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利益存亡品第七

  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七品,“利益存亡品”。这很重要,牵涉到地藏菩萨度亡的方法。我们现在念一遍,念时身体的坐、眼睛的看,就是身密。念就是口密。意识所想是意密。我们讲过业是造业,造作就是动,动就产生力量,产生后果。同样密也产生力量,产生后果。密是净业,它的结果是得到佛菩萨的加持。所以我们念经,念咒时都要三密。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因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然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这一品讲的是地藏菩萨的修行法门,还讲了具体的仪轨、具体的修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讲生死。生是阳界,大家看的见,死是阴界,看不见摸不着。幽冥(阴)界是隐,阳界是显,隐和显是对立的,对是相互依存的。我们常常看不到它的全部,只能看到片面的。

  存就是生者,亡就是死者。利益存亡就是教一些法门使亡都得到超度,存者得到利益。经里讲得比较详细。为了使大家对利益存亡了解得更清楚,给大家讲一讲生死问题。生死问题不但是学佛的人的第一根本问题,而且也是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人类首先要生存,要生存就要生活,要生活就有生殖的本能,但最后都是死亡,所以生死是一个根本问题。

  释迦佛说:我是众生的一大事因缘而到这个裟婆世界来的。什么大事因缘?为了使众生了脱生死。地藏菩萨与我们众生有缘,就是救度我们了脱生死。有生死才有轮回,没有生死就没有轮回,也没有种种地狱之苦了。生死也是我们的业造的,业缘生死。

  世界上很多宗教都讲生,很少讲死。佛教不同,佛教讲生而且讲死,不但讲死,而且利用死来做法事,做功德。死的情况都不了解,怎么能了生死呢?佛教的大乘、小乘、密乘,都讲生死。小乘人的修得有一条是修不净观。不净观里有“九想”,就是对人死后的尸体做九观想:膨胀了、毁坏了、脓烂了、被鹰鸟啄食了,破散了,剩下一堆白骨,最后烧化。通过对死亡的观想,来看生死的无常、事物的变化,以及对这个变化应当怎样处理,怎样了脱生死。

  小乘的修行都是从业力、从不空上起修的。从不空的体修到空,从有相修到无相。由有住的用修到无住。从不空、有相、有住修到空、无相、无住,这是三解脱。小乘的修行一般有几个步骤:

  第一,持戒,大小乘、密乘都必须持戒,受清净戒。

  第二,是将自己的身体、心理都调伏得干干净净。

  第三,修小乘的人,特别是出家人,都要修五停心观,即使心停下来的五种方法。五停心观主要是修空,以定为目的;从止观上来说是着重修业,是针对五种根本烦恼来说的。一是不净观,针对贪爱;二是慈悲观,针对瞋恨;三是缘起观,针对愚痴、无明;四是法界观,针对我们的我执;五是持息观,针对散乱。其中最重要的是不净观和持息观,合起来是“二甘露门”,修这两个观,如是甘露。

  不净观的步骤很多,最重要的是修白骨观,看人的骨头架子。从一个大拇指观想起,看到整个骨头架子。大家看过三打白骨精吧,白骨架子。白骨观是不净观中重要的一环,修不净观能够斩断淫欲。爱欲是人类生死轮回的根本。人的欲望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欲望是性欲,这正是生死轮回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出家人着重修不净观,斩断爱欲。持息观,从数息到随息,从随息到止息、观息、还息及净息,六妙门。过去我们讲过的数息就是持息的一种。

  第四,是修四念住。释迦牟尼佛快涅槃的时候,他最亲近的弟子阿难问了佛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以后集结经典时,第一句话怎么说。佛回答:以后每一部经典的开头就说:“如是我闻”,就是我是这样听佛说的。阿难又问,佛涅槃后,我们以何为师呢?释迦佛说: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为师,也就是以戒为师。阿难又问,佛涅槃后,我们做何依止呢?佛告诉他,以四念住为依止。

  什么叫四念住呢?第一是念身念住,观身不净;第二是受念住,观受是苦,就是自己的感受都是苦;第三心念住,观心无常;第四法念住,观法无我。看自己的身体,看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心,看万事万物的法。万事万物是没有真实的实体的,是缘生的。万事万物从哪里来?是从各种缘、各种条件而来的。没有自性,也就是没有我。比如茶杯,原料、工厂、工人、工艺方法各个条件都具备了,茶杯就产生了,缘生则生。茶杯本身不可能离开制造它的条件,单独地、独立自主地产生。所以它是无自性的,没有我的。茶杯如此,木鱼如此,麦克风如此,万法都如此。我们人也一样,是各种投条件的组合、因缘的组合。四大合和,父精母血合和。按现代说法,我们的肉体是各种细胞组合成的,离开了器官、系统,我在哪里?头不一定是我,足也不一定是我。心肝脾肺肾,都是部件,而不是一个我。我在哪儿?我是一个条件组合的虚体,离开了这些条件,没有一个孤独立自主的我单独存在。由缘而起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独立自主,都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是无我。要经常看到万事万物都是无我的,观法无我。这是法念住,讲业容易,真做起来就难了,都讲有实体、有我,看不到事物本来的空性。心是刹那刹那变化不停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万事万物都在变,没有恒性,都是无常的。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今天的心不是昨天的心,都在变。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变,那也就没有生死了。

  观受是苦,整个三界都是苦,欲界的苦苦,色界的坏苦,天上虽然是天堂,但还是会坏的,无色界行苦,三界都苦。人间的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这八苦,都是苦苦。观身不净,人身体里有36种不干净的东西,包括眼泪、鼻涕、脓水、唾液、粪便等等。一项一项地观,自相别观,另外还要进一步共相别观,就是身、受、心、法和不净、苦、无常、无我互相交叉观。观身不净也要看到身是苦,观身也是无常,观身也是无我;观受不净,观受是苦,观受无常,观受无我;观心不净,观心是苦,观心无常,观心无我;观法不净,观法是苦,观法无常,观法无我。四个念住交叉地来观,互相联系,故四个念住,就是四四一十六个念住。把身、受、心、法这四个形象与苦、不净、无常、无我总起来,观想得很纯熟很自如了,通达规律,透彻无余了,这就是修四念住。从四念住中可以生四个善根。修行讲根基,根基不是空话,是真正有东西的。从修五停心观、四念住后,进一步修苦、集、灭、道四谛。由修四谛就能生长四善根,就是暧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这四善根。四谤的每个谛都有四个形象,共四四一十六个形象。象四念住一样,每一个形象都修得很纯熟了,就生四善根了。再进一步就可以证果了。证果分成一步一步来证。第一步证入预流果,就是佛经上常讲的须陀洹果,是梵语。第二步证入一来果,梵语为斯陀含果。第三步证入不还果,梵语为阿那含果。第四步证入阿罗汉果,也叫无生果,不再生了,了脱生死了,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

  修阿罗汉首先要守戒,修五停心观,特别是不净观和持息观二甘露门,然后修四念住,然后再修四谛得四善根,在善根的基础上分四步证果。这是实实在在的,要修成阿罗汉,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很多出家人都修成阿罗汉果,三年五年都都可以修成,有一步一步的方法。所以出世法是自己自修的,修阿罗汉果都是在业力上修,很大一部分是从死亡上来观来证,这是从小乘上来讲的。

  那么大乘呢?大乘主要是修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有大乘菩萨的行门都是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布施钱财、布施法门,布施无畏,使人害怕。布施里有一条,要把你的性命布施出去,把你的头、把你的手、把你的生命布施出去,这就是在死亡上修,看你这个大乘菩萨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布施出去,能不能过这一样。如果你这条命舍不得,执著“我的”,你就做不了大乘菩萨。你可以财布施,可以法布施,也可以无畏布施,但是要你的命的时候,你不布施了。做大乘菩萨不容易啊,真的要你的命的时候,你真的可以给予,生死不当一回事,不但是了生死,而且是当大路走,象地菩萨就是把生死当大路走,否则怎么能陪着众生度了一劫又一劫啊!

  所以,菩萨修六度首先接受死亡的考验。我这是在了生死上讲大乘。小乘是从死亡现象上来分析,由不净观入手最后来了生死。大乘从六度上来了生死。密乘更特殊了,利用了死亡做佛事,利用死亡来证佛果。象“利益存亡品”,就是利用人临终时做法事来超度他。死到底是什么情况,谁也没有经历过。但是我们都不知死了多少次,你不记得你的死亡了。可是有些佛菩萨、高僧大德、过来之人,把他们经历过的境界,在许多经文上、法门的传授上给我们留下来了。下面讲一讲一般人死亡的情况。

  死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不要把死当做可怕的事。懂得死、懂得中阴是小觉悟,死后再转生,如果这里死那时就生,马上就转生了,没有中间阶段,这是极善极恶根才有这种特殊情况,即从死有到另一生有,不经过中间阶段。一般都分为死有、中有、生有。死是死有,下一辈子再生是生有,中间停顿的时间叫中有。

  有有也叫中阴、中阴身,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临终时,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 利益存亡品第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