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女子之手”的皇帝便連米從哪棵“樹”上長出來都不知道了,即是不知民間疾苦的昏君。這類天生一定爲王的人也可稱作“職業皇帝”,他們嫉妒文臣因其文才學問比自己好,又反感武將的武略高于己,往往會做出殺戮重臣、罷黜能臣等莫名其妙之事。對于此等暴君若太親近了也難使他滿意,無論你多麼忠心,多麼賣力,他始終不會覺得你好,反而總在“雞蛋裏挑骨頭”。正是因爲接觸的太多,暴君怕自己的惡事被宣揚而對你心存戒備。承侍這樣的國王,自始至終都不要生起“我要使國王對我感到滿意”的念頭。
基于此,有些人就會說:“既然與國王太親近了無益,那麼就遠離他吧。”但疏遠後又怕國王不攝收自己,如是諸多願望便不能實現,比如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等都將成爲泡影。在煩惱深重的國王面前,你若對他太疏遠,他也許會認爲你桀骜不馴,目中無人,竟敢對我一國之君如此輕視冷淡……國王一旦生起這種看法,自己以後的命運如何就很難說了。所以有這諸多顧慮之後,也不敢太疏遠。
有問:“太親近了不行,太疏遠了也不行,那不親不疏總行了吧?”仍然不行。因爲在惡劣的君王面前,處中道而行乃是前怕虎,後怕狼的兩難境地。天天都在心驚膽戰中過日子,無論怎樣精勤也沒有使國王滿意的時候,這正如我們通常所說的“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同樣,對待世間惡劣的長官也是如此。所以說惡劣的國王就象烈火一樣,讓他的屬下左右爲難。親近時會被灼傷,遠離時得不到溫暖,不遠不近又是倒痛不癢的狀態,仍然不能脫離恐懼的籠罩。
劣妻惡友及暴君,此叁誰人肯親近,
猛獸橫行之林中,智者誰人常安住?
卑劣的妻子、邪惡的朋友以及殘暴的君主,這叁者誰人肯去親近呢?在猛獸橫行的森林中,有智慧的人誰會在那裏常時安住呢?
龍樹菩薩說:“禀性報怨如殺者,欺輕夫主如男偶,縱使片物必行偷,宜可棄茲叁賊婦。”做妻子的如果好吃懶做,心胸狹窄,出點小事也會大吵大鬧,充分體現“潑婦”之特性,說明她是卑劣之人。有的對家裏親人如同怨敵一般,抱怨不休,輕則打罵,重則提刀砍殺,對丈夫更是常加欺辱,丈夫就象她的木偶一樣毫無自由,或是貪欲心極重,瞞著丈夫盜取家裏哪怕是很微小的東西,更不要說貴重的物品了。這樣的妻子一定要舍棄。
邪惡的朋友自私心重,唯利是圖,爲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不惜“賣友求榮”。此類事例從古至今層出不窮,與之相交即應如毒蛇一樣防範。如言:“在歡樂時,朋友會認識我們,在患難時,我們會認識朋友。”一旦認識到朋友的惡劣行徑,一定要如敝帚般舍棄。莎翁說:“朋友間必須患難相濟,那才能說得上是真正的友誼。”
至于暴君不能親近的理由在前頌已明示,故不再贅述。親近以上叁類人,非但無益反而會引來無窮的後患。比如在森林中遍布老虎、獅子、豹子等猛獸,它們橫行霸道,四處尋覓獵物,一旦發現,它們就會發起猛攻,將其碎屍萬段,分而殘食。一個有智慧的人怎麼可能在這種危險的環境中吟詩作畫、悠哉悠哉地安然居住呢?他們定是刻不容緩地離去,絕不會讓這些殘暴的家夥對自己製造違緣。如《君規教言論》中所說:“遠離傲慢之愚者,昏庸暴君與劣妻,一切惡劣之環境,則已獲得諸安樂。”
傲慢令人變無知,貪欲令人變無恥,
若常輕視自眷仆,則此長官定衰敗。
傲慢之敵會使人變得無知,無止境的貪欲則會令人變得寡廉鮮恥。一個長官若常常輕視、欺淩自己的眷仆,, 那麼他一, 定會遭到衰敗。
傲慢令其主人不見自己的過失也不見他人的功德。如果自傲而輕人,自信而自滿,即已將自己封閉,不向外面吸收可貴的精神食糧;也即是對朋友關門,拒絕他人的批評和意見。這種人如若擁有智慧、學識或功德會使他驕傲自滿,除了自己以外,眼中看不見別人,如實固步自封,他的特長就逐漸退失,最後成爲愚人。大作家海明威說過:“炫耀廣博見識或淵博學問的人,是既沒有見識也沒有學問的人。”
傲慢和貪欲都是煩惱,本質相同而作用有別。貪欲使人變得無恥,可以從兩方面講,一是貪人,二是貪物。爲滿足自己的貪心,人們抛棄了世間的准則也放棄了對佛法的遵奉。其實貪心大的人永遠也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即是世人所呵斥的“貪得無厭”,他們會無羞恥地做出種種傷天害理、違背道德良心的事。
做爲君主或長官,若不以德治天下,常常對自己的眷屬加以淩辱,無故責罰、打罵等,那麼他的事業、地位、名譽很快就會遭到衰損,甚至喪失生命。以前,印度有位叫真空巴的國王,他有兩個兒子,小王子自知當國王的希望渺茫,志願修道。征得父王同意之後,他離開皇宮進入人迹罕至的密林,專心修持外道仙人的苦行。時日不長,國王駕崩,太子繼位後不久也死去了。俗語說:“國不能一日無君。”群龍無首的大臣們商議後,決定迎請潛居深山的小王子回宮繼位。初時小太子道心堅定不願下山,但經不起大臣們的屢屢哀求,遂回宮登上了國王的寶座。新國王淫欲心猛厲,爲了滿足貪欲,他立下了邪惡的法規:“國中未婚的女子,國王都擁有初夜權。”手下大臣極爲反感,紛紛對他善言勸誡,但這位貪心熾盛又傲慢無知的國王根本聽不進去,一怒之下將勸告他的大臣殺死。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一天,一個女人在衆人面前裸體奔跑且站著小解。人們都指責她不知羞恥,可她卻說:“大家都是女人,有什麼不好意思,你們這些女人能站著小便我爲什麼不能?”旁人說:“我們明明是男人!”那女子立即反駁:“不!這個國家只有國王一個人是男人,否則你們怎麼會容忍自己的妻子、姐妹和女兒受侮辱呢?國王的行爲比我更可恥,你們爲什麼要忍受呢?”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早已忍無可忍的臣民沖進王宮,消滅了這個荒淫無度的暴君。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集傲慢、貪欲和輕視下屬的過失于一身,因此成爲一個無知無恥、終遭衰敗的可憐蟲。
有利之語說者少,聽受彼言更爲少,
高明醫師極難得,遵醫囑行者更少。
能說有利語言的人很少,而聽受良言的人就更少了。醫術高明的醫師極其難得,但能謹遵明醫囑咐療病的人更少。
俗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耳中經常聽到一些不中聽的話語,心中經常想一些不順心的事情,這才是磨煉自己德行的磨刀石。如果聽到的話句句中聽,遇到的事件件順心,那就如同把自己泡在了毒酒中。但世間上,能說有利言辭的人少之又少。比如某人行爲越軌,有失檢點,旁觀的人會教育他、幫他改過嗎?經驗告訴我們,世人多抱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只掃自家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更有甚者看到別人做壞事,犯錯誤乃至墮落時,他會興災樂禍地手舞足蹈,又怎麼談得上對人說有利之語呢?說有利語者如此鮮少,而能接受別人的善語而樂意改正錯誤的人就更少了。人最大的敵人就是驕傲自滿,總以爲自己對,好象真理都在自己手裏;總以爲自己有能力,別人都不行,好象世界上沒有自己,地球就不會轉動了,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去聽受那逆耳的忠言呢?比如時下能傳講佛經教理的真善知識已是很難得,但是再看看聽聞的人又有多少?卑劣之徒持邪見爲正見,對真理的語言絲毫也聽不進去。
說利語者和聽受彼言者之間的關系,同高明醫師與遵醫囑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相似。從古至今高明的醫師如華陀、扁鵲等應世神醫屈指可數,但面對此等藥到病除之神醫,身患惡疾的病人又有幾人能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違犯禁忌呢?太少!太少!最終自食其果,苦上加苦。佛在世時,一時與諸比丘共住曼嘎達聖城。由于種種因緣佛示現生病,繼而舍利子,提婆達多以及諸比丘都病了。鑒于這種情況,當時最高明的醫生——耆婆詳細診斷後,爲佛開了二兩藥,其他人只有一兩。此時提婆達多不高興了,他想:果達瑪(佛陀之名)有什麼功德要吃二兩,我和他一樣是王族種姓卻只能吃一兩,這太不公平……。于是他吃了二兩藥,但因他不具足佛的功德,所以藥力發作,他巨痛難忍而在地上扭曲翻滾。無奈,又請來耆婆醫生,然而醫生也束手無策,他說:“藥可以治病,但若用藥過度,便會轉成無藥可治之病。”提婆達多疼痛難忍,只好請佛加持。佛將手置于他的頭頂說:“如果我對常損害我的提婆達多和我親生之子羅睺羅沒有絲毫偏袒、分別之心,如是願他的病馬上痊愈。”因佛早已遠離貪嗔等煩惱,對一切衆生都平等對待,以谛實語的加持,故而提婆達多的病當下痊愈。
過越狂妄自大者,不斷遭受諸痛苦,
獅子極爲傲慢故,狐狸讓它背象體。
過分狂妄自大的人,將會接連不斷地遭受諸多痛苦。正如獅子極其傲慢的緣故,而被狡猾的狐狸利用,讓它背大象的屍體。
在嫉妒和傲慢惡魔的毒害下,人會顯得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由此便會遭受諸多痛苦。如楚霸王項羽也正是因爲自尊自大的原故而痛失天下,暴屍荒野。狂妄之心,人皆有之,但程度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過分狂妄便會自吹自擂,忘乎所以,結果又常常是精力耗盡,原形畢露,或因能力有限,誇下的海口無法自圓其說而受人懲治,終將陷入無盡的煩惱痛苦之中。
獅子傲稱獸中之王,但也因爲狂妄自大而中了狐狸的奸計,爲其當了一回“苦力”。曾經獅子殺死了一頭大象,當它正津津有味地美餐之時,狡猾的狐狸厚著臉皮上前撕了幾塊肉。獅子有點不高興,卻故意逗狐狸說:“這象肉你怎麼有權利享用?不過你若能將這一整塊象屍背到另一個地方去,我就不治你的罪,並且將這頭象屍賞賜給你。”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狐狸受了諷刺,臉上火辣辣地一陣痛,認爲獅子太狂妄了,決心報複。于是它大大咧咧地說:“好吧!我這就把它背走,不過您要在後面爲我唱頌歌…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