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达,若值无缘之地非但无益反遭伤损。就象被关在屋子里面的野鸭,因为它们与这种环境无缘,故而跳动不安,嘎嘎乱叫以示抗议,乃至绝食使身疲惫、羸瘦,一刹那也不愿呆下去,总想于湖泊中自由地畅游。野鸭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于湖泊中度过,它们热爱自己的家园,即便被人从湖泊中赶走,也会重新飞回来。正如一些被家人强行绑架回家的佛子,他仍会想方设法借口上班出差或旅游而重返闻思修的佛国乐园!
智者花钱求学问,愚者虽学亦舍弃,
众人生病即服药,有人亦会自杀也。
智者不惜花费钱财求取学问,愚者纵有所学也会毫不顾惜地舍弃。一般的人生了病都会服药治疗,有的人却自寻短见。
学问在于坚持不懈地追求和探索。就智者对学问的容量而言是永不枯竭的,就追求学问的目标而言是永无止境的,除非达到佛陀一切智智的果位,学问之境愈广,妙智新知愈无止境。诚然,世间诸人渴望知识者众,但却很少有人愿意为之付出代价。要知道,知识就是伟大的力量,兴盛发达、经久不衰的民族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如同战场必须具备枪支一样,知识是日常生活中以及修行佛法时必不可少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是迫切需要的。为此智者不惜一切代价以金银财宝乃至生命而求取学问。玛尔巴尊者到印度求学花费了大量的黄金。释迦牟尼佛往昔在因地时仅为四句法语而供养上师四千两黄金,甚至为求法不惜跨越刀山火海,或以己身作布施等。再如近代高僧能海上师三次赴藏亲近康萨仁波切修学密法,其耗资甚巨,金银财宝一应俱全,皆以马匹车乘运载;除了自己日常生活所需外,他将大部分财宝供养上师以报法恩。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追求学问是无止境的,作者在前文也强调应活到老学到老:“即使明早要死亡,亦应学习诸知识。”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有好处。它会把无明的东西抛开而把好东西保留住。”所以为人皆应如智者一般不惜代价地励力追求、学修一切知识。
学问即是如意宝,亦为世人之庄严顶饰。愚者却不以为然,丝毫不知学问的可贵,虽然曾经学到一点东西,但到一定阶段就不再努力,逐渐舍弃直至完全荒废。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有知识的“寻常人”最容易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个奇人,而且毫不疑惑地引以为乐。”有了满足感,人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最终会退失自己的学问。另一种人则是思想多变,缺乏持之以恒的坚强毅力,常于困难险阻前低头,萎缩不前或半途而废。比如一些学修显密佛法的人往往因为愚痴而终止对佛法的追求,还理直气壮地说出“我不是密乘根机”或“我于佛法无缘”等托辞,如是看来他们于轮回世间造恶业倒是“契机之人”、“因缘殊胜”喽!文学家斯歌特说过:“智慧学问的价值已远远胜过红宝石。但是愚者却不知其贵重,拥有之时也会如废纸般抛弃。”
“病者就医,遵医服药”,这已是上下五千年人类奉行的社会常理。古人言:“食五谷,生百病。”一个从来不生病的人除了铁人、木人等“非人”外可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因此世间大多数的人生了病,都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而就诊医治。但也有一少部份病人因极其愚笨的缘故,认为人生很痛苦,愿一死了之;或是一些严重的病需要动手术,或长期治疗等,他们不能忍受而毅然舍弃家人,选择“安乐死”来“酬谢”病魔死魔。这类人与不学无术之人又有何异?舍弃所学与自杀轻生是同等的愚昧,可悲!
诸有自由即安乐,诸无自由即痛苦,
共同即是争论根,誓愿即是束缚因。
获得自由即是最大的安乐和幸福,失去自由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强求共同一致即是争论的根源,一切誓愿都是束缚之因。
著名的“自由女神”像是人类渴望自由的象征和纪念。有了自由,人的生活才有意义。佛陀多次讲过世间上最大的快乐是自由自在,失去自由的人则是巨大痛苦的拥有者。曾有一位幼时便被认定为活佛的幸运儿,在庄严而隆重的坐床典礼(活佛升座的一种仪式)之后便如佛像一般被高高地供奉起来,不能擅自“离岗”外出寻师访友,而只能精研佛法,甚至连自己的生身父母也难得一见。他受着种种限制难开笑颜。一时闻及某处有位修证圆满的大德便连夜“出逃”前往依止。大善知识告诉他:“痛苦莫过于人生失去自由,快乐莫过于获得自由。你应如昔日的高僧大德那样,舍弃自己的财产、地位,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获得自由的那天起,那位活佛日益开朗,笑逐颜开,更显得慈眉善目。此后他精进闻思,终于成为一名佛学造诣极深、倍受信众爱戴的大活佛。所谓的自由即是在行善利人等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方面不受任何干扰与阻挡,在一定范围内享有权利。一些人放荡不羁,我行我素,无视沙门律仪与世间法规,这不是自由,而是自甘堕落,如狂象野狗,难以调伏,所行便是破罐子破摔,一无是处。
世间人都共同期望财富、地位、理想等,而真正共同获得时往往会成为彼此互相争论之因。争论生起的同时,人必然会失去自由和快乐。比如两个人一见如故不分你我,但因世界观的差异,常起争端且各持己见,针锋相对互不相让,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吵得烈焰冲天,最终不欢而散。曾经有一对连体姐妹,她们从脐处相连,共同拥有三只脚,头手以及上身皆各自拥有。一个爱唱爱跳热情奔放,另一个却是性格孤僻不苟言笑。为此,两姐妹常起纷争,互相怨恨,苦恼之极,她们强烈地要求做肢体分离手术。医生告知成功的希望极小,顶多能存活一人。但她们仍然坚持手术,结果一死一生。所以世上许多事情是无法求得共同的,否则便会引来持续不断的矛盾和争吵。
此处誓愿非指修行人所发的菩提心以及持守净戒等誓愿,而是某些人不经观察随意夸下海口,于他人前许下的承诺。若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随便发愿立誓,则必被束缚而不得自由。没有智慧的人追求自由非但得不到,反而经常受到别人的欺骗、迷惑乃至剥削。而有智慧的人常时自由自在,无有阻碍,因为他们懂得以各种各样的善巧方法来获取自由。
即使内具诸学问,装束褴褛受人欺,
如同蝙蝠有本事,无羽之故被鸟弃。
即使满腹经论,若装束褴褛也会遭受别人的欺凌。如同蝙蝠虽然有本事,但却因为没有羽毛的缘故而被鸟类遗弃。
俗言:“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不同身份、地位、学问的人皆应有相宜的装束。服饰不在于华美,朴素大方也是一种自然的美,大多数人对衣着的要求即是穿戴整齐而洁净。一个具有崇高学问或圆满修证的人,若衣衫褴褛则不受人恭敬反受人轻视欺凌。曾经有一个官宦人家对有学问的才子尤为赏识,一日广招当地才子应试,赋诗作画,优胜者赏赐黄金百两。一位饱读诗书的穷秀才也前去参赛,但因衣衫褴褛而被迎宾将士嘲笑、辱骂:“想不到乞丐也会吟诗作画,奉劝你回去拿个镜子好好照照自己,小心别染污了我家官人的大堂。”说罢一群人不由分说便把他哄走了。他不死心,用祖上传下来的一对玉佩做抵押,借来了一套阔少爷的服装。常言道:“人是木桩全靠衣裳。”穷秀才摇身一变成为英姿勃勃的王孙贵族,昂首挺胸再次前往。这次门卫个个低头哈腰恭恭敬敬地把他迎了进去,比赛的结果是穷秀才荣登榜首。可见装束对人至关重要。麦彭仁波切说:“如是世间浅慧人,不知内在之功德,外表善于随顺行,则令世人心满意。是故诸胜大菩萨,虽无刻意打扮心,然为引导世间人,故意身著妙装束。”作为一个出家人,何时何地都应穿着整洁的僧装。有的人智慧学识极其一般,但因外表装束得体而受人尊重。有的人虽有一定的学问,但却穿得破破烂烂,佯装瑜伽士,扬言学修米拉日巴尊者那样的苦行,结果反遭人的白眼,众人纷纷嘲笑他是某根神经出了问题。
比如蝙蝠,它本是鸟群中比较有智慧有能力的一类。一次众鸟聚集一处准备通过各项比赛竞选鸟王。第一项:看谁先见到太阳。结果蝙蝠获胜,众鸟却反对它当选。于是又进行第二项:看谁飞得最高。蝙蝠虽然没有高空飞行的能力,但却悄悄地躲在老鹰的翅膀里面。比赛的号令一响,老鹰一拍翅膀直冲云霄,的确没有其它鸟能比得过。它得意地高喊:“我第一,我是鸟王。”此时蝙蝠从它的翅膀里飞出超过它一大截,故桂冠又被蝙蝠夺得,鸟王之名则非它莫属。一部分鸟群起反抗:“虽然蝙蝠有本事,但它没有羽毛,外表太难看,若为鸟王,则有损鸟类的形象,定会被大家嘲讽,所以它不能当国王。”其它鸟也随声附和:“它没有羽毛怎能算作鸟类呢?我们应开除它的鸟籍。”就这样,有本事的蝙蝠被鸟类遗弃了。因此,内在学问高深广博的人,装束也应得体不能太过褴褛,否则俗人会妄加欺骗和祸害。
非应之处若正直,往往毁他亦毁己,
如同直箭毁他人,或者毁坏自己也。
不应该正直的地方如果正直往往会毁坏他人,同时也可能毁坏自己。好比直箭,一旦射出,或者射死他人,或者自己被硬物撞折。
一般说来,正直忠厚是做人的美德。俗语云:“脚正不怕鞋歪,人正不怕路滑。”正直的人办事顺利,走遍天下,去到何方都会吉祥安乐。但世事多变,若人无有智慧,不知观察取舍,一味地直心、直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反而会酿成大祸,毁坏自己和他人。性格太过爽直之人不论别人说什么都奉为真理深信不疑。实际上,正直也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如在依止上师求学佛法时,就应该唯师命是从、正直不讹,励力精勤于上师吩咐之事,凡有过失自力承担。不应正直之处,比如外道说法或他人指使行持非法之事,在此等情况下,若太正直、听话就容易上当受骗。曾有一憨直的愚人,欲修行各种功德,却不知如何着手,于是四处询问:“依什么因缘去修行可以得到解脱?”持邪见的外道、天魔…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