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30

  ..续本文上一页已和被盗人结下了怨仇,业果不虚,来世必定要偿报。同样,出家的修行人,如果未清净持戒,又以邪命养活,讲吃讲穿,无惭无愧,这样的修行人邪魔怨鬼定会与他亲近。正收益就好比母马怀了小马驹,它能给主人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不正当的收益则如母骡子怀孕,非但不能给主人增上财富,反而会带来损减的过患。因母骡没有生殖能力,一旦怀胎,母骡与腹中胎儿都只有死路一条,对主人来说则是钱财两空。而邪命所得之收益与母骡怀胎一样,最终的结果都是仇怨和痛苦。

   正士难分而易合,劣者易分而难合,

   树木难砍易生长,木炭易解难相合。

   高尚的正士很难分开而极容易相合,卑劣的人极易分离而很难相合。树木难以砍伐却极易生长,而木炭很容易分解却极难相合。

   正士交友坦诚相待,极易和他人结成良友。他们都是宽宏大量的人,爱心多于怨恨,有着崇高的品格,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绝不轻易显现悲伤、消沉、焦躁、恼怒之态。对朋友的不足之处,以爱心劝慰,述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听者动心、感佩、尊崇。这样他们之间就不会存在感情上的隔阂、行动上的对立以及心理上的怨恨。比如高僧大德,心胸宽广如大海,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与他们相处极易亲近。无论是师徒关系还是道友关系,概括起来都可以称为朋友。一旦和高僧大德交上朋友,即如福星高照,终身受益,与他们产生矛盾却是很难,即使出现一些矛盾彼此也难以分开,只需讲明事情的原因,即能和好如初。就算你欲考验正士的修行而故意把事情闹大,所谓的矛盾也只能象肥皂泡一样立即破灭。古人言:“孤掌难鸣。”正士是相当理智的,怎么可能与你计较,当发现你的错误后,观察你的接受能力,和颜悦色地加以纠正,勉励你走上正道。

   卑劣之人却是“小人怨天,人人都嫌”。他们交友往往都是为了某种利益:金钱、名誉、地位、权势等。常常用富丽堂皇的语言打扮虚假的友情,因为他们对人不诚恳,总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与他相处的人也是伪善、不诚恳。所以他们很难与人相处,更不用说结交朋友了。即使有朋友,也很容易分道扬镳。小小的矛盾,一句不好听的话,一个不好的脸色,甚至一个夸张的微笑都会促使虚伪友情火山的爆发。他们相互不能理解,在无法调和的情况下必须分手,并且孕育了深深的怨恨。

   柳树的生命力极强,长成大树后难以砍伐。即使把它砍倒,树根仍然会继续生长,不久便发出新芽,或者将砍下的树枝插到地里,也能生长。但木炭与其迥异,稍微受到外部的挤压或振动,就会散裂破碎。此时却没有办法将裂散的木炭重新组合,即使万能胶水也粘接不好。然而砍断的柳树枝杆重新包合,仍然能生长在一起。

   虽是弱者若谨慎,强者亦难以消灭,

   虽是大者若放逸,亦被弱者所摧毁。

   有些人虽然是弱者,若能谨慎地做事,那么再高强的人也难以消灭他。有的人虽然是强者,如果放逸不轨,也会被弱者所摧毁。

   如果弱者能精进努力,谨慎不放逸地做事,就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一个强者行为不端,懒散放逸,却很容易被弱者摧伏。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是一个道理,有的国家虽然很小,若政通人和,就不可能被大国所吞并。比如不丹是一个很小的国家,王臣上下都信奉大乘佛法,即宁玛和噶举两派。一九九零年法王仁波切应邀前往不丹弘法,当时的不丹正危机四起,周围的大国都想吞并它。君臣上下忧心重重,国王求教于法王,法王说:“只要你精勤地护持大乘佛法,再加上如理如法地治理国家,同时常常提高警惕,注意国防,那么你的国家肯定会兴旺发达,人民也会得到幸福。”国王虔诚礼拜,发誓依教奉行。时至今日,不丹未曾遭到毁损,正如法王所言,更加兴盛发达。  放逸即是一切衰损、毁灭之因,《二规教言论》说:“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以前有一位聪明能干的君王,名优陀羡王,统治着一个强盛的国家。后来国王对世间生起厌离心,立子为王,自己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其子治国,信用谗佞小人,常时放逸不理朝政。他厌恶僧侣,谤毁佛法,听信谗言,甚至派人杀害了阿罗汉父亲,造了不可思议的罪业。最后业果成熟,王城四面落下铁门,天上降下土雨,整个都城被土填满成为土山。任意胡为、渐泯人性的暴君在佞臣的诱导下终于走向了彻底的灭亡。

   多财势力亦增大,耗财势力亦减弱,

   西瓦意单宝被盗,偷盗之力亦失掉。

   随着财富的增多,其势力也会相应地增大,当资财耗尽,其势力也会随之削弱。正如西瓦意单的宝贝被别人偷走后,他偷盗的能力也随之失掉。

   拥有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对个人而言即是有钱有势,对国家而言,则是国富民强。从世间法的角度讲,有钱就容易办事,有钱就必定有势力。钱和势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当财富耗尽的时候,势力总是保持对财富的忠诚而以身殉职。曾经有一个穷猎人,在干旱饥荒之年,他将家中仅有的一碗麦饭供养了辟支佛。尔后,他于田间寻找食物的时候,一具尸体扑到他身上,怎么也甩不掉。带回家后却变成一具金像,无论截割哪一部分,都会奇迹般地长还原样,他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的大富翁。从此他的身位提高了,势力增大了,左邻右舍皆对他刮目相看,最后还与国王交上朋友,成为皇亲国戚。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一种扭曲的金钱关系,即是以种种非法手段谋取大量财富,继而又用这些肮脏的钱财去买个官职。目不识丁、毫无管理才能的人居然也当上了局长、县长、区长等,但是资财耗尽后,他们的权势也随之消失。此时,威望落地,昔日的属下反倒成了他的上司,再也没有人恭维他、听从他的调遣。

   在此用一个故事做比喻,进一步阐明上述道理。从前有一个叫西瓦意单的人,他有件偷东西时不被人发现的宝贝。他依靠这个宝贝偷了许多东西,因此他家越来越富,势力也越来越大。当地有位婆罗门对西瓦意单的暴富表示怀疑,于是他查看婆罗门教典。教典中讲,拥有什么宝贝的人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势力。之后,他把怀疑之事告诉了别人。有些小偷听到了这件事,就去观察西瓦意单的行为,终于发现了他的宝贝,并将其偷走。西瓦意单丢失了宝贝,心里十分苦恼,其势力则日益衰减,因为他什么也偷不到了。

   依靠宝贝或某种加持力而具有神通势力的事例很多。色达县有一位名叫俄博的喇嘛,他出家以前一直担任约若村的会计。一九八零年,一次奇妙的经历促使他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当时他被色达境内冬青神山的山神携走,托他将一宝盒送到青海省班玛县境内的唐亚神山。两地相距几十公里,他携带宝盒前往唐亚神山,途中他竟能显现种种神变,十几米宽的大河一跃而过,身体变得高大无比,纵身一跳,即能腾空十几米,并停在空中做各种动作。而且还能隐形,他能看到别人,听其讲话,别人却看不到他。当他把宝盒寄放到树顶,自己如山一样宠大的身体即会显现出来,凡是见到他的人都吓得魂飞魄散,还以为见到了魔鬼。最后他抵达目的地,见到唐亚山神与其母亲,于是亲手将宝盒奉上。这期间花了七天的时间,他未曾吃喝也不觉饥渴、疲惫,反倒认为是自己有生以来唯一最奇妙舒适的享受。使命完成后,他开始往回赶,那时才觉得饥渴,先前的诸多神变也荡然无存。渐至家门,听到阵阵僧众念经的声音,诧异之际他被人重重围住,亲朋好友们惊喜交加,七嘴八舌地说:“你突然失踪大家很担心,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问了法王如意宝,他老人家说你今天一定会回来。要是你今天不回来,明天就要给你做超度佛事了。”通过这一件事,俄博遣除了对因果轮回的怀疑,对法王生起了猛烈的信心,并于座下出家,如今他仍健在。

   造有福德施舍者,财富如雨而涌来,

   若无福泽唯积财,当思谁人会享受。

   曾经积累过福德而又愿意布施的人,他的财富就会象暴雨一样不断涌来。如果没有福泽,只知辛勤积累财富的人,应当思维所积之财由谁来享受?

   往昔行持布施等善法而积累福德的人,如果继续行善,上供三宝下施贫众,那么他的财富就会象夏天的雨水一样不断地涌进,而且无需勤作不求自得。比如给孤独长者,具足很大的福报,是佛陀座前首屈一指的大施主。他常常对佛和僧众做广大、丰盛的供养,同时又布施许多贫众,但他的财富却越来越多,怎么也用不完。有人心生嫉妒,想和他比试财富,却是望尘莫及。因为给孤独施主累世修积善法,成熟广大的福德因缘,能任运自在地开取世间宝库,取不之竭,用之不尽,无与伦比。时下也有一位正信的佛教徒,他每天念经修法,悠闲自在,没有做任何违法的事情,却相当富有。穿的是名贵服装,住的是豪华别墅,出门有高级轿车代步,浑身上下皆以金银珠宝装饰,俨然一副现代帝王的气派。他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常常对上师三宝作广大的供养,尽心尽力地护持佛法,对僧众作了许多利益的事,耗资甚巨,从无悔心。去拉萨朝圣之时,许多乞丐围着他,他毫不犹豫地从包里抽出一叠面额为十元的钞票,一一分发……。他的福报的确不可思议,这肯定与他往昔修习善法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没有福泽的人,一生勤勤恳恳地努力工作,积蓄一辈子却也得不到多少财产,更谈不上随心所欲地享乐。贫穷的人往往不懂得自己穷苦的原因,认为单纯的勤劳就能脱贫致富,他们一味地追求财富,哪知财富越追求越远离,苦恼至极,冥思苦想,希望找出一条致富捷径。有的人仅在梦里做了一夜富翁;有的人祈盼天上掉下金子,大发横财;有的人穷思竭虑地想拉个海外关系而飞黄腾达……。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以上…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