧!是我命他捉小孩給我吃的。”臣民知道事情真相後都非常憤慨,追到王宮要殺死暫桑。當暫桑王逃到王宮頂端無路可走的時候,只好大聲呼叫:“若我相續中有吃人肉的習氣,就變成吃人魔王吧!”因婆羅門的詛咒以及他吃人肉的業緣,話音剛落立刻變成吃人魔王,騰空飛到了另一國家,四處捉人次第殘食。

   這時在印度北方國有位達瓦王子(即釋迦牟尼佛的前世),從小深信叁寶,具足無量大悲。他聽說暫桑國王已變成魔王殘害衆生,于是趕往暫桑王所在的地方欲以悲心調化。途中遇到一位婆羅門,王子在他面前求得四句佛法,正在法喜充滿細細思維之時,魔王飛來將他抓進了魔窟。王子暗想:“死並不可怕,只可惜剛得了四句佛法還沒來得及供養婆羅門上師。”于是非常內疚而淚流滿面。暫桑見後高興地說:“這次你死定了,哭也沒用。”王子答道:“我並非怕死,只因剛才聞受佛法卻未供養上師而悲傷。”于是王子請求暫時放他回去,等供養上師以後再返回受死。暫桑不相信:“你離開後就不會再來了。”“我的心是端直的,和你完全不同。”暫桑暗想:這裏還有很多人可供我食用,就算他一去不回我也能把他抓住。于是放他走了。王子回國後用一千兩黃金供養上師。當他返回魔窟時,暫桑正在燒火,見他回來非常驚訝,卻仍然說:“你雖然信守諾言,但今天我還是要把你吃掉。”王子毫無畏懼,坦然地說:“我已供養了傳法上師,現在死也無憾。”暫桑尋思:佛法倒底有什麼好處,竟然使他樂此不疲,連死也不怕呢?于是說道:“現在趁火還沒有燒旺,你趕快給我講一點佛法。”王子回答:“你品格下劣,不是法器。”暫桑好奇心大起,連著請求了叁次。王子見時機成熟,便教他搭起高座並如理如法地聽聞。王子上坐後,先講佛法基礎知識,然後次第開示甚深緣起性空等竅訣。暫桑以叁寶的加持和自己的皈依願心,立即擺脫魔軀恢複了人形。王子將暫桑送回本國,臣民得知他已皈信佛法,就請他繼續當國王。暫桑複位後,大興佛法,廣做善行,使全國上下都步入了善道。

   即使英勇又頑強,若非智者難得盛,

   即使獲得諸財富,若無福份豈能常?

   沒有智慧的人,僅憑匹夫之勇,再頑強也不能成辦大事,更不能令事業興盛。有的人利用種種手段得到些財富,如果沒有福份,又怎能得以常久呢?

   有些英勇善戰的人,即便得到權勢,如果沒有智慧,不懂得善巧方便,也很難令事業興盛。比如曆史上的一些英雄豪傑,憑著他們那萬夫難擋之勇率領民衆起義,出征打江山,曆盡千辛萬苦而登上國王的寶座。但因有勇無謀,不擅于治理國家,短短的時間內又被別人推翻,甚至殺害。又有些沒有福報的人,縱然得到一些財富,也不能長時享受安樂,有的反而遭受種種痛苦。譬如佛陀住世時,一天,佛帶領比丘行至郊外,見到一大塊金子。佛陀教誡弟子:“那是毒蛇,不要看它!”一位農夫聽見後,想前去看個究竟。結果沒有發現毒蛇,反而看到一大塊金子,驚喜交加,立即據爲己有。當時王宮被盜,農夫所撿的金子正是國庫的財産,被查出後差一點判處死刑。所以,沒有福報的人,偶然得到些財富,非但不能享受安樂,反而會引來殺身之禍。

   智者依靠智慧和精進能成辦一切事業。《百業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佛在舍衛城時,給孤獨施主廣作供養積累了無量的福報。另一位施主想勝過他,于是從大海中取回很多寶藏以作上供下施,但仍然不能超過給孤獨施主。于是他去請問舍利子尊者:“我爲什麼不能勝過給孤獨施主。”舍利子告訴他:“給孤獨施主具有很大的福報,能了知並得到有主或無主的水陸等寶藏,而你卻沒有這樣的福報和能力,要想勝過他,唯有在佛的教法下出家,以你出家的功德才能超勝于他。”施主聽後立即在佛前剃度出家,並精進修學證得了阿羅漢果。在他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虛空和手掌無別。給孤獨施主前來禮拜、供養他說:“聖者您獲得了阿羅漢果位,我在有生之年願供養您一切財物資具。”所以人生最重要的是智慧和覺醒,而不在于欲求和得到。

   誰能了知過與德,智者方能辨彼二,

   從牛擠奶皆能會,由水分奶唯天鵝。

   誰都能了知顯而易見的過患與功德之差別,而功過參半之事卻只有智者才能明確辨別。譬如從母牛身上擠奶人人都會,然而從水乳相融的汁液中分取純奶,卻只有天鵝才有此能力。

   佛經記載,天鵝具有將奶汁和水分開的能力,因而享有“吸乳鵝王”的美稱。這裏喻爲智者在一切行爲中,能正確了知是非功過,遇到既有功德又有過患的事情,也能善巧取舍,明德而行。而一般人很難分辨了知,更不懂得去實行。如《法句經》中說:“智者漸漸地、一點點地、刹那刹那清除自己的汙垢,如同金匠清除銀或金的雜質,而愚者隨著自己的欲流而去,如蜘蛛投向自己所結的網。”明朝蓮池大師的《缁門崇行錄》中有這樣的公案:宋朝光孝安禅師住持清泰寺。一天,他在定中見到兩個僧人倚著欄杆交談,開始有天神護衛並恭敬谛聽,後來天神離去,不久便聽到鬼神在旁不屑地謾罵他們。禅師出定後追問原由,得知兩位僧人剛開始討論佛法,所以天神護衛恭聽,接著敘舊事,拉家常,最後談到接收財物供養,于是天神不願聽而離開他們,甚至連鬼神都不願意聽並且不屑地唾罵。從此之後光孝安禅師終身不再談世俗瑣事。古人爲生死大事而行腳參訪,遇到堪爲師友的人便急忙討教佛法解脫之事,哪有時間談論其它的瑣事。而現在的出家人卻整天無益雜談,也不想想鬼神時刻在身旁,他們又會對你作什麼表示呢?實在可怕,修行人時刻都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即使囑咐又催促,雖是旁生亦能知,

   他人未說亦未催,自覺領會方智者。

   即使是旁生,若常常對它囑咐催促,也能了知人的意圖,而在他人既未勸說又未督促的情況下,能自然心領神會才算是真正的智者。  旁生雖然不懂人的語言,但是當主人以各種方法馴養它們時,畜生們都能知道哪些應該做而哪些不應做。馬戲團裏,各種動物在馴養師的辛勤培訓下,能做出許許多多精彩的表演:猴子騎車、熊貓滾球、狗鑽火圈……。

   反觀我們靈長類中最高級的動物——人,如果不明白什麼事當做,什麼事不當做,而且在他人的善語勸導、反複催促之下,仍然無動于衷的話,豈不是連畜牲都不如,那就太有失爲人之資格了。當然,人與人之間是有差別的。聰明的人在處理任何一件事時,都能審時度勢,明察秋毫,正確取舍當做不當做之事,根本不用他人的規勸、催促。而愚者,就算對他百般勸導,反複教化仍然起不了作用。

   曾經有個傻子,他的父親是個漁夫。一天父親准備出海打魚,就叫傻子去看風向。兒子跑出去看了半天,才回來問父親:“怎麼看風向?”于是父親教他辨認風向:“你抓一把草往空中扔,草往東落刮的就是西風,若向西落便是東風……。”傻子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然後跑出去抓起一把草狠命地向空中抛去,因爲當時沒有刮風,所以草落到了他的身上。他歡天喜地的跑回去說:“父親,我知道了,今天刮的是天風。”又如一些世間人,既沒有文化,又沒有信仰,當佛教徒勸導他們斷惡行善時,他們總是不屑一顧地說:“我才不信你這套!修什麼忍辱,罵不還口,打不還手,弄不好命都搭上了;又做什麼放生,簡直是把錢往河裏扔,世上再也找不到象你們這樣的大傻瓜。”這種自以爲是的“聰明人”真是太可憐了。

   從前有兄弟二人,財富充溢,哥哥一心向善學佛修行,而弟弟卻貪執家業不求善法。哥哥多次勸弟弟修學佛法,而他非但不聽反生嗔惱。父母過世後,哥哥便出家爲僧,依止善知識精進修持而證得了阿羅漢果。證果以後返回家中教化弟弟,不但沒有起到絲毫作用,反而受到弟弟無理的指責與謾罵,並被趕出了家門。弟弟貪執財物、不信叁寶、輕慢僧衆、不修善法反造惡業,命終後轉生爲牛,數次被商人販賣,終于積勞成疾倒地不起。在它奄奄一息之際,阿羅漢哥哥從空中飛來對它作了加持,使這頭牛能憶念前世,故而深深自責,悲淚縱橫,後悔自己未聽兄長的勸告。阿羅漢知道“牛”生起了慚愧後悔之心,就給它傳授佛法,牛便在聞法時死去,依此功德卻往生到了忉利天。

   若具智慧雖不說,表情亦能知所想,

   未嘗尼泊爾之榴,看色亦能知滋味。

   在有智慧的人面前你雖然不說話,他從你的態度、表情上就能推知你的所思所想。比如尼泊爾出産的石榴,雖然從未品嘗,但觀察它的色澤就能判斷滋味鮮美與否。

   智者洞察世間、辨別是非,了如明鏡;觀察每一個人都是善惡分明,准確無誤。他們察人斷事時,僅依智慧來作評判,絕不是啓用神通來了知的。例如法王如意寶,他攝受了千千萬萬的弟子,就算你一言不發,穩然不動,但通過你所流露的表情,上師即能准確地了知你的內心世界,是善非善,修行層次如何等等,容易得就象看尼泊爾石榴的顔色便能了知它的味道一樣。上師這樣觀察以後,便能清楚地了知弟子是否堪爲法器。在密乘裏上師需要觀察弟子,弟子也要觀察上師,這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有智慧的弟子在依止上師時,通過上師的表情、簡單的動作或片言只語,能准確地了知上師的密意,從而得到甚深的妙法乃至成就。譬如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人都不能領會佛陀的密意,唯有摩诃迦葉尊者破顔微笑,印佛心印,成爲禅宗的初祖。又如六祖惠能依止弘忍大師。一次,大師到碓坊(舂米的場地)見惠能正在舂米,便問:“米舂好了沒有(意即你修禅的功夫成熟沒有)?”答言:“米早已舂好,只等著用篩子來篩(意即功夫早已成熟,但未得善知識印證,還有見思的煩惱沒…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