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28

  ..續本文上一頁

   愚笨的人總愛誇誇其談,無論辦什麼事之前他定會給自己臉上貼金,自吹自擂一番,等輿論興起,具體操辦之時,他卻悄無聲息,什麼事也不幹。所以判斷一個人的能力,不能光看他說得如何動聽,關鍵還要看他做的怎樣?否則一如紙上談兵,定會誤人也誤己。從前,有個富翁的兒子,他很會背誦入海駕船的口訣,說到了大海中,有漩渦回流和礁石的地方,應該怎樣駕、怎樣撐、怎樣停等。于是他常對人說:“入海駕船的方法我都知道了。”大家也信了他的話。一次,他和一些商人結伴去海中采寶,船到海中沒有多久,船師得急病死掉了。這時,衆人推薦富翁的兒子來駕船。到了有漩渦的急流中,他大聲地唱著駕船的口訣,具體操作一點都不懂。船在漩渦裏盤旋打轉,無法繼續前進,最後全船的人都落水死亡了。很多事情都是這樣,看著容易,說著容易,做起來其實很難。

   具有真才實學的人從不自我宣揚,事情籌備到具體實施乃至最後成功,他都是默默地去做。正如一些大修行人,從不宣揚我要修什麼法,要怎樣利益衆生等,他們總是保持沈默,于實際行動上修布施、忍辱等。再說世間的辦事和出世間的修法,都不宜多開尊口,因爲實事求是而不講空話的人,一定沒有許多話可說。況且,許多事情都需要保密,一旦泄露出去,就容易出現違緣和困難,影響事情的成功。所以大智者子思說:“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德谟克裏特也說:“一切都靠一張嘴來做而絲毫不實幹的人,是虛僞和假仁、假義的。”   正如惡狗一看到怨敵就會狂吠不止,還自以爲是英雄,然而通過它的叫聲,對方知道有狗,立即能加以防範。狗也因此暴露出自己的身份,直接對怨敵作了提醒:“我老狗在此,你有本事就過來。”而魚鷹和貓在捕食獵物之時,卻是潛伏不動,靜靜地等待機會,看准時機,立即出擊,手到擒來。愚者即如惡狗,智者則如魚鷹和貓兒。因此,說空話不如幹實事,這個道理非常深刻。

   高士責難亦有利,劣者親近亦有害,

   聖神發怒亦護衆,閻王發笑害他命。

   高尚人士即使責難也會對衆生有利益,而劣者表現出很親近的樣子卻對衆生有害。出世神衆即便發怒也是在護持衆生,而閻王發笑之時卻是在殺害衆生。

   善良的智士,有時會顯現憤怒的形象來調伏衆生,但絕不可能對衆生有絲毫的危害。因爲他們以菩提心利益衆生爲前提,外顯責難、不悅之色,內卻深懷慈憫,目的是從根本上教化、引導衆生棄惡從善。所以,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遇到外顯忿怒形相的大德,千萬不要誤解他懷有嗔恨心。他對我們某些不如法的方面加以指責斥罵,乃是恨鐵不成鋼,同時也是一種善巧方便,能促使我們盡快改掉習氣毛病。正如慈父調教頑皮不懂事的孩子一樣,用心良苦。又如世人所言,用清水不能洗淨的衣服,應該用肥皂洗滌;同樣,業障深重,惡習難改的人,如果用寂靜、慈悲相無法攝受,那麼只有顯現忿怒相,用威猛法才能調伏。

   然而,卑劣的人表面上對你很親熱,行爲上步步靠近,同時對你也很恭敬,但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對他作觀察,了解其動機。藏族有句諺語“壞人頭上並不長角”,即是說壞人從外表上很難區分,他的臉上不會刻有明顯的標記:“我是壞人”。相反,他們爲了達到某種目的,往往詐顯慈悲恭敬之態,堂而皇之地親近你。一如“糖衣炮彈”,當你接受他、欣賞他,進而如膠似漆難舍難分之際,他會突然“爆炸”,害得你措手不及。那時吃再多的後悔藥也于事無補。所以,要時刻提防表面和善、內心狠毒的惡人,並且和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  出世間的神衆,比如大威德金剛和普巴金剛等,他們顯現上形貌恐怖,青面獠牙,憤怒至極的樣子,令人望而生畏。事實上他們卻是佛菩薩的化現,具足無量的悲心,即使降伏邪魔外道,也是以慈悲的善巧方便救渡他們,強迫性地送往清淨刹土。神衆發怒也是爲了護持衆生,然而貌似慈悲的閻王卻總是在發笑的時候殺害衆生。閻王是鬼道的帝王,他的職業即是在衆生壽期將盡之時索其性命。所以,高尚的正士任何時候都是心地善良、慈愍衆生,而劣者卻恰恰相反,了知此理後,學人應特別注意,並正確取舍。

   高尚之士如珍寶,何時亦無稍變質,

   卑劣之人如小秤,稍有不平成高低。

   高尚的人即如珍寶一般,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會變質。卑劣的人卻象小秤一樣,稍微有一點不平,就會成高或低的局面。

   黃金等珍寶有穩固的本性,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不變色,更不會變質。高尚的人就象珍寶一樣可貴,他們氣節崇高,意志堅定,有著大無畏的氣概,任何艱難都摧垮不了。比如人格賢良、品性高潔的聖人,爲了衆生的利益,不畏千難萬險,即使危及生命也不會背棄叁寶,更不會退失利益衆生的發心。當弘法利生事業興盛、廣大之時,一切名聞利養不求自得,但他們仍然是謙卑調順,不變高尚的品行,毫無驕慢之心,穩固得就象須彌山王,不爲“八風”所動。世尊正是一位最完美的高尚之士。他在因地苦修時,爲了衆生的利益置生死于度外,舍身飼虎、割肉救鴿等,從無悔心,堅毅頑強。圓滿佛果時貴爲叁界導師,卻更加精勤地救渡衆生。他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愛親人、朋友,也愛冤家仇敵,無有偏袒,這種“博愛”才是最偉大的。

   卑劣的小人不要說遇到大風大浪的摔打,即使一點小事也會斤斤計較,如同小秤,物品重量稍有差別,馬上就會顯出高低不平的樣子。他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面對上級點頭哈腰,對下級或與自己相當的人則是昂首闊步,目中無人。當聽到一句不入耳的話時會顯出不悅之色,當聽到甜言蜜語時又興奮得眉飛色舞。他們的臉刹那變化即如藏地春天的天氣一樣,該喜慶的事他生氣發怒,該悲傷的事他卻歡欣喜悅。真是喜怒無常,顛顛倒倒,令人難以捉摸。

   同心雖遠亦得益,異心雖近將遠離,

   如同蓮花泥不染,太陽時常撫育彼。

   同心的人雖然遠隔重洋也會互相得利,不同心的人雖然近在眼前也必然要分離。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受汙染,也能時常受到太陽的撫育。

   兩個人如果行爲目標一致,同心同德,那麼即使他們離得很遠也會互相利益。比如師徒之間,道友之間,由某種因緣而遠隔千山萬水,但爲了圓滿菩提聖道共同發願、互相鼓舞,廣行六度四攝,精勤積累資糧。在殊勝時日,他們處異地而同行放生、供燈、回向等佛事,並相互告知共享法樂。不遠的將來——功德圓滿之時定能相聚在極樂世界,永不分離。正如古人之言: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

   然而社會上一般的人因爲工作等關系而朝夕相處,但卻常常出現矛盾,或者人與人之間關系淡薄,互不相幹。其主要原因即是目標不一致,心思各異,難以勾通。這樣相處在一起也沒有什麼意義,最終都將別離。比如一些在寺院或佛學院暫時做工的世間人,面對成就的大德、活佛以及數量衆多的僧衆,生不起絲毫信心和恭敬心。他們雖然近在咫尺也得不到任何利益,短短的時間內便會各奔東西。又如共命鳥,一身二首,其中一個頭常吃好果,使身體強健,另一頭卻生嫉妒心,說:“我吃不到好果,幹脆取毒果吃吧。”結果兩個頭都被毒死了。兩個頭共用一個身體,世間可能再也找不出比這兩個生命距離更近的了,但是它們終因不同心而匆匆別離,各赴中陰後世。

   如蓮花雖然從淤泥中出生卻不受穢染,正如心異身近之人。而遙遠的太陽遍灑光芒,時常撫育蓮花,每當太陽升起的時候,蓮花就會競相開放,即如心心相應的人雖遠隔千裏也能相互利益。

   乃至具有羞恥時,爾時彼有勝德飾,

   設若不顧羞恥時,則離功德增惡言。

   乃至具有羞恥之心時,這個人才會有殊勝的功德作爲嚴飾,如果一個人不顧羞恥,那時他肯定會遠離功德而增上惡言。

   不論是學佛的人,還是社會上的普通人,都需要具足羞恥心,這也是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美德。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朱熹解釋說:“羞,恥己不善也;惡,憎人之不善也。”所以說,知道自己做得不對,不如法,即應勇于發掘自己的缺點,不隱匿自己的短處,而且感到慚愧,同時也知道他人的作爲是善還是惡,常常贊人之善,厭人之惡,這都是具足羞恥心的表現。這時,你就能正確取舍善惡,所作所爲自然增上善業功德。所以說,知羞恥知慚愧的人一定具有殊勝功德的裝飾。從功德方面講,一個人發菩提心、戒律清淨和精進聞思修等善業都是功德,但都是在具足羞恥的基礎上産生的,也可以說知羞恥本身也是一個大功德。一個初學佛法的人,如果沒有羞恥心,則連起碼的人格都不具足,又怎麼談得上守戒和發心等功德呢?即使他在往昔修得了一些善法功德,若內心深處無廉恥,那些浮泡般的功德很快會被摧毀。未知取舍善惡,行非法之事,自然會受到世人的譴責,惡語的謾罵等。比如一個不知羞恥的人,認識不到叁毒的過患,生貪心時,不論貪戀人還是物,他都會沈浸在貪心迷宮裏,不管多少人議論、唾罵,他都覺察不到。當生起猛烈嗔心時,哪怕百人規勸,他也聽不進去,肯定會造殺人、偷盜等惡業。此時功德會毫不客氣地離開他,只有罪業和惡名伴隨他墮落。

   藏族人對毫無羞恥的人也有一個精妙絕倫的比喻:“人若無羞恥,就像是老狗。”老狗是沒有什麼羞恥之心的,它不以吃大便爲恥,反覺香甜,吃得津津有味。動物無善惡的分別,不知行爲端正與否,而人卻是能思維、有善惡之心的,應該有一個廉恥的執著才好!學佛之人,應經常自我品量,知慚愧,知羞恥,發現不如法的言行,應猛勵發露忏悔才是。

   未托聖者亦善示,詢問賤者反邪說,

   蔑視佛子亦仁慈,敬奉閻王反遭害。

   沒有托付聖人任何事,他也會以善言開示、教導;如果去詢問卑賤的人,…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