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以慧護自己,怨敵雖多亦無奈,
如吾仗那婆羅門,彼子一人摧敵衆。
聰明的人能依靠智慧來保護自己,雖然有許多怨敵來危害,卻也無可奈何,如同吾仗那國的婆羅門子,憑他一人之力安渡群險,摧伏了所有的怨敵。
智慧是人類精神領域中的瑰寶,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但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複生機,猶如雨水澆灌的土地。如是以智慧武裝起來的人是不可戰勝的,任何時候,面對任何強暴的怨敵,他都能運用智慧武器巧妙地懲治、摧毀敵人。即使敵人率領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前來攻擊,只要擁有智慧,哪怕僅僅一個人也能輕而易舉地將他們製服。而敵人卻如何也傷害不到智者,因爲智者有一件百邪不侵的“防彈衣”,總會使自己處在最安全的位置上。
從前,在吾仗那國有一位婆羅門子,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他們的家境非常貧寒,只有一頭山羊,村裏人都鄙視、欺辱他們,其中有個盜賊尤爲猖狂。婆羅門子忍不下這口氣,于是准備懲治這個惡人。首先,他借了很多財寶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然後請盜賊來做客。盜賊看到財寶,貪心大起,一邊吃飯一邊打主意如何竊爲己有。夜晚,盜賊潛入婆羅門子家,剛下手就被藏于暗處的婆羅門子抓住,並揚言要將他交給國王處治。盜賊非常害怕,主動交出五百個金幣做罰金,請求饒恕。婆羅門子已達到目的,就把他放走了。
此後,婆羅門子認識到家鄉人的心機險惡,准備和母親一起遷居他鄉。當經過一位曾經欺負他們的財主家門前時,婆羅門子心生一計。他把羊牽到樹林裏,用樹葉把所有的金幣包起來讓羊吞到肚子裏,然後到財主家請求借宿。首先財主不肯答應,正要回屋時,瞟見婆羅門子手中牽的羊肚子特別大,就問是什麼原因。婆羅門子告訴他:“這是如意寶羊,能夠隨意賜予財物,所以和俗羊不同。”說罷就以木杖敲打羊的肚子,羊就從口中吐出了幾塊金幣。財主見此,深信不疑,願意用一萬個金幣買下這頭寶羊。婆羅門子假裝不肯,經財主再叁請求,才勉強同意賣給他。于是交錢授羊,雙方皆大歡喜。
婆羅門子得到金幣以後也不留宿,即刻離去。財主也怕他呆的時間過長會將寶羊討回,故未挽留。婆羅門子走後,財主迫不急待地敲打羊肚讓羊吐寶。哪知羊吐出幾百塊金幣之後,再也沒有金幣可吐了。財主十分焦急,用盡渾身解數也無濟于事。最後,這頭“寶羊”被折磨得忍無可忍,拼命沖出大門,飛也似地跑掉了。
再說婆羅門子和母親一路奔波,來到鹿野苑。婆羅門子爲了找水進入森林,不料遇到“人熊”,無奈只得和人熊大戰,身上的金幣落得滿地都是。他和人熊打鬥了很長時間都不分勝負,便各自倚在樹上休息。這時,當地的暴君獨自遊玩來到林中,見婆羅門子氣喘噓噓地靠在樹上,就問他原由。因婆羅門母子也曾受過這個惡王的欺淩和刑罰,所以就騙他說:“我在這裏修“財神本尊”,得到了悉地,本尊賜予我很多黃金。”國王一看,喲!果不其然,在遠處站著一個怪物,可能就是“財神本尊”吧!它面前遍滿了金幣,肯定是本尊所賜。國王生起貪心,請求婆羅門子傳他“本尊修法”。婆羅門子哪裏肯傳,百般推诿。後來國王願意將身上價值連城的珍寶連同駿馬一起供養,婆羅門子才勉強答應。他說:“算了,就讓你討一次便宜吧!不過,這個法只能一個人修,你等我走了以後,就到本尊面前五體投地地禮拜,然後請求本尊賜予悉地,這樣,你就可以擁有如多聞天子般的財富了。”說完婆羅門子拿起珍寶,跨上駿馬帶著母親遠走高飛了。
婆羅門子雖然身單勢孤,但卻以智慧打擊了那些仗勢欺人的邪惡勢力。智者深謀遠慮,能以殊勝的智慧來保護自己的身心,即便怨敵衆多,誹謗如雲,他也能以善巧方便轉危爲安。所以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愚者爭吵哄鬧時,智者設法使之靜,
如水渾濁不清時,澄清寶珠能清之。
愚者于小事爭吵鬧事而亂成一團時,只有智者才能以善巧方便讓他們安靜下來。比如水渾濁不清的時候,只有澄清寶珠能使它清瑩明澈。
智者與衆不同的智慧力能解決各種棘手的問題。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因一些小小的摩擦而生起是非爭端時,一般的人對這些束手無策,只有智者才能理智地予以平息。或化幹戈爲玉帛;或調停爭端,求同存異;或在事端未爆發前,即消于萌芽狀態。這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歡喜的局面也只有智者才能承辦。比如在藏地,家族與家族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經常發生一些糾紛乃至于戰爭,這種情況只有高僧大德才能勸阻、調解。因爲藏地全民信奉佛法,而這些大德又是具悲智于一身,修證圓滿的聖者,深得百姓敬仰、愛戴,所以一經調解,再剛強的藏民也會畢恭畢敬地伏首聽令;再大的仇恨也能冰消瓦解。這樣的智者正如《二規教言論》所講:“語言莊重如仙人,衆所信任具歡喜,性情穩重如珍寶,降臨自他之所欲。”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切切不可讓那些耍小聰明又沒有德行的假智者來處理任何紛爭。因爲他們這些人本身即是煩惱粗重,沒有辨別取舍的能力,即便遇到一些小麻煩也是糾纏不清,又怎能善決大是大非呢?
澄清寶珠是一種如意寶珠,在人類福深德厚之時方顯現于世,它有澄清濁水的能力。夏季,暴風驟雨之後,山石傾瀉,泥沙飛流,諸江之水渾濁不堪,此時若將澄清寶珠放置其間,霎時便令河水清澈見底。同樣,真正的智者即如澄清寶珠一樣具有神奇的功用,能平息爭吵打鬥的惡濁場面,調伏粗暴之人。
智者無論再計窮,絕不邁步愚者道,
猶如燕子雖口渴,絕不吸飲落地水。
即便智者身處逆境、計窮力竭,也絕不會邁步愚人苟且偷生的道路。比如燕子,無論怎樣口渴,也絕不會吸吮落在地面的髒水。
品行高尚的智者縱遇命難也不會喪失自己堅定的信念,更不會步愚者後塵。所以,患難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才能顯示出非凡的氣節,浩劫來臨的時候,也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抗爭。在那衆所周知的苦難歲月裏,造反派們企圖讓一位老喇嘛放棄自己的信仰而誹謗叁寶,否則便以肉體折磨相要挾。老喇嘛卻平淡地說:“我的身體已經布施給你們了,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但是要我舍棄叁寶,那是萬萬不可能的!”造反派們氣急敗壞,聲嘶力竭地咆哮:“你不怕死?”老喇嘛依舊坦然地回答:“即便是死,我也絕不會舍棄上師叁寶。”就這樣,老喇嘛被折磨死了。這正如作家海明威所講:“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在佛教曆史中,還有著許許多多爲信仰而獻身的光輝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淚下。
據《法句譬喻經》中所載:有兩位新學比丘行腳前往祗園精舍拜見佛陀。時逢大旱,水泉枯竭,當他們經過荒無人煙的曠野時饑渴難當、步履艱難,曆盡周折方于一口枯泉中發現了一點生蟲的水。其中一位比丘喜出望外,迫不急待地將水捧到嘴邊,卻被另一位比丘攔住,勸言:“水中有蟲,我們不能喝。”那位比丘說:“還是保命重要,我們是專程來拜見佛陀的呀!”“喝這有蟲的水就會違背佛的教誡,那麼拜見佛陀又有什麼用呢?”二人各執己見,爲了保命之人不聽勸阻飲水後繼續趕路。另一位雖然渴死荒野,但因持戒的功德轉生于忉利天。成爲天人後感知佛的恩德,立即手持香花瞬間來到佛陀面前,頂禮供養,爾後那位飲水的比丘才匆匆趕到。
古印度中部曾經有一位胡塗的國王,他竟然重用一個漁夫來作國家的大臣。這位漁夫大臣種姓極其惡劣,篡國弑君,自己當了國王,緊接著又驅擯先王的兩個王子流落他鄉。這一系列惡劣的行爲,使得臣民上下怨聲載道。漁夫王又命令一位前朝的元老給自己當大臣,而這位元老品性高潔,甯死不屈。漁夫王無計可施,只好假心假意地暫時將他釋放。隨後元老大臣就逃離本國,曆盡艱辛終于尋到兩位王子。他們共謀大計,發奮圖強,最終消滅了漁夫王,這也說明高風亮節的正士是不會和愚者同流合汙的。
燕子又名喜雨雀或等雨雀,生性高潔,它們飲用的水都是清淨而甘美的。降雨之時,它們便會張開嘴仰望虛空,直接享用老天賜予的甘露,雨過天晴之時,地上雖淤積著雨水,但它們絕不會去喝。因落地之水穢濁至極,若飲用會有害于它們的健康,故無論怎樣口渴它們也不會去喝落地的雨水。可見燕子尚有堅貞不屈的美德,我等爲人且具智慧,在絕望之險境怎能經不住考驗呢?
智者雖然被人騙,亦不入迷諸事業,
含生螞蟻雖無眼,較與有眼者更快。
即便智者被他人謀害诓騙,但對各種事業從原則上仍是不昧因果取舍的。螞蟻雖然沒有眼睛,但比其它有眼的含生跑得更快。
剛正不阿之智者常以己心度他腹,思善擇善,即使有時中人奸計而身陷危谷,但于大的事情上卻能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做自己該做的事,絕不含糊。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大譯師貝洛紮那,因笨波教徒的排擠而遠走嘉姆察瓦絨(馬爾康地區),譯師先後被當地的國王投入青蛙、蛇四壁遊走的洞穴以及虱子、臭蟲不計其數的洞窟數日。聖者對此未受絲毫損傷,而是以超凡的行爲于苦厄的環境中唱起道歌,因而感化了國王和他的臣民皈依佛門。從此大譯師于當地廣弘顯密教法,使那裏成了行持白業的佛國。
智者就算被別人謀害而遭遇各種危難,但他也能巧設方便以計脫險。從前,印度有一位非常富裕的婆羅門,家裏有一口如意寶池。一天,婆羅門准備宴請國王,卻被他那才思聰穎的女兒勸阻:“國王貪心猛烈,如果請到家中,一定會引出禍端。”老婆羅門心意已定,照請不誤。國王見到他家的如意寶池,頓時生起貪心,他命令大臣前去警告婆羅門:“限期內獻出寶池,否則嚴懲不貸。”這消息好比晴天霹雳,令婆羅門驚…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