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記憶力差,衆生未成就不忘陀羅尼果之前記憶力是有限的,今天似乎已記得一清二楚,明天就忘得一幹二淨,甚至前一刹那講的話,後一刹那就不記得了。學處即世人應掌握的一些重要知識。出家人的學處莫過于戒律,若人受了戒,卻把學處遺忘,那麼違背細微戒律不說且連根本戒都有可能破掉。所以對戒律的學處應牢記于心,否則豈不是要找一位精通戒律學處的人在自己身邊當指導員,或是成天帶著律本,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翻一翻,查一查,看自己有否犯戒,豈不太贻笑大方了?健忘人所掌握的學處也常常誘哄人,在需要之時用不上,就象一個上戰場的人卻把武器忘在了家裏一樣。曾經有一位含冤入獄的和尚,一日,知府大人委派一健忘的差人將其押送往異地,臨行前用枷鎖套住和尚,又交給他一封公文告之:“和尚、公文、枷鎖這叁樣你要看好。”于是差人一路念叨:“和尚、公文、枷鎖……”唯恐出差錯。當晚夜宿一家旅店,和尚對差人說:“你我一路辛勞,今晚何不美美地吃一頓,我這還有些銀兩,你且解開枷鎖,算我請客。”差官一聽高興萬分,依言行事。當差人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之時,和尚爲他剃了光頭,並戴上枷鎖,自己則連夜逃走了。第二日早晨,差人醒來又念叨著叁樣寶貝。他從懷中拿出公文,又見自己脖子上戴著枷鎖,用手一摸頭頂光光,高興地說:“太好了,公文、和尚、枷鎖一樣不缺。”隨即又露出怪異地表情:“糟糕!我怎麼不見了?算了,先辦公事,以後再找我的下落不遲。”然後他上路了。這則笑料雖不太真實,卻也可說明問題。
現在的學人大多有以上的毛病,學而不精,修而不成,記憶力差也不懂得反複熏習。若想不讓無用的學識誘哄自他,即應依教奉行多溫習鞏固。河西的曲確堪布說過:“任何學問皆應勵力學修以求精通,切不可滿足于囫囵吞棗地學一遍。”
縱有智慧具財富,懶漢難以得高位,
如耳雖是先長出,豈能高超角頂矣?
一個人縱然有智慧,並且具足財富,如若懶惰不精勤也難以登上高位。如同牦牛的耳朵雖然先長出,但卻超不過頂上後長出的牛角。
精進是一切事業成就的基石,不管是世上的高層領導、偉人還是高僧大德,乃至一切修學佛法有成就的人,其崇高的地位和成就無一不是通過精進而獲得的。《入中論》中雲:“功德皆隨精進行,福慧二種資糧因。”寂天菩薩也說:“無風燈不動,無勤福不生。”又說精進的違品即是“懈怠耽劣事,自輕而退怯”。懶惰的人即使有智慧和財産,卻也難以榮登世間高尚的地位,欲成就佛果更是遙遙無期。懶惰可分爲叁種:一、同惡懶惰,也叫推延懶惰,即是將當下應做之事往後推,終究因“明日複明日”地拖延,致使“萬事成蹉跎”。二、耽著劣事懶惰,指貪執于無意義的世俗劣事,而把修行善法進取崇高品行之事擱置不顧。叁、自輕淩懶惰,指自己輕視自己,認爲自己沒能力故而自暴自棄,甘于墮落,渾渾噩噩地虛耗光陰,說自己笨,其實只是找借口偷懶的表現。
佛于因地修行時也是數數精勤,以廣大的仁慈擴充己仁救濟衆生,廣行平等布施,守護叁門,嚴持淨戒,貞潔不淫逸,觀照清洗內心的汙穢,勤修諸善法不覺疲倦,其德行逐日增高,最終圓滿所修,證得佛果。而因地中的很多同修卻因懶惰放逸長時流轉叁有,感受諸苦,某些人雖然曾經得到過高位但也終因懶惰而走向衰敗。一次,佛陀偕阿難出遊,于集市、道路旁目視所見,會心而笑。後阿難恭敬啓問原由,佛陀便詳細地解釋了自己微笑的多種原因。原來集市上一位漁翁正用鬥量賣魚,而鬥量中的魚恰好是往昔的一位轉輪王。該王原本福慧雙具,但卻因心志驕傲行爲放蕩終至墮落,成爲鬥量中的魚。
人若精進,則學問、功德都比較容易獲得,懶惰的人不要說渡化衆生,甚至連個人的利益也不能成辦。具慧多才之懶漢不能得高位,故重要很精進。《慧海請問經》中說:“菩薩若能發起精進……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爲難得。何以故?慧海,由精進故乃得菩提,若懈怠者于佛菩提遠中複遠。”比如牦牛降生落地之時,其耳便已圓滿具足,而牛角雖比耳朵晚幾個月長出,但以堅定不移的“精進”勇往上沖,終于後來居上,雄居于牦牛的最高位置永遠將牛耳壓伏其下。耳朵長出來後沒有多久便滿足現狀,不往上長,以其固有的形態默默地度過余生,永無出頭之日。具有先天的智慧和財富者,切不可安于現狀,而應精進學習,勤積福德,不至泰山之巅誓不罷休,若懶惰成性就會毀損美好的前途。學修佛法也是如此,精進者很快會超勝久學的懶漢。
豬狗香味有何用?盲人燈火有何用?
停食者食有何用?愚者正法有何用?
香味對于豬狗來說有什麼用呢?在盲人跟前放置燈火于彼又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一切食物對于停食的人來說有什麼用?同樣,正法對愚者又有何用?
由于業力的感召,豬狗之類的旁生自從來到世間便樂于在不淨糞中生活、嬉戲,人類喜愛的芬芳妙香奉于尋臭逐穢的豬狗跟前會有什麼用呢?若人采一束芳香濃郁的茉莉花精心插置于豬仔國會或狗群喜宴之處所,那些豬紳狗士只會毫不顧惜地踐踏,那“驕傲”的態度真令人見而痛心。若對其施以穢濁腐臭之物,它們卻展臂相擁,數數生起歡喜,在不淨物中翻滾、舔嗅,不時發出陣陣歡呼,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具大悲心者見了真不知要淌多少眼淚。
燈火對于視力正常的人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夜晚行走更渴望燈的照射。居家旅行,無論學習還是遊玩,若沒有燈火賜予光明,夜幕降臨之時很多人便只能蒙頭大睡,無所事事。如此作用巨大的燈火若置于盲人跟前卻是“瞎子點燈白費蠟”。盲人雙目失明,晝夜無差,無論燈火多麼光亮也照明不了他前進的道路。乃至命終,盲人只能于黑暗中摸索,故燈火于盲人無用。
停食是一種病態或是一種特殊需要,其特征即是不吃不喝。對于停食的患者,雖奉山珍海味、希世佳肴在其眼前也是毫無用處,他們只能通過醫療手段諸如輸液等方法向體內注射營養液以維持生命。且不說長期停食的人,即便是短期厭食的人和食道癌等病人,在其面前放置絕佳的食品,他們也只能望之哀歎,無法享用。
同理,某些愚笨的人,對他們來講殊勝的正法是沒有什麼用的,愚者對正法的態度就象豬狗對香味一樣,索然無味。他們對邪法妖術倒是興趣盎然,遇到高僧大德宣講甘露妙法時,總是捂住耳朵不去聽,或是“閉關自守”。當一些外道邪師在宣講裸體、自餓、投身懸崖、用火炙烤身體等邪法時,他們便倍感興趣,不但細心聽聞,而且樂意隨行。這便是衆生業力感召,愚癡顛倒所致。末法時代,此等愚癡衆與日俱增,大善知識們總是苦口婆心地諄諄教導,待弟子聽完法以後還要說:“感謝大家在此認真聽法!同時也懇請你們仔細研讀經論教典,深深思維,勵力勤修。”按理說上師于弟子有恩,弟子應感謝上師才對,因爲通過聞思可以增長智慧,而智慧越高對佛法越易生信。此處上師反過來感謝弟子,足見聞思正法的可貴和重要。
深慧學者純黃金,沙場英雄勝駿馬,
善巧醫師妙飾品,赴于何處受歡迎。
深智廣慧的學者、精純的黃金,以及沙場上激戰的英雄和殊勝的駿馬,還有善巧的醫師和殊妙的裝飾品,這些都可稱爲世間的莊嚴,赴于任何地方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具有深邃智慧的學者無論去到什麼地方都會受人歡迎。他們廣學多聞,能解除世人諸多疑難:治國安邦需要學者出謀獻策;傳播知識技藝也需學者唱主角;欲得今生來世之安樂更需足智多慧且通達顯密教法的學者作引導。學者就象一盞明燈,他將照破無知的黑暗,引攝愚昧衆生趨入光明的解脫大道。人類所需要之智力有叁種:理論知識、實用知識和鑒別能力。真正的學者見多識廣,經曆得多,研究得也多,故叁種智力都具足。這樣的學者比珍寶黃金還可貴,故渴望知識的人們都會歡迎敬重他們。比如大智者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就多次應邀出國弘法,一九九叁年曾繞地球走了一圈,看一看那些錄相實況,確實令人歎爲觀止。上師每到一國或一個地區,信衆皆以隆重的儀式報以熱烈的歡迎,分離之際無不垂淚,依依惜別,難舍難分。
經過十六次提煉的純金被稱爲上品黃金,其價高昂,就連目不識丁的山野樵夫也懂得它的價值。通常黃金價格恒定,不會受貨幣貶值的影響,于世界各地享有極高的身價。儲存財物的人喜歡珍藏黃金;愛美的貴婦樂意以黃金手飾裝扮己身;佛教徒也愛用黃金塑造佛像、繕寫佛經寶典、製作殊勝供聖器具……總之,黃金于任何地方都是受人歡迎和愛慕的。
沙場上的英雄,爲了祖國領土的完整、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而舍身取義、馳騁疆場,有的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有的終身致殘……但是他們的豐功偉績人們永遠記得,並數數稱揚或立紀念碑、撰造贊歌傳記或作劇本搬上舞臺銀幕,或成立英雄烈士紀念館等。疾馳如風、腳力持久的駿馬也受人歡迎。尤其是牧民,他們跨上駿馬于一望無垠的大草原上奔馳、放牧遊玩。于賽馬場上,騎手以及圍觀之人皆以喜眼打量著衆多駿馬,對特等駿馬還會報以連綿不斷的掌聲及陣陣喝采。最初赴美弘揚甯瑪巴教法的仲巴仁波切,原是拉薩人,自小喜歡馬,到美國後,他曾不惜六萬美金的高價購買了一匹白色的駿馬。
醫術善巧的良醫,斷病下藥准確無誤,救死扶傷手到病除。曾有一位叫塔羅的僧人,他對麥彭仁波切的醫學論著非常精通,而且每天至少要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念誦麥彭仁波切所著的《藥師儀軌》,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因此他的醫術非常出色,治病的效果令人叫絕,堪爲一代神醫。他無論去任何地方都受人歡喜,人們也都崇拜、恭敬他。千裏之遙的病人也會排除萬難,跋山涉水前來求醫。在佛法的醫方…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