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50

  ..续本文上一页喜地地吊在耳朵上招摇。时置隆冬,凛冽的寒风迎面扑来宛如刀割,然而那女子毅然取下温暖的长围脖,其因是嫌它碍事,挡住了那付大耳环,走路之时还昂首挺胸特意晃动那耳环唯恐别人不知。俗话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女郎臭美了不到一月,无常便将她推进了痛苦的深渊。一日下午下班后,她兴匆匆地前去参加一位朋友的生日晚宴,迎着夕阳,那霞光遍洒大地,照在她身上,那付大耳环金光闪烁,尤为醒目。在一段人烟稀少的羊肠小道,她陶醉地哼着流行歌曲。突然,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攻入心底,原来后面来了个男青年,硬生生地已将她的耳环抢走。只见那盗贼转过几个弯便消失在夕阳的余辉中。年轻女子的耳朵被拉出两道口子,鲜血淋漓,她手捂耳朵,歇斯底里地狂叫着去追那盗贼……多么惨痛的教训啊!傲慢者怎么还不醒悟呢?又如一些贫穷的藏族人,哪怕是仅有的一个小珊瑚也要戴在身上最显眼的地方。任何时候得到什么珠宝便会立即装饰于身,兴奋之极也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正如藏族古人所说:“穷人财富喜炫耀,愚者学问常宣扬。”

   比如夏季的天空,当酝酿着充足丰富的雨水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震耳欲聋,此起彼伏,时而在西边,时而又会移向东边。它要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我有很多雨水,马上就要降下来了。”虚空是藏不住雨水的,它外在的标志就是雷声和浓云。

   具足诸德者极少,无有微德者亦少,

   德过混为一起时,智者依止多德者。

   所有功德都具足的人是极为少数的,无有丝毫功德的人也极为稀少。当功德与过失混在一起的时候,有智慧的人会依止功德多的人。

   世间上的人无论多富裕,多有智慧,多有才能和功德,他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所以要在世间上找一个具足一切功德而无过失的人,即精通世法和出世法,或具足闻思修方面的智慧,或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摄功德皆圆满无缺的人,那么除了一切智智的佛陀以外,在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另外的全知者。释迦牟尼佛为贤劫第四佛,他毕生说法四十九年,分转三次*轮,而今早已离我们远去久矣。第五尊弥勒佛出世尚须等待,那漫长的岁月是超出想象的天文数字。佛陀出世是何等的稀有和珍贵。三有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称为一劫,其中有圆满的正等觉如来出世之劫称为明劫,无佛出世的劫则称为暗劫。过去的现喜劫出世了三万三千佛,接着便经历了一百个暗劫,随后又有佛出世的明劫,如是明劫暗劫交错运行。而暗劫往往是明劫的百倍、五百倍乃至更多。由此可见,于世间上值遇具足所有功德的圣者是多么艰难啊!因此作者叹言:世间圆满具足功德的人极其罕见。

   反之,世间上一点功德都没有的人有吗?一般说来是没有的,即便有也是寥若晨星。某些人乍一看似乎无恶不做,没有一点一滴的功德,这也太武断。古人云:“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即是说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必然会有他存在的价值和作用,或多或少还是会有些功德。单就得生人趣这一点,佛便称为暇满难得的珍宝人生,若没有一点功德的人,他又怎能降生在人趣呢?所以察人断事不可主观片面而要详细观察,进一步了解、分析后方可决断。既然世上无完人而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功德,那么功过汇于一身之时,应如何对待呢?首先我们应当观察掂量一下此人的功德与过失。若过大于功则不能亲近必须远离;若功过参半则淡淡相处,若即若离;若功大于过则可放心地去依止。修行人依止上师也是如此。具足一切法相的上师在浊时极为难得,但智悲光尊者和宗喀巴大师等善知识讲过,具足多种功德者可依止。至于如何观察善恶之别,前文已作广说,此不赘述。某些人好感情用事,以为凡是对自己说好话、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故而竭尽全力地将其赞美得十全十美与佛陀无异。但若对自己看不惯、瞧不起或曾结怨埋恨之人,便一棍子“打死”,说此人纯属老坏,所作所为皆是非法,即便别人夸赞,也会下个“虚伪”的定义,此等皆非智者。

   最初尚未了解时,无法肯定敌或友,

   食不消化变为毒,认清毒亦变良药。

   对任何人,最初还不了解的时候,无法肯定他是敌人或是朋友。好比食物,不消化时容易变成毒素,而真正的毒物认清其特性以后可以把它转变成良药。

   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首先应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认清一个事物后才能正确地加以运用。交友也是如此,最初相识,无法肯定他是你的敌人还是朋友。古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故不能光听一面之词,应该亲自去观察了解,因为当今社会虚假的事物太多,而伪善的花言巧语又很容易迷惑人心。当别人在你面前说是道非之时,若以此为据而判定敌人或朋友,则是一种对自他都不负责任的态度。了解一个人,短期内的亲眼目睹仍然难辨真伪,还须长期观察以免被敌人的种种伪善伎俩所蒙骗。这是世间上观察朋友的方法,依此仅能了知暂时的好坏和利弊,而究竟的好坏、利弊则须依佛法因果来衡量和确定。比如某些人于家庭、事业方面不得志,觉得人生处处充满着荆棘和坎坷,除了自叹命苦、老天不公外,便以各种表面现象来认定破坏幸福生活的罪魁祸首,逢人便讲某某害得我好惨,他是世界上我最怨恨的敌人。由此于世间法生起厌离心,逐渐对佛法生信而步入佛门,成为在家居士,或当机立断剃度出家。当他们于佛法的闻思修有一定的境界之时,方才猛然醒悟:哦,我的敌人原来是促使我走向解脱大道的善知识!是他们赐予了我获得安乐的机遇。尤感其“宏恩浩荡”。

   相反有些所谓热心肠的朋友却易导致自己堕落。曾有一位居士,初皈依时较为虔诚,时常往返于寺院以及佛学会之间。一次偶逢阔别多年的好友,不免倾心相谈以叙别情。当谈及各自的事业生活时,方知昔日之友今已飞黄腾达,成为一大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而自己却仍是一个小职员,不禁顿生伤感。朋友见状挽住其肩大手一拍:“老朋友,以你的能力当个经理没问题,可否助我一臂之力到我公司任职呢?”一言说中了居士的心意,他满口答应。于是跳槽荣升经理宝座,掌管歌舞厅、渔庄、火锅城等大公司下设的娱乐场所。他踌躇满志,卖命地经营,昼夜六时干的尽是增长三毒的罪恶勾当。他也成了腰缠万贯、出入有豪华轿车代步的“成功者”,而修学佛法却被视为“昨日噩梦,不堪回首,罢!罢!罢!”然而这一双“仁义”的好友终于有机会携手共往地狱永不分离啦!

   比如食物,人食用后有益于身体的健康才算是好食物,反之若危害生命则称作毒药。所以毒和食物这两种东西若不仔细分析,合理使用,就很难确定其利弊。某些食品吃了不易消化,或是吃法不对,往往也会变成危害有情生命的毒药。不消化其本身就是病症,吃法不对如生冷不合,或食物相克等,比如蜂蜜和大葱、土豆和野磨菇等这些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就很容易成为毒素而影响健康乃至危及生命。对于毒药,若认清并掌握它的性质,精心调配后就可能将它转为良药而利于众生。比如一种叫“达特拉”的藏药本为剧毒,直接食用便有极大的危害,但若把它加在牛奶里,以火猛烧后再食用就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怪病。所以,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达特拉”一定是毒,因为它也有变成良药的可能。同样,好人与坏人本身就无定相,如梦幻泡影,故不应执著。

   何处有缘彼兴盛,若无业缘彼衰退,

   野鸭屋中不肯住,从湖驱彼亦返回。

   任何人若处在有缘的地方就会得到兴盛,若到了没有顺缘的地方就会衰退,好比野鸭不肯住在屋子中,若把它们从湖泊中驱赶开,不久后它们还会返回来。

   众生以各自业缘流转生死。于人世中兴盛与衰败,富贵与贫穷,尊贵与卑贱等都是各自善恶业所致。那么,决定一个人今生兴衰成败的关键便是业缘,也即是世人常说的命运。所谓的有福之人在具足善缘的地方,事事顺心,纵遇危难也有贵人相助而化险为夷,无论生活还是事业方面都能心想事成,具体操办之时也是得心应手,如是则能青云直上,功成名就。然而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天之骄子若去到一个善缘稀少甚至没有缘份的地方,则天时、地利、人和都不能具足,无论他怎样拼命地辛劳,结果也只是衰退而已。若是生意人在无缘之地,则易遭商品滥市、毁坏或遗失等天灾人祸而本钱蚀尽甚至倾家荡产,一蹶不振,当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太可悲!若是为官或是名人,则不会受人恭敬,反而会遭致各种诽谤,被驱逐、暗害,甚至死无葬身之地。

   同样,修行人也是如此,若于善缘具足处,则能持净戒、勤修三学且受上师器重和道友的恭敬。若在不具善缘的地方,别说利益众生和增上三学功德,很可能连根本戒都难保。另一方面讲,比如某些本是生活在繁华闹市的人,地位、财产优越丰厚非同一般,但他却愁眉不展,食不甘味,寝不安席,郁郁寡欢。一旦与佛门接上缘而往诣寂静山林苦修佛法时,粗茶淡饭却也甘之如饴,富丽堂皇的庭院别墅换作高寒之地的泥房草棚等陋室倒亦觉得潇洒自在、返朴归真、其乐融融。寻师访友,参禅打坐,禅悦为食,证真我之圣境,好一派人间仙境!这便是与佛门结有深厚良缘之人的追求。但另一部分人,因受全民信教的良好风气熏陶,以出家为荣,在父母亲友的大力支持下慕高僧为师,于佛法兴盛至极的寺院为僧,闻思修行等条件具足无缺,衣食卧具一应俱全,确实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可他偏偏缘份不够,怎么也呆不下去,非要往外跑还俗入世,乐于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同在家人一起过平凡的生活。藏族有句古话:“命运如狂象,不知游何方。”世事无常兴衰多变,祸福无门唯人自招,生无主张随业流转,当持善法修积善缘。

   所以,出家与否、学佛与否乃至世间形形色色之人事,都是众生各自的业缘不同而导致的。于有缘之地则能兴盛和发…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