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道時即是本著這種道理行持的。 在世間說明以上道理的事例也是不計其數。曆史上著名的“管鮑之交”即是一個蘊含豐富哲理的故事。齊桓公和公子糾既是兄弟也是政敵,管仲沒有得志之時是公子糾的屬下,曾于戰場上用箭射中齊桓公,幸好沒有射死,只中了衣帶鈎。公子糾死後,齊桓公問其手下的名臣——鮑叔牙:“要想治理好齊國,誰是最佳人才?”鮑叔牙即推薦了管仲。而齊桓公也言聽計從,不記私仇,重用管仲這一難得的人才當了宰相。想想齊桓公也真是氣度不凡,完全可以與漢高祖媲美,因此他獲得了成功。
世間人尚且如此,反觀我們修行人更應以菩提大業爲重,舍棄小我的執著。即如佛經所言:“慈愛自己災害百損門,慈愛有情一切功德基”,平等地對待一切有情,把他們都觀想成如來或自己的生身父母。同樣的道理,對于佛法也不能有好壞低劣之分,一定要發清淨菩提心恭敬受持。
有學之士愛學問,無學之士非如是,
猶如蜜蜂喜鮮花,蒼蠅從不喜愛花。
有學問的人酷愛一切知識,無學淺慧之人對知識卻毫無興趣。就象蜜蜂采蜜只喜愛鮮花,而蒼蠅從來不喜愛鮮花。
僅從對待學問的態度方面,世人大致可分爲兩類,一者有學問愛好學習,二者沒學問厭惡學習。觀察一個人對學問有無興趣,只需看他的言行和居室就能了知一二,所謂“叁句話不離本行”。愛學習的人家中擺滿各類書籍,去到哪裏最大的嗜好就是逛書店,買新書。與人交談也是以學習爲主,涉及自己不懂或不精通的學問,總是刨根問底,不恥下問。而沒有學問的人卻從不追求學問,居室也與前者大不相同,現代化的設施,高消費的娛樂,吃的喝的充塞了整個屋子,頂多能找到幾本下叁流的武俠、言情等小說或氣功雜志,正規的書籍卻是遍尋不見蹤迹。他們大搞非法的活動,成爲阻礙社會發展的沈渣爛泥。一個人品格的好壞跟他的曆史串習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今世愛好學問,利益他人,那他前世也肯定是個行善積德有智慧的人。如果清淨戒律,精進聞思修行,那他往昔肯定是個修行不錯的佛門弟子。所以要想生生世世成智者,從現在起就應精進于聞思善法知識,培養良好的習氣。
世間名人也如此,比如中國曆代的文學家和仁人志士,李白、杜甫、魯迅、郭沫若等,他們熱衷于知識,不懈地追求、進取,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詞、文集,爲東方文化增添了奇葩異花,並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影響甚巨。孔子的“學而優則仕”,也講了只有知書達理具有才識的人才能參政,這也是社會國家管理的正統方式。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都是世法和出世法圓融的人,他們遺留下來的佛教巨著,在當代的大文豪看來也是超類絕倫的精湛學說,文句之美,內容之深,贊歎、佩服之心也油然而生。多數人還因此而成爲虔誠的佛教徒,精研佛法。 蜜蜂爲了釀造甘醇的蜜,而不辭勞苦追隨鮮花的足迹,采蜜的時候專心至志,對鮮花愛不釋手。而蒼蠅從來不釀蜜,卻樂意往糞堆裏鑽,逐臭而不尋香,它們對鮮花毫無喜愛之情,甚至懶得看一眼便匆匆飛去尋找不淨糞。而學者與無學之士正如蜜蜂與蒼蠅。古人也說:“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蒿如草。”所以,學人應如蜂采蜜,采得百花,釀作佳蜜。
智者總知學者貴,愚者誰知學者高,
旃檀雖比黃金貴,愚者使彼燒成炭。
智者知道學者的可貴,總是互相尊重,愚者有誰能了知學者的崇高和重要?旃檀雖然比黃金貴重,而愚者卻把它燒成炭賣。
有學識、智慧的人特別注重知識,尊重有才識的正士。因爲人類心靈的黑暗必須要用知識來驅除,而學者正是與無知作戰的勇士。他們能夠誠實地愛人,尊重人的勞動,懂得贊賞偉人志士和美好成果,同時也是一個多寶的庫藏,以此學者之間能互相勾通、學習和贊揚。只有懂得知識重要性的人才會去尊重學者,也才知道學者的可貴。比如一些智者在拜讀鸠摩羅什和玄奘大師等高僧的傳記和譯作時,會被他們獻身佛法、不畏難艱險阻的精神所感動,也會被他們博大精深的學識所折服,並肅然起敬,生起不退的信心。而愚者從來不會被高僧大德感人肺腑的事迹打動,絲毫不會覺得學者高貴,甚至會說:“放牛娃有放牛的傳記,漁夫有獵漁的傳記,世間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傳記,高僧大德的傳記,又有什麼新鮮呢?他們也是人,凡夫也是人,人人平等嘛!”不懂得學者的可貴自然也不會去恭敬,比如印度的高僧念智尊者到藏地以後,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恭敬,人們反而把他當作流浪的可憐人,安排他去放牧。
學者好比價值連城的檀香,而愚者不懂得其珍貴,反倒拿去燒成炭。檀香種類很多,價格不等,其中一種叫格西香的檀香堪稱檀香之王,價格比黃金還貴。從前有一個人拿運了許多格西香檀香到某地出售,他和一個賣炭的人共住一家旅店。他問當地什麼貨物最暢銷?賣炭的人說:“炭最好賣。”當天他們外出做生意,晚上回來,賣炭的人炭已買光,得了許多錢,而賣檀香的人卻兩手空空,一筆生意也未成交。賣檀香的人心想:既然當地人喜歡炭,我何不將檀香燒成炭來賣呢?于是他把所有的檀香燒成炭,卻只賣得了幾個燒餅錢。真令人惋惜!
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
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
智者能夠對事物進行觀察、獨立思維,愚者卻總是隨聲附和,如同老狗聽到異響狂吠亂叫,群狗也附和老狗的狂叫跟著亂跑。
能夠獨立思考,並以理智抉擇事物的人,一言一行,穩重嚴謹,不論何事,都會首先加以觀察分析,通盤考慮清楚後才做決定。即便附和他人也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愚者做事盲目,說話沒有准譜,聽風就是雨,指鹿爲馬亦點頭,總是人雲亦雲。比如有些人說沒有因果,沒有輪回……他馬上就隨聲附和:“對!佛教都是迷信。”同時還付諸行動,不敬叁寶,毀壞寺院、佛經等,任意妄爲。又如沸騰了許多年的諾查丹瑪斯的大預言:1999年有恐怖大王的降臨,人類則面臨滅頂之災。人們提及此事便會談虎色變,陷入一種不可名狀的恐怖之中,絕望又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他們奔走相告,鬧得沸沸揚揚,實在是庸人自擾。事實勝于雄辯,神秘的面紗終于揭開了,並沒有聳人聽聞的恐怖大王,人類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是興盛還是滅亡都取決于衆生的業力。
不明事理的愚者,行事之前不觀察研究,往往信口雌黃,胡說八道,自己被邪說迷惑墮入罪惡的火坑卻仍然執迷不悟,又四處遊說,迷惑更多的人。他們就象瘋狂的老狗,一有風吹草動便“汪汪”一陣,有時莫名其妙地也會亂叫一陣,無聊至極還會望著虛空中的烈日狂吼亂吠。隨著老狗的叫聲,其它的狗也紛紛前來報到,組成一支狗隊,閉上眼睛自我陶醉地引吭高歌“汪汪汪”,叫了半天也得不到一個掌聲,自覺沒趣兒便垂頭喪氣地躲回自己的狗窩。可憐的人,可憐的狗,竟如此相似。這裏還有個“咕咚”的故事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從前,水池邊成熟的水果掉入水中,發出“咕咚”的聲響,小兔一聽嚇得撤腿就跑,一邊跑一邊喊“咕咚來了!”衆動物聽了也驚慌失措地跟著跑,跟著喊。最後碰到大智大勇的獅子才偵破了“咕咚”這一懸案。所以不論發生任何事情,即使聽說“天要塌下來了”,我們也不必大驚小怪,重要的是觀察思維,然後采取措施並付諸于行動。
智者極爲艱難時,亦以格言令人喜,
愚者已成富裕時,唯以爭吵毀自他。
有學的智者在極爲艱難的時候,仍然以格言安慰他人,令其歡喜。卑劣的愚人自己成爲富翁時,僅僅以爭吵毀害自己和他人。
智者在名譽、財産、事業乃至生命遇到危難之時,能夠泰然處之,非但不生煩惱,而且還會用善言嘉語來教誨鼓勵天涯淪落人,以解除他人的憂惱、痛苦。因爲他們深知人生道路充滿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世事都是變化無常的本性。身位顯赫,德高聲隆之時不會得意忘形;身位卑賤或慘遭毀損之時也不悲傷自哀,正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陷危谷之境時更能體現出他們的高風亮節。比如藏傳佛教中的揚唐仁波切在“文革”時期被囚入獄,他卻常常安慰獄友,並用佛理爲他們講述人生的道理。他說:“我們眼前受的這些苦比起造惡業下地獄的苦則顯得微乎其微,大家不必痛苦,總有一天我們能重獲自由。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即是祈禱上師叁寶、多念心咒、好好修行。”他以身作則,率先而行,爲了不讓監獄的看守發現,就在嘴上戴個口罩。當看守詢問戴口罩的原因時,他回答:“我嘴有病,不能摘掉的……”就這樣,他瞞過看守,修誦了許多本尊心咒。直至今日他仍然深有感觸地說:“把我關進監獄的那段時間,對我的修行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愚者即使成爲富豪,無論多麼富裕都不會利益他人,往往互相爭吵,成爲毀滅自他的助緣。比如一個糊塗的國王,他臨終時將國家一分爲二,由王後的兒子和愛妃的兒子分別掌管。然而這兩位王子品性惡劣,互相算計,見面即吵。鬧得不可開交之時,便興兵爭戰,一方想吃掉另一方。一場激烈的戰爭下來卻不分勝負,雙方損兵折將,勢力大減,胸中怨氣仍然不能化解。正在這時,鄰國大舉進攻,不費吹灰之力就侵占了這兩個國家,兩個王子也在戰場上被亂箭射死。這即是愚者不知滿足、不求善法、唯起爭吵而自掘墳墓的悲慘結局。 對此,我們應該反複深思,看自己身處逆境是否能將其轉爲道用。無論貧或富,修行人都應把利益他人放在第一位,切不可互相爭吵、诋毀,而應互敬互愛,和睦相處。
有些說後複辦事,有些不說而幹事,
惡犬見敵即狂吠,魚鷹貓兒潛伏擊。
有些人先說漂亮話,然後才辦事,另一些人什麼都不說卻在幹實事,猶如惡狗一見敵人就會狂吠亂叫,而魚鷹和貓兒卻潛隱自己,悄悄地伏擊…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