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格言宝藏论释(上)▪P22

  ..续本文上一页信以为真,兴致勃勃地用金银珠宝装扮自己,浑身上下洋溢着珠光宝气,喜滋滋地和丈夫骑马上路了。傍晚路经一个山洞,丈夫说:“今晚住在这里。”于是两人将马拴在洞外,生火烧茶。当日还有一个人住在那山洞里,因洞很深,夫妻俩一点儿也没发现。夜里,丈夫起身操起藏刀将熟睡的妻子杀死,割下她的头发,搜尽其身上的金银财宝,弃尸河中,骑马而逃。这一切被躲在山洞深处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却不敢吭声。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贪心的丈夫为了钱财竟狠心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妻子,此人毫无夫妻情义,真是禽兽不如之辈。又如《大圆满前行》中所讲乐行王的儿子为了得到王位、财富,昧着良心杀害了父王,他又有什么亲情之念呢?

   只求财富不念亲情的愚人,虽然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财富,但同时造下了深重的罪业。他们在现世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亲友的唾骂,后世必定会堕地狱,感受各种无法想象的痛苦。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逃脱了法网却逃不过因果,待到海枯石烂、斗转星移,他们也不能出离罪业的苦海。这些人就象老鼠一样,积累财富的同时也是在积累各种罪业“资粮”,用来购买飞往地狱的特快机票。老鼠原本是小偷的转世,于一生中辛辛苦苦地偷盗财物,积累罪业,自己却享用不了多少。罪恶的愚人和老鼠一样,都只能赤身裸体转到中阴下世,而他们的财产,哪怕一针一线也带不走。实际上,钱财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所以佛陀说过钱财是毒蛇,不可贪执,修行人当远离。

   恶劣愚者聚会中,有学之士怎受敬?

   犹如居住毒蛇处,灯火再亮不发光。

   在歹毒愚徒聚会的地方,有学问的智者怎么会受到恭敬呢?就如众多毒蛇居住的地方,再亮的灯火也不能发出亮光。

   愚者不懂得学问的可贵,对于学者也就自然不会去恭敬。他们的追求、嗜好与学者完全相反,再加上恶劣的本性,非但不会恭敬学者,反而还会加以毁损。这样的人若是聚集一处,便是同流合污,在学者面前耀武扬威,狂傲至极。若指望他们对学者稍作恭敬,那便是太阳从西边出来难得一见的事。即便真的恭敬,也很可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背地里不知又要耍什么花招。曾经有位持铜钵的比丘在林中静修。一伙强盗得知他出生富贵之家,便以为铜钵是金钵,于是前去骗取“金钵”,到修行人跟前,他们也合掌跪拜并请求开示。比丘说:“你们一个个酒气熏天,言行粗鲁,要想成为佛弟子应该……。”话未说完,众强盗已听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人抓住比丘的衣领恨恨地说:“臭和尚,敢教训我们。”其余的人则四处翻寻“金钵”,得手后便扬长而去。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以上愚人就象毒蛇一样卑劣恶毒。在毒蛇聚居的地方,再亮的灯火也显不出光亮来,因为毒蛇口里发出的毒气有很大的污染能力,灯火光亮也由此黯然失色。如果常常接触毒蛇的毒气,动物会慢慢灭绝,植物也会逐渐枯死。它的这种能力和当今的核武器、原子弹一样,一旦释放出来,旁边的众生自然死亡不说,甚至连草木都生长不起来。古人也说:“毒蛇过,草木枯,坏人过,百姓苦。”可见坏人和毒蛇一样令人憎恶。

   所以,学者在愚者面前是不会受到恭敬的,了知此理也就犯不着和他们计较,应以大悲菩提心慈悯他们,以善根普作回向。

   恶业深重悭吝者,有财亦无享受时,

   犹如葡萄成熟时,乌鸦经常生嘴疮。

   恶业深重又悭吝无比的愚者,即便拥有丰足的钱财也没有福报去享受。犹如葡萄成熟的季节,乌鸦的嘴却经常生疮而没有享用葡萄的口福。

   愚者以种种恶业积攒钱财,悭吝成性甘当守财奴,往往没有享受的机会。因累世造业而成为罪业深重的人,行于罪恶的生财之道,纵然腰缠万贯,也得不到幸福。他们总会忽生重病,或遭飞来横祸,或住院耗尽资财,或被人抢掠等遭破财之灾,或出车祸受皮肉之苦,终身残废乃至性命不保。

   曾经有一位从事杀鸡杀鸭的专业户,他日宰数千而不知疲厌,受到亲朋好友的夸赞,他便引以为荣越杀越起劲。逢年过节或重大假日,为了应付市场批发的需要,他就象机器人一样,两眼通红,不停挥刀割开鸡喉,不管有没有死,便往沸水锅中一掷。可怜的鸡鸭,除了刀割的痛苦之外,还加上沸汤煮泡之苦,真是活生生的杀戮、沸汤地狱!这位“职业杀手”两年时间便成了暴发富,但他并不满足于现状,用赚得的钱添置机器设备,形成屠杀鸡鸭的大厂家。新厂落成的第二天,他忽然由一个口才流利、滔滔不绝的青年变成讷讷不畅的半哑之人。接洽生意之时,许多动听的理由也无法畅所欲言地表达,为此他常常痛哭,却仍然执迷不悟。一个月中,经常喊喉咙痛,饮食困难,去医院检查才发现是食道癌,回家的途中又出车祸,最后成了植物人。

   这样的人积财如山仍不知满足,不用说布施供养,就是用在自己身上都舍不得,到头来落得如此悲惨的境地。更何况后世还要光临地狱,其苦更是不堪设想。又有一位人事局的局长,托他办事的人常常给他送些名贵药材、滋补佳品、高档服饰等。他每次交给妻子时都说:“这东西很珍贵,你一定要好好保管。”他自己舍不得用不说,连儿子也舍不得给,更别说布施外人了。等他死后,儿女翻箱倒柜,搜刮他珍藏的“老窖”,能吃的燕窝、人参、熊掌之类都已发霉、变色、腐烂了;新潮的服装已经过时,高档的丝绸却也被小虫咬得千疮百孔。真是可悲可叹!他们就象乌鸦一样,无法享用财富。秋天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乌鸦早就对葡萄垂涎三尺,它们日日期待,好不容易盼来这丰收的时日,却因业力的显现嘴生泡疮,总不见好,只能望着水灵灵的葡萄哀叹。

   常依他人扶持者,一旦此人会遭殃,

   犹如天鹅携乌龟,终于摔死于地上。

   常常依靠他人扶持的人,总有一天会因失去依靠而遭殃,犹如被天鹅携带“飞”到空中的乌龟,最终摔死在地上。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常常依靠他人的扶持而生存、发达,其美景一定不会长久,终有一天会遭失败,甚至国破家亡。世间上,有许多人是依靠父母的地位而谋得一官半职,或一些好工作。但做父母的不可能和子女相处一辈子,到时定会撒手西去,更何况父母的地位也不是永恒的,怎么可能成为这些寄生虫般子女的永久依靠呢?做父母的也应反省,了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的道理。适者生存,劣者淘汰,这是世间万物生存的至理名言,只要有真才实学,去到哪里都能独创一片蓝天;否则,很难有长久的美景。

   从前,有两只天鹅和一只乌龟共同生活在一个悦意的水池里。一年夏季,天旱地裂,眼看水池即将干涸,三个伙伴愁眉不展,急得团团转。两只天鹅互相商量说:“我们不能在此等死,应该飞往远方的湖泊。”而乌龟却怒容满面,责骂天鹅无情无义。天鹅说:“我们有翅膀能飞,你不能飞,又有什么办法呢?”乌龟灵机一动说:“你俩口衔木棒各居一端,我口含木棒中间,这样就能跟你们一起飞行了。”两只天鹅觉得有理,点头同意。于是它们用木棒带着乌龟飞往远方的湖泊。当飞到一个村庄上空时,被几个顽童看见,觉得非常有趣,便拍手大喊:“天鹅天鹅真聪明,带着乌龟天上飞……”此时乌龟感到万分委屈,心想:这个“飞行”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怎么会归功于天鹅呢?虽然心怀不满,却不敢张口分辩,只好忍气吞声,随着天鹅继续飞行。到了另一个村庄上空,又被一群小孩看见,欢蹦乱跳地追着它们边跳边喊,称赞天鹅聪明。乌龟听了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不顾一切地张口大喊:“这个聪明的主意是我乌龟想出来的!”随着喊声,它飞落直下,“啪”的一声摔死在地上。

   这只乌龟的下场就如同依靠他人生存的人最终遭殃的结局一样,所以,任何人都应自立自主,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即如古人所言“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里没有货。”做真正的学者,走自己的路,以上所讲的衰损便自然与你无缘。

   不辨善恶忘恩惠,稀有谈论不生奇,

   现量所见亦询问,胆怯盲从愚者相。

   不知辨别善恶,又忘恩负义;对于因果报应等稀有的谈论也丝毫不会觉得希奇;亲眼目睹的事实也要反复询问;遇事胆怯逃避,抑或盲目愚从,这些都是愚者之相。

   前文已对愚者之相作了细致全面的宣说,在此作者又归纳为典型的六类,一一展示在我们眼前。

   (一)不辨善恶:愚者浅慧少学,不明因果,不辨善恶,往往是黑白颠倒,对善事不愿做,对善知识不恭敬不依止;对恶事笑脸相迎,做亦无悔。对待恶人则是一拍即合,亲上加亲,到头来是非难辨,罪业递增,只会变得更蠢、更恶、更痛苦。

   (二)忘恩惠:愚者只会记住他对别人的付出,而自己落难时得到的无论大恩小惠,皆抛于脑后。不知恩且不说,即便知恩也不知回报,更有甚者恩将仇报,即是“过河拆桥,上楼撤梯”之人。就象农夫和蛇的故事一样,农夫救活了冻僵的毒蛇,最后反被蛇咬而中毒身亡。

   (三)稀有谈论不生奇:愚者对善恶方面稀奇之事的谈论,从来都是无动于衷。当听到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以身施虎等种种事迹时,他们木然而立,既不会赞叹也不会随喜,更不会发心效仿。再听到有些人杀父杀母、诽谤上师时,他们仍是不惊讶、不愤怒,就象一个反应迟钝的人毫无所觉。有者竟以“小聪明”来辨别取舍,听到圣者的光辉事迹便认为是愚蠢的行为;听到恶人的劣迹,反倒以为是真正的“英雄”,随声咐和,跃跃欲试,也想显露一下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气概”。这些丑恶的嘴脸实在叫人恶心。

   (四)现量见到也询问:现量是因明的术语,即知觉及其所得之识,比如眼根所见(知觉)而了知某物的色彩、形状(识)等。正常人所知中,亲眼所见的事物即现量见…

《格言宝藏论释(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颂略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