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54

  ..續本文上一頁功德,光憑贊揚也不能如實令人生起信心。若自己是只狗,即便別人擡舉成爲獅子,狗的本性也不可能改變;如果自己是獅子就算別人叫作狗那也是徒勞,因爲你的本性是獅子。正士所行嚴格按照人規或佛法規,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行于正道。不管別人說什麼、做什麼,總之自己走自己的路,以最崇高的品德來做人。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講過: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變,但作爲一個人就應該憑著自己最高的道德品質超越世間和時代,走自己的正確道路,這是作人最起碼的要求。學佛之人更應如是,當堅持“一日叁省吾身”的良好習慣。

   卑劣惡人之學問,膽怯士夫之理智,

   橫暴長官之恩惠,彼等難以利他人。

   卑劣惡人的學問以及膽小怕事怯懦之人的理論和聰明才智,以及蠻橫殘暴長官所賜之恩惠,這些都很難利益他人。

   自古以來卑劣之惡人都是陰險狡詐、詭計多端的,其所謂的聰明才智和學問只是用來欺騙毀損他人而牟取私利的一種手段。他們僅于世間法略懂一二,而于善法方面更是“井底之蛙”,故不知善惡取舍。此類人正如《中觀四百論》中所雲:“只顧未來利,不顧生命盡。”更不顧忌後世惡業之果報。此類惡劣者螢火蟲般的學問非但不能利益他人,反而成爲傷害毀滅自他之因,如是則“聰明不如傻瓜好”。惡劣者在造惡業、說惡語、粗語、绮語、妄語方面往往能顯出非凡的能力,他們口若懸河地大吹牛皮、空話連篇不著邊際,真正出現問題之時,他們卻瞻前顧後敷衍了事,盡說些無關痛癢的廢話。

   膽怯之人害怕的事情太多,縱無遠愁也有近憂,他們做任何事最終都將成爲無窮的隱患。心性怯懦的人即便學問滿腹、聰明足智,他的學問也如茶壺裏煮餃子--倒不出來,故很難利益衆生。若在公衆場合要他發表意見,便會嚇得全身哆嗦,口舌發僵,面紅耳赤,半天吐不出一句話。有些法師本來學問深廣,但是膽小如鼠,登不得廣衆大庭,別說講話,即便有十幾雙眼睛望著他,也會下意識地低下頭,害羞得象個小姑娘。因此膽怯士夫的智慧很難對衆生有所利益。

   做爲長官,不可太野蠻,暴虐無道,否則只能使臣民感受疾苦,又何談利益衆生呢?橫暴之人爲官即是“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他們從不體察民情,稍不如意便發泄、懲治屬下,不查誰是誰非,一意孤行,釀成過錯後便施以少許資財以作補償,還恬不知恥地說是對下屬莫大的恩惠。以前有位暴虐的國王聽信佞人之言:王臣上下都在咒罵國王的罪行,而某位賢臣說得尤爲過分。于是國王將賢臣捉來,剝其脊梁,割肉百兩以示懲罰。後來有人爲賢臣伸冤,國王查明真相以後非常內疚,便拿一千兩肉給這位賢臣補脊背。賢臣日夜痛苦難當,不斷地呻吟。國王知道後便問:“你爲什麼還要苦惱,我挖取你一百兩肉,現已經加了十倍還你,難道還不夠嗎?”旁人答言:“大王,若把人頭砍下,即使再給他一千個頭也難免一死。現在他雖然得到了十倍的肉,可痛苦還在他身上,免不了的。”惡劣的長官就是這樣,不怕後世的果報,只貪圖現時的利樂,壓榨百姓後又施舍些財物等小恩小惠,想減少自己所犯的罪過。所以他們自始至終都是只爲自利,其恩惠不可能真實利益衆生。

   有財人語皆入耳,無財講實亦不聞,

   如同産自瑪拉雅,即使朽木亦貴重。

   有錢財的人講什麼話都中聽入耳,窮光蛋講真話也不會有人聽,如同出産于瑪拉雅山的檀香樹,即使朽木也很貴重。

   常言“有錢能使鬼推磨”,在拜金主義歪風橫行下,金錢幾乎成了萬能之神,竟能駕禦萬物,使“有錢走遍天下,無錢寸步難行”的怪論得以繁衍。的確,有錢財的人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權勢自會尾隨錢財之後而不求自得。這類人居然有如帝王般的氣派,常常能金口一言定乾坤。人人對他說的話都樂意接受,不管是真是假,是對是錯。曾有一位闊老董,爲了自身的名利而作了一些表面上的善事,如爲某某部門捐資、贊助之類的事。于是新聞媒體紛紛宣揚他的壯舉,攝影、錄像、采訪等也蜂擁而至。此時,這位“名人”雖胸無點墨,卻也能口若懸河地大作“文章”標榜自己。其講話的內容也不一定是事實,衆人卻專心致志地洗耳恭聽;縱然是語無倫次、張冠李戴、顛倒黑白之非語也能見諸報端。受益部門更是忙得不亦樂乎,籌辦這個會那個會專程請他來作報告;聽衆即便毫無興趣也要強打精神,目不轉睛地以喜眼恭維。

   然而沒錢的人,有理卻也是寸步難行,即使講事實、說利他語也是難覓“知音”。有時自言自語也會招來白眼,又有誰願意聆聽呢?貧者辦一點小事,好話說盡,嘴唇磨破也無人理會,四處碰壁不說,有理有據之事還有可能會被加上莫須有的罪名。曾經有一個富人和一個窮人打官司。按理是富人仗勢欺人理虧,但因富人腰纏萬貫頗有勢力,于是法官和律師皆偏向富人。窮人不肯服輸,字正腔圓地據理力爭,但卻如空谷回音般無人理會,話才說了一半便被法官和律師打斷,最後以“錢”判案,窮人判刑入獄,富者卻逍遙法外。真是“有錢王八席上座,落魄鳳凰不如雞”。難怪世人會對金錢如此尊崇。

   印度瑪拉雅山是舉世聞名的檀香山,凡是從那裏出産的木材哪怕是一截朽木,也價格昂貴供不應求。而一些精工細篆、雕刻華美圖案的平常樹木卻倍受冷落,無人問津。所以有錢財的人即便講的話如朽木般無甚實義卻也能使人唯命是從,辦事也是錢到事成。

   多語即是過患因,少語即是除過根,

   解語鹦鹉進籠中,喑啞飛禽均自由。

   話多即是召禍埋患之因,少說話則是免除過患之根本,好比會說話的鹦鹉被關進籠中,而喑啞的飛禽卻能自由地飛翔。

   古語:“舌爲利害本,口是禍福門。”的確是言多必失,嘴長惹是非。就算是好話,若反複說上叁遍連狗都會嫌。如果聽者添枝加葉地亂宣傳,好話往往還會變成壞話,不管是修行人還是世間諸人,要想站穩走直,少召違緣、禍害,觀察語言至關重要。有必要時方才出言,且力求精煉,說中要點即“一言爲重百金輕”。麥彭仁波切對語言的觀察有個甚深的竅訣:“世間一切取舍事,皆從言中可了知,是故無論任何語,當思功過而言說。有時默言不成事,有時默言成辦事,若不了知應說否,信口雌黃多過患。”許多人缺乏觀察抉擇的智慧,心裏想什麼就說什麼,說完過後又急于求購後悔藥,苦于重金難覓,捶胸頓足又有何益?俗語“一言既出,驷馬難追”,說的即是此理。人的心眼多且複雜多變,若心無念,未作指揮,口怎麼會有說的內容呢?心是將領,口是兵,看來一點也不假。有些人太過偏激,少語並不是要你不講話,當然修禁語者又另當別論。有位老師父,從小就養成念觀音心咒的習慣,他的嘴僅用于修法,此外非語極少,這也確實是種良好的習慣。但大多數人都是心多嘴雜、喜歡整日整夜地瞎扯,嘴特別勤快,片刻也閑不住。常言:“病從口入,禍由口出。”多語即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以前有個小國王的下屬,在與人閑聊中無意說了句“要殺國王”,實際他並沒有要殺國王的動機,僅是逞狂作威罷了。但最後有人將他告發。小國王原本是個暴君,又受惡語相激,震怒至極,不由分說立即將那人殺死。

   少語即是不說廢話,或進行有必要的禁語,你若緘口默言可能也沒有人說你是啞巴。若喋喋不休也不會有人稱你爲智者。講話是一門藝術,有它的技巧、經驗和竅訣,真正懂得講話的人言語幹淨利落,句句是重點;有的人卻是啰唆繁雜,天南地北到處遊,說的話又臭又長,但聽者的評價卻是不知所雲。所以講話要抓住重點,藏族古語雲:“若有重要事,一句可重複,此外當少語。”總之,少語的殊勝即是能生諸功德和避免衆多禍患。不多言的人能減少許多麻煩,自然就免掉了禍根。

   比如巧嘴學舌、會學人語的鹦鹉,因爲它解人語的特長而成爲鳥中驕子,倍受人們的寵愛,故而常被捕獲,關進各家的鳥籠,從此失去自由。此禍害的根源即是它會人語。其它的飛禽不懂人語,宛如喑啞之人,人們對其無甚興趣,便任其自由自在地于空中飛翔。同樣,社會上一些出言不遜之人,因言語不當犯了政治上的錯誤而步入牢獄,在獄中殘延余生。佛法方面,若誹謗叁寶、金剛上師等,雖今生不一定立現果報,但後世定會墮入金剛地獄中感受千劫萬劫的痛苦煎熬。所以有智之人應當詳察己言,何當說何不當說,無論口才如何,皆以少說爲妙。

   何人若于怨敵前,經常無欺而饒益,

   則敵亦會如是敬,此乃諸法之規律。

   無論是誰,如果在怨敵面前不搞欺詐,而且經常對其作饒益之事,那麼敵人也會以同樣的方式還敬于你,這便是萬法中的一種自然規律。

   常言“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可見世人樂于交友而惡于結怨。有位文學家曾說:“縱然怨敵渺小如螞蟻,亦應慎重觀彼爲大象。”又說:“雖敵若麻雀,應視如雄獅。”由此而道出了怨敵的可怕。但人都有良善的一面,如果常發慈悲菩提心,以己之叁門爲怨敵做饒益之事,時間一久,自然也會感化他們。人心都是肉做的,總有那麼一天怨敵會爲你的誠懇所感動,投桃報李也不無可能。待其敵意消融時,定會向你露出真誠的微笑,坦誠相待。從佛法的角度講,衆生皆是父母、兄弟,故大乘佛子遇到怨敵不生嗔反生喜。一方面對彼信賴慈憫,視如重病兒;另一方面得到了修行安忍波羅蜜多的殊勝機緣。如《佛子行》中雲:“吾以如子護養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再如《入行論》所雲:“故見怨或親,非理妄加害,思此乃緣生,受之甘如饴,……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慈悲縱不起,生嗔亦非當。”

   很久以前有位國王名長壽,其有一子名長生。此王以法治國,從不對臣民濫施刑罰,國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皆安居…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