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上)▪P9

  ..續本文上一頁印度境內,是聞名遐迩的寶山,山中盛産各類檀香,其價高昂,深受世人喜愛。在山中,檀香樹芳香濃郁,隨著風起,香味四處飄散,傳于十方,凡所到處,泌人心脾。古印度的詩學家常以馬拉雅神山的檀香來比喻高僧大德嚴持戒律以及度化衆生的功德,而正士即如溫煦和風,常時傳揚著所有高尚人士的功德。

   若立正士爲高官,既能成事又得樂,

   如寶供于幢頂上,智者稱頌境吉祥。

   如果讓正士官居顯位,既能順利成辦國家大事,又能使百姓安居樂業,自他共獲安樂。如同將如意寶供奉于佛幢頂端,既會得到智者的稱贊,又會使所在的境域增上吉祥。

   正士具有智慧和崇高的人格,以及廣利群生的大悲心,這樣的人一旦爲官,必定能對國家的建設、社會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們治國有方,自然會感得國富民強,幸福安康,可謂“上益于國,下利于民”。正士又分兩類:一類是信奉佛法,皈依叁寶,以善法統攝人民者,例如藏王松贊幹布和赤松德贊等。另一類是外不顯信佛形式,內實以佛法來管理國家、教化人民,即如當今社會的某些政治家等。立正士爲官猶如在佛幢頂端供奉如意寶,能夠滿足人們世間的一切願望。佛幢代表興盛佛法之義,並且能賜予加持使家鄉吉祥,所以古人常用如意寶鑲嵌在佛幢頂端作爲莊嚴。

   古印度有個叫澤巴的國王,他爲政仁慈正直,一心爲民,使國民上下安居樂業,深受百姓的愛戴。當地有個叫擁巴堅的婆羅門,家境貧寒。一天,他向富有人家借了一頭耕牛犁地,去還的時候,主人正在吃飯,他把牛趕進院子,想等主人吃完飯後再作答謝。可是等主人吃完飯後,牛卻丟失了,主人硬拉他到國王處評理。途中,一匹受驚的馬朝他們奔來,一個人大喊:“快攔住它!別讓它跑了。”擁巴堅立即撿塊石頭朝馬扔去,卻把馬腿打斷了,馬主人要他賠馬,並拉他去見國王。擁巴堅邊走邊想:要是國王怪罪下來,我怎麼也賠不起呀!還是趁機逃走爲妙。于是,他翻身上牆,倒黴的是牆那邊有對夫妻正在織布,當他跳下去時,剛好踩死那家的男主人。正在他驚魂未定之時,紡線女尖叫著撲來:“賠我丈夫!”那女人不由分說拽著他去找國王評理。這時,原來跟他一起的兩個人也趕來了。他們走到一條河邊,見一位木匠嘴裏叼著一把斧子,雙手挽著褲子蹚水過河。擁巴堅便問:“喂,朋友,水是否很深啊?”“很深”,木匠話音未落,斧子便掉進水裏去了,木匠氣急敗壞地抓住擁巴堅,要他賠斧子。又走了一段路,他們來到一座小城,個個累得氣喘籲籲,口幹舌燥。擁巴堅向一位賣酒的老板娘討酒喝,好心的老板娘盛了一碗酒還招呼他進屋慢慢喝。擁巴堅道了聲謝,看也沒看就坐在屋角的一張床上。幾聲淒慘的哭叫,被窩裏老板娘剛生下不久的嬰兒被他壓死了,老板娘哭天喊地,痛不欲生:“賠我兒子!”就這樣,倒黴透頂的擁巴堅被牛主人、馬主人、紡線女、木匠以及酒店老板娘夾在中間,罵著、推著上路了。

   經過森林,在一棵樹上,一只烏鴉得知他們去見國王,便請擁巴堅代口信:“幫我問問國王,爲什麼我在這棵樹上叫的聲音悅耳動聽,而在其它樹上叫的聲音卻非常難聽。”在一處荒地,一條蛇擋住了去路:“請轉問國王,我從洞中出來時心情舒暢,可回洞時卻煩燥不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來到一座村莊,一位少婦也請擁巴堅代問國王:“我住在娘家時,想回丈夫家,可是和丈夫住久了,又非常希望回娘家,這是爲什麼?”經過幾天的長途跋涉,他們終于到了王宮。當澤巴國王了解事情的經過後,便作了以下的裁決:擁巴堅還牛卻沒說明情況,應把舌頭割了,牛主人沒有察明牛是否回來,應把眼睛剜去;馬主人說過不要放跑馬,把他的舌頭割掉,擁巴堅用石頭打斷了馬腿,應砍斷他的手;又判擁巴堅給紡線女做丈夫。至于木匠,國王說:“任何東西都應扛在肩上,你卻把斧子叼在嘴裏,判你敲掉兩顆門牙,擁巴堅明知你的斧子叼在嘴上還要問話,應割斷他的舌頭。”接著又對酒店老板娘說:“判擁巴堅做你的丈夫,你們再生個兒子不就行了嗎?”衆人一聽紛紛請求撤訴。國王告訴那五個人,擁巴堅並非有意傷害大家,然後又囑咐擁巴堅今後做事一定要小心謹慎,並要求他向大家道歉。接著擁巴堅又向國王轉達了烏鴉、蛇以及少婦的問話。國王也合情合理地一一做了解答。最後,國王語重心長地對擁巴堅說:“雖然你做了很多不應該做的事,但念你是個老實人,就赦你無罪吧。”

   這個故事中的澤巴國王即是公平正直的偉人。他以德爲政,不驅役人民,且能以甚深的智慧,種種善巧方便耐心地調解民衆恩怨,使大家安居樂業,和睦共處。正士國王就象如意寶一樣,能使國家增上吉祥。

   若被暴君殘害時,則彼更爲念法王,

   猶如衆生受疫時,心裏總是念雪水。

   如果遭受暴君殘害時,人們會更加思念正士法王。如同身體遭受疫病酷暑時,心裏會倍加思念清涼的雪水。

   這裏講的法王,一種是信奉佛教的國王;另一種是具足法相、顯密圓融、廣利衆生的佛教領袖。前一種法王,如斯裏蘭卡、泰國、緬甸等國家的國王,他們不但皈依佛教,而且經常供養、頂禮叁寶。例如泰國是著名的東南亞佛教古國,從皇室到民間,全民都信奉佛法。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代——利太王,曾出家受戒,開創了泰國君主出家的先例,並在國法上確立了每一個君主必須皈依佛教並短期出家的機製,後來通過曆代君主對佛法的大力弘揚,使短期出家的習俗變成了泰國每一位男性都遵崇的風俗,從而致使泰國成爲舉世矚目的佛國天堂。藏地雪域也是一個全民信奉佛法的淨土,在法王松贊幹布以及赤松德贊時期,佛法是何等的興盛、人民是多麼的幸福啊!生長在佛國的寵兒,一旦去了無有佛法的異國他鄉,遭受種種限製、四處碰壁時,就自然而然地思念自己的國家和尊貴的法王。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佛法也曾遭到劫難,暴君酷吏走火入魔般地損壞寺廟、佛像、經書,摧殘折磨虔誠的信衆,那時人們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多麼渴望正士法王——賢良君主的救護啊!

   雪水清涼甘美,可以解除酷暑疾疫的侵擾。多年以前,一位雪域的友人前往印度朝聖,當時所在地新德裏氣溫高達40℃,人們無可奈何地感受著炙熱的痛苦。這位朋友也病了,渾身火炭一般,那時他萬念俱寂,唯一思念的便是家鄉的雪水和那潺潺流淌的清泉,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飛回故鄉。時過境遷,如今依然是佛法興盛的時期,藏漢高僧大德也正在弘揚顯密教法,具足各方面的順緣,佛刹的驕子有條件親近法王和諸多善知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時光,應該加倍努力學修佛法才是。

   遭受暴君迫害時,人主法王特護之,

   如當惡魔纏身時,密咒上師會攝收。

   人們遭受暴戾君王迫害時,人主法王會特別地護持,如同惡魔纏身的病人,密咒師會攝受、利益他。

   當邊境的百姓遭到他國暴君的侵擾、財産被掠奪、身心遭受迫害的時候,人們所敬仰的怙主——正士法王,一定會垂念護持。或出兵征戰,或周旋安頓,臨危解難,或引至安全地帶,從各方面加以關心愛護。例如,雄獅大寶——格薩爾王時期,嶺國的百姓頻頻受到四方四魔的危害。格薩爾王便率嶺國軍隊四次遠征,以神通力次第降伏北方的妖魔和霍爾,南方的姜國和南門。保護了行持善業的百姓,懲製了黑方妖魔,使百姓都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

   同樣,被惡魔傷害的人,若依止密咒金剛上師便能遣除魔障,轉危爲安。譬如法王如意寶是一位精通顯密、實證圓滿的密咒金剛上師。在他赴新加坡弘法期間,信徒帶來了一個著魔發瘋的人,他們祈求法王賜予加持。當時,好幾個人都控製不住那個病人,法王加持後不久,他便乖乖地安睡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病人逐漸好轉,奇迹般地恢複了正常。這類病症即是妖魔作怪,橫加騷擾,經過具德密咒上師的加持是會好轉的。然而有些卻是定業果報,縱是佛陀親臨、蓮師再來也不一定痊愈。這類被惡魔侵害的病症,在全知麥彭仁波切的密咒儀軌中有許多不同的對治方法。若有興趣可深入研究。

   正士斷除微小罪,劣者大罪亦不斷,

   猶如奶酪清除塵,酒中特爲放酒曲。

   正士對于自身微小的罪過也精勤斷除,低劣士夫卻恣意妄爲,再大的罪過也不知斷除。猶如在奶酪中要清除塵埃,而釀酒時卻要特意添放酒曲。

   正士所作所爲都會極力與佛法相應,按因果規律抉擇善惡之行。不僅不違犯清規戒律,而且身口意對小小的過失也是防微杜漸,不越雷池半步;對于白業,更是不遺余力廣行衆善,隨喜他人的善舉,而且連微不足道的一些善業也要躬身行持,這即是正士的風範。《賢愚經》中說:“罪惡縱微小,勿輕謂無傷,余燼雖雲小,能燒積山草。……善法雖微小,勿輕謂無益,水滴若集聚,漸次滿大器。”甚至掃地也有極大的功德,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記載,世尊住在逝多林時,見地面不清潔,便親自灑掃林園。舍利子、大目犍連、阿難陀、大迦葉等大阿羅漢見後,也紛紛與佛陀一同打掃林園。當日,佛告衆比丘:“凡掃地者,有五勝利:一者自心清淨,二者令他人心清淨,叁者諸天歡喜,四者植端正業,五者命終之後當生天上。”又如阿底峽尊者,他說:“乃至行住坐臥,當邪惡妄念剛生起時,應取一曼茶盤,立即忏悔禁製勿犯。”尊者常用泥土塑造佛塔,弟子們見後要求替他做。尊者嚴辭拒絕:“我吃飯你們也能代替嗎?”正士不僅嚴以律己,而且更能因勢利導,勸誡他人,明信因果,斷除罪行。

   奶酪又稱爲酸奶,是一種乳製品,潔淨如雪。在製作時,哪怕微細的塵渣落入其中,也極易被人發現而立即加以清除。然而釀酒的人,在釀酒時,卻必須往酒中添加酒曲。在此奶酪比喻爲正士,酒比喻爲卑劣之人。前者…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修心八頌略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