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丑陋”或“邪恶”的事物怀有敌意,因为“丑陋”及“邪恶”也是我们造作出来的,并不是事物本具的特质。
这是现象之依存性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另一种分析事物本体的方法。(仁波切将他的一只手举起来)每个人都同意这是我的手。这只手可以被用来写字及做其他活动,所以,它具有多种用途。这只手似乎真正、确实存在。但是,如果我们开始加以分析,试图寻找被称为“手”的这样事物的本体而了解它到底是什么、它的精确组成到底是什么时,我们就遇到困难了。当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审察时,会发现这个物体并不是一只手:这是“大姆指”,不是“手”;这是“食指”,我们不会称它旨“手”;其他的手指也不能被称为“手”,因为它们另有名称——“手指”。手掌心呢?我们也许可以说那是“手”,但是也无法真正这么说,因为它的外在组成称为“皮肤”,内在组成是“筋”、“肌肉”及“骨骼”;这些组成本身并不足以被称为“手”,它们只是不同的部分。总而言之,我们无法找到任何东西是真正的“手”。藉由这种分析方式,我们将可发现“手”不具有任何本体。我们标示为“手”的,只是心的一种造作。我们根据各种不同部位的俱在,而相信有一种物体称为“手”,并利用“手”的名称使这个信念具体化。但是,实际上,“手”本身并没有任何本体,也不存在任何地方。
这种发掘本体性的空的探讨方式只适用于右手吗?不,它也可以用于左手、右脚、左脚、双腿……等一切对象;这一切名称都只是心所造作的标笺,都只是许多部分的组合体,这些标笺所指的实体,实际上并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开示五蕴的原因。五蕴的梵文是“塞建陀”或“犍度”(skhandhas)。“蕴”的意思是“许多部分积聚而成的一堆”。由于某种理由,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将部分的堆积体当做是一个单一的本体,我们给予这个本体一个名称,仿佛它本身就只是一件单一的事物。然而,如果我们真的很仔细地加以审察,会发现它全然不是一个单一的本体,而是许多部分。一切事物都像这样,都如我们相信的,是一个单一本体的许多部分。当我们以理智性的推论如此加以分析时,会发现一切所谓的“事物”只是许多部分之组合体的标示而已,并不具有任何独立存在的本体。换句话说,我们找不到任何真正以此标示存在的事物,经由理智的推论,我们会对空性产生清楚的了解。
这称为“以演绎推论为道”。经由演绎与推论、现象之分析,我们绝对可以确立“万法性空”;经由这个过程,我们对空性会产生明确、坚固的信念。但是,就实修禅定或三摩地而言,理智性推论一点用处也没有,不被视为殊胜或迅速的方法。就此角度而言,经典之道被视为一种极为漫长、缓慢的修持道,它须要经过许多、许多劫的累积功德、分析及观修空性,才能达到初地的境界;而且,唯有再经过不可思议之多劫后,我们才能达到真正及全然开悟的境地。
从金刚角度来说,在修习三摩地时,我们必须对心的本质有明确的了解,外物是否是空性的并不重要。纵然当我们安住于三摩地时,一切现象必然是空性的,但这并不是真的很重要。与其忙于分析这些现象,金刚乘之修持法是将重点放在觉知者的心或意识本身。感觉到快乐或悲伤、瞋怒或贪执的,经验到乐趣或痛苦的,是我们的心;心并不须要要求他人指给我们看,因为它随时与我们同在。当我们尚未接受关于心与心性之法教时,所谓的“我”似乎是一件具体、真实的事物,我们相信它是由某种物质性的实体构成的,并具有某种具生的实性。但是,若要发掘心到底是什么,我们并不须要以智力去推论或努力地想像它“可能是如何”,我们可以直接观照我们现在的心。我们的心在何处?只要往内看就行了。它具有任何形状或颜色吗?它看起来像什么?如果它有颜色的话,它会是什么颜色呢?如果它有形状的话,它会是什么形状呢?如果我们的心既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那么,它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以这种方式来观看心,我们并不须要有人可供谘询,也不须要哲学推论的方式来理解它,只须要往内观看我们的心到底是什么、到底像什么就可以了。
当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观察心时,我们找不到它在任何特定的位置,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本体、颜色或形状。为什么如此?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心,或不知如何做推论分析。观照我们所谓的“心”,但找不到任何具有颜色或形状的心之本体,是因为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它不具有任何颜色或形状。你找不到、看不到一样可称之为“心”的“东西”,它不具有本体。
这种方式称为“以直接觉受为道”,和演绎或推论方式不同。为了得到“事物是空性的”的观念,我们应用推论方式。但是,方才提到的“以直接觉受为道”,不依靠对空性的推想,它涉及直接见到空性——观照自心并亲自觉受它的如是状态:缺乏自信。有些人在探究心的空性本质时会产生恐惧感,但是,这是不必要的。如果心真的是一种实质的东西,那才是我们真正须要感到恐惧的。但是,由于它不具有任何具体的本体,见到这个事实不应该会引发任何恐惧感;相反的,一种妙乐、平静的感觉会因而升起,这种感觉有时被称为“空乐合一”或“认知与空性合一”。
为了确信万法皆是空性,我们必须利用经典系统或推论之道来分析及认识事物的本质。但是,为了亲身体验空性的状态,我们必须利用直接觉受之道,藉此直接见到心的本性如何是空性的、如何不具有任何本体。简而言之,经典系统是推论之道,金刚乘系统是直接觉受之道,这是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别。
《月灯·万法无实性·第八章 无所有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