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以爲真,興致勃勃地用金銀珠寶裝扮自己,渾身上下洋溢著珠光寶氣,喜滋滋地和丈夫騎馬上路了。傍晚路經一個山洞,丈夫說:“今晚住在這裏。”于是兩人將馬拴在洞外,生火燒茶。當日還有一個人住在那山洞裏,因洞很深,夫妻倆一點兒也沒發現。夜裏,丈夫起身操起藏刀將熟睡的妻子殺死,割下她的頭發,搜盡其身上的金銀財寶,棄屍河中,騎馬而逃。這一切被躲在山洞深處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卻不敢吭聲。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貪心的丈夫爲了錢財竟狠心殺死自己朝夕相處的妻子,此人毫無夫妻情義,真是禽獸不如之輩。又如《大圓滿前行》中所講樂行王的兒子爲了得到王位、財富,昧著良心殺害了父王,他又有什麼親情之念呢?
只求財富不念親情的愚人,雖然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財富,但同時造下了深重的罪業。他們在現世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親友的唾罵,後世必定會墮地獄,感受各種無法想象的痛苦。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逃脫了法網卻逃不過因果,待到海枯石爛、鬥轉星移,他們也不能出離罪業的苦海。這些人就象老鼠一樣,積累財富的同時也是在積累各種罪業“資糧”,用來購買飛往地獄的特快機票。老鼠原本是小偷的轉世,于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偷盜財物,積累罪業,自己卻享用不了多少。罪惡的愚人和老鼠一樣,都只能赤身裸體轉到中陰下世,而他們的財産,哪怕一針一線也帶不走。實際上,錢財就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所以佛陀說過錢財是毒蛇,不可貪執,修行人當遠離。
惡劣愚者聚會中,有學之士怎受敬?
猶如居住毒蛇處,燈火再亮不發光。
在歹毒愚徒聚會的地方,有學問的智者怎麼會受到恭敬呢?就如衆多毒蛇居住的地方,再亮的燈火也不能發出亮光。
愚者不懂得學問的可貴,對于學者也就自然不會去恭敬。他們的追求、嗜好與學者完全相反,再加上惡劣的本性,非但不會恭敬學者,反而還會加以毀損。這樣的人若是聚集一處,便是同流合汙,在學者面前耀武揚威,狂傲至極。若指望他們對學者稍作恭敬,那便是太陽從西邊出來難得一見的事。即便真的恭敬,也很可能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背地裏不知又要耍什麼花招。曾經有位持銅缽的比丘在林中靜修。一夥強盜得知他出生富貴之家,便以爲銅缽是金缽,于是前去騙取“金缽”,到修行人跟前,他們也合掌跪拜並請求開示。比丘說:“你們一個個酒氣熏天,言行粗魯,要想成爲佛弟子應該……。”話未說完,衆強盜已聽得不耐煩了,其中一人抓住比丘的衣領恨恨地說:“臭和尚,敢教訓我們。”其余的人則四處翻尋“金缽”,得手後便揚長而去。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以上愚人就象毒蛇一樣卑劣惡毒。在毒蛇聚居的地方,再亮的燈火也顯不出光亮來,因爲毒蛇口裏發出的毒氣有很大的汙染能力,燈火光亮也由此黯然失色。如果常常接觸毒蛇的毒氣,動物會慢慢滅絕,植物也會逐漸枯死。它的這種能力和當今的核武器、原子彈一樣,一旦釋放出來,旁邊的衆生自然死亡不說,甚至連草木都生長不起來。古人也說:“毒蛇過,草木枯,壞人過,百姓苦。”可見壞人和毒蛇一樣令人憎惡。
所以,學者在愚者面前是不會受到恭敬的,了知此理也就犯不著和他們計較,應以大悲菩提心慈憫他們,以善根普作回向。
惡業深重悭吝者,有財亦無享受時,
猶如葡萄成熟時,烏鴉經常生嘴瘡。
惡業深重又悭吝無比的愚者,即便擁有豐足的錢財也沒有福報去享受。猶如葡萄成熟的季節,烏鴉的嘴卻經常生瘡而沒有享用葡萄的口福。
愚者以種種惡業積攢錢財,悭吝成性甘當守財奴,往往沒有享受的機會。因累世造業而成爲罪業深重的人,行于罪惡的生財之道,縱然腰纏萬貫,也得不到幸福。他們總會忽生重病,或遭飛來橫禍,或住院耗盡資財,或被人搶掠等遭破財之災,或出車禍受皮肉之苦,終身殘廢乃至性命不保。
曾經有一位從事殺雞殺鴨的專業戶,他日宰數千而不知疲厭,受到親朋好友的誇贊,他便引以爲榮越殺越起勁。逢年過節或重大假日,爲了應付市場批發的需要,他就象機器人一樣,兩眼通紅,不停揮刀割開雞喉,不管有沒有死,便往沸水鍋中一擲。可憐的雞鴨,除了刀割的痛苦之外,還加上沸湯煮泡之苦,真是活生生的殺戮、沸湯地獄!這位“職業殺手”兩年時間便成了暴發富,但他並不滿足于現狀,用賺得的錢添置機器設備,形成屠殺雞鴨的大廠家。新廠落成的第二天,他忽然由一個口才流利、滔滔不絕的青年變成讷讷不暢的半啞之人。接洽生意之時,許多動聽的理由也無法暢所欲言地表達,爲此他常常痛哭,卻仍然執迷不悟。一個月中,經常喊喉嚨痛,飲食困難,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食道癌,回家的途中又出車禍,最後成了植物人。
這樣的人積財如山仍不知滿足,不用說布施供養,就是用在自己身上都舍不得,到頭來落得如此悲慘的境地。更何況後世還要光臨地獄,其苦更是不堪設想。又有一位人事局的局長,托他辦事的人常常給他送些名貴藥材、滋補佳品、高檔服飾等。他每次交給妻子時都說:“這東西很珍貴,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他自己舍不得用不說,連兒子也舍不得給,更別說布施外人了。等他死後,兒女翻箱倒櫃,搜刮他珍藏的“老窖”,能吃的燕窩、人參、熊掌之類都已發黴、變色、腐爛了;新潮的服裝已經過時,高檔的絲綢卻也被小蟲咬得千瘡百孔。真是可悲可歎!他們就象烏鴉一樣,無法享用財富。秋天是葡萄成熟的季節,烏鴉早就對葡萄垂涎叁尺,它們日日期待,好不容易盼來這豐收的時日,卻因業力的顯現嘴生泡瘡,總不見好,只能望著水靈靈的葡萄哀歎。
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會遭殃,
猶如天鵝攜烏龜,終于摔死于地上。
常常依靠他人扶持的人,總有一天會因失去依靠而遭殃,猶如被天鵝攜帶“飛”到空中的烏龜,最終摔死在地上。
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而生存、發達,其美景一定不會長久,終有一天會遭失敗,甚至國破家亡。世間上,有許多人是依靠父母的地位而謀得一官半職,或一些好工作。但做父母的不可能和子女相處一輩子,到時定會撒手西去,更何況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永恒的,怎麼可能成爲這些寄生蟲般子女的永久依靠呢?做父母的也應反省,了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的道理。適者生存,劣者淘汰,這是世間萬物生存的至理名言,只要有真才實學,去到哪裏都能獨創一片藍天;否則,很難有長久的美景。
從前,有兩只天鵝和一只烏龜共同生活在一個悅意的水池裏。一年夏季,天旱地裂,眼看水池即將幹涸,叁個夥伴愁眉不展,急得團團轉。兩只天鵝互相商量說:“我們不能在此等死,應該飛往遠方的湖泊。”而烏龜卻怒容滿面,責罵天鵝無情無義。天鵝說:“我們有翅膀能飛,你不能飛,又有什麼辦法呢?”烏龜靈機一動說:“你倆口銜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間,這樣就能跟你們一起飛行了。”兩只天鵝覺得有理,點頭同意。于是它們用木棒帶著烏龜飛往遠方的湖泊。當飛到一個村莊上空時,被幾個頑童看見,覺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鵝天鵝真聰明,帶著烏龜天上飛……”此時烏龜感到萬分委屈,心想:這個“飛行”的主意是我烏龜想出來的,怎麼會歸功于天鵝呢?雖然心懷不滿,卻不敢張口分辯,只好忍氣吞聲,隨著天鵝繼續飛行。到了另一個村莊上空,又被一群小孩看見,歡蹦亂跳地追著它們邊跳邊喊,稱贊天鵝聰明。烏龜聽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顧一切地張口大喊:“這個聰明的主意是我烏龜想出來的!”隨著喊聲,它飛落直下,“啪”的一聲摔死在地上。
這只烏龜的下場就如同依靠他人生存的人最終遭殃的結局一樣,所以,任何人都應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即如古人所言“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裏沒有貨。”做真正的學者,走自己的路,以上所講的衰損便自然與你無緣。
不辨善惡忘恩惠,稀有談論不生奇,
現量所見亦詢問,膽怯盲從愚者相。
不知辨別善惡,又忘恩負義;對于因果報應等稀有的談論也絲毫不會覺得希奇;親眼目睹的事實也要反複詢問;遇事膽怯逃避,抑或盲目愚從,這些都是愚者之相。
前文已對愚者之相作了細致全面的宣說,在此作者又歸納爲典型的六類,一一展示在我們眼前。
(一)不辨善惡:愚者淺慧少學,不明因果,不辨善惡,往往是黑白顛倒,對善事不願做,對善知識不恭敬不依止;對惡事笑臉相迎,做亦無悔。對待惡人則是一拍即合,親上加親,到頭來是非難辨,罪業遞增,只會變得更蠢、更惡、更痛苦。
(二)忘恩惠:愚者只會記住他對別人的付出,而自己落難時得到的無論大恩小惠,皆抛于腦後。不知恩且不說,即便知恩也不知回報,更有甚者恩將仇報,即是“過河拆橋,上樓撤梯”之人。就象農夫和蛇的故事一樣,農夫救活了凍僵的毒蛇,最後反被蛇咬而中毒身亡。
(叁)稀有談論不生奇:愚者對善惡方面稀奇之事的談論,從來都是無動于衷。當聽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以身施虎等種種事迹時,他們木然而立,既不會贊歎也不會隨喜,更不會發心效仿。再聽到有些人殺父殺母、誹謗上師時,他們仍是不驚訝、不憤怒,就象一個反應遲鈍的人毫無所覺。有者竟以“小聰明”來辨別取舍,聽到聖者的光輝事迹便認爲是愚蠢的行爲;聽到惡人的劣迹,反倒以爲是真正的“英雄”,隨聲咐和,躍躍欲試,也想顯露一下自己“男子漢大丈夫的英雄氣概”。這些醜惡的嘴臉實在叫人惡心。
(四)現量見到也詢問:現量是因明的術語,即知覺及其所得之識,比如眼根所見(知覺)而了知某物的色彩、形狀(識)等。正常人所知中,親眼所見的事物即現量見…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