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51

  ..續本文上一頁達,若值無緣之地非但無益反遭傷損。就象被關在屋子裏面的野鴨,因爲它們與這種環境無緣,故而跳動不安,嘎嘎亂叫以示抗議,乃至絕食使身疲憊、羸瘦,一刹那也不願呆下去,總想于湖泊中自由地暢遊。野鴨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于湖泊中度過,它們熱愛自己的家園,即便被人從湖泊中趕走,也會重新飛回來。正如一些被家人強行綁架回家的佛子,他仍會想方設法借口上班出差或旅遊而重返聞思修的佛國樂園!

   智者花錢求學問,愚者雖學亦舍棄,

   衆人生病即服藥,有人亦會自殺也。

   智者不惜花費錢財求取學問,愚者縱有所學也會毫不顧惜地舍棄。一般的人生了病都會服藥治療,有的人卻自尋短見。

   學問在于堅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就智者對學問的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追求學問的目標而言是永無止境的,除非達到佛陀一切智智的果位,學問之境愈廣,妙智新知愈無止境。誠然,世間諸人渴望知識者衆,但卻很少有人願意爲之付出代價。要知道,知識就是偉大的力量,興盛發達、經久不衰的民族必須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如同戰場必須具備槍支一樣,知識是日常生活中以及修行佛法時必不可少的,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是迫切需要的。爲此智者不惜一切代價以金銀財寶乃至生命而求取學問。瑪爾巴尊者到印度求學花費了大量的黃金。釋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時僅爲四句法語而供養上師四千兩黃金,甚至爲求法不惜跨越刀山火海,或以己身作布施等。再如近代高僧能海上師叁次赴藏親近康薩仁波切修學密法,其耗資甚巨,金銀財寶一應俱全,皆以馬匹車乘運載;除了自己日常生活所需外,他將大部分財寶供養上師以報法恩。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即追求學問是無止境的,作者在前文也強調應活到老學到老:“即使明早要死亡,亦應學習諸知識。”著名畫家達芬奇說過:“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有好處。它會把無明的東西抛開而把好東西保留住。”所以爲人皆應如智者一般不惜代價地勵力追求、學修一切知識。

   學問即是如意寶,亦爲世人之莊嚴頂飾。愚者卻不以爲然,絲毫不知學問的可貴,雖然曾經學到一點東西,但到一定階段就不再努力,逐漸舍棄直至完全荒廢。有位名人說過:“一個有知識的“尋常人”最容易自命不凡,認爲自己是個奇人,而且毫不疑惑地引以爲樂。”有了滿足感,人便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最終會退失自己的學問。另一種人則是思想多變,缺乏持之以恒的堅強毅力,常于困難險阻前低頭,萎縮不前或半途而廢。比如一些學修顯密佛法的人往往因爲愚癡而終止對佛法的追求,還理直氣壯地說出“我不是密乘根機”或“我于佛法無緣”等托辭,如是看來他們于輪回世間造惡業倒是“契機之人”、“因緣殊勝”喽!文學家斯歌特說過:“智慧學問的價值已遠遠勝過紅寶石。但是愚者卻不知其貴重,擁有之時也會如廢紙般抛棄。”

   “病者就醫,遵醫服藥”,這已是上下五千年人類奉行的社會常理。古人言:“食五谷,生百病。”一個從來不生病的人除了鐵人、木人等“非人”外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因此世間大多數的人生了病,都會爲了維護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而就診醫治。但也有一少部份病人因極其愚笨的緣故,認爲人生很痛苦,願一死了之;或是一些嚴重的病需要動手術,或長期治療等,他們不能忍受而毅然舍棄家人,選擇“安樂死”來“酬謝”病魔死魔。這類人與不學無術之人又有何異?舍棄所學與自殺輕生是同等的愚昧,可悲!

   諸有自由即安樂,諸無自由即痛苦,

   共同即是爭論根,誓願即是束縛因。

   獲得自由即是最大的安樂和幸福,失去自由則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強求共同一致即是爭論的根源,一切誓願都是束縛之因。

   著名的“自由女神”像是人類渴望自由的象征和紀念。有了自由,人的生活才有意義。佛陀多次講過世間上最大的快樂是自由自在,失去自由的人則是巨大痛苦的擁有者。曾有一位幼時便被認定爲活佛的幸運兒,在莊嚴而隆重的坐床典禮(活佛升座的一種儀式)之後便如佛像一般被高高地供奉起來,不能擅自“離崗”外出尋師訪友,而只能精研佛法,甚至連自己的生身父母也難得一見。他受著種種限製難開笑顔。一時聞及某處有位修證圓滿的大德便連夜“出逃”前往依止。大善知識告訴他:“痛苦莫過于人生失去自由,快樂莫過于獲得自由。你應如昔日的高僧大德那樣,舍棄自己的財産、地位,依止善知識修學佛法。”獲得自由的那天起,那位活佛日益開朗,笑逐顔開,更顯得慈眉善目。此後他精進聞思,終于成爲一名佛學造詣極深、倍受信衆愛戴的大活佛。所謂的自由即是在行善利人等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方面不受任何幹擾與阻擋,在一定範圍內享有權利。一些人放蕩不羁,我行我素,無視沙門律儀與世間法規,這不是自由,而是自甘墮落,如狂象野狗,難以調伏,所行便是破罐子破摔,一無是處。

   世間人都共同期望財富、地位、理想等,而真正共同獲得時往往會成爲彼此互相爭論之因。爭論生起的同時,人必然會失去自由和快樂。比如兩個人一見如故不分你我,但因世界觀的差異,常起爭端且各持己見,針鋒相對互不相讓,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吵得烈焰沖天,最終不歡而散。曾經有一對連體姐妹,她們從臍處相連,共同擁有叁只腳,頭手以及上身皆各自擁有。一個愛唱愛跳熱情奔放,另一個卻是性格孤僻不苟言笑。爲此,兩姐妹常起紛爭,互相怨恨,苦惱之極,她們強烈地要求做肢體分離手術。醫生告知成功的希望極小,頂多能存活一人。但她們仍然堅持手術,結果一死一生。所以世上許多事情是無法求得共同的,否則便會引來持續不斷的矛盾和爭吵。

   此處誓願非指修行人所發的菩提心以及持守淨戒等誓願,而是某些人不經觀察隨意誇下海口,于他人前許下的承諾。若自己辦不到的事情隨便發願立誓,則必被束縛而不得自由。沒有智慧的人追求自由非但得不到,反而經常受到別人的欺騙、迷惑乃至剝削。而有智慧的人常時自由自在,無有阻礙,因爲他們懂得以各種各樣的善巧方法來獲取自由。

   即使內具諸學問,裝束褴褛受人欺,

   如同蝙蝠有本事,無羽之故被鳥棄。

   即使滿腹經論,若裝束褴褛也會遭受別人的欺淩。如同蝙蝠雖然有本事,但卻因爲沒有羽毛的緣故而被鳥類遺棄。

   俗言:“人要衣裝,佛要金裝。”不同身份、地位、學問的人皆應有相宜的裝束。服飾不在于華美,樸素大方也是一種自然的美,大多數人對衣著的要求即是穿戴整齊而潔淨。一個具有崇高學問或圓滿修證的人,若衣衫褴褛則不受人恭敬反受人輕視欺淩。曾經有一個官宦人家對有學問的才子尤爲賞識,一日廣招當地才子應試,賦詩作畫,優勝者賞賜黃金百兩。一位飽讀詩書的窮秀才也前去參賽,但因衣衫褴褛而被迎賓將士嘲笑、辱罵:“想不到乞丐也會吟詩作畫,奉勸你回去拿個鏡子好好照照自己,小心別染汙了我家官人的大堂。”說罷一群人不由分說便把他哄走了。他不死心,用祖上傳下來的一對玉佩做抵押,借來了一套闊少爺的服裝。常言道:“人是木樁全靠衣裳。”窮秀才搖身一變成爲英姿勃勃的王孫貴族,昂首挺胸再次前往。這次門衛個個低頭哈腰恭恭敬敬地把他迎了進去,比賽的結果是窮秀才榮登榜首。可見裝束對人至關重要。麥彭仁波切說:“如是世間淺慧人,不知內在之功德,外表善于隨順行,則令世人心滿意。是故諸勝大菩薩,雖無刻意打扮心,然爲引導世間人,故意身著妙裝束。”作爲一個出家人,何時何地都應穿著整潔的僧裝。有的人智慧學識極其一般,但因外表裝束得體而受人尊重。有的人雖有一定的學問,但卻穿得破破爛爛,佯裝瑜伽士,揚言學修米拉日巴尊者那樣的苦行,結果反遭人的白眼,衆人紛紛嘲笑他是某根神經出了問題。

   比如蝙蝠,它本是鳥群中比較有智慧有能力的一類。一次衆鳥聚集一處准備通過各項比賽競選鳥王。第一項:看誰先見到太陽。結果蝙蝠獲勝,衆鳥卻反對它當選。于是又進行第二項:看誰飛得最高。蝙蝠雖然沒有高空飛行的能力,但卻悄悄地躲在老鷹的翅膀裏面。比賽的號令一響,老鷹一拍翅膀直沖雲霄,的確沒有其它鳥能比得過。它得意地高喊:“我第一,我是鳥王。”此時蝙蝠從它的翅膀裏飛出超過它一大截,故桂冠又被蝙蝠奪得,鳥王之名則非它莫屬。一部分鳥群起反抗:“雖然蝙蝠有本事,但它沒有羽毛,外表太難看,若爲鳥王,則有損鳥類的形象,定會被大家嘲諷,所以它不能當國王。”其它鳥也隨聲附和:“它沒有羽毛怎能算作鳥類呢?我們應開除它的鳥籍。”就這樣,有本事的蝙蝠被鳥類遺棄了。因此,內在學問高深廣博的人,裝束也應得體不能太過褴褛,否則俗人會妄加欺騙和禍害。

   非應之處若正直,往往毀他亦毀己,

   如同直箭毀他人,或者毀壞自己也。

   不應該正直的地方如果正直往往會毀壞他人,同時也可能毀壞自己。好比直箭,一旦射出,或者射死他人,或者自己被硬物撞折。

   一般說來,正直忠厚是做人的美德。俗語雲:“腳正不怕鞋歪,人正不怕路滑。”正直的人辦事順利,走遍天下,去到何方都會吉祥安樂。但世事多變,若人無有智慧,不知觀察取舍,一味地直心、直言,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反而會釀成大禍,毀壞自己和他人。性格太過爽直之人不論別人說什麼都奉爲真理深信不疑。實際上,正直也要一分爲二地看待。如在依止上師求學佛法時,就應該唯師命是從、正直不訛,勵力精勤于上師吩咐之事,凡有過失自力承擔。不應正直之處,比如外道說法或他人指使行持非法之事,在此等情況下,若太正直、聽話就容易上當受騙。曾有一憨直的愚人,欲修行各種功德,卻不知如何著手,于是四處詢問:“依什麼因緣去修行可以得到解脫?”持邪見的外道、天魔…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