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反而會胡言亂語地邪說。雖然蔑視具菩提心的佛子,但他卻照樣仁愛慈悲;如果對閻王恭敬供養則反會遭到違害。
只要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即使沒有人委托、祈請,聖者都會主動地出主意籌辦。比如高僧大德具足殊勝的菩提心,所言所行,任何時候都是爲了衆生的利益。他們自願、自發、自覺地創建佛學院,攝受信徒,講經說法,善導大衆修法積資、放生忏罪等,不需他人托付和祈請。又如一些修持較好的佛門弟子,他們有慈悲心作前導,當道友生病或煩惱痛苦之時,無須別人的托付,即會主動前去探病、護理或盡己所能開導,幫助遭違緣的道友。
如果遇到困難而去詢問那些卑賤的人,卻得不到任何解決的辦法,心血來潮時還會胡言亂語地講些所謂真理的邪論。那些人無德無智,不管世法還是出世法都是一竅不通,委托他們辦事,也是懶懶散散,脫脫拉拉。比如在問路時,人格好的人不僅詳細指點,甚至不顧勞累親自帶路;卑賤的人也許會裝作沒聽到,或者沒有好氣地吐一句“不知道!”甚至來個惡作劇,本應往東指他卻指向西。又如一些人本想尋求解脫善法,不幸碰上了外道邪師,被邪說誤導而落入痛苦的深淵。
雖然有的人輕蔑大乘菩薩或作種種危害,但菩薩卻不會生起絲毫嗔惱之心,反而慈憫這些卑劣無智的罪苦衆生,仍然會盡心盡力地饒益他們。比如佛于因地行菩薩道時,曾化現爲猴子菩薩,它在寂靜的山林爲群猴說法。一天,來了位尋找牛的迷路人,他饑渴難忍,爬到懸崖邊的一棵長滿果實的樹上,摘食鮮果,不小心踩斷了樹枝,跌落到深崖之中。懸崖四壁陡峭,下面是一個深不見底的水潭,那人掉在水中,掙紮著抓住一塊木頭爬上岸邊,但沒有能力攀登峭壁危崖。他絕望地放聲哀嚎,驚動了正在不遠處修行的猴子菩薩,它尋聲趕來,了知情況後說:“我很想救您,但我身單體弱,能否將你背上來,沒有把握。不過我可先試背一塊與你等重的石頭,如果半途出現危險,也傷不到你。”然後,它到淵底用藤條將一大塊石頭捆在背上,慢慢地攀抓石縫和小樹枝條,艱難地向懸崖頂端攀爬。終于,它到了崖頂,稍加休息,又發起猛烈的精進之心,重新到懸崖底部,背上那人,一點一點向上挪動,經過很長的時間才爬到崖頂。
那人獲得新生,激動得熱淚盈眶,對猴子說了許多感謝的話。因疲勞過度猴子有些體力不支,便對那人說:“我要休息一會兒,你幫我放哨,以免猛獸出來危害我們。”那人轉了幾圈,肚中饑餓,很想吃肉。看到沈沈入睡的猴子,頓生歹念:不如吃它的肉,吃不完還能帶回家去。于是他揀起一塊大石頭,照准猴頭砸了下去。因那人膽小如鼠,幹壞事也畏畏縮縮,沒有擊中,僅蹭破了點皮。猴子驚醒過來,一看即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事,那人卻裝模作樣假惺惺地說:“不知哪掉下來的石頭,你傷著沒有?”猴子說:“你好沒羞,恩將仇報,如果不忏悔將來要墮惡趣受苦的。”那人聽了羞愧地低下了頭,。想回家卻找不到走出森林的路,只好又哀求猴子。猴子暗想:此人心行卑劣,靠近他定是凶多吉少。思量再叁仍答應給那人引路,但提出了一個要求:“你必須跟我保持一定的距離。”就這樣,猴子菩薩將那人送出了群山峽谷,臨分手時囑咐說:“我救了你的命,你反起害心,一定要好好忏悔才行呀!……。”此中的猴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它不顧個人安危,精勤地利益衆生,雖受惡人危害,卻仍不退失慈悲之心。
如果對閻王等鬼類和邪魔外道的神靈去恭敬供養,反而會遭到種種危害。古代爐霍有一位國王,死後轉生爲餓鬼道的大魔王,它常常殘害牲畜。當地有些人供奉它,以求人畜的平安,雖然暫時起到一些作用,過不了多久更會變本加厲地作危害。人們屢遭災禍,供奉它也不靈驗,就請具有神通的人觀察或詢問擅于占蔔、打卦的人,所得的回答都是因那惡魔的違害。世間的鬼神護法不能隨便供養,否則總有一天會倒大黴,因爲供養它們就必須天天供,而且供品要潔淨,如果你因事忘記(供養)或供品不清淨等,這類鬼神護法就會發怒對你製裁。相反,出世間的護法神都是佛菩薩的化現,比如格薩爾王以及甯瑪巴的叁大護法神等,不管供養與否,他們都會精勤地護持佛法和修行人。所以應對他們恭敬供養。
一方有利之事情,余方或許會有害,
猶如升出月亮時,盛開睡蓮閉荷花。
對一方有利益的事情,對另一方或許會有些危害,猶如月亮升起的時候,睡蓮會競相盛開,而荷花卻因此而閉斂。
世間上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觀待的,對某方面有利,而對另一方面則會有一定的危害。如古人有言:“有利必有弊。”比如說密法很殊勝,是一個方便、迅捷的法門。對具足信心而且是密乘根機的人傳授密法的確如此,有可能今生獲得成就,如果不能即生成就,那麼在中陰或下一世也能得到解脫。然而如果將密法傳給不具足信心和不持守密乘戒的非法器之人,則是誤人誤己,上師和弟子都會墮入金剛地獄。又如傳授別解脫戒,如果求戒的人懂得戒律的學處,發心持守則利益很大,傳戒師即是交給他一把開啓解脫大門的鑰匙。如果求戒的人不懂得戒律學處,不持戒反破戒毀戒,則傳戒師無異是將一把利刃交給了瘋狂之人,後果不堪設想。求戒人會墮惡趣不說,傳戒師也因此而造了罪業。就佛法和世間法兩方面講,行事都要從大局出發,看有無大的利益和功德,再叁衡量,趨利避害。比如修布施和持戒,一般都講持戒的功德遠遠超勝布施的功德,但經中也說,如果是利益極大的布施,暫時可以舍棄微細戒相(非根本戒)。所以了知上述道理後正確抉擇是很重要的。
在此將利害得失比喻爲月亮升起之時,睡蓮即是得利益的一方,蓮花卻是受害的一方。睡蓮又名邬波羅花,與古代詩人描寫的“夜舒荷”相似。每當皎潔的月亮升起之時,睡蓮馬上就會盛開。在藏文辭藻學中睡蓮被描寫爲“月亮的情人”、“月亮的親友”等。相反,荷花倒成了月亮的冤家,在睡蓮開放的同時,荷花即會悄然閉合,也不知它和月亮之間倒底有什麼仇隙,但這必定是世法的一種規律。
有些造罪雖成事,智者對此怎羨慕,
若造善事成錯過,智者對此不恥笑。
有些造罪業的人雖然也能成辦一些事情,但是智者對此怎麼會産生羨慕之心呢?如果在做善事的過程中犯了錯誤或造成過患,智者對此絕不會恥笑。
智者能掌握辦事的規律和原則,他們事先會考慮周詳,善行則取,惡行則舍。而愚者卻沒有這樣的能力,他們從來都是輕舉妄動,盲幹瞎煉,東插一腳,西伸一手,往往攙雜各種罪業。比如有些人通過說妄語做生意掙到許多錢,還有些人通過殺生積累財富……。象這樣的財富,積累得再多也是不清淨,帶染汙性的。在智者眼裏,這樣的錢財即如糞土一般,肮髒汙穢,對于以上種種邪命取財的事業,智者豈會羨慕?他們認爲依靠造罪業發達、富裕的人不如一貧如洗未造罪業之人。因爲智者所做所爲都是爲利益一切衆生的。反之以損害衆生的利益而獲取財物的事業都是邪命養活,對于這種人,作者在前文已作了細致的觀察和深深的呵斥,所以,智者對此絕不會生起羨慕之心。
如果以慈悲菩提心爲前導,在創辦善事的過程中出現過錯,致使事業不能成功,一般的人定會站在一邊譏笑、指責。智者卻不同,非但不恥笑,反而鼓勵那些發心清淨、行爲也清淨的人不要氣餒,並幫助他重振旗鼓。此處也有“依靠一泥像,叁人得成佛”的公案,說明發清淨心做事則得善果的規律。以前有一個人在路邊看到一尊小泥像,他想:這尊小泥像如果露天放置,很快就會被雨水淋壞。爲了泥像不受損壞,就撿了塊破鞋墊蓋在它上面。又有另一人看到這種情景,認爲肮髒的鞋墊蓋在小泥像上面很不好,于是將鞋墊扔掉了。乍看來蓋鞋墊和扔鞋墊並不是很如法的行爲,甚至都有過失。但他倆和塑泥像的人都以清淨的發心攝持,暫時得到王位等善趣的樂果,究竟播下了解脫的種子,逐漸也已成佛了。又如星宿婆羅門子長期在林中修持梵行,一次他去城中化緣,一婆羅門女對他生起猛烈的貪心,欲絕身亡。星宿婆羅門子生起大慈悲心,舍棄梵行,與她結爲夫妻。表面上看來婆羅門子破梵行是一過失,但他以菩提心攝持救渡了婆羅門女,所以圓滿了四萬劫的資糧。對于這樣的善行,智者怎麼會恥笑呢?
有些收益正收益,有些收益成仇怨,
骒馬懷駒增財富,骒騾懷胎則死亡。
有些人的收益是正當的、真實的收益,而有些人的收益卻會成爲仇敵和怨恨。猶如母馬懷駒能增加財富,母騾如果懷胎則會死亡。
收攬財物,獲取名譽、地位等收益,如果是依靠善業而得,沒有攙雜染汙心,也沒有造下任何罪業,則是真正的收益。比如在國家一些正規的企事業單位就職的人,他們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工作,同時得到相應的報酬——國家所發的工資。有位局長常說:“國家把我養得這麼胖,如果我的本職工作沒幹好,就對不起國家和人民。再者,我應該修持些佛法,因爲得到一個人身不容易。我有兩個願望:一是忠于黨,二是對佛法做貢獻。”又如一些精進修學嚴持戒律的出家人,獲得一些信徒的供養等。以上都稱爲正收益,亦如世人所說:“行得正,走得直,穿清淨衣,吃清淨飯。”
另一些領導幹部或工作人員的收益卻很不清淨,他們貪汙受賄,損公肥私,盡幹些投機倒把的勾當,拿國家的工資,卻以種種不正當的手段謀取私利。爲什麼說不正當的收益反而會演變成仇怨呢?因爲他們在行事的過程中,往往會引誘強迫別人,這樣就播下了別人告發其罪行的種子。俗語說“沒有不透風的牆”,罪業終有一天會暴露無遺,不但會招來他人的輕蔑、非議,而且必定要受國家法律的製裁……。又如偷盜的人,無論其罪行有沒有被人發現,從佛教因果規律講,他們即…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