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什么叫天晓。我们六识之光——分别思维打开的时候,天就亮了,我把注意力放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清楚明白了。一个能知打开了,那个所知的内容就清楚了,这个就是天晓。我们六识之光——分别思维关闭的时候,这就是夜半。
什么叫做“夜半正明”呢?就是能知处于关闭状态,没去料理那个所知的东西。那个所知与能知全都放在一边,如同晚上睡着了一样,这时候就是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这一句话非常的经典,大家在禅堂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用功琢磨琢磨。“夜半正明,天晓不露”,当我们把分别心放下,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真如光芒万丈,三千大千世界无不照了。当你的分别之念一来的时候,你的那个真如可怜啊,在哪里?哪里都找不到,这就叫“天晓不露”。
记得在柏林寺的时候,有人问《楞严经》里边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这句话怎么理解?我说,你有照片没有啊?他说有啊。我又说你照过镜子没有啊?他说冯老师你就别开玩笑了,我都活了二十几年了,怎么会没照过镜子。我说,你照镜子的时候,镜子里边的那个是你吗?他说当然是我。我就问,你是不是镜子里边的那个呢?他一下子就不说话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照片,照片里边的那个肯定是我,但我肯定不是那个照片。“见见之时”嘛,一个能见和一个所见,能见不等于所见,所见也不等于能见。“见见之时”是能见和所见相触,能见被所见吞没,这个所见并非是能见,犹如照片不等于照相机一样。不论照相机照了多少像,但相机永远是相机,照片永远是照片。相机是母,照片是子,照片这个“子”永远不可能取代相机而成为“母”。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就是这么说,你就这么感觉。你要是用语言说,你能说的清楚吗?是真的说不清楚。再说明确一点,当“见”要想见到自己(见)时,所见到的只能是“见”的相似内容,绝非“见”——真如本身。
5、丝丝入扣的缘起法
“为物作则,用拔诸苦”,什么叫“为物作则”?我们的真如就是为物作则,宝镜就是为物作则。为什么呢?《道德经》里边就讲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的真如怎么能为物作则呢?这就是缘起性空。用唯识学的道理就是“三能变缘起”之理。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就是这个缘起之理。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我们的一切一切都离不开缘起,都是在一定的因果范围之内,因缘起而形成的种种定律、种种规则。为物作则,就是缘起性空。
“为物作则”用在解脱道,就是“用拔诸苦”。大家都知道,世间是在缘起之中,地狱是在缘起之中,六道轮回也是在缘起之中。就看你走的是什么道,遇到的是什么因缘。如果遇见好的因缘,比如遇到一个大活佛,他汉语也好,什么都好,如果给我传法灌顶的话我也欢喜,因为因缘现成。但是我此时在云门寺,有人让我去西藏那边,我肯定是不愿意去,为什么呢?因为“方便即究竟”,这也是密教里边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缘现成嘛。我在云门寺,一切学法因缘现成具足,反而是到西藏的因缘并不具备,我能去吗?肯定不去。我到那里就得先筹备种种因缘,多麻烦。所以“为物作则,用拔诸苦”,一定要贴近我们的现实,贴近我们的因缘。
学唯识的都知道阿赖耶识这个概念,但未必都知道它说的是什么。阿赖耶识是我们一个绝对的体,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具足一切种子。但这个一切种子并不是当下就可以展现它的全貌,而是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中来慢慢的表现。某一个种子在一定的因缘下成熟而有所表现,而有的则沉默于过去,有的则隐藏于未来。现在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在现在因缘中成熟的那些种子。所以阿赖耶识有一个别名叫“异熟识”。
比如,有的人小时候喜欢文,大了喜欢武,有的喜欢数学,有的喜欢外语,有的喜欢画画,等等。他的兴趣爱好也是他的种子,会因时节因缘的成熟而显现。当你善的种子成熟的时候你的福报很大,当业障种子现形的时候你就惨了。在性格上、在福报上、在命运上都是“异熟识”在起作用。这个作用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上起作用,这个方便也即是究竟。我们这个“五蕴庙”就是我们自己的道场,就是我们异熟识的现在状态。种子现形的时候,正好也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用功的时候啊!离开了这个,一切都是妄想。
所以我们讲的这个,在唯识学上是有依据的。为什么我坐在这里讲课啊?就是因为我们有老和尚、大和尚、教务长、当家师和各位法师,我们这些因缘是现成的。比如让我去法门寺,法门寺我就一直没有去过,学诚法师跟我同名,但是我一直没有去,因为我不认识,因缘不成熟。要是到那边挂个单,可能就马上把我赶出去,那里不接待居士住。对不对?没有这个因缘嘛。如果你到其它的地方去,还是要讲究因缘。没有因缘是不行的,而在这里的因缘是现成的。
所以说我们要去什么地方去做什么事,首先要看有没有这个因缘。没有这个因缘,一切都是妄想。我还要去出很多力,去找很多的投资,去找很多很多朋友帮忙,哎呀,我一看可真麻烦,算了,不如这里一切都是现成的。
所以“为物作则,用拔诸苦”,看起来这八字个挺简单,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佛教的经教里,放在修行里来看,它的确丝丝入扣。
《云门说宝镜 之四 独彰佛心之不二法门》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