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见的。
人因法立,法因人兴,人法不二,老和尚历来注重实效和践履,故牢牢针对丛林和丛林里僧人,展开他的教化活动。当时教内思想纷呈,禅净教密界域不清,学法者惑于取舍,多有诤讼,实不利于佛教的生存与发展。虚云老和尚以其卓绝的见地和崇高的威望,在法上正本清源,有不少的契机开示,如:法门虽多,总不出宗、教、律、净。宗是禅宗,教是讲经,律是持戒,净是念佛,这四法最当机。禅宗虽是直下明心见性,动静一如,头头是道,就禅来说,差别也多,还有邪正大小种种不一。讲经也一样,要到大开圆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无碍。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乱,当下亲证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入萨婆若诲,一切法门,都离不开了持戒……,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种种法门,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则万法通,头头物物尽圆融;一法不通则一切不通,头头物物黑洞洞。一心不生,万法俱悉。如能如是降伏其心,则参禅也好,念佛也好,讲经也好,世出世间,头头是道。
在这段开示中,虚云老和尚用禅宗的方法一以贯之,将教、净、律三家都囊括在其中。佛法是不二法门,万法乃一心之作用,无论禅、教、净、律,也还有密,若不能回归一心,总属路途之事相。虚云老和尚还进一步说:佛世制戒,为除习气。法流东土,因时制宜。百丈创清规,用以辅助戒律而设。……世道不古,借清规舞弊,所以有人起来反对,另创新规矩。究竟是规矩不好,还是人不好呢
若是人不好,有再好的规矩也无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么新规矩。可见规矩本无好丑,只是人有好丑罢了。禅和子参禅,禅是净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一切在我,我若好,法法皆善。我若不好,什么法都会成弊。在这里,虚云老和尚是抓住了清代以来丛林弊病的根源——僧人的素质,并因病施药,故在数十年的传法活动中抓住戒、禅二个重点。有戒佛教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受世间敬仰;有禅才能开启智慧,动用无碍。上两则法语,清楚地表明了虚云老和尚的见地和契机方便。戒律不在本文的范围内,且看老和尚对禅宗的有关提持:
宗门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若要想以讲经的法子来了生脱死者,还须要经过行证。(这)是很难的,故从来听到讲经等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证悟者,比宗门下少。—以佛教内的评判看,净土宗重点在信,但不离行;唯识宗重点在解,所说信、行、证亦不离解;天台、华严二宗讲行解相应,止观双运,定慧等持,但也因人而异,重点仍在于解而兼顾于行;唯有禅宗信、行、证一体,更偏重于证。故唐以来修行得力者,多出于禅门。但信解行证俱在当人,唯在一心,虚云老和尚于此亦有所提持:凡讲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信者,信心也,《华严经》上菩萨位次,由初信到十信,信个什么呢
信如来妙法,一言半句,都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语言……解者,举止动念,二谛圆融,自己会变化说法,尽自己心中流出,放大光明,照见一切,这就是解。虽然明白了,不行也不成功……行有内行外行,要内外相应,内断我法二执,外行万善细行。证者,实证真常。有信有解,没有行就不能证……虽然注了什么经,而行持反不如一个俗人,说食不饱。虚云老和尚在这里所讲的信解行证,虽出自于自己在禅宗上的体验和见地,但付诸佛教其他宗派的修行上,同样无二无别。这是因为只有实修实证之人,才能去掉有相的执着而明白无相的殊胜。若能无相,即人不二法门,哪里还有禅净教戒密的分别呢!不仅于教内如此,于世法与佛法,虚云老和尚也能循循善诱,指示出“不二”,令闻者因信而人,如:讲到佛法两字,实与世间一切善法等无差别。豪杰之士,由于学问、修养的成就,识见超常,先知先觉。出其所学安定世间。诸佛祖师,由于历劫修行的成就,正知正觉,发大慈悲,普度三界。世出世间圣贤,因行果位,一道齐平。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着,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教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于此,虚云老和尚婆口苦心,对往来请益的僧俗反复启迪,以期收正心、果行、育德之效。虽未用“人间佛教”之名,而行“人间佛教”之实。虚云老和尚的教化是成功的,为僧百年,他的身体力行更扩大了成功的局面,投其门下,闻法归依者竟有数十百万之众。再联系到鸡足、云栖、鼓山、南华、云门、云居这几大由他复兴的丛林,近现代佛门法席之盛,无过其右者了。如今南华、云门、云居、柏林诸寺之盛,亦是虚云老和尚德化的必然。
三、虚云老和尚对禅法的提持
虚云老和尚平生行持的得力处和教化的着力点主要是禅宗,故数十年来对禅宗的提持不遗余力。自从住持寺庙以来,虚云老和尚几乎年年都举办禅七,从初七到结七都亲往开示,毫不懈怠。平时说法或被外边迎请说法,亦不离禅修二字,这些在其《年谱、法汇》中都清晰可见。如其在答陶冶公十二问,简捷有力地对禅宗及其方法作了提持和表率:
问:“经云理可顿悟,若人信得自心之理,可称悟否
抑属知解,不名为悟
”
答:“顿悟断惑亲见,名正见。由闻入信,惑业未脱,名知解。”
问:“所谓实悟,果别有一番境界,刹那真性流露耶
”
答:“喻比二人,一人亲到缙云山,一目了然;一人未到,依图表说,疑惑不无。”
问:“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其界说如何
亦同三关否
”
答:“由习有厚薄,权有关辨之说。若本见自性,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问:“祖云:“若人一念顿了自己,是名为心。”作何解说
”
答:“果真明白心,如伶人登台,一任悲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问:“参话头,看起看落,执着为当,真参实学下手功夫如何
”
答:“若真用功人,法法皆圆。若初心人,返观能参看者是谁。”
问:“欲塞意根,除着看话头,尚有其他方便否
”
答:“放下一着。”
问:“吾人日常见色闻声,是真性起用否
抑系识用事耶
”
答:“是则总是,非则总非。”
问:“欲在一念未生前着力,有何方便
”
答:“早生了他。” 。
问:“宗云何离心意识参
意识当离,心性亦应离乎
离之云者,殆即无住心之谓欤
”
答:“是离离者。”,
问:“欲做反闻闻自性工夫,但耳不能如眼之可以闭而不见,有何方便
”
答:“心不逐境,境不碍人,返是何物
”
问:“独头意识从何而来,起时如何对治
”
答:“来亦是幻,对治什么。”
问:“若人信得及即心即佛,平时但作保任工夫,不令走作攀缘,不参话头可乎
””
答:“知即休去,参与不参,妄想作么!”
这一番问答,面对的是“豪富”、“博学”的居士陶冶公,故有相当的代表性。禅宗自唐宋以来,有相当多的士人出入佛禅,知见涵养不可小觑,若非明眼老禅,决难接引。虚云老和尚对其“十二问”,一一用“杀活纵夺”的禅宗本分手段加以接引,从中透出其禅法的锋刃。陶冶公也因之服膺,并归依虚云老和尚座下。明清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多人程朱理学,走八股人仕之途,人佛门者远较唐宋时少,故僧人的文化素养大不如唐宋之时,加之机锋棒喝一套行久成弊,唯参话头一法,将临济宗“逼拶”之法与曹洞宗“默照”之法融为一体,为各大丛林所袭用,至近代亦是禅僧们主要的用功方法,如虚云老和尚在一次禅七上所说:此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下承当之无上法门,后人笼统,目之为禅……在唐宋之时,禅风遍天下,何等昌盛。现在衰微已极,唯有金山、高曼、宝光等处撑持门面而已,所以现在宗门下的人材甚少,就是打七,大都名不符实……现在你我根器劣弱,诸大祖师不得不假方便,教参一句话头。什么是话头
又怎样去参呢
虚云老和尚结合自己的参禅体验和见地,有如下之说:话头者,(如)念佛是谁就是一句话,这句话在未说的时候叫话头,既说出来就成话尾了。我们参话头,就是参这个“谁”字,未起时究竟是怎样的……看这话到底由那里而来,是甚么样子,微微细细的去反照,去审察……心里平平静静,不要东顾西盼,一心照顾话头……随其自然,但把六根门头收摄起来,万念放下。参话头的道理和基本的用功原则和方法,虚云老和尚都介绍清楚了,用现代的语言来看,就是要看明白精神的本原是什么,而不是精神所产生的那些内容。“话”——语言及语言所表达的和精神所派生的一切内容,“话头”即是能产生语言和精神内容的精神本身。参话头,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或“见自己本来面目”。唐五代禅宗祖师们所用的棒、喝、机锋,无论是截断众流或是涵盖乾坤,也无论是杀、活、纵、夺,其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让参禅者“明心见性”,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参话头与机锋棒喝是一脉相承的。但机锋棒喝面对的往往是禅宗所说的“上根利器”,而参话头面对的则多为一般的僧众或信士。故参话头的适应面也较机锋棒喝广阔得多,当然成为明清以来禅师们教化的首选方法。当年海清法师在终南山闭关时,曾致书问疑,虚云老和尚回书作答,于参话头之禅法又有所陈述:至于禅宗一法,捷出一切,故称教外别传,不落言诠功勋,只在当下识得自心,并无奇特巧妙。今之学者,每多偷心,博览古今言教于驰骋不舍,蕴集胸中,…
《虚云老和尚及其禅法——读《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