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燈·萬法無實性·第八章 無所有起▪P2

  ..續本文上一頁“醜陋”或“邪惡”的事物懷有敵意,因爲“醜陋”及“邪惡”也是我們造作出來的,並不是事物本具的特質。

  這是現象之依存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來說明另一種分析事物本體的方法。(仁波切將他的一只手舉起來)每個人都同意這是我的手。這只手可以被用來寫字及做其他活動,所以,它具有多種用途。這只手似乎真正、確實存在。但是,如果我們開始加以分析,試圖尋找被稱爲“手”的這樣事物的本體而了解它到底是什麼、它的精確組成到底是什麼時,我們就遇到困難了。當我們一部分、一部分地加以審察時,會發現這個物體並不是一只手:這是“大姆指”,不是“手”;這是“食指”,我們不會稱它旨“手”;其他的手指也不能被稱爲“手”,因爲它們另有名稱——“手指”。手掌心呢?我們也許可以說那是“手”,但是也無法真正這麼說,因爲它的外在組成稱爲“皮膚”,內在組成是“筋”、“肌肉”及“骨骼”;這些組成本身並不足以被稱爲“手”,它們只是不同的部分。總而言之,我們無法找到任何東西是真正的“手”。藉由這種分析方式,我們將可發現“手”不具有任何本體。我們標示爲“手”的,只是心的一種造作。我們根據各種不同部位的俱在,而相信有一種物體稱爲“手”,並利用“手”的名稱使這個信念具體化。但是,實際上,“手”本身並沒有任何本體,也不存在任何地方。

  這種發掘本體性的空的探討方式只適用于右手嗎?不,它也可以用于左手、右腳、左腳、雙腿……等一切對象;這一切名稱都只是心所造作的標箋,都只是許多部分的組合體,這些標箋所指的實體,實際上並不存在。這就是爲什麼佛陀開示五蘊的原因。五蘊的梵文是“塞建陀”或“犍度”(skhandhas)。“蘊”的意思是“許多部分積聚而成的一堆”。由于某種理由,我們在思考過程中將部分的堆積體當做是一個單一的本體,我們給予這個本體一個名稱,仿佛它本身就只是一件單一的事物。然而,如果我們真的很仔細地加以審察,會發現它全然不是一個單一的本體,而是許多部分。一切事物都像這樣,都如我們相信的,是一個單一本體的許多部分。當我們以理智性的推論如此加以分析時,會發現一切所謂的“事物”只是許多部分之組合體的標示而已,並不具有任何獨立存在的本體。換句話說,我們找不到任何真正以此標示存在的事物,經由理智的推論,我們會對空性産生清楚的了解。

  這稱爲“以演繹推論爲道”。經由演繹與推論、現象之分析,我們絕對可以確立“萬法性空”;經由這個過程,我們對空性會産生明確、堅固的信念。但是,就實修禅定或叁摩地而言,理智性推論一點用處也沒有,不被視爲殊勝或迅速的方法。就此角度而言,經典之道被視爲一種極爲漫長、緩慢的修持道,它須要經過許多、許多劫的累積功德、分析及觀修空性,才能達到初地的境界;而且,唯有再經過不可思議之多劫後,我們才能達到真正及全然開悟的境地。

  從金剛角度來說,在修習叁摩地時,我們必須對心的本質有明確的了解,外物是否是空性的並不重要。縱然當我們安住于叁摩地時,一切現象必然是空性的,但這並不是真的很重要。與其忙于分析這些現象,金剛乘之修持法是將重點放在覺知者的心或意識本身。感覺到快樂或悲傷、瞋怒或貪執的,經驗到樂趣或痛苦的,是我們的心;心並不須要要求他人指給我們看,因爲它隨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尚未接受關于心與心性之法教時,所謂的“我”似乎是一件具體、真實的事物,我們相信它是由某種物質性的實體構成的,並具有某種具生的實性。但是,若要發掘心到底是什麼,我們並不須要以智力去推論或努力地想像它“可能是如何”,我們可以直接觀照我們現在的心。我們的心在何處?只要往內看就行了。它具有任何形狀或顔色嗎?它看起來像什麼?如果它有顔色的話,它會是什麼顔色呢?如果它有形狀的話,它會是什麼形狀呢?如果我們的心既沒有顔色也沒有形狀,那麼,它的本體到底是什麼?以這種方式來觀看心,我們並不須要有人可供谘詢,也不須要哲學推論的方式來理解它,只須要往內觀看我們的心到底是什麼、到底像什麼就可以了。

  當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觀察心時,我們找不到它在任何特定的位置,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本體、顔色或形狀。爲什麼如此?這並不是因爲我們不了解心,或不知如何做推論分析。觀照我們所謂的“心”,但找不到任何具有顔色或形狀的心之本體,是因爲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它不具有任何顔色或形狀。你找不到、看不到一樣可稱之爲“心”的“東西”,它不具有本體。

  這種方式稱爲“以直接覺受爲道”,和演繹或推論方式不同。爲了得到“事物是空性的”的觀念,我們應用推論方式。但是,方才提到的“以直接覺受爲道”,不依靠對空性的推想,它涉及直接見到空性——觀照自心並親自覺受它的如是狀態:缺乏自信。有些人在探究心的空性本質時會産生恐懼感,但是,這是不必要的。如果心真的是一種實質的東西,那才是我們真正須要感到恐懼的。但是,由于它不具有任何具體的本體,見到這個事實不應該會引發任何恐懼感;相反的,一種妙樂、平靜的感覺會因而升起,這種感覺有時被稱爲“空樂合一”或“認知與空性合一”。

  爲了確信萬法皆是空性,我們必須利用經典系統或推論之道來分析及認識事物的本質。但是,爲了親身體驗空性的狀態,我們必須利用直接覺受之道,藉此直接見到心的本性如何是空性的、如何不具有任何本體。簡而言之,經典系統是推論之道,金剛乘系統是直接覺受之道,這是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

  

  

《月燈·萬法無實性·第八章 無所有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