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澜陀寺(Nalanda,或意译为施无厌寺)兴起时;后来,在札马拉希拉寺(或意译为戒香寺,Vikramashila)的时期,金刚乘法教开始盛行。这并不表示法教本身有所改变,而是由于佛行事业任运而显的功德,不同的法教为了顺应不同时代众生的不同根器而兴起。
目前,我们受益于息护(Shantarakshita,又称为住持菩萨)、藏王赤松德赞(Trisong Deutsen)及莲华生大士所确立的法教。一般而言,藏传佛教被称为“金刚乘”,然而这主要是三戒金刚持有者的系统:外戒——个人的别解脱戒;内戒——菩萨戒;密戒——金刚三昧耶戒。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格鲁、萨迦、噶举及宁玛,全都倡导同时持守三乘戒律的这个系统——不论修持的是何种法门。
一般的佛法开示都提到轮回是依因缘而存在的现象,因此,轮回不具任何自我的本体,且缺乏具体的存在性。涅槃也一样缺乏具体的存在性,涅槃的意思是“超越了痛苦”。既然轮回的苦是可以超越的,则轮回显然真的存在;但是,如果轮回缺乏具体的存在性,那么,涅槃应该也一样不具真实的存在性,是不是?
然而,我们谈论到佛性本身从不被轮回的染污所减损,也不被涅槃的清净所提升。弥勒尊者将佛性比喻为珍贵的珠宝,不论是埋藏在地下为泥土覆盖,抑或被挖掘出土、洗净并擦亮,珠宝本身一直都完全不变——它与生俱来的本性不为泥土覆盖,抑或被挖掘出土、洗净并擦亮,珠宝本身一直都完全不变——它与生俱来的本性不为泥层所污染,也不因清洗的过程而有所增进。同样的,不论尚被烦恼所遮蔽,或已摆脱烦恼,证悟本质一直保持其本俱的清净与无染,没有丝毫改变。对法道上的行者而言,“有遮”与“无遮”的佛性有极大差异;而实际上,差异完全在于障碍,佛性则如同深埋于土中的珍宝,一直都完全不变。
根据经典法教系统,行者依推论、演绎的方法开展对染污下的佛性的信念;但是,根据金刚乘的大手印或大圆满法教,行者以实修的方式体认佛性。例如,在得授大手印或大圆满的直指教法之后,行者安住于禅修,往内观照,在认知的那一刹那,障碍完全净除,行者直接见到自己的真正本性——佛性。
学员:噶举派认为,唯识论是完全错误的见解,或只是部分错误的见解?唯识派的修持是否能达到完全证悟?
仁波切:唯识论系统、声闻系统及独觉系统的究竟见解有一些缺点,但也有优点,因此,步入这些学派的修持道时,行者的进展将很缓慢。然而,尽管有这类缺点,行者最后还是能契入较高的修持道。
至于唯识论,一切唯心造的见解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其过患在于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实存在性。然而,这并不是很重要,因为如果行者依据唯识论学派的信念去修持,他将能净除恶行。
常常有人问我:“证悟本质真正存在的信念,和心的本性具有真正存在性的唯识论见解有什么不同?”答案是这两者相当不同。因为证悟本质是觉醒状态与空性合一,不具任何实质,这种觉醒的状态自然充满智慧——证悟的功德;可是,这并不表示证悟本质具有任何真实或具体的存在性。
然而,唯识论相信心的本性具有真实或具体的存在性,换言之,即心的认知真正存在。此派的学者认为,如果真实的认知——意识——不存在,认知事物的基础就不存在,因此,他们确信某种具有认知能力的东西真正存在。这和中观(梵文Madhyamika)的见解相抵触。证悟本质是空性但觉醒的见解,则和中观哲学一致;但是,证悟本质其实超越了存在与不存在的限制。
以实际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试着去探讨它;坚称我们讨论的题目并不真正存在,似乎有些不实际,不是吗?因此,通常我们说证悟本质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表示它未超越四种边见(常见、断见、亦常亦断见、非常亦非断见)。
学员:知识障和两种无明——俱生无明及概念性无明——有什么关系?
仁波切:知识障指执守主体、客体及行为三者有别的概念(三轮明)。例如,布施时,我们想:“我是布施者,那人是接受者,我们之间有某种事物的传递。”仅只持守这个观念,不论多么微细,都构成一般所称的知识障或所知障,因为它遮止了遍知一切、了知万法真正本性的智慧;烦恼障则遮止了解脱——两者都是无明。
然而,就知识障而言,无明本身并不是轮回的因,可说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只表示执守一种概念,并未涉及烦恼,因此,知识障是“未混合的无明”。但是,烦恼障是“混合的无明”,因为它和贪婪、嗔恚、傲慢、疑嫉等负面情绪混合在一起。
这和其他开示所叙述的两种无明——俱生的无明及造作的无明,或本俱及概念性无明——有所不同。“俱生无明”是与生俱来或本初的无明,是不知道事物的本性;“概念性无明”是因概念造作而成的无明,指以非真正适切的概念及非真正蕴有的特质标示事物。这两者有些微的不同。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张桌子时,心想“这是一张桌子”,这只是知识障,这种概念遮止我们的智慧,使我们无法觉知此物体的空性本性。然而,仅只想到“这是一张桌子”,仍然没有任何特别不好的后果;但是,概念性无明的影响比较强烈一些,例如,加入主张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宗教,并认同其他信徒而想道:“是的,一切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从那时起,一连串错误的观念将应运而生。
学员:“图古(tulku)”和释迦牟尼佛有何不同?
仁波切:释迦牟尼佛是无上的化身佛,是报身与化身同时化现于一,是收摄一切于一的体相。当今,我们不时谈到“这位图古”或“那位图古”,似乎有很多图古,但我觉得这是没有报身的化身。
学员:所以,仁波切的意思是不是说,身为平凡众生的我们,具有受到遮止的佛性特质,但这并不是化身的层次?
仁波切:只要证悟本质尚未彰显,三身就尚未显现。此时此刻,它们还没显现。
学员:它们存在的层次是什么?
仁波切:现在,我们不具有三身,是不是?
学员:我以为“有”,因为法教说证悟本质永远都在,且永远都是清净的,只是暂时被遮止而已。三身同时存在着,否则这种说法就不是真的。
仁波切:你的报身在哪里?
学员:被遮蔽了。
仁波切:在用词方面,“证悟本质”和“证悟者”是不一样的。在梵文中,“如来藏”(佛性)和“如来”(佛)也有所不同,否则就没有必要使用两个不同的名词了。“本质”指尚未彰显或尚未被证知的特质,它仅像是花的种子,种子是种子而不是花,然而,如果被播种,种子即具有成为花的潜能,但是它还不是花。
学员:那就是我的问题核心。种子具有一切潜能,但是,就“果”而言,你不能忽略成长的过程;事实上,成长是不可或缺的,是不是?
译者:这称为法道或道。
学员:是的。换句话说,“突然证悟”或“顿悟”这种事并不存在,行者必须经过整个过程,包括证知三身。
仁波切:开展的过程完全在于个人的能力。例如,大乘法教说证悟需要三大劫之久,然而,根据金刚乘法教,行者可以非常迅速就认知本性并完全证悟,这有时在一生之内就可达到,有时需要好几世。时间的长短并不一定,我们不能说你立即就会开悟,或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开悟。
学员: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和嗔恚、傲慢、疑嫉等烦恼有关,是与生俱有的、不须培养就有的。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指诸如“我”及“他”等观念,是与生俱有、不须教导就会的。
学员:我们能立即离弃这一切障碍吗?
仁波切:我们无法说立即离弃一切障碍是不可能的,因为有“顿悟道”;然而,一般来说,这是一步一步地渐进过程。烦恼是非常微细的。
学员:接触到证悟本质似乎可使行者立刻离弃障碍。
仁波切:在目前,即使证悟本质被证知了,也未完全免于障碍,因为证知、彰显及全然圆满的觉醒有所不同。在初地菩萨的阶段,佛性已被证知,但尚未完全彰显。在修道上,行者的佛性仍然不时被各种染污所遮止,因此,这称为“修道”,因为行者必须藉由修持一再地开展证悟本质,并习于证悟本质。当一切障碍终于完全被净除时,全然证悟的功德就自然彰显。
学员:粗重和微细的障碍有什么不同?“粗重”是否像嗔怒一样显而易见,而“微细”则比较像是种子,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就不活跃,但具有升起的潜能?
仁波切:是的,就像是这样。粗重的染污是明显或显现出来的染污。微细的染污是看不出的,且未真正显现出来,但是,它们被细分为九个等级:极粗、中粗、微粗、粗中、中中、微中;粗微、中微、微微。这九个等级相对于二地至十地所净除的障碍。微细的染污并未呈现出来,但是随时都可能蹦出来,如同种子突然发芽一般。然而,某些种子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发芽,例如极其微细的烦恼,须在具足诸多因素之后才可能发芽。
学员:修道是否连最后一点至为微细的障碍都铲除了?
仁波切:在初地菩萨的阶段,造作层面的极粗重染污都已净除了;其他九地则全都属于修道。
《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佛性》全文阅读结束。