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30

  ..續本文上一頁已和被盜人結下了怨仇,業果不虛,來世必定要償報。同樣,出家的修行人,如果未清淨持戒,又以邪命養活,講吃講穿,無慚無愧,這樣的修行人邪魔怨鬼定會與他親近。正收益就好比母馬懷了小馬駒,它能給主人帶來更多的財富,而不正當的收益則如母騾子懷孕,非但不能給主人增上財富,反而會帶來損減的過患。因母騾沒有生殖能力,一旦懷胎,母騾與腹中胎兒都只有死路一條,對主人來說則是錢財兩空。而邪命所得之收益與母騾懷胎一樣,最終的結果都是仇怨和痛苦。

   正士難分而易合,劣者易分而難合,

   樹木難砍易生長,木炭易解難相合。

   高尚的正士很難分開而極容易相合,卑劣的人極易分離而很難相合。樹木難以砍伐卻極易生長,而木炭很容易分解卻極難相合。

   正士交友坦誠相待,極易和他人結成良友。他們都是寬宏大量的人,愛心多于怨恨,有著崇高的品格,樂觀、愉快、豁達、忍讓而絕不輕易顯現悲傷、消沈、焦躁、惱怒之態。對朋友的不足之處,以愛心勸慰,述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尊崇。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以及心理上的怨恨。比如高僧大德,心胸寬廣如大海,平等地對待一切衆生,與他們相處極易親近。無論是師徒關系還是道友關系,概括起來都可以稱爲朋友。一旦和高僧大德交上朋友,即如福星高照,終身受益,與他們産生矛盾卻是很難,即使出現一些矛盾彼此也難以分開,只需講明事情的原因,即能和好如初。就算你欲考驗正士的修行而故意把事情鬧大,所謂的矛盾也只能象肥皂泡一樣立即破滅。古人言:“孤掌難鳴。”正士是相當理智的,怎麼可能與你計較,當發現你的錯誤後,觀察你的接受能力,和顔悅色地加以糾正,勉勵你走上正道。

   卑劣之人卻是“小人怨天,人人都嫌”。他們交友往往都是爲了某種利益:金錢、名譽、地位、權勢等。常常用富麗堂皇的語言打扮虛假的友情,因爲他們對人不誠懇,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爲與他相處的人也是僞善、不誠懇。所以他們很難與人相處,更不用說結交朋友了。即使有朋友,也很容易分道揚镳。小小的矛盾,一句不好聽的話,一個不好的臉色,甚至一個誇張的微笑都會促使虛僞友情火山的爆發。他們相互不能理解,在無法調和的情況下必須分手,並且孕育了深深的怨恨。

   柳樹的生命力極強,長成大樹後難以砍伐。即使把它砍倒,樹根仍然會繼續生長,不久便發出新芽,或者將砍下的樹枝插到地裏,也能生長。但木炭與其迥異,稍微受到外部的擠壓或振動,就會散裂破碎。此時卻沒有辦法將裂散的木炭重新組合,即使萬能膠水也粘接不好。然而砍斷的柳樹枝杆重新包合,仍然能生長在一起。

   雖是弱者若謹慎,強者亦難以消滅,

   雖是大者若放逸,亦被弱者所摧毀。

   有些人雖然是弱者,若能謹慎地做事,那麼再高強的人也難以消滅他。有的人雖然是強者,如果放逸不軌,也會被弱者所摧毀。

   如果弱者能精進努力,謹慎不放逸地做事,就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反之,一個強者行爲不端,懶散放逸,卻很容易被弱者摧伏。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都是一個道理,有的國家雖然很小,若政通人和,就不可能被大國所吞並。比如不丹是一個很小的國家,王臣上下都信奉大乘佛法,即甯瑪和噶舉兩派。一九九零年法王仁波切應邀前往不丹弘法,當時的不丹正危機四起,周圍的大國都想吞並它。君臣上下憂心重重,國王求教于法王,法王說:“只要你精勤地護持大乘佛法,再加上如理如法地治理國家,同時常常提高警惕,注意國防,那麼你的國家肯定會興旺發達,人民也會得到幸福。”國王虔誠禮拜,發誓依教奉行。時至今日,不丹未曾遭到毀損,正如法王所言,更加興盛發達。  放逸即是一切衰損、毀滅之因,《二規教言論》說:“孩童沈迷遊戲樂,成年沈迷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爲放逸所迷住。……擁有寶座傘幡等,然而放蕩不羁者,刹那墮入險惡處,如遭魔王鐵鈎牽。”以前有一位聰明能幹的君王,名優陀羨王,統治著一個強盛的國家。後來國王對世間生起厭離心,立子爲王,自己出家並證得了阿羅漢果。其子治國,信用讒佞小人,常時放逸不理朝政。他厭惡僧侶,謗毀佛法,聽信讒言,甚至派人殺害了阿羅漢父親,造了不可思議的罪業。最後業果成熟,王城四面落下鐵門,天上降下土雨,整個都城被土填滿成爲土山。任意胡爲、漸泯人性的暴君在佞臣的誘導下終于走向了徹底的滅亡。

   多財勢力亦增大,耗財勢力亦減弱,

   西瓦意單寶被盜,偷盜之力亦失掉。

   隨著財富的增多,其勢力也會相應地增大,當資財耗盡,其勢力也會隨之削弱。正如西瓦意單的寶貝被別人偷走後,他偷盜的能力也隨之失掉。

   擁有的財富越多,勢力越大,對個人而言即是有錢有勢,對國家而言,則是國富民強。從世間法的角度講,有錢就容易辦事,有錢就必定有勢力。錢和勢力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當財富耗盡的時候,勢力總是保持對財富的忠誠而以身殉職。曾經有一個窮獵人,在幹旱饑荒之年,他將家中僅有的一碗麥飯供養了辟支佛。爾後,他于田間尋找食物的時候,一具屍體撲到他身上,怎麼也甩不掉。帶回家後卻變成一具金像,無論截割哪一部分,都會奇迹般地長還原樣,他搖身一變成爲當地的大富翁。從此他的身位提高了,勢力增大了,左鄰右舍皆對他刮目相看,最後還與國王交上朋友,成爲皇親國戚。

   目前社會上存在著一種扭曲的金錢關系,即是以種種非法手段謀取大量財富,繼而又用這些肮髒的錢財去買個官職。目不識丁、毫無管理才能的人居然也當上了局長、縣長、區長等,但是資財耗盡後,他們的權勢也隨之消失。此時,威望落地,昔日的屬下反倒成了他的上司,再也沒有人恭維他、聽從他的調遣。

   在此用一個故事做比喻,進一步闡明上述道理。從前有一個叫西瓦意單的人,他有件偷東西時不被人發現的寶貝。他依靠這個寶貝偷了許多東西,因此他家越來越富,勢力也越來越大。當地有位婆羅門對西瓦意單的暴富表示懷疑,于是他查看婆羅門教典。教典中講,擁有什麼寶貝的人就會變得越來越有勢力。之後,他把懷疑之事告訴了別人。有些小偷聽到了這件事,就去觀察西瓦意單的行爲,終于發現了他的寶貝,並將其偷走。西瓦意單丟失了寶貝,心裏十分苦惱,其勢力則日益衰減,因爲他什麼也偷不到了。

   依靠寶貝或某種加持力而具有神通勢力的事例很多。色達縣有一位名叫俄博的喇嘛,他出家以前一直擔任約若村的會計。一九八零年,一次奇妙的經曆促使他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當時他被色達境內冬青神山的山神攜走,托他將一寶盒送到青海省班瑪縣境內的唐亞神山。兩地相距幾十公裏,他攜帶寶盒前往唐亞神山,途中他竟能顯現種種神變,十幾米寬的大河一躍而過,身體變得高大無比,縱身一跳,即能騰空十幾米,並停在空中做各種動作。而且還能隱形,他能看到別人,聽其講話,別人卻看不到他。當他把寶盒寄放到樹頂,自己如山一樣寵大的身體即會顯現出來,凡是見到他的人都嚇得魂飛魄散,還以爲見到了魔鬼。最後他抵達目的地,見到唐亞山神與其母親,于是親手將寶盒奉上。這期間花了七天的時間,他未曾吃喝也不覺饑渴、疲憊,反倒認爲是自己有生以來唯一最奇妙舒適的享受。使命完成後,他開始往回趕,那時才覺得饑渴,先前的諸多神變也蕩然無存。漸至家門,聽到陣陣僧衆念經的聲音,詫異之際他被人重重圍住,親朋好友們驚喜交加,七嘴八舌地說:“你突然失蹤大家很擔心,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問了法王如意寶,他老人家說你今天一定會回來。要是你今天不回來,明天就要給你做超度佛事了。”通過這一件事,俄博遣除了對因果輪回的懷疑,對法王生起了猛烈的信心,並于座下出家,如今他仍健在。

   造有福德施舍者,財富如雨而湧來,

   若無福澤唯積財,當思誰人會享受。

   曾經積累過福德而又願意布施的人,他的財富就會象暴雨一樣不斷湧來。如果沒有福澤,只知辛勤積累財富的人,應當思維所積之財由誰來享受?

   往昔行持布施等善法而積累福德的人,如果繼續行善,上供叁寶下施貧衆,那麼他的財富就會象夏天的雨水一樣不斷地湧進,而且無需勤作不求自得。比如給孤獨長者,具足很大的福報,是佛陀座前首屈一指的大施主。他常常對佛和僧衆做廣大、豐盛的供養,同時又布施許多貧衆,但他的財富卻越來越多,怎麼也用不完。有人心生嫉妒,想和他比試財富,卻是望塵莫及。因爲給孤獨施主累世修積善法,成熟廣大的福德因緣,能任運自在地開取世間寶庫,取不之竭,用之不盡,無與倫比。時下也有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他每天念經修法,悠閑自在,沒有做任何違法的事情,卻相當富有。穿的是名貴服裝,住的是豪華別墅,出門有高級轎車代步,渾身上下皆以金銀珠寶裝飾,俨然一副現代帝王的氣派。他慷慨大方,樂善好施,常常對上師叁寶作廣大的供養,盡心盡力地護持佛法,對僧衆作了許多利益的事,耗資甚巨,從無悔心。去拉薩朝聖之時,許多乞丐圍著他,他毫不猶豫地從包裏抽出一疊面額爲十元的鈔票,一一分發……。他的福報的確不可思議,這肯定與他往昔修習善法有直接的關系。

   但是沒有福澤的人,一生勤勤懇懇地努力工作,積蓄一輩子卻也得不到多少財産,更談不上隨心所欲地享樂。貧窮的人往往不懂得自己窮苦的原因,認爲單純的勤勞就能脫貧致富,他們一味地追求財富,哪知財富越追求越遠離,苦惱至極,冥思苦想,希望找出一條致富捷徑。有的人僅在夢裏做了一夜富翁;有的人祈盼天上掉下金子,大發橫財;有的人窮思竭慮地想拉個海外關系而飛黃騰達……。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以上…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