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18

  ..續本文上一頁

   講這個道理並不是要教人如何複仇,而是告誡人們:爲人處事,應具足穩重的性情,不可喜怒于形色。看看那些事業有成的偉人,在事業遭衰損時,毫不氣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默默地用功、精進;當事業成功之時,不驕不傲,繼續努力以期更上一層樓。再如修證圓滿的高僧大德,他們對待好事不曾喜樂,對待逆緣也不曾憂憤,常人始終無法了知他的內心世界,總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所以,我們也應該堅穩如理地行持一切善法。

   愚者唯受積財苦,始終不得積財樂,

   又複尋求看守財,悭吝積財如老鼠。

   愚者唯一承受的是積累財産所帶來的痛苦,自始至終都得不到積累財産的快樂,對于反複尋求財産而只知看守的人,悭吝積財就象老鼠一樣。

   智者唯一重視的是法寶,而愚者卻對財産特別重視,追求、積攢錢財是愚者生存的唯一目的。他們的一生充滿了艱辛和痛苦,卻未曾得到因財産增多而帶來的快樂。初時他們白手起家,象揀芝麻一樣辛勤地積累財産;其間得到一些財産,又擔心他人掠奪破壞,不得不采用各種手段防範保護,同時又渴望得到更多的財富;最後財産被兒孫繼承或被他人掠奪等,自己卻在永無止息的追求、欲望中含恨而死。正所謂“人爲財死,鳥爲食亡”。

   愚者在積累財産的過程中,舍不得吃穿,唯恐財産消耗殆盡,一心鑽進錢眼裏,被財産束縛而成爲財産的奴隸。比如一些牧民,他們擁有成百上千的牛羊,如果兌換人民幣,起碼也有幾萬或幾十萬。但他們卻穿得破爛,吃得簡單,住在四面吹風的牛毛帳篷裏,其中也只有幾樣少得可憐的家當。一旦有錢他們也絕不用于改善生活,而是迫不急待地去買些價值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珊瑚挂在身上,來炫耀家有萬貫。又如馬來西亞的一位商人,他起初製定了要積攢五萬元的奮鬥目標,後又計劃十萬,足十萬之數後,又謀籌五十萬,進而貪圖一百萬……未等美夢成真,他卻一命嗚呼。可謂“人心節節高于天,越是錢多越貪求”。他的兒子對此深有感觸:父親一生辛勞,卻未享受一天的好日子。後來他的兒子深信佛法,從不以積累錢財爲生活目的,一有錢就供養叁寶,或用于學修佛法等生活所需。

   那些想方設法積蓄錢財的人就象老鼠一樣,老鼠偷竊、儲存許多吃的東西,把得到的食物藏到許多地方,並且隨藏隨忘,自己享受不到多少。老鼠具有小偷的習性,那些爲積累財富而以偷盜爲生的賊人,下世往往會轉生成老鼠。

   貪執財産的人死後,中陰很難度脫。二十多年前,一位叫讓洛的藏族人,家中牛羊成群,糧食堆積成山。當他臨終之時,一直叨念“我的青稞、我的牦牛……”死時,鼻歪眼斜,兩手抓空,好象要抓住他的財産。幾年以後,有位具足神通的人說:“他太貪財,中陰時一直在倉庫裏看管財産,後來墮入惡趣。”于是人們給他誦經、印經旗等做了許多佛事,他才從惡趣得到解脫。據說有一位老喇嘛,把信衆供養的銀子藏在牆縫裏,他死後變成一只蜘蛛看護著他的銀子。人們常常聽到牆角發出窸窣的聲響,便請直慶仁波切觀察。仁波切說:“老喇嘛執著心太大,轉生成了蜘蛛。”當人們把牆拆毀後,果然發現許多銀子,其間有個多腳的蜘蛛正來回爬動。

   通過以上的事例,修行人應引以爲誡,切不可貪執財物。尤其在臨終時,一定要放棄對人或物的執著,否則別說從輪回中解脫,就算往生善趣也很困難。

   學者處于愚者前,不如耍猴之高貴,

   耍猴之人得食財,學者空手而行也。

   處在愚者跟前的學者遠遠不如耍猴子的人高貴,耍猴子的人能博取愚者的歡心得到許多財産和食物,學者卻什麼也得不到,總是空手往返而行。

   清淨戒律的比丘、知識淵博的學者,乃至斷證圓滿的高僧大德,如果來到不知取舍的愚人面前,非但得不到重視,連最起碼的恭敬也得不到,更不用說供養了。甚至遭到輕蔑、譏毀和種種挖苦,說他們是“不懂得生活、享樂的書呆子;消極避世,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在世俗人眼裏,高尚人士顯得一文不值,遠遠不如耍猴賣藝的人高貴。耍猴的人一出現,他們便聚集觀看,眉開眼笑地大呼精彩,並報以熱烈的掌聲,摸兜掏錢,傾囊以贈。這些人的生活庸庸碌碌萬般無聊,只好尋找種種刺激作爲消遣。他們心胸狹窄,學識淺薄,即便學者不厭其煩地賜教,他們也覺得索然無味,或是習慣于放蕩行爲而不願受約束,或覺言深難解又不願顯露自己的愚癡,幹脆加以誹謗,以顯示自己不同于學者的能力。

   同樣,還有些學佛的人,追求神通,希望得到授記而一舉成名。對于嚴持戒律、德行內隱、不示神通的大德常常是不屑一顧,不聞不問。他們認爲顯示神通以及給弟子授記的上師才是真正的成就者,今天皈依,明天就能開悟,後天就該爲衆生作“福田”而廣納供養。現在的社會一切都顛倒了,那些顯示“神通”廣爲弟子“授記”的“活佛”,口口聲聲以“普渡衆生”爲己任,實際卻欺诳哄騙:“你是觀音菩薩的化身,你是益西措嘉空行母的轉世……。”蜂擁而至的信衆聽到授記個個喜上眉梢,爭先恐後地慷慨解囊,大興供養。這些盲目崇信的人從不反省,眼見他人被騙,自己仍然心甘情願地繼續上當。相反,當真語、實語的高僧大德應機說法,傳講發菩提心、開示走向解脫的甚深法義和竅訣時,他們卻不以爲然,不會覺得殊勝,也就更談不上恭敬供養了。這種醜惡的世態,真讓人啼笑皆非。

   無有學問之士衆,特別嫉恨有學者,

   冬天雪域長莊稼,諸人視爲不祥兆。

   不學無術的淺薄之士,特別嫉妒、嗔恨有學問的智者,就象在冬天的雪域生長莊稼,那麼人們一定會認爲是不吉祥的征兆。

   沒有聞思修和戒定慧的功德,而且懶惰放逸、業障深重的人,他們在待人處事方面最大的特征即是妒賢嫉能,不容有學之士並存,挖空心思製造違緣,甚至給學者加上某種過失,大肆誹謗。在他們眼裏,學者即如冬天雪地裏長出的莊稼一樣不吉祥。西藏雪域,冬天氣溫下降到零下叁十多度,滴水成冰,別說生長莊稼,即使青草也尋不到一根,如果一反常態地生長茂盛的莊稼,人們一定會驚恐萬狀,認爲出現了違背常理的不祥之兆。同樣,在遍滿大地的愚人中,若出現了一位智者,愚人一定會以他爲不祥之人。但是學者擁有淵博的學識、崇高的品格,無論愚者怎樣嫉妒、陷害也危及不到他們,相反去到任何地方,都會受到善男信女的歡迎,仍然可以繼續弘法利生的事業。比如大譯師貝若紮那,當他從印度求學榮歸西藏的時候,受到藏王的尊崇,因此引來卑劣大臣的嫉妒、迫害,最後不得不離開西藏前往嘉絨地區。他一邊修法一邊教化衆生,顯示不可思議的諸多神變,于神山的岩石上留下了許多身印、手印和腳印。又如六世DL倉央嘉措,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後來卻被嫉恨他的人趕出了西藏。他潛行匿迹,在蒙古和五臺山等地弘法,利益了許多有情。

   在漢地也有許多高僧大德被卑劣小人以各種手段陷害、驅逐,但是聖者有深厚的福報和善神的護持,別人越是陷害,他的事業、聲譽越廣大。在隋朝時,揚州白塔寺曾出現這樣一則公案。白塔寺有一位名叫道契的人,容貌醜陋無比,言談、性情粗俗鄙僻,雖居于寂靜道場,卻不求正法,淺識少慧。當時寺中住著一位叫德鄰的出家人,精通叁藏,勤修戒定慧叁學。他謙善祥和,深受世人敬信,而譽望隆重。道契看在眼中,恨在心裏,嫉妒之心日益彌盛,遂開始誹謗,以奸計謀害。德鄰逆來順受,反而對道契宣講正法,誘導令生慈悲仁義之心。道契不知悔改,給德鄰妄加種種罪名,誣告于地方官劉義處。劉義聽信讒言,判處德鄰還俗。幾天以後,四大天神降臨道契房中,各帶衆多將領,其中一天神怒目而視:“我是毗沙門,你殘害善人,罪不可赦。”然後命鬼卒將道契倒提出屋。寺內僧人及周圍百姓聽到哀號之聲都前去觀看,只見道契倒立懸空,離地數尺,頭手下垂,七竅流血,冉冉升空,仿佛有人提攜。到大街上時忽然墮地,氣絕複蘇,喃喃幾句便一命嗚呼了。地方官目睹這一慘境,痛悔不已,立即恭請德鄰回寺度化有情。

   因此,做爲修行人一定要精勤聞思,努力提高自己的學識,切不可嫉恨賢良,但求念念清淨,使嫉妒這一惡毒的火坑化爲芬芳的蓮池。

   有些學習邪道者,經常輕毀好學士,

   如同某些島嶼上,無瘿當爲殘肢者。

   有些學習歪門邪道的人,經常輕視、譏毀好學之士,如同在某些島嶼上,竟然把沒有瘿瘤的人當作殘廢人。

   佛陀創立佛教以後,應衆生的不同根機而派生出了很多傳承體系,如南傳、北傳、藏傳,每一體系又各有分支,但各宗各派的宗旨都是一樣,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最終的目的都是引導衆生離苦得樂,圓證無上佛果。除了佛教以外的宗派,所宣說的都是不了義的教法,甚至有些純粹是邪教。 時下不少人崇信魔力、鬼通等邪道,還利用鬼通作些傷天害理的卑劣勾當。他們大多心存邪見,卻認爲自己信仰的是無上正道,輕易地诋毀佛法,看到品德清廉的高僧大德也隨意妄加誹謗,甚至殘害。比如崇尚殺生的外道派,他們認爲殺生越多福報越大,要是得知某人在一生中未曾殺害過一個生命就會認爲這個人沒有福報,也沒有積累資糧枉活了一世。如果有人殺害一個高僧大德,便被尊崇爲最有福報的人。他們不斷殺生,以殺生爲榮,毫不知恥。同時也對戒殺放生視一切衆生如父母的佛教百般刁難,甚至揚言要消滅佛法。這些輕毀誹謗好學者的邪教徒衆,實在是善惡不分,顛倒是非的可憐蟲。他們真象在某些島嶼上生活的畸形人。據說某些海島上的人都長著瘿瘤而且有惡形的疤痕,但他們卻以此爲美,視爲崇尚。當他們見到不具瘿瘤的正常人時,仿佛見到了畸形的怪人,大呼小叫地辱罵其爲肢體不全的殘疾人。釋迦牟尼佛在經中講…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