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時,不嗔不怒,和顔悅色地贊其功德,善巧方便地指示過患;而于一些信心、見解較穩固的弟子則稍有過錯便厲聲怒喝。有時弟子做了很大功德之事,上師反倒立現不悅之色,甚至無故責罵,實際是爲了遣除弟子的慢心,妙哉!妙哉!
老狗微笑的樣子很難想像,只有祈禱作者爲我們指示,在現實生活中老狗的微笑是難得一見的事。也許老狗搖頭擺尾,用舌舔撫主人以及口中發出陣陣似是而非的歡悅聲就是老狗的微笑吧!以此外部特征,人們就會對老狗的欣喜與否一目了然。它微笑之時便將內心的欣喜和盤托出,此時對人絕無惡意。而閻王的心思恰如智者一樣深沈,他輕易不露笑容,一旦微笑便要殺害衆生。雖然難以形象地描述閻王的微笑,但通過經論的介紹可以了知閻羅王總是在這種讓人不加提防的微笑中奪走衆生的性命。
最勝財物即施舍,最勝安樂心舒暢,
最勝裝飾聞正法,最勝之友誠實者。
最殊勝的財物即是施舍,最勝妙的安樂便是心情舒暢,最上妙的裝飾是聽聞正法,最好的朋友則是誠實可靠的人。
世間的一切受用和財富都是由布施而來的。貧者由施能成爲富者,富者又將資財受用輾轉布施,以此將會擁有更多的財富,同時因施而令衆生滿足歡喜,自己也能圓滿布施度。這是真語、實語、不妄語的量士夫釋迦佛陀所宣說的真理。因布施的對境以及發心的不同,其果報成熟的時間和所積累的功德也有差別,有的今生即能感受善報,有的尚待來生。前文亦多次提到布施的功德,布施是盜賊偷不去,官宦王臣皆不能掠奪的財富,故爲最殊勝而永恒的財富。《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品說:“我觀業道衆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又說:“若遇最下貧窮乃至癃殘喑啞,聾癡無目,如是種種不完具者,……欲布施時,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軟言慰喻……百千生中,常得七寶具足,何況衣食受用。”如此殊勝且一本萬利的“買賣”,明理的衆生何樂而不爲呢?只有布施才能使財富具有真實的意義,有布施心且常行布施的人方堪稱世上最富裕的人。
整個世界上最殊勝的安樂就是使自己的心得到舒暢。龍猛菩薩說:“心是一切諸法的根本。”釋迦牟尼佛也是爲了調伏衆生之心而傳講了八萬四千法門,一切痛苦都來源于我們不堪忍之心。然而使心舒暢非指爲所欲爲、放蕩不羁的狂亂行爲,而是指調伏了被叁毒或五毒煩惱束縛的心之後所得到的自在。如言:“舍棄忿怒,滅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縛,不執著心和物,無一物者,苦惱不相隨。”又言:“心既會騙人,人應常觀己心,時降伏之。”若心未得調伏,那麼你縱然擁有叁界的地位和財富,以心不滿足故永遠痛苦。古人言:“知足者常樂。”心調伏得舒暢之人自是知足者,故所得安樂便是最殊勝的。爲此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宣講了完整的修心、調心的殊勝竅訣。無始以來,衆生輾轉于執著的苦海中,心不堪忍,故應依善知識的教言讓疲勞痛苦的心性得到休息。心安靜下來以後再以正行修法觀察心的本性,上根利智之人則立即能證悟並獲得究竟的大安樂。
對于修行人來說最殊勝的裝飾品是什麼呢?那即是聽聞正法。真正的聽聞是指對一部法不間斷地聽圓滿,而且聞法不能僅滿足于一次或兩次。當然,若受種種局限僅能聽聞佛法一天也有很大的功德,在《涅槃經》和《妙法蓮花經》等經典中對聞法的功德也有如是宣說。一般的修行人,只有通過聽聞正法才能生起正知正見,然後擁有正確取舍善惡的眼目,這樣就能超凡入聖,所以聽聞正法既能莊嚴自身又能莊嚴世間,堪爲最勝裝飾品。在佛教團體中,若人孜孜不倦地聞思修行,同參道友們都會覺得此人了不起,這自然也就成了殊勝的裝飾品。
人類不能缺少朋友,正如印度詩人普希金所言:“不論是多情的詩句、漂亮的文章,還是閑暇的歡樂,什麼都不能代替無比親密的友情。”然而朋友有多種:愛你的、恨你的、誠實的、虛僞的……其中最殊勝的朋友則是正直誠實的人。一位社會名人曾說:“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只有最老實的人才能經得起時間和社會的考驗。”老實即是不自欺欺人,做事腳踏實地,不占便宜,既不做作,也不虛僞。對于誠實的朋友,你可以傾述你的憂愁、歡悅、恐懼、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壓在你心上的事情。而且誠實的朋友常常甘冒不諱,敢于當面談論你的錯誤,這樣的朋友才是最可貴的知己,所以交友須觀察,當擇忠誠厚道之人爲友。
誰人不爲財所苦?誰人永時住安閑?
一切安樂及痛苦,如同冬夏而循環。
世間諸人,有誰能不爲錢財所苦惱?又有誰能永遠安住于閑暇福樂之中?應知一切安樂與痛苦就象冬季與夏季的交替一樣循環不失。
除了證悟空性的聖者和一些不貪執錢財的人,世間人又有哪一個不愛財?古人言:“錢是人之膽,財是富之苗。”沒錢的人苦苦追求,有錢的人死死把守,其間都充滿了痛苦與煩惱。龍猛菩薩說過:財富是一切痛苦的禍根。智者視錢財如糞土,愚者卻視錢如命根。無福之人,爲了今生圓滿受用和財富,雖然辛勤勞作,殚思極慮,頂多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並且恒受諸苦。有的人求財不得反而積勞成疾危及生命;有的遭怨敵破壞反淪爲乞丐等。少見得到財富之人因財産增多而快樂,但見積財與守財的痛苦。如言:“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阮囊何事堪羞澀,富有恒沙是佛陀。”所以修行人應斷除對世間錢財的執著而追求聖者七財(即信、戒、施、淨聞、慚、愧、正慧)。
若談及永時安閑之人,則非佛門中的高僧大德莫屬。他們舍棄世間八法,于寂靜山林中,修身養性,以禅悅爲食,絲毫不爲惡緣、煩惱痛苦所動,永遠安住于大安樂的光明中。世俗中人雖轉生善趣幸獲珍寶人生,然世事皆具無常的本性,絕難找到一位永時處于安閑、幸福中的凡人。爲人者注定要感受叁大痛苦以及八支分苦,尤其是變苦,無論何人于眼下擁有的片刻安樂瞬間也將變成難忍的痛苦。如一富翁居于豪華的殿宇中享用佳肴美馔,自覺安閑、富樂,餐後卻因腸胃不適,腹痛如絞而痛苦哀嚎;又如幸福美滿的家園慘遭怨敵禍害,房屋失火,財産被奪,妻離子散等;再者高官厚祿之人常爲爭權奪利而勞苦,無有安閑;貧民乞丐爲饑寒所迫尋求衣食四處奔波無有安閑,還常受人欺辱、打罵,故無安樂……
人世間的安樂與痛苦就象冬天與夏天的交替一樣不斷地循環流轉。前一刹那覺得安樂,心情舒暢,後一刹那突遇違緣,于是痛苦萬狀,當覺得這個痛苦斬不斷揮不去而絕望之時,又遇順緣,生機四起,再一次獲得安樂。故言:“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但畢竟是苦多樂少,而大多數的安樂皆是建立在痛苦的毒樹上,終將感受更大的痛苦。英國一位文學家說:“一寸快樂,一尺痛苦。”意即一寸的快樂之中蘊藏著一尺的痛苦,抑或以一尺的痛苦方能換得一寸的安樂。佛陀言:“叁界如火宅,無有毫許樂,衆生顛倒故,苦性許爲樂,此樂非實有,如空花浮泡。”了知苦樂無定之理,修行人則不應貪執。
弱者僅提強者名,他人亦會守護彼,
如人唯說指鬘名,衆多邪魔保護之。
卑微弱小的人僅僅提起高強者的名號,也會得到他人護佑。如有一人只說到指鬘的名號,便得到衆多邪魔的保護。
一個軟弱無能的人,不用說真正依靠強者的保護,哪怕只提一下強者的名號,其他的人非但不敢妄加損害,反而會用各種方法來保護利益此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衆多弱者依此方法遣除了暫時的違緣,轉危爲安且成就所願。比如釋迦佛陀爲叁界導師,其德威威,洪名浩蕩。許多如嬰兒學步般的初機弟子,常時持誦佛的名號則鬼神不能害,諸天善神皆護佑。此外亦可誦上師本尊名號或四皈依偈。華智仁波切的著作《大圓滿前行》和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中都有依念四皈依遣除魔害的記載。
指鬘即央掘摩羅,又名無惱,是佛陀時代波斯匿王輔政大臣的兒子。其身材魁梧,力大無比,一個人能與一千人對敵抗衡,跳躍起來可以抓住空中的飛禽,奔跑起來快過奔馳的駿馬。父親將他送到國中一位知識淵博的婆羅門處學習。他精勤努力,不多時,各種學問都普遍而深入地精通了,深得師長的器重和同門道友的敬慕。就連婆羅門之妻也對他心生愛慕,不能忘懷。一次趁婆羅門及衆弟子應邀外出講學叁個月之機,師母巧言留下了他料理事務。待時機成熟,師母情欲難熬便濃裝豔抹,擺出妩媚的姿態勾引他。但無惱正義凜然,嚴辭回絕,誓死不從。師母惱羞成怒,暗自算計。叁月期滿,婆羅門將歸,其妻則撕破衣服,抓傷面容,于己身撲滿泥土塵埃,神情憔悴地躺在地上。婆羅門進屋見妻子這副模樣,急忙詢問情由,答言:“自你走後,那寶貝徒弟無惱經常欺辱我,是他害我如此。”婆羅門憤恨難當,畏于無惱自力及家族勢力的強盛,不敢公開懲治,于是謀設一計。一日見到無惱,他假裝感激:“這些日子多虧你料理家務,我想傳一神秘的法術報答你。七天內,你若能殺千人,以千只指頭穿成指鬘作爲裝飾就能成就梵天王的果位。”說完將一利刃插于地,並念咒語促行。無惱被惡咒迷惑,若醉若狂,逢人便殺,如獅搏兔,劍到指落。國中衆人,奔走藏匿,不敢外出。第七日,無惱撿點手指,已得九百九十九枚,尚差一指,遍尋不見人蹤,心中焦躁。其母可憐他七日未曾進食,欲派人送食,衆人驚懼不敢接這差事。無奈其母只好親自送食,無惱心智模糊,見母欲殺,以湊指數。此時佛陀化作比丘來到他跟前,他便舍母追佛,誰知竭盡全力也追趕不上。佛即現出真身教化:“汝從邪師,傷生害命,造無邊罪,豈能妄想成道?”無惱蓦然醒悟,擲刀一旁,五體投地,愧悔不已,後隨佛出家,永離邪網,證羅漢果。當時,國中衆人一聽到指鬘的名號便聞…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