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认作实法,误为家珍,障塞悟门不浅。汝今先誓立一个决志,把这个臭皮囊觑破,实非我的,通身放 下。了诸世境,如梦幻泡影,于四威仪中,心若冰霜。单提一念话头,不管此世他生,悟与不悟,扫灭这些杂念,独顾疑情现前,绵绵无间,寂照分明。无堕沉浮及空顽无记,密密打成一片。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总有悟彻时期。如其胸中尚有丝毫凝滞,尽落今时,总为魔境。这可以说是参话头的总纲,参话头的种种方便,都不出此文的范围。一方面要“时时勤拂拭”,把平时自己的积累的种种知识、见识全都放下;同时又得把人法两空的道理,放在用功的实处上,而非放在思辩上,并将此二力合为一力,单参一念话头;并在参的同时,扫灭种种杂念。其功夫是“绵绵无间”的,并须“密密打成一片”。进入这种状态时,还须“勿贪玄妙空幽,聪慧神异”。而这一切,全又须在“一念”中完成,在“当下”中了决。
参话头的确是如此的简捷,如此的方便,但也可以看到,也是如此的艰难,要一般的学人进人这种状态,可以说比登天还难。基于此,虚云老和尚在接众时,更多开示的是“下手功夫”,并时常为凝滞难人的学人解粘去缚,指示更向前进的门径: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性即 是心,反闻闻自性,就是反观观自心。……参禅这一法,本来无可分别,但做起工夫来,初参有初参的难易,老参有老参的难易。初参的难处在什么地方呢
身心不纯熟,就是打盹度日……·易地方在哪里呢
只要具足一信心,长永心和无心……如能如是做去,将来没有不成的……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中停住了,中止化 城,不到宝所。能静不能动,不能得真实受用。甚至触境生情,取舍如故,欣厌宛然,粗细妄想,依然牢固……,知道这个困难,立即提起本参话头,抖擞精神,于百尺竿头,再行迈进。直到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撒手纵横去,与佛祖觌面相见,困难安在,不亦易乎!虚云老和尚这里所指示的,可以说是参禅者的通病,过去如是,现在亦如是。参禅完全不是做学问,也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在对自我生命和精神的了达和掌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证悟”。但这个“证悟”,往往被门外者神化了,彼岸化了,故使许多学佛之人望而却步。另外,方法不对,路径不明,盲修瞎炼,急于求成等也成为参禅者的障碍。所以,参话头虽然简捷明快,但对众多参禅者而言,仍然是难以进入其堂奥。
四、参禅的基本功行
参禅者、学佛者之所以把“证悟”神化或彼岸化,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基本功不扎实,基本的功行不够,所以极难使自己处在“参”的状态中。另一方面,把禅法学术化、知识化,本是就属“分别卜度”,与“参”相较,是不同的精神层面,要“证悟”是不可能的,欲“解悟”也是谈不上的。所以,要参禅,必须有参禅的先决条件,于此,虚云老和尚说: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妄 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的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污染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去
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士,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但这个“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并非是在禅法上说说而已。既是禅法,它本身就是需要花费极大的精神努力才能做到的。人乃社会之人,社会本身就是万缘之网。家、国、天下、生活工作,内内外外的喜怒哀乐,得失是非,这种种缘,不是说放得下就放得下的。另外精神中来来去去的念头,就是意识之流,怎能让它止而不流,更何况一念不生
但是要参禅必先做到这点,做不到这点请莫参禅,因为这是“参禅的先决条件”。其实,这个“先决条件”,就是参禅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并成为功行,慢慢就会使自己处于“参”的状态中,机缘一到,就可以“明心见性”。既是基本功,所以虚云老和尚更多的开示,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才能做到呢
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罗)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失,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情自消,分别不起,执著远离,至此一念不生。 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明心见性才有分。虚云老和尚在这里讲得足够清楚了,不仅理上讲得明白,行上更是讲得细致。虚云老和尚在其晚年,全面部结了古今禅法的经验教训,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如实的观察,总结出一套“禅堂开示”,从入门的方法、戒律、坐禅须知、用功下手等诸多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使参禅者明白人禅要领次第。而这一切,全部是参禅者必具的基本功。针对参禅者常犯的急于求成和好高骛远之弊,虚云老和尚更把“生死心”、“长远心”作为基本功中的基本功而反复强调: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长远心。若生死心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心切,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息。时刻一到,自然水到渠成。禅宗认为,人们的举心动念就是道场,而且是根本道场,离开了这个道场就没有其他可修行的道场了。基于此,才有禅宗的“直指人心”的法门,这叫“直彻根源”,并且是“无上大道”的法门。佛教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既然是充三界,纳万法,这个心也太大太玄了,让一般人难以把握。但心识的体用,无不在一念中显现。而一念,则是把握心识的枢机关健,所以功夫必然在此一念上下手,在此一念上勘磨。禅宗的机锋、棒喝、参话头,全都是一念上的功行。生死心是一念之切,长远心是一念之恒,切而有恒,“参”在其中矣。所以,禅宗、禅法,就在这最基本,最平常的举心动念之上。如一个细胞,是构成生命的本元,一个念头,是构成精神的本元。这个念头明白了,就如同六祖大师所说的“一念悟众生是佛”了。基于此,虚云老和尚相关的用功开示可以说是不厌其繁地反复加以强调: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著有著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到这里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落。一念的功夫,须如此做去,好消息自然在其中了。但对一般人来说,谁会相信这一念之功,就可以人道呢
即或相信,也未必能如法而行。这是人道的难处,也是老和尚们伤心之处,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的,虚云老和尚曾有如下的感叹:现在学佛法是方便多了,在咸(丰)同(治)之时,(大江南北)各地寺庙统统焚毁了,三江下唯有天童一家保存,至太平年间,由终南山一班老修行出来重兴。那时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许多噜苏。后来佛法渐渐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脚担的,直至现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对佛法真正的行持,一点也不讲了。过去的禅和子要参方,非要走路不可,现在有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紧了。虽然各方的佛学院也随时倡导,法师们日渐增多,可是根本问题,从此弃之不顾,一天到晚在求知解,不求修证,同时也不知修证一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会悟道呢
只因为都不肯死心踏地用功。虚云老和尚此番话说得极为痛切,切中时弊,却又无可奈何,于此可知如法学禅之难。唐末雪峰义存禅师曾说过:“尽乾坤是个解脱门,把手拽伊不肯人。”这样的尴尬,真是古今无二。三祖僧璨在《信心铭》中说道:“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拣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指舍弃不经眼的念头上的基本功而好高骛远,贪玄求妙。所以念头上的基本功,在禅宗看来,既是人道之因,又是成道之果。要知道,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根本是“八正道”,而“八正道”的根本,就在“正念”之上,这个基本功,学佛者如何能丢得开而不知着力呢
虚云老和尚留给今人的教益极多,朱镜宙先生当年归结为净行、苦行、孝行、忍行、定行、舍行、悲行、异行、方便行、无畏行、不放逸行这十一大类。每一行都是人佛方便,但每一行都离不开此心此念。今天,欲在佛法、在禅宗上有所成就和作为者,除常见禅籍禅典之外,向虚云老和尚求教——在其《年谱、法汇》中深入领会,不失一贴亲近而又方便的途径。
[冯学成,1949年生,四川成都人,广东云门佛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禅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表有《巴蜀禅灯录》、《千首禅诗品析》、《云门宗史话》、《赵州语录壁观》等著作;)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