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53

  ..續本文上一頁愛心,讓世界充滿愛。”但慈愛需要取舍,而且也講求一定的限度,切不可亂慈悲。過分的感情、過分的親熱、過分的慈愛都將成爲仇恨的前奏。某些世間人剛交個朋友便如膠似漆,搞得熱火朝天,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但轉瞬間又矛盾紛起,猶如水火不相交容,非要拼個你死我活不可。藏族有句諺語:“過分之情即是嗔恨之因,尾隨嗔恨而來的必定是仇恨與戰爭。”

   世間上的很多爭論、糾紛與矛盾都是由相互的親密關系演變而來的。以前,閻浮提有個大王名叫“十奢王”,他有四位王後,每個王後都生有一子。長子羅摩力大無窮十分勇敢,猶如天神。他有一件無敵可擋的武器--扇螺,敵人僅聞其聲也會嚇得喪魂落魄,衆王子中無人能與之相比,十奢王亦是理所當然地將他立爲太子。衆嫔妃中大王最寵愛的是叁王後,故對她許諾:“無論你提出什麼要求,我都會答應。”于是叁王後說:“大王金口玉言,一定要滿足我的願望!”大王便不加思索的許下了諾言。叁王後心懷鬼胎:“那好,我要求你廢掉羅摩,立我的兒子婆羅多爲太子,您千秋萬歲之後,好讓他接替您的王位。”國王無奈,只得話付前言,將太子羅摩與二王子流放深山苦行,令之十二年不得回宮。此中糾紛矛盾即是在慈愛的操縱下上演的,也是極爲親密的關系發展而來的。

   同樣,友情也是如此。明智之人懂得交友的藝術“君子相交淡如水”以及“淡淡相交得長久”,同時“結交新友,莫忘舊友”。對于修行人,待人處事要恰到好處,既不能使彼此結成仇恨,也不能過分地親熱,因爲這兩種極端都是修行的極大障礙,有著潛伏的危害性。爲此無垢光尊者苦口婆心地教導學人:“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于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即使激烈之爭論,亦會變成友愛因,

   常見爭論之結局,多以和解而告終。

   即使是激烈的爭論有時也會變成友愛的起因,世人常常見到的爭論其結局大都以和平解決而告終。

   由于一切法皆具無常本性的緣故,有些事情看起來是禍實際卻是福,有者看起來是福實則是禍,真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世間之人常有爭鬥,有時我們會看到一些非常激烈的爭論場面,旁觀者往往替當事人捏一把汗,擔心他們惱羞成怒大打出手,但這卻是杞人憂天,因多數爭論反到促使雙方撞擊出友愛的火花,彼此互相融通和理解,相持之下卻以和合而告終。比如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其它的大小戰爭,最初皆由衆生的業力而産生衆多矛盾,中間是以激烈的戰鬥互相爭論,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和平。同時某些國家還因爭論結爲聯盟,互助互敬。

   以前有兩個國家,一是迦屍國,一是比提醯國。比提醯王有一頭大香象,力大無窮,勇猛善鬥,王依靠它屢次打敗迦屍國的軍隊。迦屍國也想求得那麼一頭大香象,好與敵國一決雌雄。一次,迦屍國王得知本國有一頭大白香象,立即重金懸賞捕獲香象之人。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不少人聚集起來入山捕象。白香象知道這一消息後心想:我父母年事已高,雙眼皆盲,我若逃遁他方,父母無有生計,不如隨順他們見了國王再說。衆人興高采烈地將白香象送回王宮,迦屍國王樂不可支,爲其修建美宅,派樂師爲它彈琴鼓瑟,奉以衆多美味佳肴。但香象不飲不食,對面前的一切無動于衷。國王感到奇怪,便問其緣由。白香象如實禀告,並求大王放自己回山,待奉父母天年之後定來爲大王效力。王感動不已,遂滿其願,並下令:國中臣民凡不孝順、恭敬父母者一律治罪。

   幾年後,白香象果然踐約回到迦屍國,國王即刻點兵秣馬,備齊軍隊,准備與比提醯國決一死戰。白香象勸王言:“打仗總不是好事,難免會有死傷,還是和好爲要。”王言:“比提醯國王欺人太甚,仗著一頭香象,總是欺負我國,我一定要報仇。”白象言:“我去一趟比提醯國,保證他們從此再不敢欺侮你。”比提醯王得知白香象主動來到自己國家,喜出望外,以爲從此又增加了一個征伐戰場的好助手,便親自出城迎接。白香象告訴國王:“我到這來只是想對你說幾句話,希望兩國消除前嫌,和睦相處,各自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那不比你征我伐更好嗎?”說罷念一首偈頌:“勝者徒招怒,負者更憂苦,不爭勝負者,快樂又幸福。”比提醯國王聽後,知道白香象的決心不可動搖,再者以它的能力在戰場上幫助迦屍國,自己絕對無法戰勝。便答應了白香象的請求,並派遣使者和它一同前往迦屍國與王講和。從此,迦屍國和比提醯國和睦相處,兩國人民免除了戰爭之苦,都過著幸福的生活。

   個人之間也常出現矛盾糾紛,或是受人利用或是互相嫉妒等種種緣由,但通過“急診”反而變成密友的事例也時有發生,真是“不打不相識”。遣除嗔恚則能平息紛爭,但願所有的戰爭皆能化幹戈爲玉帛。

   悭吝富人之財物,嫉妒心重之友伴,

   卑劣惡人之理智,彼等不會令人喜。

   悭貪吝啬之人所擁有的財富,還有嫉妒心粗重的朋友以及卑劣惡人的理論和智慧,這些都不會令人感到歡喜和羨慕。

   首先,悭吝之人自私自利,對財物尤爲看重,自己舍不得受用,也舍不得供養和布施。這種人就象守財餓鬼一樣精勤地看護著財富,自己卻享受不了分毫。從前有個大富之人,家有良田千頃,米谷滿倉,牛羊成群,奴仆上百,金銀財富、绫羅綢緞數也數不清。但主人生性吝啬,一個錢恨不得掰成八瓣花,從來不肯布施任何東西。他對待自己也同樣刻薄,穿著破爛衣服,吃些糟糠爛菜甚至食不果腹地寒酸度日。他的鄰居雖非豪富,但卻衣著華美,整日吃香的喝辣的,隔叁岔五還宴請朋友。富翁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可是仍然舍不得動用自己的財産,最後給活活地氣死了。所以悭吝之人非但難享積財之樂,反而成了財富的仆人,任之束縛自己,給自己內心造成壓力和痛苦。這種人的財産永遠不會令人歡喜和羨慕。

   嫉妒之心古已有之,現今社會所說的“紅眼病”就是嫉妒的現代名詞。看到朋友的成就,不贊歎不隨喜,也不激勵自己去發奮圖強,而是竭力去毀損對方,“甯可大家都喝粥,也不願看到少數人吃肉”。對于這種損人不利己的朋友,智者應采用“敬而遠之”的態度來對待。英國一文學家曾說:嫉妒心重者,哪怕看到別人穿件合身的衣服,他也痛苦不已。嫉妒心在佛法中列爲五毒煩惱之一,若欲成就佛果,必須將其連根拔除。于學修階段,作爲凡夫人不生嫉妒心是極其罕見的,但當它萌芽之時就應采取措施加以對治,不給其蓬勃發展的機會。結交嫉妒心重之人,得不到絲毫利益,自他所得只有痛苦,故有志者應防護諸根門,滅除嫉妒心之毒素。

   再者某些卑劣的惡人,表面上聰明能幹,多喜賣弄。縱然學佛也不懂其真意,總是望文生義,浮想聯翩,顛倒是非而行持,他的劣慧只有在其同等劣友前才有市場。有者在誹謗叁寶、殺生造惡業方面表現得尤爲突出。或者自己不具足學問和智慧,卻以種種因緣滋生邪見,加上貢高我慢,最終墮入惡劣者的行列中去。有些卑劣者縱然有一些聰明才智,卻往往充當其作惡行騙的幫凶,也成爲他們深入惡趣的階梯。有的人自诩聰明絕頂,甚至比佛還略勝一籌。比如一些外道邪師自稱是宇宙最高等的佛,同時誹謗釋迦牟尼佛是最低等的佛。如是等等,明辨是非的人們除了報以鄙夷和防備外,絕不會生歡喜贊歎之心,更不會羨慕和效仿。

   貪者得財即歡喜,慢者誇獎即歡喜,

   愚者同行即歡喜,正士講實即歡喜。

   貪婪之人得到錢財會歡喜雀躍,驕慢之人受到誇獎便歡喜不已,愚者隨順于愚者的言行舉止則歡喜得手舞足蹈,而正士聽到真實語才會發自內心的歡喜。

   因衆生的性格、因緣、根機各不相同,故而每一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與嗜好,但大體上可分爲四種類型。

   貪欲心比較熾盛的人很少有知足的時候。他們視錢如命,得到一包毒藥也歡喜地珍藏起來,行路時,兩眼四處搜索,總盼望能有點什麼意外收獲,即使他人遺棄的碎木柴或牛糞也要拾回家。當然世上凡夫衆生都愛財,得到錢財自然會生起很大的歡喜心,只是有些貪心重的表現尤爲突出罷了。他們窮思竭慮地謀求財富,狠毒起來不擇手段,恨不得全世界的財産都歸自己所有。在比他富裕的人面前,他的忍辱修得著實不錯,心甘情願地作牛作馬任人使喚。曾有一位富家子弟與人比武大敗而歸,回到家中拿一男仆出氣,打了十個耳光,之後于心不忍,就拿出十塊金幣予以補償。這仆人貪心極重,一見到錢,臉上的劇痛頓時消失,眉開眼笑地對主子說:“請您多打幾下,就算幾百下我也挺得住,只是打一下一個金幣你記住就行。”主人一聽,氣上加氣,對他一陣毒打後卻連一分錢也未付。

   愛慕虛榮之人總喜歡得到別人的贊揚。原本只有芝麻大的功德,卻被別人用放大鏡放大了給他看,並不著邊際地加以吹捧:“你的能力和智慧真是不可思議。大家都說你是個有神通的人,我看你也是太謙虛了,爲何不露一手呢?……”被捧者一聽樂不可支,戴著這一頂華美的高帽子已分不清東西南北,連路都不會走了。然後認定對方是知己,不惜傾囊相贈。

   愚笨的人不一定喜歡財富和贊美,但卻樂于隨行愚者的行爲。別人跳舞他也跳,別人唱歌他打拍子。總之一切散亂、放逸、非法之事,他們都樂意跟著去做,嘻嘻哈哈地跑來跑去,樂此不疲。因爲愚者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對于求名求財方面需稍微動一點腦筋的事情也是懶得出奇,從不考慮,只要符合他的言行,就會數數歡喜。

   正士品格高尚,著重的是實事求是。就算別人指責他的過失,只要是真實語,他就會欣喜地接受,並將此人看作爲自己的親人、恩人。比如一位高僧大德,在面對別人的贊揚時,他不一定會歡喜,因爲他知道,自己若有功德則無須別人贊揚;若無…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