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36

  ..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任何人都要努力使自己具足善良美好的心靈,缺乏賢善品性者,佛法也難以將其教化。

   狡者僞裝老實人,一旦他會引誘人,

   無恥之人賣驢肉,先用獸尾讓人看。

   狡詐的人起初會僞裝老實人,一旦機緣成熟,他就會引誘欺騙別人。正如一個厚顔無恥的人,賣的是驢肉,卻先拿野獸的尾巴給人看。

   心地險惡的狡詐者,往往面善心惡,行騙之前總會裝出一副忠誠、和善、老實的樣子,做什麼事都是既相合佛法又不違反世間法律規則的模樣。背地裏卻圖謀不軌,見縫插針,想方設法鑽空子、找機會。一旦得勢或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就開始實施陰謀詭計,引誘、欺騙、傷害別人以達目的。以前有個國王領地遼闊,牛羊奴隸無數,妻妾成群,財富有如多聞天子。他無子嗣,只有一對眉清目秀如花似玉的女兒,一個叫金花,一個叫銀花。國王視兩女兒如掌上明珠,疼愛至極,並爲她們派了個貼身女傭名辛達瑪。女傭容貌一般,心地歹毒,但表面上卻裝出溫順和藹的樣子,盡心伺候兩位公主以博得主人的歡心。金花銀花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將辛達瑪視若姐妹,常常一同遊玩戲耍。天長日久,女傭摸透了兩位公主的脾氣,認爲她倆傻氣老實。于是暗自盤算:我若將她倆害死,國王這份家産豈不是垂手可得。主意已定,她更加盡心地伺候兩位公主,同時找機會接近國王夫婦,端茶送水,噓寒問暖大獻殷勤。她首先巧設計謀使大公主投水自盡,隨後冒充二公主銀花嫁到另一國王家。此時女傭反仆爲主,百般虐待銀花公主,令其放牧牛羊,打柴做飯等。最後辛達瑪的詭計被丈夫識破,遂活埋斃命,狡猾的人雖逞一時之威,而終究不會有好下場。

   曾經有個毫無廉恥的人在街上出售驢肉,因爲驢肉有一股騷味,人們都不喜歡,所以一直賣不出去。這個狡猾的人爲了盡快賣掉驢肉,便去找了條野獸的尾巴挂在驢肉旁邊,鼓吹此野獸肉營養豐富,其味上佳,存貨不多,欲購從速……很快驢肉被搶購一空。這個故事和“挂羊頭,賣狗肉”的性質是一樣的。目前商場上一些狡猾的商人也是如此,他們在僞劣産品上標注名牌商標,詐宣是進口原裝、國內名牌、出口轉內銷等。當消費者使用産品時,就立刻會咬牙切齒地詛罵。如是等等,不一而足。

   以前藏地的佛教徒紛紛結伴前往漢地朝拜五臺山。當地的飯店老板雖然知道藏人不吃馬肉,但爲了賺錢,就把牛頭挂在馬肉旁邊,把馬肉當牛肉賣。當時許多藏人吃了馬肉,最後看到馬蹄才發現原來店主是在“挂牛頭,賣馬肉”。又有些奸詐的俗人見出家人常得許多供養,就馬上將腦殼剃光,穿上僧裝,跑到經濟發達而虔信佛法的地區趕經忏、做佛事。他們以“短期出家”爲業,謀取信衆的供養和恭敬,待到名利雙收之後,便脫下工作服——僧裝,換上筆挺的西裝,打道回府。如是諸多狡猾者惡劣、卑鄙至極,必定會遺臭萬年。

   有些寡廉鮮恥者,以他財物裝門面,

   如同友衣當座墊,以表對客之尊敬。

   有些寡廉鮮恥之人,總是以他人的財物給自己裝門面。如同一些無羞的人將朋友的衣服拿來當座墊請客人落座,用此方法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無慚無愧的人自己不具足財物,卻強裝大富人家,將他人的財物當成自己的布施給別人,以表示慷慨大方,或供養上師以顯自己信心深厚。如是不掏分文,借花獻佛,便撐足了門面。社會上有些人在請客送禮、走親訪友時,借來高檔商品、時髦服裝以顯闊氣,有的爲了不使自己顯得寒酸,只好忍痛割愛,“打腫臉充胖子”,將自己積攢的血汗錢拿去買高級禮品,門面倒是充足了,但回到家又會因買的禮品花錢太多而心痛得哀聲歎氣。

   還有些人把叁寶的財物當作自己的東西隨便送人:“這個送給你,啊沒事,我說了算。”說得簡單輕松,仿佛他一個人就能代表叁寶,而事實並非如此。佛經中講,叁寶是殊勝的福田,僅以微薄的供養就能獲得巨大的善根,若私自挪用、盜用、隨意轉贈叁寶的財物,哪怕一針一線也終將墮入地獄,受獄火燒灼。《百業經》中即講述了許多此類公案。

   如今以他人財物裝己門面的寡廉鮮恥之人非常多。比如有些人在請客的時候,把朋友的衣服鋪在座位上,請客人在上面安坐,以此表示對客人無比的恭敬之心。當然,客人也會覺得此人“真夠意思,對我如此看重。”這些無慚愧之人既沒有損害自己的利益,同時又得到別人的稱贊,他自然還會對這類事情樂此不疲。這在正直的人看來會覺得可恥,若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盡可拿自己的衣服去當座墊,而用朋友之衣來充門面實不應理。所以,不管做什麼事情,自己有能力就盡力去作,沒有能力就不要輕舉妄動,切不可違背世間道德和佛教因果。

   本來稍無羞恥者,醜事亦是當光榮,

   甘存地方諸王族,擂鼓慶賀殺父者。

   本來沒有一點羞恥的人,把醜事也要拿來當光榮炫耀。好比甘存地方的王族將殺父之人視如英雄而爲其擂鼓慶賀。

   “醜事”藏文原頌爲“醜語”,指醜惡的言論,比如誹謗金剛上師及佛法僧叁寶,或大談邪見以及宣傳自己所做的種種惡劣之事等。而“醜事”範圍更廣,且包括了醜語。又如偷盜本是值得羞恥的行爲,但小偷和強盜們總是宣揚自己偷盜的技術是如何高超、手法是怎樣娴熟、僞裝是多麼善巧、所得是如何豐厚等。他們不以爲恥反以爲榮,並由此而感到自豪,盡力炫耀、交流和推廣。有些人不學佛法,也不遵守世間法規,這本是一種醜惡的現象,他們卻自以爲灑脫、自在。還有些人在誹謗上師叁寶時,顯得口才出衆,喋喋不休。這本是業障深重的表現,但有的人卻隨聲附和,對此醜事大加贊賞,認爲他們能言善辯,說得有“理”。而智者對此等行爲只能悲愍、同情,並如不淨糞一般舍棄遠離。

   在甘存地方,世代相傳一種惡劣的習俗。王族中,若王子將父王殺死,王族衆人就要擂鼓慶賀,然後把他送上國王的寶座。以前,當地有位國王因公事常處異國。他有二子,小王子大部分時間和母親在一起。小王子八歲之時,一次問母親:“我什麼時候才能當國王呢?”母親回答:“你可能沒有機會當國王,因爲你父王健在,就算父王過世,也該由你王兄繼位。你現在若能殺死父王就可以登上王位,這是曆代延續的風俗。”小王子聽後,爲王心切,決心弑殺父王。他准備了一把鋒利無比的短劍暗藏于身,等待時機。一次國王回國小住,小王子撲到父王身上撒嬌,問候辛勞。父親自然不會對兒子心存戒備,于是小王子趁機抽出寶劍,砍斷了父王的脖子。消息很快在王族中傳遍了,人人都稱他爲英雄,並敲鑼打鼓慶賀這個殺死國王的良辰吉日,然後把他擁上了國王的寶座。在藏地也有個惡劣的習俗:兩人打架,獲勝的一方,衆人會對其贊不絕口:“哦,他很了不起,用刀子捅了對方幾刀,確實是個英雄……。”好勇鬥狠的惡劣風氣由此蔓延不絕。真誠祈盼上師叁寶賜予加持,令衆生改掉顛倒的惡劣習氣,使娑婆化爲清淨祥和的淨土。

   愚者雖作有利事,有些亦成大禍根,

   如同雛鵲拔母羽,尚自以爲報母恩。

   愚笨的人雖然想作一些有利益的事,但有的卻會變成巨大的禍根。如同幼小的喜鵲拔掉母親的羽毛,還自以爲是報答了母親的恩德。

   有的人雖然發心純善想做一些好事,利益衆生、弘揚佛法等,但因缺少取舍的智慧,不明何事當作、何事不當作、怎樣作會有好效果,結果非但無益反會成爲禍害的根源。以前有一個大富翁,身邊的人都想討他歡心,對他畢恭畢敬。富翁每次吐痰的時候,左右侍者爭先恐後地搶著用腳把痰蹋掉。有個蠢人從來就沒有找著機會蹋痰,他冥思苦想:“如果等痰吐到地上,全被別人爭著蹋掉了,看來只有在富翁想吐的時候搶先去蹋。”于是他“看准”時機,當富翁正想咳嗽吐痰時,便擡起腳踏在富翁的嘴上,結果嘴唇被踏破、牙齒也踏斷了。富翁大發雷庭,狠狠地懲治了他。做任何事情都要合乎時宜,明辨取舍,否則,強設功力愚昧妄動,只會弄巧成拙。又如某些佛弟子對其上師有很大的信心,確實想贊頌上師的功德,使更多的人生信得利。但他們面對聽衆,不觀察,不取舍,走到哪兒說到哪兒,見人就說,而且添油加醋,不切實際地胡言亂語,以致有些聽者當下生懷疑、起邪見。有些人當時相信,但後來發現上師不具足這樣或那樣的功德,便立刻退失信心,生起邪見,甚至加以誹謗。若此人又把邪見到處宣揚就會讓更多的人受損,如此“利益衆生”無疑已爲自他種下了叁惡趣的禍根。

   在明媚的春天或是收獲的秋季,小喜鵲們便會用嘴把母親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下來,拔光後就吃母親的肉,它們歡喜地看著母親死去,認爲那是盡了最大的孝道。藏族人有個傳統說法,即是將不孝順父母的人稱作“喜鵲兒子”。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利益衆生不但要有純正的發心,而且還應有取舍是非的智慧,知時勢具智慧者方爲俊傑。

   有些薄情寡義者,他恩所得裝門面,

   龍王勤降之雨水,農夫以爲自福德。

   有些薄情寡義的人,把依靠別人的恩德所得到的利益拿來裝門面詐顯自己高強。好比龍王辛勤降下的雨水,農夫們卻以爲是自己的福德所致。

   見識膚淺的人,不能明了許多道理,無有學識和辦事能力,常常需要依靠別人的恩惠來維持生活,但他們在感恩戴德方面卻做得很差。這類人薄情寡義,往往會把從恩人處得到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福報顯現出來的,或詐說是自力成辦的。比如玉琳國師前世的弟弟天賜,幼時父母雙亡,兄弟倆相依爲命,過著窮苦的生活。哥哥天仁謹記母親臨終的訓示,盡心盡力地撫養弟弟,含辛茹苦地供其讀書,粗重的活計全部自己擔承,象一個奴仆侍奉主子一樣照顧弟弟。而弟弟卻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稍有不周便對兄長謾罵、責打,但學問方面一無所成。兄長學問深廣,不但能作好文章,而…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