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57

  ..續本文上一頁佛和僧衆。由此功德,使他享受九十一劫的福報,每一世都無勤地得到許多金銀財寶,值釋迦牟尼佛出世時仍然享用著同樣的福報。他無私地供養叁寶,因歡喜佛的教法便立志出家修道,最終獲證阿羅漢果位。由此看來,若依自己前世的福報成辦一切事業就不再需要依靠其它的助緣。如同太陽升空,放射燦爛的光芒,自然能遣除一切黑暗。

   無福無德之人僅僅依靠自己的勞動、百般的精進,那麼再勤奮也不容易辦成事,付出十倍的努力卻得不到一份的收獲。看到別人做某項生意賺了大錢,自己也急于撈一把,但因無福,非但賺不了錢,反而盡蝕其本。見鄰居發家致富、升官晉爵而眼紅至極,拉關系、找門路,卻是四處碰壁,無人提拔。雖然夜以繼日地積累財産,但還是吃不好,穿不暖。學問也是如此,有些人因往昔未植善根,所以今生無論怎樣努力,對于攀登的學業高峰總是顯得遙遙無期。當然他于此生勤學也肯定有功德,待此善根成熟之時,善果將是巨大的。如果脫離了福德,僅僅是靠精勤努力來成辦事業,就如同油燈發出的光亮一般,需要油、燈芯等外緣,而且還要有人去點燃它。即便點燃,若遇風等違緣也將面臨熄滅的危險,要讓它繼續發光除暗必須小心護持。盡管如此精勤,油燈發出的光亮仍然極其微弱,所照明的範圍也極其有限。

   在此,作者並不是要抹殺勤奮,而主要是爲了強調福德的重要性。華智仁波切曾說:一個火星般的渺小福德,卻遠勝于今生如山嶽一樣廣大的勤奮。所以謀事在人,成事在福,欲求諸事圓滿成辦者,當下即應勤修善法積累福德。

   倘若依止高尚士,劣者亦會得高位,

   如同藤蔓依大樹,一直盤繞于樹頂。

   如若依止高尚的偉人,低劣的人也會榮升高位。如同柔弱的藤蔓依附著參天大樹,可以一直盤繞著爬到大樹的頂端。

   高尚之士是指地位崇高、品學兼優之人或是具足法相的大德高僧。劣者則指人品學識相比高士大打折扣、地位能力極其一般的卑賤之人。但若此類劣者尋得一個很殊勝的依靠處,也能平步青雲,發號施令于衆人之中。現在社會上依靠後臺而出人頭第者爲數不少,作爲高尚人士的家屬、親戚朋友等不管有無學問和能力,都能得到好工作和地位。劣者若攀上皇親國戚,那更是遙遙直上,立王封侯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者也不無可能。俗語“一人當官全家受祿”,又言“一人得勢,雞犬升天”,講的都是這個道理。總之,凡是與高一層次的人沾親帶故者,只要抓牢這靠山就能越走越高。然而世上某些沒有“臂膀”的人縱然才學廣博,能力超群卻也難得高位。比如當今的大學生、研究生等,雖然擁有很高的學曆,但卻不一定能得崇高的地位,有者甚至連一個象樣的工作也找不到。

   藤蔓中有黃藤、紫藤、白藤等多種。此處指的是白藤,即一種常綠植物,莖細長,柔軟而堅韌,俗稱“藤子”。倘若沒有依靠處,它就只能伏在地面而永無登高遠望的機會。但若僥幸生在一棵大樹的身旁,它就能發揮特長,依附大樹的枝幹拼命地向上竄,一直爬到樹頂,有的甚至比大樹還高出一頭。其實,藤蔓的“底子”薄,能力虛弱,它能發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完全取決于依靠處。樹高它就高,哪怕樹有幾層樓的高度,它也會逐漸旋轉盤繞,最後跻身于“上層”社會之中,傲然挺立。這便和許多卑劣之人依于高尚志士所得的地位、榮耀一般。  誠然,本頌表面上的意義並不值得推廣。卑劣者就象藤蔓一樣沒有真實的本領,如是仰仗他勢發達的人往往爲世人所鄙棄,但這必定也是一種福報因緣所致,並且也有弱者勇猛精進的一面。所以看待問題不能太過偏激,在清淨發心的基礎上而應博采各家之長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同樣的道理,初學佛法的人若依止有德的高僧,也能得到綠蔭蔽護而茁壯地成長,迅速穩健地獲得善士智者之位。

   有學之士雖有過,愛學之人尚依止,

   如同雨水雖害屋,世間之人令生喜。

   有學問的人雖然有一些過失,但是愛學問的人還是會親近依止他。如同雨水雖對房屋有危害,世間諸人仍然對它生起歡喜之心。

   按常理來說沒有人願意依止有過失的人,作者在前文也多次告誡人們應舍棄有過失之人而依止有功德的正士,同時也說除佛陀外世上無完人,故應依止功德大于過失的人。當一個有學之士犯了錯誤或某些行爲不如法的時候,大多數的人皆偏著心眼兒,僅見其過不見其德。但是一些愛好學問的人卻將目光置于學者的學問和功德之上,不計較其微小的過失。再說智者求取學問皆能采衆之長處以彌補己之不足,學就要學別人的優點,否則便失去了學習的意義。真正有智慧而又酷愛學問的人,懂得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即使遇到有某方面顯現不如法的大學者或大善知識,他也會躬身依止,故而能有益自身學問和修行的增上。

   比如錫金的月希堪布,精通顯密教法,故以學識淵博而著名。後來他應邀前往不丹爲國王傳法,期間舍戒還俗娶了一位不丹女子爲妻,從此許多弟子棄他遠去,失去恭敬。他在不丹住了一段時間又遷往印度。當時印度境內能夠傳授密法的人寥若晨星,甚至赫赫有名的南卓高級佛學院也難覓具相的密法上師。月希堪布抵達印度後,希求密法的人則蜂擁而至,懇切真誠地祈求他施以密法甘露。于是月希堪布重登法座爲衆多信徒灌頂並傳授甚深的密法竅訣。很快人們對他的贊譽響徹了整個佛教界,在印度、美國、臺灣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他的傳承弟子。雖然這位堪布在別解脫律儀方面顯現稍有不端,但他相續中對密法甚深的體悟與宣講的竅訣卻如純金一般珍貴難得。他的弟子們都說聞法後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加持和感應。其度化衆生的事業盛況空前,據說在國外除了貝洛法王以外,月希堪布就是甯瑪巴大德中比較出名的一位。而他身邊的那位曾被衆人稱爲妖魔的不丹女子,如今則被人們尊爲空行母了。所以智慧高深、學識淵博而且人格賢良的人,縱然有些過患,仍然會引來好學之人恭敬和依止。

   比如在多雨的夏季,狂風暴雨時時侵襲大地,雨水嘩嘩地暢流。連綿不斷的雨水會導致許多房屋漏水,使主人心懷憂愁,但是大多數的人還是樂于雨露的滋潤。莊稼經過雨水的澆灌會長得更茂盛,爲此農夫心意滿足,心情舒暢。除此之外,大雨能沖洗塵埃,清潔空氣,驅逐夏日的窒悶等。所以雨水雖有一些害處,但衆生卻離不開它。在幹旱的地方不是有許多人正在爲“及時雨”而作祈禱嗎?同樣,稍有過失的大學者也會如是受到人們的尊重。

   若無學問憑裝束,智者不能生歡喜,

   如同駿馬不奔馳,雖美亦爲無價值。

   若人沒有學問只憑裝束打扮,則不能令智者生起歡喜之心。如同駿馬,若不擅于奔馳,雖然美豔絕倫也沒有什麼價值。

   沒有學問的人總喜歡外在華美的裝束。他們以爲這樣能彌補心靈的空虛。比如缺乏內在修養的女郎整日尋思裝扮自己,她們關心的是最新潮的服飾、發型,冥思苦想如何使自己成爲最時髦的“摩登女郎”,這就是她們人生的追求。而智者可能評價一朵花或一只蝴蝶的美麗,但對于人卻要觀其靈魂深處有無智慧的火花閃爍。不學無術的人,無論衣飾多麼考究,模樣多麼俊秀,這些愚者欣賞的“良好”資本,智者不會産生絲毫的興趣,他所歡喜的是學問和才能。因爲外貌只能徒耀一時,而內在的美--賢善的人品、豐富的學識方能百世不殒。大文豪雨果說:“假如沒有內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善的。”所以智者喜聞樂見的是學識這一永恒的妙裝束。佛陀常說:人的身體肮髒汙穢,九孔常流不淨,對此臭皮囊百般裝飾則與嘔瓶塗香水無異,故智者不應對此生貪愛。無學問之人大多愚笨卑劣,有些人除了身體不淨,其靈魂深處還伏藏著惡心,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垃圾”,比之屍陀林中腐壞的屍體還要醜惡千萬倍。

   其實一個人的美以及是否受人尊重,不在于外表的裝束,關鍵在于有無學問。衣著普通的學者往往比容貌出衆的愚者更受人喜愛和尊敬。比如布頓仁波切,他沒有華美的裝束,容顔比一般的人也要醜陋一些,但在他身邊卻聚集著無以計數的弟子。又如嘎多堪布,幾十年如一日地穿著破爛的僧服,常時坐在低矮的土房前用黃泥製做小泥塔,而且他從不洗臉,更不懂得裝飾打扮自己。但他精通甚深密法,許多活佛、堪布都甘願投其門下,追隨其後。再如《西藏生死書》的作者索甲仁波切也是衣著普通的大學者,使他成名的正是其淵博的學識。

   比如相馬也不能只看其儀態與毛色,只有健步如飛、腳力持久的馬才是好馬。僅僅是外觀出衆的馬,如身材修長、毛色美觀等皆算不上好馬,即使它儀態萬千、風情萬種,猶如雍容華貴的婦人一般,也沒有什麼價值,僅能供人觀賞一時。現代的“伯樂”買馬之時,首先要騎馬跑一跑,如果是擅于奔馳的駿馬,那麼主人不管索價多少都有人願意支付。

   愚者當中富翁多,猛獸群中有英雄,

   世上學者正士中,能出格言極罕見。

   在愚人當中往往會出現許多富翁,于猛獸群中也常常可以見到英雄,然而世上的學者和正士之中,能宣說格言的人卻極其罕見。

   富翁大多沒有淵博的學問,他們坐享往昔善業的福報,本著金錢第一的觀念,淪爲愚者還不自知。另一些劣識惡慧的人本不具福報,但卻貪欲熾盛,昧著因果牟取不義之財,縱然富比龍王,卻是以罪惡做基石,此類人也是地道的愚者。略作觀察便會發現許多富翁在學問面前都是“稍遜風騷”,甚至是文盲。比如有些藏族人雖有萬貫家産,但卻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以前有位國王,他和手下的婆羅門大臣各有一子。婆羅門將兒子送去參拜名師,求學各種知識和技藝。而國王溺愛太子舍不得與之分離,就沒有送王子去讀書。國王想:我的兒子必定是國王,沒有學問也不要緊。後來太子成了沒有學問的國王,而婆羅門的兒子卻…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