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格言寶藏論釋(下)▪P7

  ..續本文上一頁天王的眷屬常常依靠某種關系挑撥離間相互舍棄,且帝釋天本人也聽信讒言,隨意抛棄他的眷屬,那麼他身邊的人會一個個離去,最後走得精光。堂堂的帝釋天王也就不能稱爲王,最後落得一個“光杆司令”的地步。

   情深老友不應舍,亦勿信任諸新友,

   鸱鸮王依烏鴉臣,最終摧毀自己也。

   對于情深義濃的老朋友不應舍棄,也不能信任某些新結交的朋友。鸱鸮王就是因爲依靠烏鴉作大臣,最終把自己摧毀了。

   人說:“美酒越老越香,朋友越老越好。”也就是說親近了多年的老朋友,彼此互相有深厚的情義,是珍貴的摯友,故不可輕易舍棄。朋友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有錯誤相互糾正,彼此都向好的方向勉勵。對于無關緊要的事,不要和朋友斤斤計較,更不可把細微末節的小事當成天大的事,因舊朋良友乃人生最珍貴的財富,所以說“人者量寬爲要,固交友誼長存”。古人言“故舊不遺”就是“念舊”,老朋友的交情始終惦念,曆代一些有名的帝王,如漢光武、朱元璋等雖貴爲天子,仍不忘舊情老友。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要找年輕時和他一起種田的老朋友田興出來,找不到就下令在全國的範圍內尋找,並親自寫信致老友:皇帝是皇帝,朱元璋是朱元璋,你不要以爲我做了皇帝就不要老朋友了……

   古人大多數都念舊,而今某些人環境好了,看到老朋友,要問貴姓,或是舍棄不理。很多人都有喜新厭舊的毛病,新鮮的人和物等對他們很有吸引力,但對善德與佛法方面卻是興趣索然的態度。這些人給人一種薄情寡義的感覺,他們喜歡找“對味兒”的朋友,而得到的卻盡是逢迎湊合,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家夥。所以新結交的朋友不可輕信,一定要仔細觀察。華智仁波切也說:“尤其不能對新朋友說密語。”從古到今,過分信任新友所遭致的危害是難以計數的。一般凡夫,很容易受他人影響而改變,因此慎重擇友尤其關鍵,對新友切不可完全無保留地相信,逐漸建立起來的關系才比較穩固和可靠。

   曾經鸱鸮當國王時,就是因爲輕信烏鴉大臣而導致亡國的。鸱鸮與烏鴉累世爲仇,相互攻戰無有間歇,而烏鴉的軍隊總是屢戰屢敗。一時,烏鴉王國出現一位足智多謀、精明能幹的大臣。它仔細分析了敵我情況,便製定一條巧勝敵手的妙計:讓衆烏鴉將自己身上的羽毛拔光扔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當鸱鸮軍隊經過時,便悲啼哀嚎高呼救命:“無情無義的烏鴉把我抛棄了!我已無依無靠,求你們救救我吧!”經過盤問,禿毛的烏鴉說:“我一直勸烏鴉國王,兩軍言和。可它不聽,一怒之下將我害得好慘。”雖然鸱鸮大臣們一致認爲這可能是奸計,但喜歡新事物的鸱鸮國王經不起烏鴉的哀求和甜言蜜語。在一味歌功頌德的“糖衣炮彈”攻擊下,鸱鸮國王破格收留了它。之後烏鴉臣以各種方法博取國王的歡心,終于爬上了丞相的寶座。一日,它對國王說鸱鸮的巢穴不科學,需要改革,即是:“做巢的材料應用幹柴,裏面須墊細軟的幹草,下面懸空以便通風,這樣晝夜休息都很舒適溫暖,因幹燥的緣故也可免除風濕病等惡疾。”鸱鸮國王聽後大加贊賞,吩咐馬上照辦。大家都知道,鸱鸮的生活習慣是白天睡覺、晚上外出尋食。一天中午,正當鸱鸮君民衆眷于安樂窩中呼呼大睡的時候,烏鴉點起一支火把,將鸱鸮王國燒得片甲不留,終于大獲全勝。

   曾經,不丹來了位美國研究生,說要專門研究藏傳佛教密宗裏的伏藏品。他于不丹一住就是十二年,這期間,他依止了不丹國王親自介紹的不丹國師頂果欽哲仁波切。然而意想不到的是他寫了一篇誹謗密宗伏藏品的論典,還依此獲得了博士學位。以上這些不好的結局都來自于未仔細觀察輕信他人的原因,但願有智之士都能生起辨析取舍的殊勝智慧。

   竭力親近惡劣者,亦不能成自己人,

   如同將水再煎熬,亦不會在火中燃。

   竭盡全力去親近利益惡劣的人,也不可能把他轉成己方賢善的眷屬。如同烈火煎熬水,無論怎樣燒煮也不會令之在火中燃燒。

   《木水格言》中講到:“本性如炭之惡人,縱施清淨教言水,如何清洗亦不能,使其本性轉純善。”惡劣者通常集卑劣習氣于一身,他們一般都表現爲:忘恩負義、唯利是圖、貪婪吝啬、頑固不化。即便人格高尚、戒律清淨的大德竭盡全力去親近教化他們,或給予幫助令之生起歡喜心等,但都很難改變其惡劣的本性。猶如往石頭上倒水,終不能讓石頭轉變成潮濕的本性。比如提婆達多生生世世與佛作對,佛亦生生世世千方百計地利益和救渡他,然卻始終無法改變其恩將仇報等諸般劣行。

   以前有位菩薩國王名難(即釋迦牟尼佛),他覺悟到世事的無常,于是抛棄榮華富貴,著法衣,持缽盂,受具足戒,住山林苦修。樹林某處有個坑,深叁十丈。一日,有個獵人掉入坑中,同時也有一只烏鴉和一條蛇因受驚一起掉了下去。他們一同發出求救的悲音。菩薩尋聲而來,舉火把照見他們時,禁不住淚水流下打濕了衣襟,他急切地說:“你們不要擔憂,我會救你們的。”隨即做成一條長繩將叁個生命救起。叁者叩頭謝恩:“在我們生命垂危如風中殘燭時,是您的仁惠使得我們重見天日。不知如何報答此恩?”菩薩說:“我本是國王,衣食受用富足無缺,因厭惡輪回諸苦,故棄國爲僧,但求如來聖果,開悟教化衆生,使他們回歸涅槃。所以我救渡的衆生遠不止你們叁個,且各自回家去吧!見到你們的親人,應勸他們皈依佛法僧叁寶,不要違背佛法。”獵人說:“我在世上活了多年,雖見過儒士積德爲善,卻未見有如佛弟子您這樣以己仁救濟衆生,隱居而不稱揚名聲的。您若能至我家,定以微薄之物供養。”烏鴉說:“我名叫缽,若恩人有難,望喚我名,定會趕到。”蛇說:“我名叫苌,若恩人有難,望喚我名,一定趕到。”說完各自離去。

   一天,菩薩到獵人家去,本欲以善法相利益。獵人遠遠看見他,就吩咐妻子說:“那個不吉祥的人來了。我若叫你做飯,你且慢慢擺設,他過正午就不吃了。”于是他們將菩薩迎進屋,假意挽留擺飯,閑談過了正午,菩薩只身離去。回到山中,菩薩喚來烏鴉,烏鴉得知恩人去獵人家的經過後憤恨道:“凶邪惡鬼難以用仁慈救濟,違棄仁慈大恩是凶逆中的大罪。”說完飛到般遮國王宮,銜走了王妃的首飾明目珠,用來供養菩薩。王妃丟失寶珠後,國王即向臣民宣令:“有找回珠子的人重賞金銀各千兩,牛馬各千頭。獲寶不獻者,重罪懲治,禍滅宗族。”菩薩得寶珠無甚用處,便送與獵人。獵人卻反將其捆綁,報告了國王。王將其活埋,後得蛇相救。國王了知事情原委後,有感菩薩高尚的德行,悲傷哭泣。然後王假意傳獵人進宮領賞。國王見到獵人說:“不仁慈且背信棄義是衆惡之首。”于是將獵人處以死刑。

   嗚呼!惡劣衆生業力成熟之時,佛菩薩的加持也難以調化改變,何況我等初發心的凡夫俗子,因此暫時只能爲其發願回向,順其自然了。比如把水再叁煎熬,即使燒開,達到很高的溫度,它也不可能在火中燃燒。惡劣人的本性也是如此,無論怎樣也不能使其改變。大德常言:“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即依善道向上有如登山,需付出相當大的努力才行;反之,習惡者就象崩落的石頭,從山頭一直滾到山腳,難以挽救。一般凡人使自己學好已是不易,要改變那些本性惡劣的人,談何容易?

   若知事因而生嗔,則稍有理亦知除,

   若無事因而生嗔,誰知除嗔之良法?

   假如弄清了事情的起因而生嗔發怒,那麼稍微用些道理也能遣除。如果無緣無故地起嗔惱,又有誰能知道消除嗔恚的好辦法呢?

   嗔恚在所有的煩惱敵害中,可以說是最猛烈狂暴的敵人。一些平時看來很如法的修行人,一旦生起嗔恚,其言行就變得十分可怕。同時由嗔所帶來的過患也是巨大的,如《入行論》中所言:“一嗔能摧毀,千劫所集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諸福善。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當以衆理,努力修安忍。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既然如此,學佛之人則不應生嗔恨心,若生起也要及時對治。

   一般說來,生嗔恨心有二種情況,一是生嗔心有一定的理由。如“強行我不欲,或撓吾所欲”,又比如有人打罵我,或是偷我的東西等,這樣事出有因而生嗔恚還算情有可原,若依靠大善知識的教言等對治方法就比較容易遣除這種嗔恨心。其方法爲觀察嗔之因、果、本體等,從各個角度深入細致地分析尋找,便可得出結論:生起嗔恚的主要原因即是衆人的執著。凡事以自我爲中心,只顧自己的利益,故心不能保持豁達。如言:“這是我的財産、我的名譽、我的權利……他們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對我的傷害……”若經常這樣看待事物,憤恨難當之時就會蓄意報複,于是各種惡劣的言詞、卑鄙的行爲也隨之紛紛上場。總之,極盡一切嗔恨損惱對方之能事,最終紛爭四起,煩惱難以平息。凡遇這情況即當憶念佛陀的教言,大菩薩的妙語,如《入中論》中所雲:“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豈能除,是故嗔他定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不忍令速墮惡趣。”《中觀四百論》中也雲:“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說不悅意聲,能淨昔作惡,愚蒙不善士,不樂自清淨。所聞不悅意,自性無損惱,故從分別生,妄執由他起。”了知上述道理後,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傷害,就算別人提刀砍我的頭,也不應生嗔。當觀一切皆是因果業力所致,生嗔無益且有大損害,故當歡喜承受,因爲獲得了修安忍之良緣,能獲大福德之故。

   另一種人,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天天生嗔恨心,與周圍的人難以和睦相處,見到任何人都覺得有氣。但真正問他生嗔的理由時,他會直愣愣地無以答複,頂多來一句:“我喜歡,你管得著嗎?”此類人就象患了無藥醫治的惡疾,也象一條充滿嗔恚烈焰的毒蛇…

《格言寶藏論釋(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