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40

  ..續本文上一頁。”獅子大惑不解:“憑什麼要我爲你唱頌歌?”狐狸說:“您真不知道?”獅子搖搖頭。狐狸神秘地說:“有一部論典中講,能背象體行走的野獸是高貴的,而那些不能背象體的劣等野獸則應跟在後面爲它大唱贊歌,這樣,天神才會生歡喜心。現在我要背象體,只有委屈您……”獅子暗想:如果我爲它唱贊歌,豈不成了卑劣者?若消息傳出去,我還有什麼臉面當獸王呢?想到這裏它對狐狸說:“既然論典中有這種說法,我身爲最高貴的獸王,自然應該由我來背象體才對。如此你跟在我身後唱頌歌。”說完他就背起象體得意地往前走……。無有智慧又狂妄自大的人就象獅子一樣可憐、可笑,終究要感受無量的痛苦。

   烏鴉埋藏之食物,或爲惡人謀福利,

   或于瘠田撒種子,此等望多受益少。

   烏鴉埋藏的食物,或者去幫惡人謀求福利,或是在貧瘠的田地中撒播種子,這些行爲往往是期望甚多而受益鮮少。

   將勤苦奔勞而尋找到的食物埋藏在地下是烏鴉的天性。每次烏鴉找得食物僅用少許填肚充饑,將大部分節余下的做爲“伏藏”,以待來日缺食之用。它銜起食物匆匆飛走,認准一個安全地帶,便用嘴于地上刨坑,存放食物。爲了便于尋找,它會選用天空中的一朵白雲做爲標記,觀察許久,牢記于心。但是空中的白雲總在刹那不停地移動,不一會兒,烏鴉那美好的希望就隨著它認定的白雲一起飄走,然後永遠消失了。當烏鴉急需食物而前來尋找之時,白雲杳無蹤影,即便找到一朵相似的白雲,但其底下的土地中也挖不出食物,它只有失魂落魄地哀嚎。

   對于惡人的種種劣迹,通過第叁品“觀察愚者”與本品“觀察惡行”的宣說,應該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惡人最顯著的特征即是忘恩負義,因此無論以什麼樣的發心去爲他們謀福利,都沒有實義,你不可能得到任何回報。他們不會記住你的恩德,永遠是一副吃倒泰山不謝土的本性。必要之時,他們會恩將仇報,正如救起落水的惡狗,上岸來反倒咬你一口,好讓你刻骨銘心。若是渴望更多的回報而對惡人施以錢財,委以重任,授以絕技,或是鼎力相助,盡心侍奉等,則是大錯而特錯,誓與願違,那可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的“買賣”。

   有經驗的莊稼人都懂得精選優良種子撒播于肥沃的土地,才會有豐碩的成果這一道理。而愚者不觀察取舍,不詢诘討教,總是孤注一擲,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將種子撒播于貧瘠的土地上,仍然期望得到豐收。受了委屈的種子聯合抗議——稀稀拉拉地冒出幾顆又小又瘦的苗芽,作爲送信的使者,其余的則拒絕出土。本頌叁個事例都犯了原則上的錯誤,雖然付出努力,寄予厚望,但最終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引用烏鴉藏食和瘠田播種的例子做鋪墊、賠襯,以便再次強而有力地揭露惡人的本性。

   若無詳細觀察前,對誰亦不應信任,

   放逸之中出過錯,親友往往成怨仇。

   如果沒有經過詳細的觀察和了解,在此之前對任何人也不應信賴。常時放逸、麻痹大意中會出過錯,親友往往也會變成怨敵。

   對于一個人的信任,來自于反複詳細的觀察。如果他的語言、性情、人格各方面都正直可靠,才能信任于他。對方無論是高官或偉人,學者或是乞丐,對之若未經觀察或是只經粗略的觀察都不能信任。不輕信的理由很多,因世間擅于僞裝的狡詐者甚多,他們說出話來言真意切,死人都會被說活。若僅聽聞片面言辭、僅觀表面現象而輕信他人,于蒙受巨大損失後才大呼上當受騙又有何用呢?那可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

   放逸是一切過錯的根源,世間的許多過錯、各類事故往往都緣于放逸。待人處事,若不謹慎仔細,常時粗心大意,不觀察取舍,草率行事,輕信別人,最終會損害集體的利益,毀壞自他。比如一位建築公司的老板,在接工程後,若自己不精勤,閑散放逸,輕信下屬,又不去現場督察,就會導致建築材料被浪費,質量不達標的後果。有的工程未完全竣工便已倒塌,令員工傷亡,老板傾家蕩産不說,還要吃官司。又如寺廟裏爲常住服務的人,若放逸不負責任,毀壞、遺失、任人挪用或轉贈叁寶的財物等,必將導致無窮的過患。因叁寶的財産都緣于十方信衆,無義地毀損後,僧衆無法享用,施主也不能增長福德,管理財物的人員必定要負完全的責任。這樣的過錯引來的後患自是不言而喻,其果報在《百業經》中已有詳細的論述。

   有些人雖然也很謹慎,但他的警惕性只限于外人,自以爲親友是可靠的,無須觀察。但親友也是人,也有貪欲和嗔恚等煩惱,若疏于對親友的觀察,自己同樣會遭受他們的傷害。沿海一帶曾經有一位資産數百萬的大老板,他經營有方,使自己的公司越辦越紅火。後來,他安于閑散的生活,樂于養尊處優,便把公司業務移交給自己的親弟弟。時過一年,弟弟將公司作抵押,以兄長的名義于銀行貸取巨款,事後又將公司轉賣他人,自己則攜家眷移居海外。當銀行對其兄索要貸款之時,因無力償還而氣極至狂,成爲一嚴重的精神病患者。所以,未經觀察任何人都不可輕信。

   世上劣物雖衆多,然無劣人更可惡,

   其余劣物可改造,改造劣人除非滅。

   世間上劣等的物品雖然很多,但卻沒有惡劣的人那樣可惡,其余壞的東西可以改造,而要想將劣者改造好,除非他死掉。

   劣物泛指所有品質不好的東西,動物中有,植物當中也有,在人類生活所需的物品中更多。一提起劣質産品,人們就會皺眉搖頭,長噓短歎,絕對找不到一個“崇拜者”。雖然劣等物品對人類無益甚至有害,但沒有劣人可惡,若劣物劣人並到一處強迫人去選擇,那麼稍有智慧,明事理的人肯定會選擇劣物而舍棄劣人。有者感言:“遇此劣物而未遇劣人實乃不幸中之萬幸。”何以故,因爲劣者心性卑劣蠻不講理,不求善法,不講因果,爲非作歹,任何地方出現此等劣人便不得毫許安甯。在正士眼裏,劣人就象嚴重的精神病患者,無可救藥,既怕他們又可憐他們。若對其宣講倫理道德或佛法真理,無疑是對牛彈琴,他們充耳不聞,隨時可能對你來一陣“狂轟亂炸”,令觀者聞風喪膽,唯恐與其相遇。

   劣人比劣物更可惡可怕的主要原因即是劣物可以改造,而劣人卻無法改造。比如一間粗陋的房室,經過維修裝潢後可以變得華美;貧瘠的土地可以通過施肥、灌溉等方法夷爲良田;一件衣服如果款式不佳或穿起來不合身,也可以修改;家電用具出故障都能修理或改裝。甚至一座年久失修、搖搖欲墜的大型建築物,如佛塔、廟宇、高樓等皆可通過技術人員的努力,經過一番改造而煥然一新。人們常說:“征服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也即說明人類是具有深廣智慧的高級生命,有能力改造好劣等的事物,故爾人類驕傲地自稱爲萬物之靈。然而對于惡劣的人卻無力將其改造,這萬物之靈唯獨對劣人不靈。很多人做過試驗,企圖將惡劣之人改造爲賢善之士,他們耗盡畢生的精力換來的只有失敗,沒有成功。在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仍然沒有研究出改造惡人的新方法。劣人醜惡的品質是無始以來養成的,並且是在五毒染缸中精心炮製而成的,要想在他短短的一生中斷除,談何容易,那簡直比登天還難。對于容貌醜劣的人,可以通過美容術改造爲殊妙天仙般的絕代佳人或是英姿飒爽的俊男。但在這裏所講的劣人特指其醜惡的心靈,即使聘招天下能工巧匠雲集也無力改造,有志之士的確愛莫能助。此等人堪稱“活死人”,即便華陀再世,扁鵲重來也無有“妙手回春”之力。只有在惡人的生命劃上句號之時才算是對他做了相似的改造,那時街坊鄰裏乃至親戚朋友都會拍手稱快:“他終于死了,感謝上蒼。”除此之外,世間上不可能找到一個改造劣人的辦法。如呷單派大德雲:“弟子若愚癡,聞思可增慧,若人格惡劣,則無法改變,故不應攝收。”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惡人都是最可怕的,令人生懼的程度比之虎豹狼等猛獸有過之而無不及。

   雖用百種知識來,助利劣者亦不喜,

   凡諸親近人成敵,此乃劣者之特征。

   即使運用百余種知識來幫助劣者使其得利,但他也不會生起歡喜之心,凡是與他親近的人最終都會變成仇敵,這些即是惡劣人的特征。  “百種”即各種各樣的意思。對待惡劣的人,無論用智慧、學問還是欲妙受用來幫助、利益他們,欲使其生起歡喜,但劣者不生歡喜反生嗔惱,這即是惡劣人的特征之一。比如提婆達多,佛慈悲地將其攝爲眷屬,授以甚深解脫妙法,苦口婆心地教導。但他利令智昏、無有滿足,不憶念佛的恩德反而嗔恨、嫉妒佛陀。他犯下了叁大忤逆之罪:推倒高山,企圖鎮壓佛祖,傷佛腳趾;又放縱醉象害佛;離間僧衆,並殺死衆多比丘尼。

   如果給人格賢善的人傳授顯密甚深竅訣,或者開示一些基礎佛理,他們就會激動得熱淚盈眶,歡喜地頂禮、膜拜,千恩萬謝無以言表。如是佛法于恭敬中求,他們定是受益不淺。但對于惡劣的人,道理講得再清楚,他也不會接受,行爲反而越來越壞,態度也越來越惡劣。凡是與他接觸、親近的人最後都將變成他的仇敵。在交友的過程中,他們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今天跟這個人好,明天又去討好那個人,然後遊說诋毀,挑撥離間。結果凡是與他相識的人都跟他産生了矛盾,有多少朋友就有多少仇敵,這也是劣者的特征。

   作者介紹惡劣人的衆多特征,其目的是爲我等擦亮眼睛,明辨取舍好人和壞人。在沒有證達大平等的境界前,善惡取舍是極其重要的。

   劣者無論再改造,性情不會變賢善,

   煤炭無論再改造,其色無法變雪白。

   惡劣的人無論怎樣改造,其性情也不會變爲賢善。好比煤炭,本性爲黑色,無論對它怎樣改造、洗滌,其顔色也無法變成雪一樣白。

   前文明示,對劣者傳佛法或講世間道理都不能令其改惡從善。他的性情、人格、品質、言行無一不是惡,如是“本來面目”…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