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利益存亡品第七

  利益存亡品第七

  第七品,“利益存亡品”。這很重要,牽涉到地藏菩薩度亡的方法。我們現在念一遍,念時身體的坐、眼睛的看,就是身密。念就是口密。意識所想是意密。我們講過業是造業,造作就是動,動就産生力量,産生後果。同樣密也産生力量,産生後果。密是淨業,它的結果是得到佛菩薩的加持。所以我們念經,念咒時都要叁密。

  爾時地藏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我觀是閻浮衆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脫獲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惡緣,念念增益。是等輩人,如履泥塗,負于重石,漸因漸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識替與減負,是知識有大力故,複相扶助,勸令牢腳。若達平地,須省惡路,無再經曆。世尊,習惡衆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衆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爲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然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曆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衆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爲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衆罪悉皆消滅。

  這一品講的是地藏菩薩的修行法門,還講了具體的儀軌、具體的修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講生死。生是陽界,大家看的見,死是陰界,看不見摸不著。幽冥(陰)界是隱,陽界是顯,隱和顯是對立的,對是相互依存的。我們常常看不到它的全部,只能看到片面的。

  存就是生者,亡就是死者。利益存亡就是教一些法門使亡都得到超度,存者得到利益。經裏講得比較詳細。爲了使大家對利益存亡了解得更清楚,給大家講一講生死問題。生死問題不但是學佛的人的第一根本問題,而且也是人類最根本的問題。人類首先要生存,要生存就要生活,要生活就有生殖的本能,但最後都是死亡,所以生死是一個根本問題。

  釋迦佛說:我是衆生的一大事因緣而到這個裟婆世界來的。什麼大事因緣?爲了使衆生了脫生死。地藏菩薩與我們衆生有緣,就是救度我們了脫生死。有生死才有輪回,沒有生死就沒有輪回,也沒有種種地獄之苦了。生死也是我們的業造的,業緣生死。

  世界上很多宗教都講生,很少講死。佛教不同,佛教講生而且講死,不但講死,而且利用死來做法事,做功德。死的情況都不了解,怎麼能了生死呢?佛教的大乘、小乘、密乘,都講生死。小乘人的修得有一條是修不淨觀。不淨觀裏有“九想”,就是對人死後的屍體做九觀想:膨脹了、毀壞了、膿爛了、被鷹鳥啄食了,破散了,剩下一堆白骨,最後燒化。通過對死亡的觀想,來看生死的無常、事物的變化,以及對這個變化應當怎樣處理,怎樣了脫生死。

  小乘的修行都是從業力、從不空上起修的。從不空的體修到空,從有相修到無相。由有住的用修到無住。從不空、有相、有住修到空、無相、無住,這是叁解脫。小乘的修行一般有幾個步驟:

  第一,持戒,大小乘、密乘都必須持戒,受清淨戒。

  第二,是將自己的身體、心理都調伏得幹幹淨淨。

  第叁,修小乘的人,特別是出家人,都要修五停心觀,即使心停下來的五種方法。五停心觀主要是修空,以定爲目的;從止觀上來說是著重修業,是針對五種根本煩惱來說的。一是不淨觀,針對貪愛;二是慈悲觀,針對瞋恨;叁是緣起觀,針對愚癡、無明;四是法界觀,針對我們的我執;五是持息觀,針對散亂。其中最重要的是不淨觀和持息觀,合起來是“二甘露門”,修這兩個觀,如是甘露。

  不淨觀的步驟很多,最重要的是修白骨觀,看人的骨頭架子。從一個大拇指觀想起,看到整個骨頭架子。大家看過叁打白骨精吧,白骨架子。白骨觀是不淨觀中重要的一環,修不淨觀能夠斬斷淫欲。愛欲是人類生死輪回的根本。人的欲望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欲望是性欲,這正是生死輪回最根本的東西。所以出家人著重修不淨觀,斬斷愛欲。持息觀,從數息到隨息,從隨息到止息、觀息、還息及淨息,六妙門。過去我們講過的數息就是持息的一種。

  第四,是修四念住。釋迦牟尼佛快涅槃的時候,他最親近的弟子阿難問了佛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以後集結經典時,第一句話怎麼說。佛回答:以後每一部經典的開頭就說:“如是我聞”,就是我是這樣聽佛說的。阿難又問,佛涅槃後,我們以何爲師呢?釋迦佛說:你們應以波羅提木叉爲師,也就是以戒爲師。阿難又問,佛涅槃後,我們做何依止呢?佛告訴他,以四念住爲依止。

  什麼叫四念住呢?第一是念身念住,觀身不淨;第二是受念住,觀受是苦,就是自己的感受都是苦;第叁心念住,觀心無常;第四法念住,觀法無我。看自己的身體,看自己的感受,看自己的心,看萬事萬物的法。萬事萬物是沒有真實的實體的,是緣生的。萬事萬物從哪裏來?是從各種緣、各種條件而來的。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我。比如茶杯,原料、工廠、工人、工藝方法各個條件都具備了,茶杯就産生了,緣生則生。茶杯本身不可能離開製造它的條件,單獨地、獨立自主地産生。所以它是無自性的,沒有我的。茶杯如此,木魚如此,麥克風如此,萬法都如此。我們人也一樣,是各種投條件的組合、因緣的組合。四大合和,父精母血合和。按現代說法,我們的肉體是各種細胞組合成的,離開了器官、系統,我在哪裏?頭不一定是我,足也不一定是我。心肝脾肺腎,都是部件,而不是一個我。我在哪兒?我是一個條件組合的虛體,離開了這些條件,沒有一個孤獨立自主的我單獨存在。由緣而起的一切事情都不可能獨立自主,都沒有自性。沒有自性就是無我。要經常看到萬事萬物都是無我的,觀法無我。這是法念住,講業容易,真做起來就難了,都講有實體、有我,看不到事物本來的空性。心是刹那刹那變化不停的,沒有什麼永恒不變的東西。萬事萬物都在變,沒有恒性,都是無常的。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今天的心不是昨天的心,都在變。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變,那也就沒有生死了。

  觀受是苦,整個叁界都是苦,欲界的苦苦,色界的壞苦,天上雖然是天堂,但還是會壞的,無色界行苦,叁界都苦。人間的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盛這八苦,都是苦苦。觀身不淨,人身體裏有36種不幹淨的東西,包括眼淚、鼻涕、膿水、唾液、糞便等等。一項一項地觀,自相別觀,另外還要進一步共相別觀,就是身、受、心、法和不淨、苦、無常、無我互相交叉觀。觀身不淨也要看到身是苦,觀身也是無常,觀身也是無我;觀受不淨,觀受是苦,觀受無常,觀受無我;觀心不淨,觀心是苦,觀心無常,觀心無我;觀法不淨,觀法是苦,觀法無常,觀法無我。四個念住交叉地來觀,互相聯系,故四個念住,就是四四一十六個念住。把身、受、心、法這四個形象與苦、不淨、無常、無我總起來,觀想得很純熟很自如了,通達規律,透徹無余了,這就是修四念住。從四念住中可以生四個善根。修行講根基,根基不是空話,是真正有東西的。從修五停心觀、四念住後,進一步修苦、集、滅、道四谛。由修四谛就能生長四善根,就是暧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這四善根。四謗的每個谛都有四個形象,共四四一十六個形象。象四念住一樣,每一個形象都修得很純熟了,就生四善根了。再進一步就可以證果了。證果分成一步一步來證。第一步證入預流果,就是佛經上常講的須陀洹果,是梵語。第二步證入一來果,梵語爲斯陀含果。第叁步證入不還果,梵語爲阿那含果。第四步證入阿羅漢果,也叫無生果,不再生了,了脫生死了,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

  修阿羅漢首先要守戒,修五停心觀,特別是不淨觀和持息觀二甘露門,然後修四念住,然後再修四谛得四善根,在善根的基礎上分四步證果。這是實實在在的,要修成阿羅漢,並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很多出家人都修成阿羅漢果,叁年五年都都可以修成,有一步一步的方法。所以出世法是自己自修的,修阿羅漢果都是在業力上修,很大一部分是從死亡上來觀來證,這是從小乘上來講的。

  那麼大乘呢?大乘主要是修六度。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所有大乘菩薩的行門都是修六度。六度的第一度是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錢財、布施法門,布施無畏,使人害怕。布施裏有一條,要把你的性命布施出去,把你的頭、把你的手、把你的生命布施出去,這就是在死亡上修,看你這個大乘菩薩能不能把自己的生命布施出去,能不能過這一樣。如果你這條命舍不得,執著“我的”,你就做不了大乘菩薩。你可以財布施,可以法布施,也可以無畏布施,但是要你的命的時候,你不布施了。做大乘菩薩不容易啊,真的要你的命的時候,你真的可以給予,生死不當一回事,不但是了生死,而且是當大路走,象地菩薩就是把生死當大路走,否則怎麼能陪著衆生度了一劫又一劫啊!

  所以,菩薩修六度首先接受死亡的考驗。我這是在了生死上講大乘。小乘是從死亡現象上來分析,由不淨觀入手最後來了生死。大乘從六度上來了生死。密乘更特殊了,利用了死亡做佛事,利用死亡來證佛果。象“利益存亡品”,就是利用人臨終時做法事來超度他。死到底是什麼情況,誰也沒有經曆過。但是我們都不知死了多少次,你不記得你的死亡了。可是有些佛菩薩、高僧大德、過來之人,把他們經曆過的境界,在許多經文上、法門的傳授上給我們留下來了。下面講一講一般人死亡的情況。

  死是一個很好的機遇,不要把死當做可怕的事。懂得死、懂得中陰是小覺悟,死後再轉生,如果這裏死那時就生,馬上就轉生了,沒有中間階段,這是極善極惡根才有這種特殊情況,即從死有到另一生有,不經過中間階段。一般都分爲死有、中有、生有。死是死有,下一輩子再生是生有,中間停頓的時間叫中有。

  有有也叫中陰、中陰身,一般可以分爲叁個階段。第一階段,在臨終時,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利益存亡品第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