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得他人惠贈而解決暫時的痛苦是何等喜悅啊!中國的大地上,乞丐也可謂遍迹天涯海角,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覓見他們的蹤影,然而隨著受施的多寡,他們的分布也有差別。常常有人布施的地方,乞丐自是絡繹不絕,越聚越多。絲毫沒有財物布施的地方,乞丐是呆不住的。所以喜歡發放布施的人,其名聲便會被前來求施的乞丐廣爲傳頌。
若已施舍不收回,能容劣者之侮辱,
受恩雖小亦不忘,此等即是聖者相。
正士布施財物,既已施出絕不收回;他寬宏大量,愚劣者怎樣侮辱都能容忍;即使是曾經受過別人的小恩小惠,都能時刻銘記而不忘懷,這些就是聖者的法相。
這裏所講的聖者,並非是指登地菩薩,而是指具有功德的正士。正士的法相不可計數,薩迦班智達歸納成叁條而作宣說。
(一)行布施而不收回:正士通過謹慎思索,將財物布施他人,是以歡喜心而行持的,無論出現任何情況,今後也不會索還收回。真正的布施即如《入中論》所雲:“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羅蜜,由于叁輪生執著,名世間波羅蜜多。”既然已作布施,便不要去執著布施的對境和布施的物品。而某些人,盲目求法,不加觀察,請一些不具法相的“上師”傳法,並大興供養。事後卻見到“上師”的諸多過失,而生後悔之心,甚至前去索還供養,這就完全暴露了自己的愚昧本相。
(二)能容劣者之侮辱:對于愚劣人士的誹謗、抵毀等種種侮辱,正士不起嗔恨心,不去責怪、反駁,反而以悲愍之心修習安忍。正所謂“君子不記小人過,宰相肚裏能撐船”。
(叁)受恩雖小亦不忘:古人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正士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忘記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尤其是身處逆境,而蒙他人相助,更是銘銘難忘。從世間法的角度來講,應該恩怨分明,從學佛修行的角度來講,應知一切衆生都當過自己的母親,理當報衆生之母恩,豈能恩將仇報?記住別人對自己的恩惠,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損害,這樣行持才是佛弟子具足功德的標志。
正士學問雖隱藏,聲望傳揚諸世界,
猶如密藏豆蔻花,芬香遍于諸四方。
正士雖然盡力隱藏自己的功德、學問,但他的聲望美名仍然會傳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猶如香氣襲人的豆蔻花,雖然秘密隱藏、遮蓋,但花香仍會飄溢四方。
高僧大德學問深廣、具諸功德,卻從不以己之德作宣揚,或隱深山,或入川林,或沒于井市俗如常人,他們謹慎嚴行,處處隱藏自己的學問、能力和功德,從不自我宣揚,在寂靜山林中過著隱姓埋名的苦行生活。但因龍天護法的推崇和護持,而自然名聲廣大、如日中天,人們都自願地傳頌他們的美名。
反之,目前社會上湧現了一些狡詐的人,自我標榜,大勢宣揚,唯恐別人不知他是某某菩薩的化身,或具足如何殊勝的功德、神通,或是哪個法門的龍象……魚目混珠,龍蛇混雜,使得一些愚夫愚婦上當受騙。但是粉刷的烏鴉白不久,明眼善察的人就能辨析取舍,做到心中有數。這些“大德”不具任何功德,未證言證,他們“招搖撞騙”而“吹”出來的名聲如水泡般不會持久,兩叁次後定會露出馬腳。所以,奉勸這些人,一定要懸崖勒馬,否則地獄的大門已向你敞開,閻羅獄卒也在向你招手呢!
真正的高僧大德在弘法利生時絕不會通過卑劣的手段博得他人擁護。即便有人啓問他的功德,他也會藏而不宣,縱有神通自在,他也會默口不言。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花色淡黃,果實扁球形,種子象石楷子。豆蔻花有濃郁的芳香,無須風的吹送,其花香便會融于空氣中溢散四方。就算有人將它秘密隱藏用布匹等遮蓋,那也是徒勞,其花香無孔不入、無孔不出,仍會浸透覆蓋物,顯露于外。同樣真正有學問的正士,無論他怎樣謙虛,其功德如何隱藏,他的聲望也會象豆蔻花的香味一樣傳揚諸世間。
國王僅在本國大,智者處處受人敬,
花朵僅是一天飾,頂寶永時受供奉。
國王只有在本國才能擁有顯赫的地位、權勢、榮耀,而正士智者走到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受到別人的恭敬。猶如再美豔的花朵也只能做一天的裝飾,而頂髻寶卻永遠受人珍視供奉。
智者即如龍王頂上的如意寶,恒時處處受人恭敬、尊崇。西藏的一些高僧大德不但在本生的故鄉受人尊敬,去國外弘法時,也會受到他國信衆的熱烈歡迎。有些在異國的大德們,以高深智慧和殊勝功德贏得了廣泛的敬奉擁護,而且把佛法傳揚到了世界的許多地方。
國王的勢力範圍極其有限,福報也是一定的,他只能在本國顯威風,國民僅是敬畏他的權勢、製罰罷了。一旦下臺或到了其它國家,就不一定受人尊敬、爲人服從。假如此國王具足賢善德行,仍會得到一些恭敬,如果是庸庸昏君,劣行劣績則定會如“喪家之犬”讓人不屑一顧。對世間一般人來講,國王是很偉大的,他所擁有的地位和權勢都是令人羨慕、夢寐以求的。孰不知,國王權勢無恒久,如嬌美的花朵,霎時凋零。如果爲王不仁,徒造諸多惡業,終將墮入叁塗無有出期。
所以,那些具有善法、智慧崇高的人才真正是最偉大的人。因爲他們自利利他的功德永恒持久,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具足不缺,能真實地爲自他所有衆生謀福造利。相比之下,那些顯赫一時的總統及首相倒值得可憐同情。每當選舉之時他們爲了不落選,就會興師動衆,瞻前顧後,顯出百般伎倆,好讓百姓“看中”他們!
彎彎樹木果實多,雅馴孔雀尾屏美,
馴良駿馬行道快,誠摯溫和智者相。
如同枝幹彎曲低垂的果樹,才會有累累的果實;溫順柔和、步態優雅的孔雀,尾屏才極其美麗;馴良的駿馬,才會疾行如風,腳力持久;同樣,誠摯溫和即是智者的法相。
這裏采用叁個比喻進行類比推理,以此說明智者的殊勝法相。
(一)優良的果樹一般都枝幹彎曲、參差不齊,果實結得越多,樹枝就被壓得越彎,在果園裏看到的往往是低矮彎曲的果樹,其枝葉隱藏處挂滿了豐碩的果實。而那些高直挺拔的樹木一定不會結出如此多的果實。
(二)孔雀能給人帶來美好的享受,其羽毛也有避穢的作用,世人常常用孔雀羽毛作裝飾品。然而孔雀有兩種:一種行走迅速,飛行疾厲,這種孔雀的尾屏不一定很美麗;另一種溫順柔和,步態輕盈,優雅翩翩,這種孔雀不僅性格調柔,而且尾屏美麗,光彩照人。
(叁)馬也可分爲兩類:一類性急暴躁,腳力不佳,又不擅于疾行,即是人們說的劣馬;另一類是駿馬,也稱良馬,其性和順沈穩,擅于疾行,腳力持久。
以上叁種相互比較,各類的優劣便一目了然。同理,智者獨特的風采即是坦誠、真摯、無有偏執、不計得失,慈悲、善良,常以溫文爾雅之態迎待他人,這些都是智者的美德、法相。而有些愚蠢粗野的凡夫,即是脾氣暴烈,驕橫拔扈,自以爲是,如同不結果實的樹木,又如尾屏不美的孔雀,更如暴烈難馴的劣馬。了知此理後,應如理取舍,精進行持,以期早入正士的行列。
正士常人同做事,彼二報恩卻不同,
于田撒下同種子,長出莊稼不相同。
爲正士和平常的人同等地做事情,所得到的恩惠和報酬卻截然不同,如以同樣的種子分別撒播在肥沃和貧瘠的兩種田地上,長出的莊稼卻各不相同。
正士對于他人的恩情有兩種處理方式:一是知恩、念恩、恒時不忘,但因緣時機尚未成熟,苦于無法對恩人作回報;二是知恩、念恩,時機成熟便立即回報。
劣者受恩不報恩,也有兩種:一種是受別人恩澤,非但不知恩,反以爲是自己的福報顯現所得到的便宜,也就談不上將來報恩;另一種是不知恩,不報恩,甚至恩將仇報,對恩人加以誹謗抵毀,顯盡內心惡劣的本性。法王仁波切常以此理開示弟子:“要結交正人君子,知恩報恩;盡量忘記受恩不報反加損害之人的惡行。”可是現在許多人常常把壞事銘記于心,好事忘于腦後。薩迦班智達也曾說:“作事交友,依靠知恩報恩這一准則可推知所交往之人的品格。”正士爲良田,劣者即荒野。同樣的種子,若播在肥沃的良田中,則生長旺盛,豐收有成;若撒于貧瘠的荒野,無論怎樣精勤耕種,也難以萌生苗芽,即使稀稀疏疏地冒出幾顆也終究不得收獲。
若于聖者作賢事,無論再小亦有果,
猶如施一油柑果,法王待彼若王子。
如果對聖者作賢善利益之事,再小也會得到回報。比如一人在國王感受饑渴時,供給了一個油柑果,事後國王將他與王子同等對待。
這裏講的聖人泛指具足智慧、人格高尚的正士。下面用一個故事來闡明上述道理。
從前有父子二人,父親具足智慧,精研佛學,掌握了很多世間和出世間法的知識。父親去世時,留給兒子一份遺囑:“輔助善國王而遠棄惡君,聘娶賢妻而勿娶劣女,結交忠義友而舍棄劣友。”但兒子年少氣盛,想驗證父親所說的是否在理,于是他侍奉一位昏君,娶一位劣妻,也結交了一位善友。
一天,他陪國王進山遊玩,晚上他倆住在一個山洞裏。深夜時,一頭猛虎闖進洞來,眼看就要吃掉國王。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他挺身而出,舉劍殺死猛虎,救了國王。事後他對國王說:“我今天救了你的命,往後可要報答我啊!”國王于虎口脫險,高興之極,連連點頭答應。後來,國王一直沒有酬謝他,連提也沒提過,似乎早已忘記了諾言。他非常氣惱,于是將國王最寵愛的一只孔雀偷來殺死,和妻子一起分享了孔雀肉。然後又將經過告訴了善友。國王丟失了孔雀,非常著急,懸賞追尋孔雀的下落:若是男人就賞給半國的財産,若是女人,則封爲王妃。他的好友忠義善良,未去告發,而他的妻子卻卑劣無恥,爲做王妃而向國王告密。國王立即將他抓獲並要治罪。他對國王說:“孔雀雖然是我殺的,但看在我救過你一…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