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潔白無暇,容不得半點汙垢;後者肮髒穢濁,縱然再添加不淨物也毫不在乎,甚至以惡爲惡,以爛爲爛,反而覺得非常合適。

   有些人口口聲聲自稱是佛教徒,而行爲上卻處處違犯佛規,大罪不除,小罪不斷。這些人貌似學佛,實則不守戒律,恣情放逸,飲酒貪歡,虐待動物。別人好意勸阻,他非但不改,而且狂傲至極,惡語中傷規勸他的人,此種人實爲典型的劣者。另一些人雖然犯了戒律,但能以誠摯的心猛勵忏悔,勵力改正,仍不愧是一位智者。

   正士雖然遭衰失,行爲顯得更如法,

   猶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

   正士雖然遭受種種危害與損失,但他的行爲反而會顯得更如法。猶如火把雖然倒垂著,但它的火焰卻一直向上燃燒。

   正士氣節崇高,雖然身陷困境,或被摧殘,或遭掠奪而窮困拮據,或受誣陷,誹謗如雲,但他們仍能處之泰然,對上師叁寶的信心會更堅定,行爲更如法。因爲他們深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且萬法都是無常的本性,便也無所執著。

   正士榮耀之時,不喜不慢;遭逆緣時,不悲不歎,盡顯聖人本色。如俗語:“落地黃金,光映上空。”所以,金只有憑火煉才知是否純正,人也只有通過各種考驗,才能了知是否爲正士。從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轉生到地獄,與一位叫嘎瑪熱巴的同伴一起拉馬車。因他倆力氣小拉不動車,獄卒們便用熾燃的兵器捶打他們,感受著無量的痛苦。當時他暗想:與其共同感受痛苦,不如我獨自拉車承擔一切痛苦,讓嘎瑪熱巴獲得安樂。于是對獄卒們說:“請將他的繩子拴在我的頸項上,由我單獨拉車。”獄卒卻憤怒地說:“衆生感受各自的業力,誰也沒有辦法改變。”說完又用鐵錘擊打他的頭。結果這一念善心使他從地獄轉生到了天境。再翻一翻高僧大德的傳記,如帝洛巴、那洛巴、米拉日巴等大成就者,他們在身遇坎坷時所表現的高風亮節,正如火把的火勢,誓不向艱難困苦低頭的風範。

   火把即火炬,是古人照明行路之燈,今人將它視作吉祥、興盛、輝煌的象征。如曆屆奧運會開幕初時便是傳遞聖火點燃巨型火炬,熊熊燃燒直到閉幕。人手持盛燃的火把,其把柄雖然向下垂,而火焰卻一直向上燃燒,永遠也不會改變這“崇上”的本性。

   正士雖然住遠方,亦會守護自眷屬,

   天空密布濃雲時,地上莊稼更增長。

   正士雖然遠居他方,也會以加持力和善巧方便來護持他的眷屬。猶如天空濃雲密布的時候,即是天降雨露的喜兆,因此田中的莊稼會長得更茁壯。

   具法相的上師攝受弟子時,即是以周遍的大悲心爲基礎,普降法雨甘露,對那些有緣又有信心的徒衆更會特別予以垂護。如“千江有水千江月”,有一份信心就能得到一份加持。例如法王如意寶攝受的弟子遍及天涯海角,他雖長期居住在偏遠的藏地雪域,但卻無時無刻不在加持護佑著遠方的弟子,令他們遣除一切違緣,修法精進,功德圓滿,菩提早證。還經常號召在學院長住的四衆弟子誦經加持,並以善根回向一切衆生。

   聖者的加持是大悲周遍的,不可能受時間和區域的限製。諸佛菩薩雖已遠離娑婆,但其加持卻是永恒的,《入中論》雲:“如是佛住法性身,現前雖然無功用,由衆生善與願力,事業恒轉不思議……此寂滅身無分別,如如意樹摩尼珠,衆生未空常利世,離戲論者始能見。”又如蓮花生大士在其圓滿雪域度化衆生的事業,欲前往羅刹國度化衆生時說:“具有信心善男女,蓮生不去何處住,吾壽無有殁盡時,信士前我各現一。”的確,蓮師雖已不舍肉身飛往西南方的羅刹國,但卻無時無刻不在意念加持吐蕃的子民。有一部伏藏品《蓮師祈請頌》中講到:藏曆每月初十蓮師將親臨藏土加持所有弟子。故甯瑪派的寺院無論大小,每月初十都要舉行會供迎請蓮師。有信心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感應,頗有修證之瑜伽士還能親見蓮師。

   比如天空密布濃厚的烏雲時,即表示天將降甘露滋潤大地萬物,由此田中的莊稼會長得更迅捷,更茂盛。天空降雨也是無有偏袒,普降于四方八隅,天地之遙無以計量,但天雨卻自然會降到地面。同樣,正士雖然與眷屬遙居異地,仍能對眷屬普施加持。

   名聲今生歡喜因,福份來世歡喜因,

   此外惟有憑財富,智者絕不生歡欣。

   好的名聲是成就事業的助緣,所以是今生歡喜之因,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卻是來世歡喜之因。除此之外,光憑財富享受,智者絕對不會生歡喜心。

   對正士而言,擁有好的名聲將對他弘法利生事業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正所謂“美名傳千裏,不請自來衆”。遠方的衆生一聽聞正士的功德美名,便會生起景仰和依止心,自然而然地從四面八方雲集到正士的身旁。同時,積累福德是來世歡喜之因。從前,有一對以乞討爲生的夫妻,他們除了一件衣服外再也沒有其它的財産,誰出去乞討,便穿上那件衣服,另一人就藏在草堆裏。一次,妻子說:“我倆往昔沒有積累福德資糧,因而今生落得如此悲慘的境地。我們應該把這件衣服供養佛陀以積累福德吧!”可丈夫卻不以爲然。一天,妻子看到了一位比丘,便委托他將衣服供養佛陀,而她自己只好躺在樹葉下面。依此功德,那位妻子死後轉生爲一富裕施主的女兒,相貌端嚴,與生俱來身著珍寶白衣,因此取名爲白母。她虔信佛法並于釋迦牟尼佛前出家,當時珍寶白衣也隨之變成了法衣,她精進修持後證得阿羅漢果,以前世供弊衣的福德感得了今生的寂滅大樂。

   戒律清淨、修證圓滿的高僧大德,如果將其美名遠揚,令功德廣爲人知,則定能攝受、度化許多弟子。如法王仁波切,悲願深廣,功德事業興盛廣大,名揚海內外,而今,他身邊聚集了七千左右的僧侶,創辦了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同時,他以不共同的善巧方便渡化、接緣的衆生更是數不勝數,並且使大家都獲得今生來世的無比歡喜。又如漢地的清定上師、在美國的宣化上人……。

   貪圖財富、安逸享受,又無功德智慧的人,這與吝啬鬼、守財奴又有什麼差別呢?更有甚者,花天酒地、揮霍無度,沈迷于現世享樂,不修來世安樂之因,猶如行屍走肉,愚昧無比,福盡而墮于叁塗,便無有安樂可言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僅身口意善加護持,珍視名聲,而且精進修持善法,積累福慧資糧,使今生、來世都獲得安樂自在。

   往後應有遠目光,忍苦耐勞不放逸,

   勤學穩重機靈者,即使奴仆亦爲官。

   正士對自己的前途應有長遠的目光,做一切事都要精進,忍苦耐勞、不放逸,而且要勤學苦練,穩重善巧地行持。這樣的人,即便現在身爲奴仆,而將來必定會平步青雲出人頭地。

   正士的法相大致有七種。深謀遠慮:操辦一切事業,具足遠大的目光。忍苦、耐勞:事業進行的過程中,自然會遇到重重困難,每行一步都會遇到坎坷荊棘,必須忍受痛苦、耐心操勞,才有成功的機會。不放逸:事業的成果當以百般精進,勤勉不放逸,抓住機遇,迎頭猛進。勤學:自身的素質、品德修養等也很重要,當勇于改正缺點,精勤學修,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穩重:無論爲人處事,還是對于信仰、事業的態度,都應以穩重爲基礎,這樣才會在相處中取得別人的信任,也只有穩重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聰明才智:在成辦整個事業的過程中,要有足夠的智慧去辨析、抉擇一些問題,才能使自己遇難能解,隨機應變。具足上述法相的正士,即便身份卑微,出生貧寒乃至爲人奴仆,但總有一天,機緣成熟之時也能登上高官寶座,比如古時的韓信與近代的彭德懷將軍等。

   以上七項是成辦世間事業必不可少的,而且對于學佛修法的人來說則更爲重要。尤其是不放逸,我等學人特別應該加以熏習。智直慶仁波切單貝尼瑪,從六、七歲就開始講經說法,後得大成就。從他的著作中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位具足聖者法相的高僧,他在平常的行爲舉止中常觀己心,解決任何事情時都能以清淨心仔細觀察,如理抉擇。

   此外,穩重也是極其重要的。《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特別強調修學者當“穩重如山王”。待人處事,只有性情穩重才能取信于人,博得助緣,信仰、事業等也只有穩重堅毅才能持之以恒。若其它條件不具足,僅僅具足穩重這一項也能通過學習逐漸圓滿一切法相。

   老實又穩重的人,終究會得到一定的成就。且不說大成就,最起碼今生對上師的信心不會退轉,其它方面也會有所收益。反之,不穩重的人,猶如“牆頭草,風吹兩邊倒”,極易受人利用,而失去信心,最終一事無成。也有一種人貌似穩重,實際上卻是頑固不化。他們主觀我執嚴重,邪見、偏見反執爲佛見、正見,此等“穩重之人”絕非我們學者所應效仿的。

   恒時歡喜發施者,名聲如風傳諸方,

   如同乞丐聚施處,願意贈者將更多。

   經常樂善好施的正士,其名聲猶如風吹送香氣一樣,傳于四方八隅。就象窮苦乞丐聚集的地方,只要有人樂意施舍,乞丐便會聚集得更多。

   布施于六度中居首位,也可以說是其它五度的基礎。依靠布施可以斷除相續中的吝啬心,也可與衆多有情接上殊勝的緣份,同時也能積累福德資糧。如果常常歡喜地發放布施,那麼受施的人都會生起無比的歡喜心,互相傳頌恩人的功德,正士便美名遠播了。就如溫馨的香氣,被風一吹而溢滿四方。只要正士願意布施,受施者也會成爲他的眷屬,而且越集越多。

   高僧大德大多以財法二施攝受弟子,他們含辛茹苦地創辦道場,攝受弟子,一方面傳授殊妙的佛法知識(法施),另一方面操勞于弟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瑣事(財施)。如臺灣的某位大法師,開辦了許多慈善機構,樂善好施,濟貧救災,真實而無偏袒地利益所有衆生。因而“慈濟”聞名遐迩,于整個世界享有盛譽,同時亦得到佛教內外各屆人士的大力支持,使其事業日益興盛。世上缺衣少食者衆多…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