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喜地地吊在耳朵上招搖。時置隆冬,凜冽的寒風迎面撲來宛如刀割,然而那女子毅然取下溫暖的長圍脖,其因是嫌它礙事,擋住了那付大耳環,走路之時還昂首挺胸特意晃動那耳環唯恐別人不知。俗話說: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女郎臭美了不到一月,無常便將她推進了痛苦的深淵。一日下午下班後,她興匆匆地前去參加一位朋友的生日晚宴,迎著夕陽,那霞光遍灑大地,照在她身上,那付大耳環金光閃爍,尤爲醒目。在一段人煙稀少的羊腸小道,她陶醉地哼著流行歌曲。突然,一陣撕心裂肺的疼痛攻入心底,原來後面來了個男青年,硬生生地已將她的耳環搶走。只見那盜賊轉過幾個彎便消失在夕陽的余輝中。年輕女子的耳朵被拉出兩道口子,鮮血淋漓,她手捂耳朵,歇斯底裏地狂叫著去追那盜賊……多麼慘痛的教訓啊!傲慢者怎麼還不醒悟呢?又如一些貧窮的藏族人,哪怕是僅有的一個小珊瑚也要戴在身上最顯眼的地方。任何時候得到什麼珠寶便會立即裝飾于身,興奮之極也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正如藏族古人所說:“窮人財富喜炫耀,愚者學問常宣揚。”
比如夏季的天空,當醞釀著充足豐富的雨水時,烏雲翻滾,電閃雷鳴震耳欲聾,此起彼伏,時而在西邊,時而又會移向東邊。它要向全世界的人宣告:“我有很多雨水,馬上就要降下來了。”虛空是藏不住雨水的,它外在的標志就是雷聲和濃雲。
具足諸德者極少,無有微德者亦少,
德過混爲一起時,智者依止多德者。
所有功德都具足的人是極爲少數的,無有絲毫功德的人也極爲稀少。當功德與過失混在一起的時候,有智慧的人會依止功德多的人。
世間上的人無論多富裕,多有智慧,多有才能和功德,他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過失。所以要在世間上找一個具足一切功德而無過失的人,即精通世法和出世法,或具足聞思修方面的智慧,或布施、持戒等六度四攝功德皆圓滿無缺的人,那麼除了一切智智的佛陀以外,在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出另外的全知者。釋迦牟尼佛爲賢劫第四佛,他畢生說法四十九年,分轉叁次*輪,而今早已離我們遠去久矣。第五尊彌勒佛出世尚須等待,那漫長的歲月是超出想象的天文數字。佛陀出世是何等的稀有和珍貴。叁有的成住壞空四個階段稱爲一劫,其中有圓滿的正等覺如來出世之劫稱爲明劫,無佛出世的劫則稱爲暗劫。過去的現喜劫出世了叁萬叁千佛,接著便經曆了一百個暗劫,隨後又有佛出世的明劫,如是明劫暗劫交錯運行。而暗劫往往是明劫的百倍、五百倍乃至更多。由此可見,于世間上值遇具足所有功德的聖者是多麼艱難啊!因此作者歎言:世間圓滿具足功德的人極其罕見。
反之,世間上一點功德都沒有的人有嗎?一般說來是沒有的,即便有也是寥若晨星。某些人乍一看似乎無惡不做,沒有一點一滴的功德,這也太武斷。古人雲:“天生我才必有用。”也即是說每一個人來到世間都必然會有他存在的價值和作用,或多或少還是會有些功德。單就得生人趣這一點,佛便稱爲暇滿難得的珍寶人生,若沒有一點功德的人,他又怎能降生在人趣呢?所以察人斷事不可主觀片面而要詳細觀察,進一步了解、分析後方可決斷。既然世上無完人而且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功德,那麼功過彙于一身之時,應如何對待呢?首先我們應當觀察掂量一下此人的功德與過失。若過大于功則不能親近必須遠離;若功過參半則淡淡相處,若即若離;若功大于過則可放心地去依止。修行人依止上師也是如此。具足一切法相的上師在濁時極爲難得,但智悲光尊者和宗喀巴大師等善知識講過,具足多種功德者可依止。至于如何觀察善惡之別,前文已作廣說,此不贅述。某些人好感情用事,以爲凡是對自己說好話、做好事的人就是好人,故而竭盡全力地將其贊美得十全十美與佛陀無異。但若對自己看不慣、瞧不起或曾結怨埋恨之人,便一棍子“打死”,說此人純屬老壞,所作所爲皆是非法,即便別人誇贊,也會下個“虛僞”的定義,此等皆非智者。
最初尚未了解時,無法肯定敵或友,
食不消化變爲毒,認清毒亦變良藥。
對任何人,最初還不了解的時候,無法肯定他是敵人或是朋友。好比食物,不消化時容易變成毒素,而真正的毒物認清其特性以後可以把它轉變成良藥。
世間萬事萬物都具有複雜性和多變性,首先應對其進行觀察和分析,認清一個事物後才能正確地加以運用。交友也是如此,最初相識,無法肯定他是你的敵人還是朋友。古人說:“耳聽爲虛,眼見爲實。”故不能光聽一面之詞,應該親自去觀察了解,因爲當今社會虛假的事物太多,而僞善的花言巧語又很容易迷惑人心。當別人在你面前說是道非之時,若以此爲據而判定敵人或朋友,則是一種對自他都不負責任的態度。了解一個人,短期內的親眼目睹仍然難辨真僞,還須長期觀察以免被敵人的種種僞善伎倆所蒙騙。這是世間上觀察朋友的方法,依此僅能了知暫時的好壞和利弊,而究竟的好壞、利弊則須依佛法因果來衡量和確定。比如某些人于家庭、事業方面不得志,覺得人生處處充滿著荊棘和坎坷,除了自歎命苦、老天不公外,便以各種表面現象來認定破壞幸福生活的罪魁禍首,逢人便講某某害得我好慘,他是世界上我最怨恨的敵人。由此于世間法生起厭離心,逐漸對佛法生信而步入佛門,成爲在家居士,或當機立斷剃度出家。當他們于佛法的聞思修有一定的境界之時,方才猛然醒悟:哦,我的敵人原來是促使我走向解脫大道的善知識!是他們賜予了我獲得安樂的機遇。尤感其“宏恩浩蕩”。
相反有些所謂熱心腸的朋友卻易導致自己墮落。曾有一位居士,初皈依時較爲虔誠,時常往返于寺院以及佛學會之間。一次偶逢闊別多年的好友,不免傾心相談以敘別情。當談及各自的事業生活時,方知昔日之友今已飛黃騰達,成爲一大集團公司的董事長,而自己卻仍是一個小職員,不禁頓生傷感。朋友見狀挽住其肩大手一拍:“老朋友,以你的能力當個經理沒問題,可否助我一臂之力到我公司任職呢?”一言說中了居士的心意,他滿口答應。于是跳槽榮升經理寶座,掌管歌舞廳、漁莊、火鍋城等大公司下設的娛樂場所。他躊躇滿志,賣命地經營,晝夜六時幹的盡是增長叁毒的罪惡勾當。他也成了腰纏萬貫、出入有豪華轎車代步的“成功者”,而修學佛法卻被視爲“昨日噩夢,不堪回首,罷!罷!罷!”然而這一雙“仁義”的好友終于有機會攜手共往地獄永不分離啦!
比如食物,人食用後有益于身體的健康才算是好食物,反之若危害生命則稱作毒藥。所以毒和食物這兩種東西若不仔細分析,合理使用,就很難確定其利弊。某些食品吃了不易消化,或是吃法不對,往往也會變成危害有情生命的毒藥。不消化其本身就是病症,吃法不對如生冷不合,或食物相克等,比如蜂蜜和大蔥、土豆和野磨菇等這些食物混在一起食用就很容易成爲毒素而影響健康乃至危及生命。對于毒藥,若認清並掌握它的性質,精心調配後就可能將它轉爲良藥而利于衆生。比如一種叫“達特拉”的藏藥本爲劇毒,直接食用便有極大的危害,但若把它加在牛奶裏,以火猛燒後再食用就可以治療各種各樣的怪病。所以,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爲“達特拉”一定是毒,因爲它也有變成良藥的可能。同樣,好人與壞人本身就無定相,如夢幻泡影,故不應執著。
何處有緣彼興盛,若無業緣彼衰退,
野鴨屋中不肯住,從湖驅彼亦返回。
任何人若處在有緣的地方就會得到興盛,若到了沒有順緣的地方就會衰退,好比野鴨不肯住在屋子中,若把它們從湖泊中驅趕開,不久後它們還會返回來。
衆生以各自業緣流轉生死。于人世中興盛與衰敗,富貴與貧窮,尊貴與卑賤等都是各自善惡業所致。那麼,決定一個人今生興衰成敗的關鍵便是業緣,也即是世人常說的命運。所謂的有福之人在具足善緣的地方,事事順心,縱遇危難也有貴人相助而化險爲夷,無論生活還是事業方面都能心想事成,具體操辦之時也是得心應手,如是則能青雲直上,功成名就。然而這樣一位叱咤風雲的天之驕子若去到一個善緣稀少甚至沒有緣份的地方,則天時、地利、人和都不能具足,無論他怎樣拼命地辛勞,結果也只是衰退而已。若是生意人在無緣之地,則易遭商品濫市、毀壞或遺失等天災人禍而本錢蝕盡甚至傾家蕩産,一蹶不振,當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太可悲!若是爲官或是名人,則不會受人恭敬,反而會遭致各種誹謗,被驅逐、暗害,甚至死無葬身之地。
同樣,修行人也是如此,若于善緣具足處,則能持淨戒、勤修叁學且受上師器重和道友的恭敬。若在不具善緣的地方,別說利益衆生和增上叁學功德,很可能連根本戒都難保。另一方面講,比如某些本是生活在繁華鬧市的人,地位、財産優越豐厚非同一般,但他卻愁眉不展,食不甘味,寢不安席,郁郁寡歡。一旦與佛門接上緣而往詣寂靜山林苦修佛法時,粗茶淡飯卻也甘之如饴,富麗堂皇的庭院別墅換作高寒之地的泥房草棚等陋室倒亦覺得潇灑自在、返樸歸真、其樂融融。尋師訪友,參禅打坐,禅悅爲食,證真我之聖境,好一派人間仙境!這便是與佛門結有深厚良緣之人的追求。但另一部分人,因受全民信教的良好風氣熏陶,以出家爲榮,在父母親友的大力支持下慕高僧爲師,于佛法興盛至極的寺院爲僧,聞思修行等條件具足無缺,衣食臥具一應俱全,確實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可他偏偏緣份不夠,怎麼也呆不下去,非要往外跑還俗入世,樂于在一個偏僻的地方同在家人一起過平凡的生活。藏族有句古話:“命運如狂象,不知遊何方。”世事無常興衰多變,禍福無門唯人自招,生無主張隨業流轉,當持善法修積善緣。
所以,出家與否、學佛與否乃至世間形形色色之人事,都是衆生各自的業緣不同而導致的。于有緣之地則能興盛和發…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