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叁種:一種毀壞事情後,別人才了知他的無能;另一種不僅壞事而且還會給委托之人帶來災難;再一種不僅將事情敗壞,而且還毀壞自己和他人。這裏所講的毀壞自己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毀壞現世,傷人害己;另一種是毀壞後世,以今世的惡業爲因來世感受種種痛苦。因此,辦事擇人千萬不能委任愚者,否則會帶來種種災難和痛苦。
很早以前,森林中的百獸過著閑逸、安樂的生活。因沒有獸王,便商議決定尋找一個有資格作獸王的動物來領導群獸,于是四處尋覓。一天,有只狐狸跑到一家染衣坊尋找食物,不慎掉進了染缸。它驚恐萬分,拼命掙紮,等到爬出染缸時,已是精疲力盡。狐狸再也沒有心思尋找食物,落荒而逃。它在河邊喝水時,見到水中的倒影,忽然發現自己身上的顔色變得美麗異常,與衆不同。狐狸自己知道那是在染缸裏染上的。正在這時,尋找獸王的動物們發現了它,驚奇地問它是什麼動物?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狐狸靈機一動,詐稱自己是天帝派來作獸王的。群獸從來沒有見到過它這樣的動物,又聽說是天帝派來的,便生起信心,擁立狐狸爲王。
當上獸王的狐狸,得意忘形,作威作福。它不但役使所有的野獸爲自己做事,還忘乎所以地讓獅子當坐騎,四處巡視遊玩。照理說狐狸當了獸王,應該對自己的同類特別關照才是,但這獸王並沒有這樣做,反而痛恨狐群,百般加以折磨。動物們本以爲有獸王領導,生活會更加幸福、快樂,沒想到卻落得如此痛苦。衆狐狸更覺得是飛來的橫禍,大惑不解,暗地裏對獸王進行觀察,它們懷疑這天帝所賜的獸王可能是狐狸裝扮的。衆狐狸找了個機會,偷偷地詢問獅子:“每月十五,月圓之日,獸王是否仍要騎著你去遊玩?”獅子說:“不,獸王每月十五都給我放假,它總是單獨離去。”群狐說:“我們狐狸因爲業力的關系,每到十五日就會昏迷一陣,好一會兒才能恢複。你可以在十五日那天跟蹤獸王,看它是不是狐狸所扮?”
等到十五日,獸王照常向遠處跑去。獅子便悄悄地跟在後面,到了一個山洞裏,果然看見獸王象死屍一樣倒在地上,昏迷不醒。獅子這才知道動物們都上當受騙了,尤其是自己,居然被狐狸當坐騎戲弄了這麼長的時間,獅子羞怒難當,一躍而上將這只狐狸吞食了……。
群獸因爲沒有好好觀察,讓一只卑劣的狐狸當了獸王。最後的結果是讓群獸都受到了莫大的痛苦,那自作聰明的狐狸也自取滅亡。同樣,如果讓愚者辦事,其結果定是兩敗俱傷。
愚者欲求爲安樂,所作皆成爲痛苦,
如同有些遭魔者,爲除痛苦而自殺。
愚人欲求自己的安樂,而所作所爲卻成爲痛苦之因,如同某些遭魔害的人,爲了消除暫時的痛苦而自殺。
佛經中講:一切安樂都從利益衆生的心而生,所有的痛苦都是從傷害衆生的心而生。愚蠢的人不知苦樂的根源,又不顧及自己今生薄福少德的根本因,卻妄求財富和身心安樂。通過正當的渠道,他們得不到財富,爲了滿足個人的貪欲便铤而走險,欺騙、敲詐、盜竊、巧取豪奪……。但往往又是財未到手,自己卻锒铛入獄。即使是僥幸成功得到大筆的財産,因來得太容易也就不知珍惜,整日花天酒地、揮霍、吸毒自我麻醉,如此耗盡了錢財又令身體倍受毒瘾等痛苦,囊中羞澀之時便又故技重施。又有些人靠勞動賺了點錢,卻以賭爲樂,有的輸光了全部家産,把自己的生命也變成賭本全部輸盡。贏的人自是樂此不疲,妄想靠賭博大發橫財,便以賭爲業。還有些人以殺生爲業,整日殺害無數旁生,僅僅爲了吃穿二字,辛辛苦苦地造罪,孰不知來世將承受無邊的殺生果報。
這些利欲熏心的愚人,以各種惡劣行徑終究未能填滿無底的欲坑,反而墮入更加痛苦的火坑。世間本無真實的安樂,痛苦永遠緊隨那些私欲橫溢的愚者。他們的行爲與那些動辄自殺的人相同。輕生的人有的是忍受不了病苦的折磨,也懼怕醫治的痛苦;有的被魔魇所困而恐懼萬分。他們缺乏勇氣和智慧,又不信因果,便作出了輕率的抉擇。有的是因憑空而來的委屈侮辱、感情上的挫折、生存的逼迫等等。他們認爲沒有前生也沒有後世,選擇死便能一了百了。其實,死並不能了卻他們的痛苦,自殺的人當中,有的欲死不成反落下殘疾或留下其它的後遺症;有的雖然自殺而亡,但由罪業感召,將在無數劫中承受更大的痛苦。律藏中講:學佛受戒的人自殺,則犯殺生的佛製罪和自性罪;一般的人自殺也犯殺生自性罪。當年米拉日巴尊者也想自殺時,上師爲他宣講了許多毀自身壇城的過失,詳見《米拉日巴尊者傳》。
對學佛的人來講,一切言行都應以佛法的教義來抉擇,如理行持,切切不可步愚者的後塵。
愚蠢又是憨直人,有者毀己有傷他,
林中直樹被人砍,筆直利箭會傷他。
愚蠢而又憨直的人,有的會毀壞自己,有的會傷害他人。森林中挺直的樹木往往遭砍伐,筆直的利箭一射出便會傷害他人。
愚蠢的人已是夠可憐了,如果他又性情憨直,那就更加可悲。從前,有父子二人相依爲命,兒子又笨又憨而且十分聽話。一天,父親對兒子說:“今天,我的怨家會上門來鬧事,不管什麼樣的衆生只要傷害我,你就用斧子把他砍死。”于是那寶貝兒子將斧子磨得又快又亮,專心等待仇家的到來。可是等了很長時間,都沒有見到一個傷害父親的仇人。那兒子有點著急了,左瞧瞧,右看看,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看見一只虱子叮在父親的背上吸血,便立即舉起斧頭向虱子砍去。不知虱子被砍死了沒有,而他的父親卻因此喪了命。這位憨蠢的兒子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另外還有一種人,憨愚得往往傷害自己。以前,爐霍有個力大無比的憨愚人,一天,他和一個瘦弱無力的人打架。那位力寡的人自知打不贏,便對他說:“我們不如互相砍殺,你先砍我一下,我再砍你一下,看誰先求饒。”憨愚人點頭答應,舉起大刀向對方砍去,而對方左躲右閃用刀對抗,未受絲毫傷損;輪到對方砍他的時候,他卻自持身強力壯,毫不躲避,任由對方砍殺。最後力薄的人身無寸傷,憨愚的人卻遍體鱗傷,血流不止。
以上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心直而又缺乏智慧的人,不善取舍,象樹林中筆直的樹木一樣,終究是被砍伐的對象;也如同徑直射出的利箭,必定會傷害他人。一個人心直固然是好,但若缺乏智慧,反而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平日不爲利他想,此人行爲如牲畜,
唯尋自己之吃喝,豈非牲畜亦能行?
平日只顧自己而不爲他人利益著想,這種人的行爲便和牲畜沒有什麼差別。只顧爲自己尋找吃喝,牲畜豈不也能這樣做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分別心:能知言解意、直立行走的高級動物是人;四足伏地,全身長毛的是畜牲。凡夫只能以身相、體形來區別人和畜牲,而作者卻站在相當的高度,提出了耳目一新的區別方法,將是否具足利他之心作爲衡量人和牲畜的標准。那些只顧自己吃喝享樂,不管他人死活的人,僅僅是外在的身體形狀與牲畜不同,其本質卻屬于只求吃喝的牛馬一類。牛馬羊等牲畜,從出生那天起,就已具足尋吃找喝的本領,在它們的全部生命中,除了吃喝玩耍以外沒有其它希求。同樣,也有不少行爲與牲畜相同的人。他們短暫的一生中,唯有拼命找錢,滿足自己的吃喝享樂,從不會給他人施舍錢財,甚至點滴之物。爲了吃好喝足,他們謀財害命……其無羞無恥的自利行爲,常被衆人唾棄。相反,那些以利他爲主的人,卻廣爲人們傳揚。比如道孚縣的一位醫生,現于某甲亢醫院工作。他的宗旨是工作第一,病人至上。爲了減輕病人的痛苦,他廢寢忘食地操勞、探訪,對待每一位病員都象親人一樣無微不至。衆人都歡喜地尊他爲“菩薩”。又如中央電視臺曾報導過的一位姓許的鉗工,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爲周圍的群衆服務。其利他之心,感動了國家最高領導人,于是在全國範圍內受到表彰,並號召人們向他學習。由此可見,有無利他之心也是世人分別善惡的准則。學佛的人更應具足利他心,一個人格都不完美的人,又怎麼去圓滿佛果呢?如今在這個精神荒蕪的世界上,人面畜性的動物太多了!
不察有益和無益,不求智慧不聞法,
惟有尋求充腹者,真實一頭無毛豬。
不去觀察分辨事物有益和無益,也不求智慧和見聞學識,唯有一心一意尋求吃喝填充肚腹的人,純粹是一頭不長毛的老豬!
作爲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應具足智慧。很多人都以爲聰明就是智慧,其實不然。智慧的範圍很廣,通曉五明(五明:聲明即語言文學;工巧明即一切工藝、曆算等;醫方明即醫術;因明即考定正邪,诠釋真僞的理法;內明即明自家之宗旨,指佛學)才算真正具足智慧的人,而愚蠢的人,不知尋求增長智慧的方法,也不懂得觀察取舍,待人處事也自然不會抉擇利弊,更不會顧及四周四鄰的危害和利益。只要有吃喝,對自己有好處,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胡作非爲。比如抗戰期間出現的漢奸、賣國賊,他們引狼入室出賣忠良,危害鄉鄰,耀武揚威,人們對此痛恨至極,罵他們是披著人皮的狼、狗腿子、老豬等,這種人還能算是人嗎?又如一位愚者想吃樹上的果子,但樹太高,他夠不著,于是便把樹砍倒來摘果吃,別人見了都恥笑他。對于智者來講,與愚蠢的惡人相處,不如與一頭豬相處,因爲豬很聽話,不會對與其相處的人造成威脅或損害。
豬在人的眼中是最愚笨的動物,所以文人常把沒有智慧的人比喻爲豬,但有的愚者卻連豬都不如,在其吃飽喝足的情況下,也不會學習一點新知識。人自稱爲高級動物,意即身形動作以及內在智慧等都圓滿超勝于其它動物。在此,作者爲我們剖析只爲私欲而活著的人並不比動物高級,他們既無智慧又不學習,只憑借人的外形來自滿自足,實際上是一頭直立行走的無毛豬。所以,作爲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學佛的人,必須不斷尋求智…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