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什麼叫天曉。我們六識之光——分別思維打開的時候,天就亮了,我把注意力放到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就清楚明白了。一個能知打開了,那個所知的內容就清楚了,這個就是天曉。我們六識之光——分別思維關閉的時候,這就是夜半。
什麼叫做“夜半正明”呢?就是能知處于關閉狀態,沒去料理那個所知的東西。那個所知與能知全都放在一邊,如同晚上睡著了一樣,這時候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這一句話非常的經典,大家在禅堂的時候,一定要好好用功琢磨琢磨。“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當我們把分別心放下,一念不生的時候,就是真如光芒萬丈,叁千大千世界無不照了。當你的分別之念一來的時候,你的那個真如可憐啊,在哪裏?哪裏都找不到,這就叫“天曉不露”。
記得在柏林寺的時候,有人問《楞嚴經》裏邊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這句話怎麼理解?我說,你有照片沒有啊?他說有啊。我又說你照過鏡子沒有啊?他說馮老師你就別開玩笑了,我都活了二十幾年了,怎麼會沒照過鏡子。我說,你照鏡子的時候,鏡子裏邊的那個是你嗎?他說當然是我。我就問,你是不是鏡子裏邊的那個呢?他一下子就不說話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照片,照片裏邊的那個肯定是我,但我肯定不是那個照片。“見見之時”嘛,一個能見和一個所見,能見不等于所見,所見也不等于能見。“見見之時”是能見和所見相觸,能見被所見吞沒,這個所見並非是能見,猶如照片不等于照相機一樣。不論照相機照了多少像,但相機永遠是相機,照片永遠是照片。相機是母,照片是子,照片這個“子”永遠不可能取代相機而成爲“母”。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就是這麼說,你就這麼感覺。你要是用語言說,你能說的清楚嗎?是真的說不清楚。再說明確一點,當“見”要想見到自己(見)時,所見到的只能是“見”的相似內容,絕非“見”——真如本身。
5、絲絲入扣的緣起法
“爲物作則,用拔諸苦”,什麼叫“爲物作則”?我們的真如就是爲物作則,寶鏡就是爲物作則。爲什麼呢?《道德經》裏邊就講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的真如怎麼能爲物作則呢?這就是緣起性空。用唯識學的道理就是“叁能變緣起”之理。初能變,二能變,叁能變,就是這個緣起之理。古代也好,現代也好,我們的一切一切都離不開緣起,都是在一定的因果範圍之內,因緣起而形成的種種定律、種種規則。爲物作則,就是緣起性空。
“爲物作則”用在解脫道,就是“用拔諸苦”。大家都知道,世間是在緣起之中,地獄是在緣起之中,六道輪回也是在緣起之中。就看你走的是什麼道,遇到的是什麼因緣。如果遇見好的因緣,比如遇到一個大活佛,他漢語也好,什麼都好,如果給我傳法灌頂的話我也歡喜,因爲因緣現成。但是我此時在雲門寺,有人讓我去西藏那邊,我肯定是不願意去,爲什麼呢?因爲“方便即究竟”,這也是密教裏邊的說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緣現成嘛。我在雲門寺,一切學法因緣現成具足,反而是到西藏的因緣並不具備,我能去嗎?肯定不去。我到那裏就得先籌備種種因緣,多麻煩。所以“爲物作則,用拔諸苦”,一定要貼近我們的現實,貼近我們的因緣。
學唯識的都知道阿賴耶識這個概念,但未必都知道它說的是什麼。阿賴耶識是我們一個絕對的體,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的,具足一切種子。但這個一切種子並不是當下就可以展現它的全貌,而是需要在時間和空間中來慢慢的表現。某一個種子在一定的因緣下成熟而有所表現,而有的則沈默于過去,有的則隱藏于未來。現在所表現出來的,只是在現在因緣中成熟的那些種子。所以阿賴耶識有一個別名叫“異熟識”。
比如,有的人小時候喜歡文,大了喜歡武,有的喜歡數學,有的喜歡外語,有的喜歡畫畫,等等。他的興趣愛好也是他的種子,會因時節因緣的成熟而顯現。當你善的種子成熟的時候你的福報很大,當業障種子現形的時候你就慘了。在性格上、在福報上、在命運上都是“異熟識”在起作用。這個作用必須在時間和空間上起作用,這個方便也即是究竟。我們這個“五蘊廟”就是我們自己的道場,就是我們異熟識的現在狀態。種子現形的時候,正好也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用功的時候啊!離開了這個,一切都是妄想。
所以我們講的這個,在唯識學上是有依據的。爲什麼我坐在這裏講課啊?就是因爲我們有老和尚、大和尚、教務長、當家師和各位法師,我們這些因緣是現成的。比如讓我去法門寺,法門寺我就一直沒有去過,學誠法師跟我同名,但是我一直沒有去,因爲我不認識,因緣不成熟。要是到那邊挂個單,可能就馬上把我趕出去,那裏不接待居士住。對不對?沒有這個因緣嘛。如果你到其它的地方去,還是要講究因緣。沒有因緣是不行的,而在這裏的因緣是現成的。
所以說我們要去什麼地方去做什麼事,首先要看有沒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因緣,一切都是妄想。我還要去出很多力,去找很多的投資,去找很多很多朋友幫忙,哎呀,我一看可真麻煩,算了,不如這裏一切都是現成的。
所以“爲物作則,用拔諸苦”,看起來這八字個挺簡單,如果我們把它放在佛教的經教裏,放在修行裏來看,它的確絲絲入扣。
《雲門說寶鏡 之四 獨彰佛心之不二法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